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
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九_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九_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九(一)国学片段寒对暑,日对年。
蹴鞠对秋千。
丹山对碧水,淡水对覃烟。
歌婉转,貌婵娟。
雪鼓对云笺。
荒芦栖南雁,疏柳噪秋蝉。
我是小助手寒:寒冷。
暑:暑气。
日:一天天。
蹴鞠:踢球。
丹山:红色的山。
碧水:绿色的水。
覃烟:袅袅直升空中的炊烟或横浮低空的烟雾。
婉转:声音委婉而动听。
婵娟:体态柔弱的样子。
云笺:书信。
我是小翻译寒气和暑气相对,天和年相对。
踢球和荡秋千相对。
红色的山和绿色的水相对,淡淡的水和袅袅的烟相对。
歌曲委婉动听,容貌柔弱美丽。
雪鼓和云笺相对。
荒芜的芦苇上栖息着南归的大雁,稀疏的柳枝上鸣叫着秋天的治疗。
考考你的智慧1.给下面的字分别组词。
暑()噪()婉()署()燥()宛()2.选文中有两个表示颜色的字,请你写出来吧!3.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下面句子的意思。
荒芦栖南雁,疏柳噪秋蝉。
4.“蹴鞠”的意思是足球,你还知道其他的球类运动吗?请你写一写吧!弘扬传统文化蹴鞠的历史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蹴鞠是什么意思吗?其实,“鞠”是球的意思,最早的时候,它是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秋,“蹴”是踢的意思,所谓蹴鞠就是踢球,类似于今天的踢足球的体育运动。
蹴鞠的历史在中国可谓说是历史悠久,流传久远,而且影响力非常大。
然而蹴鞠在不同的时代,它的作用和性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根据历史记载,蹴鞠游戏早在战国时期就在汉族民间流行起来了,到了汉代,蹴鞠又变成了兵家的练兵之法。
演变到宋朝,出现了蹴鞠组织和以蹴鞠为职业的艺人,清朝的时弘扬传统文化姜太公钓鱼姜太公名姜尚,是武王伐纣重要的功臣,当初,他在没有得到周文王重用的时候,曾经隐居在一个叫渭水的地方,日日在那里垂钓,以期望获得文王的注意。
姜太公的心思都用在了鱼的吊钩上,他的鱼钩不但没有鱼饵,而且还离水面有三尺高。
别人见了很奇怪,就笑话他,以他这样的钓鱼方法,一百年也钓不到鱼的。
姜太公听了这个人的话,语重心长地说:“别人是钓鱼,我是钓王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国学第九册内容

国学第九册内容
一、儒家经典
本册教材深入介绍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通过对其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以及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二、诸子百家
本册教材涵盖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如墨家、道家、法家等。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包容心态。
三、诗词歌赋
本册教材精选了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四、文化名人
本册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
通过对这些名人的生平和思想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
五、历史典故
本册教材收录了一些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如“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等。
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历史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六、传统艺术
本册教材涉及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多个方面,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通过对这些艺术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民俗文化
本册教材介绍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多个方面,如节令习俗、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等。
通过对这些民俗文化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3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3篇学习国学,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今天整理了国学经典诵读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篇一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观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诵读节目,感受颇深,经典诵读大赛是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复赛和决赛都采取国学知识和应用题的形式,在全国各地的选手为代表来参赛,已检测当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品德的传承。
经典诵读大赛在启动仪式上,六十名学童集体诵读《弟子规》,并举行了开笔礼。
经典诵读大赛是以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我爱记诗词、名师对对碰和美德大考验。
我爱记诗词是在大屏幕上出现1个或2个字,由5名选手分别说出有这些字的诗词,坚持到最后者获胜。
那么多的古诗词流利的从他们的口中说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里他们要下多少功夫!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相比逊色的多了,以后可得多读而且这个比赛清晰的体现了我囯学生对诗词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体现了我囯学生的博学多才!名师对对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问题,从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后是美德大考验,导演会给选手们设置不同障碍,观察选手们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三百四十名选手有许多选手没有通过比赛,很遗憾。
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族精神,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法宝。
经典诵读,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界线,连接起亘古烁今的世族文化精粹,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
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可以让我们走进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
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小学生国学经典朗诵9篇

小学生国学经典朗诵9篇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彊。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小学生经典朗诵(2):宴山亭赵佶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小学生国学经典朗诵(3):木兰花钱惟演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小学生国学经典朗诵(4):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学生国学经典朗诵(5):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
十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

卜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卜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一、人与动物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庄子逍遥游》(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
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鲲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
)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u)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一《庄子》(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然而对于鱼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了,两条鱼也要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一《老子》二、艺术魅力1、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2、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
一一曹植《洛神赋》(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三、人生感悟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勤于学习就像春天的禾苗一样,看不到它增高,实际上它每天在长高•放下学习好比磨刀的石头,看不到它变薄,其实石头每天都在变薄•)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四、民风民俗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摘要:一、前言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9.第九课:《论语》子罕篇10.第十课:《论语》乡党篇11.第十一课:《论语》先进篇12.第十二课:《论语》颜渊篇13.第十三课:《论语》子路篇14.第十四课:《论语》宪问篇15.第十五课:《论语》卫灵公篇16.第十六课:《论语》季氏篇三、总结正文:一、前言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国学第九册1-16课涵盖了《论语》中的诸多篇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儒家思想的智慧。
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方法。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言。
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为政篇主要讲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念,强调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八佾舞篇记录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论述,阐述了礼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里仁篇主要讲述了仁爱的内涵和如何做到仁爱。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公冶长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这些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和道德观念。
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雍也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名言。
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述而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人生哲学,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
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泰伯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家族史和先祖泰伯的事迹,以及孔子对于道德和家族观念的传承。
各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2015版本)

6.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三字经》)
三
热爱
祖国
1.天地泰宁,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则阴阳风雨以和,人赖之而生也。是故只承君之法度,行孝悌于其家,服勤稼(jià) 穑(sè),以供王职,此兆人之忠也。(《忠经·兆人》)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
五
壮丽的祖国河山
1、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史记》
2、秩秩(zhì)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
3、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论语》
3.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声律启蒙)
二
学校
生活
1.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卦》)
2.庄敬日强,安肆(sì)日偷。(《礼记·表记》)
3.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2. tiān dì xuán huáng yǔ zhòu hóng huāng
天 地 玄 黄, 宇 宙 洪 荒。
rì yuè yíng zè chén xiù liè zhāng 。
日 月 盈 昃 , 辰 宿 列 张 。
hán lái shǔ wǎng qiū shōu dōng cáng
寒 来 暑 往, 秋 收 冬 藏。
为 学 者 ,必 有 初。 小 学 终 , 至 四 书。
国学经典朗诵稿

国学经典朗诵稿(一)教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诵读国学经典致辞。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琴棋书画到礼乐射御,从孝悌忠信到精忠报国,我们无不感受到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在我们的血液里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烙樱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世世代代仁人志士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九隆实验小学从办学开始设立“国学经典诵读”课,我们立足乡村语文教学实际,结合我校精细化管理的办学理念与实践,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到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在吟诵中继承与发扬中华精典文化的精髓,使得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具体实践中,我们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切入口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环境。
校园本来就是文化传承的地方,国学经典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精髓与民族精神的核心正是我们需要弘扬与发展的。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教育中对于国学经典的传承显得比较苍白,有些经典对于教师来说也比较陌生。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达到教学相长,提升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思想道德修养,补充教师精神文化食粮,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基矗随着师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学质量也会相应的提升。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明确职责,细化分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一、亲近自然1.披绣闼(tà),俯雕甍(mã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xù)其骇瞩。
闾阎(lǘ 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通:轴zhú)。
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唐王勃《滕王阁序》2.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3.桃之夭夭,灼(zhuï)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ã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国风·周南》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南朝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爱国情怀1.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
”与其邻重汪?往,皆死焉。
鲁人欲勿殇(shānɡ)重汪?,问于仲尼。
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jì),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礼记》2.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于谦《立春日感怀》3.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tì)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ɡào)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大学》4.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páo)。
王于兴师,修我戈(ɡã)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xiã)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三、语言艺术1. 憍(jiāo)泄者,人之殃(yānɡ)也;恭俭者,偋(bǐnɡ)五兵也。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lǚ)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巨涂则让,小涂则殆(dài),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荀况《荀子·荣辱》2.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後(hîu)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後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学记》3.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4.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孟子·梁惠王下》四、走进名著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qiáo)江渚(zhǔ)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shân)《说秦汉》3.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窄狭时难回避。
——《水浒传》4.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ɡ)鹿为友,猕(mí)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西游记》五、信息技术1、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pēnɡ)鲤鱼。
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汉乐府》六、领袖风采1.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yú)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3.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毋(wú)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
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管子牧民》4.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孙丑下》七、异域风情1、关关雎(jū)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cēn cī)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w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xìng杏)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2、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ã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诗经·秦风·蒹葭》3、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sì)?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佻(tiǎo)兮达兮,在城阙(quâ)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郑风•子衿》4.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kuánɡ)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诗经•国风•扬之水》八、感受真情1.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增广贤文》2.太史公曰:始翟(zhái)公为廷尉,宾客阗(tián)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人署(shǔ)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3.葛(ɡě)之覃(tán)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萋(qī)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ji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yì)是濩(hu î),为絺(chī)为綌(xì),服之无斁(yì)。
——《诗经•国风•葛覃》4.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ěr);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xī),和乐且耽(dān)。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n ú)。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