五脏五行相生养生保健法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文章来源网络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脏六腑于无形的对应关系及养生的相关内容

五脏六腑于无形的对应关系及养生的相关内容

五脏六腑于无形的对应关系及养生的相关内容文章标题:五脏六腑于无形的对应关系及养生的相关内容一、引言人体的五脏六腑,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与无形的对应关系密切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养生来维护五脏六腑的平衡呢?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二、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1. 五脏:心、肝、脾、肺、肾2.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六腑与无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医养生中,认为五脏六腑与情志、气血、营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应关系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心主情志,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水液,这些对应关系揭示了人体内在的复杂运行规律。

三、养生的相关内容1. 调节情志要想维护五脏六腑的平衡,就需要注意调节情志。

情志对应五脏六腑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同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对应的脏腑。

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是维护五脏六腑健康的重要一环。

2.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五脏六腑的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饮食为先”,不同的食物对应着不同的脏腑,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起到调养脏腑的作用。

3. 运动保健适当的运动对五脏六腑的调养同样功不可没。

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促进气血的运行,有利于五脏六腑功能的健康。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对五脏六腑与无形之间对应关系的探讨,以及养生相关内容的介绍,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养生的理念。

五脏六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与无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保持五脏六腑的平衡,才能使人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调节情志,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才能够做到全面、深刻和灵活地养生。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五脏六腑与无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理念。

通过了解五脏六腑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护理自己的身体。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

这一学说不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的日常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五行中的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同时,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平衡与健康。

在日常养生中,我们可以根据五行学说来调整饮食。

春季属木,与肝相应。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此时应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因为绿色入肝。

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夏季属火,与心相应。

心主神明,为阳中之阳脏。

夏季炎热,容易心火旺盛,可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红枣等,以养心安神。

还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防耗伤心气。

秋季属金,与肺相应。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应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雪梨等,以润肺生津。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

冬季属水,与肾相应。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

冬季寒冷,宜补肾壮阳,可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还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损伤肾阳。

除了饮食,五行学说还能指导我们的起居作息。

根据五行的规律,一天之中也有不同的脏腑当令之时。

比如,子时(23 点至 1 点)胆经当令,丑时(1 点至 3 点)肝经当令。

因此,我们应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以保证肝胆的正常排毒和修复。

寅时(3 点至 5 点)肺经当令,此时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若能在此时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有助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在运动方面,五行学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的季节适合不同的运动方式。

春季万物复苏,适合进行一些舒展身体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以促进肝气的疏泄。

中医五行养生课件ppt

中医五行养生课件ppt
应多吃黄色食物,如玉米、南瓜等,以健脾消食、促进消化。同时要避免过度贪凉,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长夏时节气候潮湿闷热,此时应注重养脾,以顺应长夏的化湿之气。
秋季气候干燥,此时应注重养肺,以顺应秋季的收敛之气。
秋季养肺应多吃白色食物,如梨、银耳等,以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同时要保持室内湿度适宜,避免吸入过多干燥空气,以免损伤肺部。
中医认为绿色入肝,因此应多食用绿色食物,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以养肝舒气。此外,还可以食用一些疏肝解郁的药材,如柴胡、香附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黄色入脾,因此应多食用黄色食物,如黄豆、南瓜、香蕉等,以养脾胃。此外,还可以食用一些健脾和胃的药材,如党参、白术等。
总结词
健脾和胃,调理气血的方法包括饮食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等。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调理。除了饮食调理外,中医还强调针灸、按摩、中药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例如,对于消化不良的患者,除了饮食调理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或按摩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来缓解症状。
总结词
03
CHAPTER
五脏养生法
总结词
养心安神,调畅情志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等。
保持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
总结词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调和阴阳就是要使阴阳平衡,使脏腑功能协调。例如,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大等会导致阴虚火旺,出现失眠、口干等症状,此时应多吃养阴的食物,如百合、枸杞等;而阳虚则表现为怕冷、四肢不温等,此时应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如姜、葱等。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要点一

中医五行五脏相生相克

中医五行五脏相生相克

中医五行五脏相生相克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何谓“五行相生相克”呢?与我们人体的五脏有什么什么关系呢?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五行与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中医五行五脏相生相克原理胃为脾之腑,脾为胃之脏。

脏者,藏也。

腑者,化也。

阳性化,阴性藏。

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

人身秉造化的阳气而生腑,秉造化的阴气而生脏。

腑为阳,其色明。

脏属阴,其色暗。

阳而明,故能化。

阴而暗,故能藏。

此脏腑二字之意也。

他脏他腑仿此。

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

疏泄太过。

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

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疏泄太过者,金气不足也。

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

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

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

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

收敛太过者,火气不能煊通也。

人身心火之气,煊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

煊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

煊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

煊通太过者,中气虚,金气不降也。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热,足肿等病。

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木气疏泄太过也。

肾水无封藏太过之病,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坚固也。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运化不及者,水火之气虚也。

脾土无运化太过之病,有土气填实之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

则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

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气少也。

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

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

相火不降,则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

外之烧热愈大,内之相火愈少也。

圆运动的五行,是融合不能分析的。

五行之病,皆运动不圆,作用分离,不能融合所致。

以上各病,略举数端,以概其余。

大气的五行,是融合的,分析不开的,人身亦然。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1)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

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

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

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

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

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

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

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

倪海厦:五脏五行平衡调理妙法

倪海厦:五脏五行平衡调理妙法

倪海厦:五脏五⾏平衡调理妙法
倪海厦,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称中医⿁才,他对传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解读堪称精妙⼜浅显易懂!
倪师认为,⼈体的健康常态,应该是五脏六腑要保持平衡状态,五⾏相⽣相克,五脏相互制衡,任何⼀个脏腑过强或过弱都是⾝体的⼀种病态表现。

⾝体如此,万事万物的⽣存之道亦如此,也要阴阳平衡才得于⽣存。

⽐如美国是当今社会最为强⼤的国家,那也需要象俄罗斯或中国这样强⼤的国家来制衡。

相互制约之间的平衡,是世界各国健康发展的前提。

中医五⾏⽣克平衡理论如图所⽰:
我们假设肝脏长了肿瘤,本来不该有的东西现在有了,这就是实症。

西医的思维就是去处理肝脏肿瘤的问题,想⽅设法把它拿掉。

到头来就是癌细胞扩散或者是并发症发⽣。

中医不这样处理,中医会研究发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肿瘤的产⽣。

因为脏腑间是相互关联的。

根据五⾏⽣克理论,既然肝出了问题,为何其它脏腑不去平衡肝脏呢?很显然,是相互⽣克的脏腑同时也发⽣了问题。

那要怎么处理呢?肺⾦克肝⽊,所以补肺强肺是正常思维,那如何补肺呢?很显然脾⼟⽣肺⾦,所以先补脾胃似乎是必经之路。

但这样做收效甚微。

倪师认为,要去除肝⽊的实症(别去管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肝癌),⾸先要补肾脏,因为肾⽔能克制⼼⽕,⼼⽕被制压,肝⽊就急了(⽊⽣⽕嘛),就拼命丢⽊头去燃⽕,这样就起到了去肝⽊实症的效果。

⼤家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同理可推其它脏腑失衡时处理⽅法。

关注‘感悟黄帝内经’,领悟倪师的肺腑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五行相生养生保健法
1.肾区(五行为水):气海穴、关元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强壮肾脏的功能,改善肾阳不足所致的疲倦乏力、四肢不温、阳痿、早泄、五更腹泻、颈椎及腰腿疼痛等症状。

能促进肾脏之精的化生,改善肾阴不足所致的眩晕、目干涩、脱发、白发、耳鸣、口干、咽喉干痛、皮肤干燥、关节活动发响、大便干结难解等症状。

2.肝区(五行为木):期门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轻轻拍打以上穴位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提高肝脏对人体气机的疏泄功能而促进全身血液对脏腑器官的濡养,能改善血液循环以消除全身的气滞血瘀和各种疼痛,如能防治经络部位的头晕、头痛、颈椎疼痛、腰椎疼痛、四肢关节疼痛;能防治脏腑内部的胸闷、胸口刺痛、各种肿瘤疾病等。

3.心脏区(五行为火):膻中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快速强壮心脏功能、促进心脏血液循环,立即改变心脏的供血状态并改善心脏供血不足或心血瘀阻所致的胸闷、胸口刺痛、气短、心慌心跳等症状。

亦可用于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等各种心脏疾病。

4.脾区(五行为土):左胸肋部、中脘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强壮脾脏功能、促进脾脏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促进脏腑对气血的化生并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状态,如改善食欲、提高食量、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增肥或减肥。

亦可用于防治贫血、肌肉萎缩、胃胀、胃痛、胃溃疡等各种胃病。

5.肺区(五行为金):中腑穴、云门穴部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迅速提高肺脏对气血的输布功能而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因肺脏气虚而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气虚血瘀证,如疲倦乏力、胸闷、胸口刺痛、气短、心慌心跳等症状。

亦可用于防治各种肺脏和心脏疾病,如过敏性鼻炎、习惯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心脏方面的冠心病、心绞痛等。

看到大家如此热烈的讨论这个问题,我来把我学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去上海参加了一个亲子培训,何有中老师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课间老师教我们一种治疗方法“腹部落九宫”,其中还教了面部落九宫,我还看老师的徒弟给一个看病的落头九宫,但是头九宫老师没有教我们。

老师说腹部落九宫是哪个朝代宫廷御用的,只有皇帝们才能享用,治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适合老人小孩,大人的手法只要吃得消能重则重,小孩子稍微用点力即可,因为小孩的经脉是比较通畅的,一般人一周只能做两次,癌症病人一周一次,老师说我还没遇到一周能做三次的,我估计老师做因为力度非常大,所以一般人吃不消。

我回家让老公给我做,第一次没怎么用力不觉得很疼,第二次我让他用力,做完我累的不行,老师还教我们十指功,这个说起来太复杂,再这就不说了,老师说练了十指功再给别人落九宫这样手指有力气有功力,效果才会好。

好了,具体说一下如何落这个九宫吧:
首先躺在床上,向楼主所说双脚要着地,小宝宝不肯配合可以不用着地。

大家先把肚子假象成一个正六边形,一共有8根线:
第一根线:从左右最下面的肋骨的交叉点开始,差不多是任脉的鸠尾穴开始,到肚脐眼止,男的从右往左(这个不太好解释,假象有根弹簧,弹簧的正中线就是任脉,我们就是沿着任
脉按摩,但是按摩总归要划小圈的,这个小圈大家一般会说是顺时针呢还是逆时针,我们这不讲顺逆,只讲起始点,继续相像弹簧的正中线是任脉,我们从正中线的右边开始为起点,好,这个时候不管你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从右开始往左画圈,注意这个圈是螺旋往下的,就像弹簧一样)女的从左往右(注意这个左右是被按的人的左右)遇到酸痛的地方就要多按按,最好是可以按开。

第二根线:从刚才第一根线的起点鸠尾穴开始沿着肋骨往下走大概一个手掌的长度,具体长度没关系,关键看你的痛点,按摩手法还是同上,另外注意,男的从左边肋骨开始,女的从右边肋骨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