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第五,美育与德育的方式不同(情,理)。

B、美与真的关系

联系,美是以真作为基础的,美蕴涵着真。

其一、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真的事物;其二、美的创造,也离不开对真的把握。

区别:一是就二者存在的形态看;(抽象、具体)

二是从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看,分属不同的领域(科学、欣赏玩味);

三是从它们与实践的关系看(认识把握、创造);

四是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方式不同(真实性、创造性)。

3、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

(1)美和丑相互依存。毛泽东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如左拉的《陪衬人》,形式丑对形式美可以起衬托作用。

(2)美丑的转化美丑可以相互转化:旧中国——新中国;人物:好——坏;自然:荒山秃岭——果园良田。

第六章美的产生

1、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1、美产生于劳动

2、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度,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作用

3、在生产实践中主客体互相联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改造自然,也在改造自己,人与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化的自然”)第七章社会美

1、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

首先,从人的价值和审美观来说;其次,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关系;

其三,当然人的美也有形式美问题:形体、服饰等。

第八章自然美

4、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

A、自然美重在形式

B、自然美具有多面性。(1)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是复杂的。(2)自然美多面性的显示与人们观察、欣赏美的角度也有一定关系。

C、自然美具有易变性。

第九章形式美

1、什么是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自然属性(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以及它们有规律的组合(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美的形式就是指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积极方面的宜人的物质形式。

美的形式有两个层次,即内在层次(内形式)与外在层次(外形式)。

内形式是指美的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组织与结构。

外形式包括两个涵义,一是指美的内容的外部表现形态;二是指美的事物外观的装饰成分。形式美就是由这种外形式演变而来的,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

3、色彩为何具有表情性?举例说明。

色彩具有表情性,包括兴奋与沉静、暖与冷、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

这种表情性与联想和象征分不开。

联想:红、黄、蓝、绿、白、黑等;象征: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

6、形式美的法则都有哪些?

(1)、单纯齐一: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即整齐一律,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给人以整齐、秩序、节奏的美感。

(2)、对称均衡: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对称: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上下)两侧均等。具有较安静、稳定的特征,还起到衬托中心的作用。

均衡: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也是大体相当。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在静中倾向于动。

呼应:较均衡更为自由,虽然形体大小悬殊,却相互照应。

(3)、调和对比: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使人感到融合、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

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色彩、声音、形体的对比。

(4)、比例: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给人以协调、匀称的感觉。宋玉:“增之一份则太长,减之一份则太短。”又如西方的黄金分割比例;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立七、坐五、盘三半。”山水画中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5)、节奏韵律: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时间关系;力的关系)。把运动中的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节奏存在于生活、自然、艺术中。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情感的色彩便形成韵律。

(6)、多样统一: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

第十章艺术美

3、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美学要求,即艺术典型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每个人都是典型”是说典型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指的是典型的共性,“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说艺术典型应当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鲜明独特的个性。“是一个‘这个’”是强调艺术典型的个性特点的重要性,以便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为什么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作用?

a、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b、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c、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d、创作素材就是生活本身。

第十一章意境与传神

1、什么是意境?意境有哪些主要特征?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情境交融,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2)虚实相生(结构)(3)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意(情)与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也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为情景交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其二

2、“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2)意境中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

(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第十二章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亚里士多德如何将艺术分类的?

各种艺术的区别在于创作过程中“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用摹仿的媒介不同来区别画家、雕塑家、歌唱家以及史诗作者;用摹仿的对象不同(好人、坏人)来区别悲剧(比现在的人好的人)和喜剧(比现在的人坏的人);就摹仿的方式来说,有的用叙事手法,如叙事诗;有的有动作手势来摹仿,如戏剧。

启示:涉及到艺术的划分与生活的关系,又触及到各种艺术及其表现手段的不同。

第十三章优美与崇高

1、优美与崇高的特点是什么?二者的区别。

优美特点:优美的根本特点在于和谐。是以其温和、柔弱、清秀、淡雅、纤细、轻盈、幽静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给人一种温柔、喜悦、心旷神怡、顺情适性的感受,这是优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基本的审美属性。

崇高特征:壮美与优美不同,它的根本特点在于对立、冲突。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激荡的审美感受。

联系:优美与壮美是美的两种普遍的基本形态,二者与悲剧美、喜剧美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它们都分属于美的一种具体形态,或者说分属于美存在的一个具体范畴,是美的本质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态。

区别:首先,可以从形态方面予以区别:

其一,壮美(崇高)的事物显得强大,有力;优美则显得小巧、娇柔。其二,优美的事物一般都有较强的形式美;壮美的事物则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其三,优美的事物宁静,幽雅,呈现出一种静态美;壮美(崇高)则豪放、激荡,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再者,壮美与优美还可以从美感方面予以区别:其一,壮美(崇高)感是一种复合的情感反应,优美感则是一种单一的情感反应。其二,优美易于为人感受,壮美(崇高)则较难于为人们感受。

第十四章悲剧

1、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本质何在?

悲剧:在美与丑的矛盾冲突中,它是以美暂时被丑压倒为基本点,以代表先进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遭受挫折为其基本内容,从而展示出斗争的艰巨性与实践主体的顽强性,以及美必胜丑的历史必然性,激发人们从中间接地观照到实践主体的巨大的本质力量,使人们获得美的陶冶与享受。

悲剧的本质在于由人物的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

4、悲剧的类型划分?

A、按悲剧的性质分:

1、新生力量的悲剧: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如普罗米修斯、巴黎公社、陈胜吴广起义、水浒英雄、李大钊、张志新等。

这种悲剧人物的特点:(1)自觉地捍卫正义,为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而斗争。

(2)牺牲的英雄与人民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联系。(3)在巨大的苦难中显示他们的崇高品质,他们的牺牲成为正义战胜邪恶、新世界代替旧世界的信号。不是悲惨而是悲壮,不是怜悯是自豪,不是恐惧是无畏。

2、小人物的悲剧:善良的普通人民的不幸和苦难。

3、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4、旧制度下进步力量、无可奈何人物以及所有人美好生活、理想、爱情破灭的悲剧。如宝黛爱情、李煜的悲剧、李杨的悲剧、涓生子君的悲剧等。

B、有人从悲剧人物的特点、悲剧冲突的特点、悲剧产生的美感特点出发,将悲剧分

1、悲壮悲剧;

2、悲愤悲剧;

3、悲悯悲剧;

4、喜剧性悲剧。

C、西方美学史上又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三种。

根据黑格尔的分析,通常把古希腊反映命运观念的悲剧叫命运悲剧;把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代表的近代着重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悲剧叫性格悲剧;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人与社会的矛盾尖锐化,产生了社会悲剧。

第十五章喜剧

1、什么是喜剧?

指在美与丑的矛盾冲突中,它是以美压倒丑或者美直接否定丑为基本点,以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相互矛盾的行为、

事件为基本内容,从而引起人们发笑,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获得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1、它不同于文艺理论、戏剧理论中的喜剧含义;2、自然界中不存在喜剧性。2、“寓庄于谐”为什么是喜剧艺术的本质?P258

生活中的喜剧的本质决定了喜剧艺术的本质。首先,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是生活,喜剧艺术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喜剧,喜剧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喜剧进行提炼、集中和能动反映的结果。其次,生活中的喜剧的本质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生活喜剧中的丑角都是用一种假象把自己的丑的本质掩盖起来,产生自相矛盾、乖讹的可笑形式。生活中的这种喜剧本质和特点反映在喜剧艺术中就是“寓庄于谐”,即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家必须按照生活喜剧本来的特点进行再现和表现,才能产生喜剧效果,产生优秀的喜剧作品。所以,“寓庄于谐”是喜剧的本质。不能离“庄”而单求“谐”,否则会失之肤浅。

3、喜剧中的讽刺与幽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幽默与讽刺的区别:(1)程度不同;(2)美感不同;(3)对象不同。联系:都是喜剧形式第十六章美感的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的特征

1、什么是美感?

狭义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是指客观存在的美反映到人类头脑后所长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审美意识。它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本章侧重狭义而言。

第十七章美感的共性与个性和客观标准

1、什么是美感的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美感的个性则是其差异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则表现美感的共性,二者辨证统一。

《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设计

《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表现整理自己东西的愿望。 2.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或原则。 3.表现出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以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 教学重难点 1.表现出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以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 2.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4个储物箱,箱内零乱地堆放着各种学习用品和无危险的生活用品。 2.把桌椅挪开,使活动地点空间尽量大。 教学过程 一、小雨和他的“小伙伴” 课堂小调查 1.课堂小调查:你的书包是谁整理的?有谁自己整理自己书包的? 2.请自己整理书包的学生介绍他(或她)是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好 1.请你们从自己的书包中拿出音乐书、语文田格本,找好后摆在桌面上并起立。 2.教师计时: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差多长时间。 3.师采访第一名:为什么找得这么快? 4.请自己整理书包的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收拾有什么好处? 5.两个小口袋,天天贴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我是…… 6.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休息。我是…… 二、找不到“小伙伴”了 1.教师根据本班学生数分成相应的几组(假设4组),从准备好的储物箱中找东西。 2.看哪组同学最先找到(橡皮、卷笔刀……) 3.谈感受:在刚才找东西的过程中,说说大家感受到什么困难?(太乱、东西多、……) 4.以小组为单位将储物箱中的东西进行整理,再比赛看谁找得快。

5.让优胜组介绍他们得胜的经验,让大家体会东西摆放有序的好处。 三、送“小伙伴”回家 师:把“小伙伴”送到哪里去呢? 1.参照教材,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没做到哪些? 2.分组讨论,除了自己已经做过的,还可以做哪些?(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房间、床铺等,帮父母整理家中的摆设……)。 3.把讨论中确定的自己可以继续做的事情列出来,做一个计划去进行实践。 4.教师指导学生列出准备做的事情并留出给家长写评价意见的地方。 四、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1.师:书本上这样做对吗? 生:我不整理,反正妈妈会整理的。 生:等长大了我再自己整理。 2.师:怎样养成整理的好习惯呢? 我的“伙伴”真不少,它们都是我的宝。 各就各位不乱跑,每到用时才好找。 用完它们送回家,有空也给洗个澡。 3.学生分组整理。 五、小组讨论 1.除了自己已经做过的,说说我们还可以做哪些?(体会父母长辈的辛苦用自己的方式爱他们) 2.录像:学生在家整理物品的实录。 3.评选“棒棒小当家”,学生采访录像中的主人公,问技巧也可以,问这样做的好处也可以。 4.小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具有自理能力也是体谅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现。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美学原理/ Aesthetics 课程代码:070132 学时:32 学分: 2 讲课学时: 32 上机/实验学时: 5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哲学 适用专业:广告学本科 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广告系 教材: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 柯秀经等.美学原理.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美学》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它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素质,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艺术作品的创造能力。 美学首先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对于审美经验研究的重视是一个大的趋势。 任务:(1)讲授什么是美,美存在的主要领域,美的研究的主要范畴,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技术美,以及中外重要的美学思潮。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并展开讨论或辩论,在讨论或辩论中得到提高。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学科的概论性质要求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自觉的审美意识,同时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并对美学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待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领悟。

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重点掌握(包括熟悉、知道、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五、说明 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哲学作为基础,是离哲学很近的学科,这由它的哲学性质所决定。 本学科的人文性质使它成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类学生的必修课,而且也是任何其他学科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包括熟悉、知道、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3.有关课程考核问题 重点掌握内容、一般掌握内容均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一般了解的内容作为考试的次要内容。考试(包括和笔试(开卷与闭卷)及团队作业)。 平时作业和讨论发言成绩占30%。期末课业结束时占70%。 4.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1) 课堂案例讨论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进行,以达到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在进行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把先修课程在本课程中的运用通过启发方式让学生理解,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说课讲解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第三个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前面两课时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探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也了解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用定量的方法做实验,特别是又扩充了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以后的化学计算几乎每次都要遇到物质的量浓度,所以也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的成败,决定了以后化学计算的成败。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特别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目标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物质的量的概念,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数据的能力,而且此时的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和自信心、上课时积极性高。因此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熟练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完成配制任务(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并思考其成分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和计算练习深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溶液的配置方法,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作者:————————————————————————————————日期: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是《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 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让我自己来整理》名师教案

《让我自己来整理》名师教案 教材分析: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格,智力和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健康、安全的生活”中的第四条提出:“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第二条强调:“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本课《让我自己来整理》就是为此而设定,旨在通过三个板块的教学活动,以及绘本材料的补充拓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这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内容,《让我自己来整理》,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以“整理”为抓手,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显现出劳动带给生活的改变和美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整理的四种方法,即分类、排序、物有定位、物归原位。 2、情感目标;形成家庭和学校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养成自己整理物品的好习惯。这就是我的教学重点。 3、行为目标:通过生活实践获得自主整理意识的启蒙,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就是照顾身边人的表现。这就是我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序整理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脏乱差房间的照片,分类储物箱。 学生:整理家里一角的照片。 教学思路: 一、绘本引入——明白整理的好处 二、模拟操作——学习整理的方法 三、梳理延伸——总结整理的秘诀

教学过程: 板块一:绘本导入——探究整理作用 1、绘本《乱做一团》讲述。 丽娜、保罗和我们一样是一年级小学生,他们的妈妈每天跟在他们俩后面没完没了的收拾房间,妈妈烦透了这种生活。决定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房间,这一天,保罗和丽娜约好一起去儿童乐园,出发前,丽娜在找他的花袜子,“干脆别穿了吧!”保罗抱怨道,“我们得走了”,丽娜放弃了,烦躁的走近衣柜,“嗷~~”她突然叫起来,因为他的右脚踩到了一辆玩具汽车,保罗一边幸灾乐祸的说了声“活该”,一边穿运动鞋,他已经穿好一只了,但另一只跑哪儿去了呢?“丽娜帮我找找吧!这也是你的房间”,丽娜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为什么呀?干脆别穿鞋吧!”保罗朝丽娜吐了吐舌头,气呼呼的把地板上的枕头和几块积木踢到了床底下。今天是星期六,保罗在他的床上玩耍,而丽娜则在书桌旁画画,因为地上早已无立足之地了,小仓鼠面包渣儿呆在被玩具、图书、脏衣服包围起来的仓鼠笼子里,这时爸爸说:“我想问一下?你们什么时候收拾房间?今天是星期六。”保罗说:“不要,不要现在收拾”,丽娜耸耸肩说,“一切都很好呀”!保罗和丽娜不再理会爸爸。星期天,保罗呆在他的“洞穴”里,而丽娜正在给仓鼠笼子打扫卫生,这是她星期日的必修课,这时丽娜吃惊的发现,仓鼠笼子里,面包渣儿不见了,笼子大门敞开着,笼子里空空无物,你在哪儿?丽娜四处寻找,她急得都快说不出话了,心脏怦怦地跳着面包渣儿在哪儿呢?她就跟疯了一样,在玩具堆中乱跑,“小心点儿”,保罗在他的床上大喊着,“你可别踩到它了”。这时丽娜发现大门敞开着,她大吃一惊喊道:“也许面包渣跑到外面去了,找我们去外面找找”,她垫着脚尖穿过卧室,姐弟俩仔细观察了的走廊,但面包渣儿不在那里,他们不幸的发现,卫生间的门也是敞着的,卫生间里一片混乱,绝对是小仓鼠藏身的最佳地点,现在只剩下一招了,请妈妈来帮忙,最好爸爸也能来。 2、孩子们,我们来猜一猜故事结果怎么样? 生:打扫屋子,找到了仓鼠。 师:她们发现了整洁的作用,改变了态度。 生:仓鼠跑了。 师:如果你是这只和他们住在一起的小仓鼠?什么感受?因为太脏仓鼠都不愿意和他们住一块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人教版物质的量说课稿

人教版物质的量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指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这些概念的应用。 2.本章节内容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位置如此靠前,足以知道其重要性。“化学计量”是一个核心,它是连接着微观与宏观(即不可称量转为可称量)、定性与定量的桥梁,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是一个教学重点。在本节的学习中要形成一个“量”的认识。物质的量属于“工具性”概念,它导出摩尔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不止用于习题的解决更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频繁用到,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本章、本节乃至整个高中学习的重点。 3.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具有很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非常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二.学情分析: 基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教学理念“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由于“摩尔”计量的对象是微粒,回顾初中对微粒观的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微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是:“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从上述可知,学生已经知道宏观的物质很大,可以运用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等进行计量,

也清楚微观粒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归纳、 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设问题,引导学 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去联想,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基于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而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 涵义,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 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3.通过与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整体计量方法类比,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帮助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 罗常数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 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2.【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三者之间的计算3.【教学难点】 如何深入简出的引出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和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帮助学生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说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新一轮的教师招聘又要开始了 你准备好了吗 希望这些课件能对你有些许的帮助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

美学原理尔雅课作业参考答案

1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点是()。 A、西方形而上学 B、西方美学 C、中国形而上学 D、中国美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 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 A、梁启超 B、蔡元培 C、王国维 D、华罗庚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宗白华认为西方形而上学属于唯理的体系,目的在于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 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 A、海德格尔 B、费希纳 C、萨特 D、杜夫海纳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 A、美学是一种人文学科 B、美学是一种交叉学科 C、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D、美学是一种发展完善的学科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下列属于审美活动领域的是()。 A、自然美

B、社会美 C、科学美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以下对美学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B、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C、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D、美和真、善是哲学永恒的课题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5 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 B、美学等同于美术 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1 京剧的意象世界,主要依靠()表现出来。 A、场景 B、剧情 C、技艺 D、演员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 A、美好事物 B、审美经验 C、人生体验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3 决定美学学习方法的因素是()。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美学的学科性质 D、人们的喜好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4 学习美学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为此对西方美学都要摒弃。()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只是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从这样靠前的安排,我们不难看出本节内容的对于整个高中化学所起的重要基础作用,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为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提供了新视角,让学生体会到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同时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属于“工具性”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使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对本节内容明确指出“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可以看出新课标已经淡化对物质的量概念本身的掌握,而强调其实际应用,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应用。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在初中化学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数学中也已经介绍了集合体 的概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一学生思维具有较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 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前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稍差,对抽象概念 的理解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反复举例说明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B、了解NA的含义,能进行n、N、NA之间简单的化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NA的含义,n、N、NA之间的换算; 难点:如何深入浅出的引入n的概念、NA的含义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美学原理课程平时作业

美学原理作业 第一次作业(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2.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摹仿说 “摹仿说”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的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源因。 4.劳动起源说 把劳动看作文学发生的原因,以劳动为中心,并结合其它因素来说明文学起源的过程。这一理论是对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的一种综合,因而比后者包含更多的合理性。 二、问答题 1.为什么审美发生是“多元决定”的? 审美发生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复杂问题,感知信号的渠道是多元的,接受评价的角度是多元的,社会参与的结构也是多元的,一般只要涉及对审美发生影响的方面都不是单一角度的,这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来进行探索。至于各门原始艺术形式的出现,更是难以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原因。因此,在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这样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问题上,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恐怕无法揭示它的真正奥秘,必须采用辩证的多元思维方式才能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研究途径。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说课稿

1 1.教学内容分析第一节物质的量说课教学设计稿“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严重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因而目前高中各版本教材中均将此部分知识放在了整套教材相对靠前的地方进行介绍。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严重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留意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例外版本的教材关于“物质的量”的讨论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严重意义,并且留意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的一个“堆量”,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严重作用;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让我自己来整理 教案

11 让我自己来整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 愿意尝试自己动手。乐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体会到成就感。 3.行为与习惯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基本学习习惯,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4.过程与方法 在徒手操、个别示范中学习;在评比、鼓励中纠正;在竞赛、唱儿歌中巩固;在表演中体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整理生活用品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难点: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 学生准备:做游戏需要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两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下,看看哪位同学的脑子比较灵活,猜得对。 师课件出示两个谜语。 生抢答,师生共同分析谜底。 师:我们猜的这两件物品是做什么用的呢? 生答。 师:这些物品我们每天都要用,缺少了哪一个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扰,它们就是我们的“小伙伴”。我们还有哪些“小伙伴”呢?同学们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让大家认识一下你的“小伙伴”。

生纷纷发言。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重要的朋友。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想让你们认识到这些小伙伴的存在,重视它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身边都有哪些“小伙伴”,明白这些“小伙伴”的重要。】 二、初步感知 师:出示小笑脸。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小笑脸,表现好的、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将得到老师赠送的小笑脸,你们想要吗? 师课件出示视频。(视频播放一间杂乱无章的房间,一个急得满头大汗的小朋友在让妈妈帮他找橡皮) 师问:这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呢? 生1:他在找橡皮。 生2:他的房间太乱了,东西没有放在固定的位置。 生3:告诉他应该把东西整理好。 师:你们总结得真棒,希望你们不要像视频中的小男孩那样,把自己的房间弄得一塌糊涂,给我们的“小伙伴”找到自己的家,那你们知道我们的“小伙伴”的家在哪里吗?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 师课件出示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帮助它们找找自己的家。家可以设置几个地方,如书包、衣柜、卫生问、床等。 生抢答,完成送“小伙伴”回家的任务。 师安排同学互相考验,看看能不能快速、准确地把“小伙伴”送回家。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小伙伴”的重要,了解这些“小伙伴”的作用;初步感知养成整理的好习惯的重要;初步熟悉这些“小伙伴”应该放置的位置。】 三、总结延伸 师:我们对这些小伙伴已经很熟悉,能够准确地把它们分类,并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同学们做得很好,我希望你们能保持下去,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愿意尝试自己动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生活自理、整理生活用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难点: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逛果园 小明友,今天老师常大家去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课件展示一个美丽的大果国,一棵棵树上结满了红红的大苹果,园中有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在快乐的游戏,有一位小精灵说:“小朋友,欢運你们来到“我能行”快乐果园,这里有那么多果子等着大家来摘。如果你能完成我们提出的任务,就能得到它们。”) 1.观看录像,说说这位小朋友有什么做得不对。学生指出他不该让妈妈喂饭,不能让奶奶背书包等现象。 你想对这位小朋友说什么,揭题,一起大声说“让我自己来吧”。 2.说说自己会做哪些事。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及时肯定。 小精灵:听到大家说会做那么多事,我真为你们高兴但我们小精灵还是想亲眼看看小朋友的能干表现,想好好向你们学习学习,可以吗? 活动二:照镜子 1.请个别小朋友站到相机镜头前来,通过显示屏看自己的穿戴。边听儿歌边自己整理。

儿歌:镜子镜子,我的衣领有没有翻好, 镜子镜子,我的纽扣有没有扣起, 镜子镜子,我的裤腿会不会卷起, 镜子镜子,我的脸上是不是干净, 镜子镜子,我的行为是不是有礼。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面对大家大家当镜子“照一照”。 3.小组内互当镜子“照一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乐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体会到成就感。 教学过程: 活动一:小雨和他的“小伙伴” 1.师:孩子们,我们升入一年级已经有段时间了,相信你们认识了很多小伙伴,但是小雨呢?除了这些亲爱的小伙伴以外,还结识了不少特殊的“小伙伴”,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伙伴”有哪些?(课件出示一些学习、生活用品) 2.生答,并列举自己拥有的“小伙伴”。 3.师: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4.生讨论总结,并在全班交流。 5.师:看来大家对自己的“小伙伴”都很熟悉,那下面老师给大家出2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的哪个小伙伴? 6.师课件出示教材上面的2个谜语。 7.同学们一起猜一猜。 8.教师宣布谜底,对于猜对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活动二:找不到“小伙伴”了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

1、美感: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2、审美形态:即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3、喜剧:作为人类生活和意识中的重要美学范畴,指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而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其审美效果和显著特征就是引人发笑。喜剧的次级形态有:A.滑稽 B.讽刺 C.幽默 4、“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美感具有: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不用之用”。B、超现有性: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这是美感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C、自由创造性:审美中,自由心境确保了人的创造性空间及其能力的发挥。 5、审美活动:人因应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6、审美关系: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以美或美价值生成为关注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7、劳动创造了美 ①、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②、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③、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④、劳动创造了美的规律;⑤、劳动创造美。所以人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在劳动和创造中产生的,不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一切享受和享乐都是不道德的和不可靠的。“能够欣赏美的人是由劳动创造的”这一重大的美学命题,对于培养人们的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启迪人们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说课稿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时内容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而是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属于“工具性”内容,学生在今后几乎每节课的学习都会不断频繁使用,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2、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具有高度的知识陌生性,而且很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二、说学情 1、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很清楚宏观的东西很大,可以用质量,体积等来进行描述;也很清楚微观的东西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2、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海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过渡语】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额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2)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该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到宏观与微观的完美结合。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运算关系。 难点:如何深入简出的引出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接受和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 【过渡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联系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总教学流程是:建立集合概念——引出“摩尔”这一单位以及使用范围——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了解微粒数和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练习。 具体的实施步骤是: 1、引入课题,构建集合体 Ppt展示刚过去的双十一的购物清单,同时在讲桌上倒半斤瓜子,得出生活中大的物件用个体单位,如一台电脑,一张桌子;小的物件用小的物件的集合当做一个整体,如瓜子,一般用许多瓜子的集合单位 ..“斤”来表示。 2、由此及彼,引出摩尔这一单位及所对应的物理量 从生活中的例子过度到化学微观中更小的分子、原子等微粒,通过数一滴水中水分子数让学生发现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一个一个的统计非常的不方便,也需要像瓜子一样采用集合体的形式来进行表示。得出第一个重点:化学上,描述分子、原子等微粒要使用集合的形式,这一集合的单位是“摩尔”。1mol分子,1mol原子。 继续追问“每个单位都是有标准的,1斤瓜子是这么多,那1mol微粒又有多少个呢?”通过知识讲述得到第二个重点: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 学生已经知道摩尔是个描述许多微粒集合的单位,而且是个国际单位,让学生思考并且讨论以前学过的国际单位以及所对应的物理量,对比的得到第三个重点:摩尔这个国际单位对应的物理量是物质的量,着重介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

《美学原理》课程标准课程

XXXXX学院《美学原理》课程标准 制定时间: 修订时间: 适用专业: 开设单位: 制订人: 修订人: 教研室主任: 系部主任: 教务科技处编制

《美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系美术专业(书法方向)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是第四学期的课程,后续课程为篆刻(汉印)、行草临摹(晋唐、明清)、章草临摹、中国写意画、中国画创作、楼兰残纸书法初探、篆刻临摹与创作(古玺)、行草临摹与创作、专业实习、书法创作(二)行、草技法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事美术教育及创作等工作,同时具备良好的色彩理论和色彩审美修养,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遵循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长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产教融合、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遵循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重视美学理论向审美实践能力的转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知识、能力、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美学学科的性质,; 2.了解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以及美学研究的方法; 3.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力目标: 1.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 学会专业性的观察与思考美学的方法; 2. 能树立正确、健康、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四、课程内容标准 ⒈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一览表 ⒉教学单元(项目)设计 教学单元(项目)设计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