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铜鼓是广西传统文化的代表

合集下载

广西壮族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除了权利象征外,还隐藏一特殊功能

广西壮族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除了权利象征外,还隐藏一特殊功能

广西壮族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除了权利象征外,还隐藏一特殊功能考古界的新闻趣事向来多,且每一件国宝文物背后都有一点小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中原人,特别是春秋时期的达官显贵们,特别喜欢用鼎来彰显自己的权力地位,甚至死时也要把这珍贵之物带到墓室中陪伴自己。

而中国少数民族权贵们也同样有攀比、爱显摆的习惯,不过他们炫耀的不是谁家有没有鼎,而是铜鼓!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曾出土过一件国宝级藏品,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名曰“翔鹭纹铜鼓”,这件翔鹭纹铜鼓可以说就是墓主生前的炫耀品。

不过,铜鼓除了是权力身份的象征,让人有面子外,在众人心中它还是一件载歌载舞的乐器!据了解,最早的铜鼓还有一个另类的用途!1975年,云南出土了中国最原始的铜鼓,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铸造者是中国西南古代濮族人。

它鼓身似釜,且有烟痕。

从烟痕来看,这最初的铜鼓可能是用来做饭的炊具,这跟中原人相当看中鼎十分相似。

在古代,鼎不仅是立国重器,是权力的代表,同时也是古代人用于烹煮肉和盛放肉类的器具。

因而,铜鼓跟鼎在用途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关于铜鼓是炊具这种说法,在其它的一些文献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

到了公元前7世纪左右,铜鼓经过不断的改进,有些铜鼓慢慢作为乐器使用。

后来又经过几个世纪的流传,最原始的炊具,越来越多的演变成了乐器。

原始炊具的鼓变成了乐器,这中间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跟一酒鬼有关的:据说壮族有个叫勤王酒鬼的人,此人天生神力、胆大心细,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就是喜欢喝酒,不管什么样的天气,他都要带着装满酒的葫芦和劳作工具去劳作。

一日,勤王酒鬼在干活是突然来了群猛兽恶魔,勤王酒鬼反应灵敏,可是双拳难敌四手,寡不敌众之下被咬伤了。

没办法,打不过就跑吧!勤王酒鬼边打边向村子里撤去,同时大喊救命。

途中可以用于还击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就剩下手中的葫芦了。

当勤王酒鬼拿着葫芦准备反击时,一个恶魔一口把葫芦咬碎了,里面的酒“咕噜咕噜”往外流,吓的恶魔纷纷后退。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以下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的部分内容。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巴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是侗族传统重大节日和宴请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以祭祀的方式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举行时间在农历三月三日。

活动包括舞龙舞狮、侗戏、侗歌、竹竿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3. 侗族铜鼓舞侗族铜鼓舞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宴会等重大场合中跳的一种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极富民族特色。

铜鼓舞的舞蹈姿态优美,舞者踏着节奏跳跃摆动,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4. 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是瑶族、苗族和侗族共同的民间舞蹈表演,是一个融合了苗瑶侗三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活泼多彩,舞者们手拿木鼓,随着节奏欢快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

5. 瑶族高秧舞瑶族高秧舞是瑶族人民在秋收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重要仪式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舒展,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高秧舞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6. 壮族歌仪壮族歌仪是壮族人民在举行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重大民俗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

歌仪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7. 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是壮族、侗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广西壮族铜鼓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壮族人民信仰的象征。

铜鼓代表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报告将从铜鼓的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历史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晚期,铜鼓在古代被用于表示权力的象征。

到了唐朝,铜鼓逐渐成为壮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载体。

唐朝时期,铜鼓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加入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成为壮族人民崇拜神灵的重要仪器。

明朝时期,广西壮族铜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政府将铜鼓视为国家宝藏,并在民间进行严格的管理。

当时的铜鼓制作技术更加精湛,铜鼓也成为壮族人民礼仪祭祀的重要工具。

清朝时期,铜鼓制作技术更加成熟,成为壮族人民重要的工艺品之一。

铜鼓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走出,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同时,铜鼓也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三、现状现代社会中,广西壮族铜鼓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保护。

目前广西壮族铜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铜鼓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铜鼓文化。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其文化保护力度,通过建设铜鼓文化博物馆,举办相关的展览和活动,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在传承和发展铜鼓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从而为凝聚壮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四、结论广西壮族铜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其文化价值不可磨灭,应得到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现代社会中,铜鼓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不断努力,让其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壮族铜鼓纹饰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壮族铜鼓纹饰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壮族铜鼓纹饰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作者:喻计耀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壮族铜鼓纹饰的文化本质出发,以视觉语言的角度对铜鼓纹饰进行分析应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途径。

【关键词】广西壮族铜鼓图案纹饰平面设计民族化【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67-02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标识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所接受认可。

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平面设计在整个文化传播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有关设计民族化问题,也使得现代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有了新的风貌。

关注民族传统文化,运用传统元素进行艺术设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更好地拥有民族标识,更易被大众所接受。

2016年广西花山岩壁画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元素被现代文明所接受。

广西壮族铜鼓纹饰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图案纹饰引起的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其丰富的纹饰图案更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纹饰资料。

本文从壮族铜鼓纹饰的文化本质出发,以视觉语言的角度对铜鼓纹饰进行分析应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途径。

一、壮族铜鼓纹饰的文化本质铜鼓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文物。

公元前7世纪左右出现于我国云南的西部地区,其纹饰品种繁多、造型奇异,体现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

由于铜鼓产生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以及使用民族大不相同,其纹饰和形态也有所区别,但大致的发展脉络都是简至繁、由具象到抽象,其纹饰蕴含了我们少数民族对自然生活的美好愿望,其中也包含了许多极具形式感的装饰构成。

作为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青铜艺术瑰宝,学界对壮族铜鼓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早在1902年,哲学家黑格尔就撰写了一部关于铜鼓的著作——《东南亚古代金属鼓》,在这部著作中他对铜鼓的纹饰作了详细的描述;20世纪以来,学术界开始对铜鼓有了更为广泛的研究,日本学者一度前往中国、东南亚一带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铜鼓研究更是迈上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广西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铜鼓

广西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铜鼓

广西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铜鼓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种类繁多并在我国广为流传,现在小编给你介绍的是铜鼓!最大古代的铜鼓北流云雷纹大铜鼓是现存世界最大的古代铜鼓。

1972年在北流市六靖镇水冲庵发现的云雷纹大铜鼓是广西最大的铜鼓,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铜鼓。

该铜鼓体型高大,鼓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达300公斤。

鼓面中心是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晕圈内布满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叠的雷纹。

关于铜鼓的制作年代,一说为春秋时期,一说为汉代,目前尚无定论。

铜鼓现存于自治区博物馆。

最大的铜鼓2016年1月16日上午11时许,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吴晓红女士在桂林市阳朔县戏楼广场宣布,经南宁市三维房地产测绘有限责任公司专家使用全站仪和手持式测距仪,对桂林人和投资有限公司定制的、位于阳朔戏楼现场的铜鼓实际施测,得出该铜鼓实际尺寸面径为4.198米,身高2.595米,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大铜鼓称号。

而这面铜鼓是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领衔设计制作,经20个工人历时半年多时间铸造完成。

为了见证这面铜鼓挑战吉尼斯纪录,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率参与铜鼓制造的全体工匠一起汇聚阳朔,共同分享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喜悦。

铁匠出身的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摸索大型铜鼓的铸造方法,攻克了铜鼓铸造中的道道难关,经过多年揣摩、反复试验,在历经数不清的失败之后,终于掌握了一次性成型铸造技艺和其他核心技艺。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吴晓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吉尼斯世界纪录需要十分科学、权威的认证,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对这面铜鼓吉尼斯纪录数据的宣传不能使用“大概”、“基本”等含糊的词汇和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经精准测量,该铜鼓面径为4.198米,身高2.595米,其他数据都不能作为吉尼斯世界纪录来宣传,那样也是十分不科学、不准确的。

在挑战吉尼斯世界最大铜鼓纪录成功后,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也略有遗憾地表示:“这面世界上最大的铜鼓没能落户河池,真的有些不舍,也不甘心。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摘要】广西铜鼓乐源于古代铜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铜鼓分为鸡鸣鼓、镐、钟鼓等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奏方式。

广西铜鼓乐起源于古代铜鼓,是一种融合了汉族、壮族等多种音乐元素的形式。

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师徒相传。

与其他地区的铜鼓乐相比,广西铜鼓乐在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广西铜鼓乐在保留传统特色的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

广西铜鼓乐之衍变主要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未来,广西铜鼓乐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保护和弘扬南方传统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铜鼓、广西、乐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演奏形式、历史发展、比较研究、现代化、原因、文化价值、未来发展1. 引言1.1 古代铜鼓的发展历史古代铜鼓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铜鼓出现在商朝时期,其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铜鼓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装饰有各种纹饰和图案。

铜鼓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功效。

在周朝时期,铜鼓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乐器,被用于宫廷音乐和乐舞表演。

随着历史的演变,铜鼓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音质也得到了提升。

在秦汉时期,铜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宫廷乐器,被广泛使用于宴会和庆典。

隋唐时期,铜鼓乐成为宫廷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被用于演奏各种音乐曲目。

唐代的《乐府诗集》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铜鼓乐的诗歌和乐谱。

古代铜鼓在中国音乐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中国古代乐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铜鼓逐渐演变为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铜鼓乐器,其中广西铜鼓乐就是其中之一。

1.2 广西铜鼓乐的特点广西铜鼓乐是广西壮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特色鲜明。

广西铜鼓乐以铜鼓为主要乐器,结合锣鼓、唢呐等民族乐器,音色浑厚激昂,节奏明快有力,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铜鼓文化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铜鼓文化

⼴西民族传统⽂化——铜⿎⽂化⽂章来源:⼴西民族报⽹蒋廷瑜 2013、10、11中央民族学院闻宥教授在⼆⼗世纪五⼗年代就说过:“假如有⼈问,祖国南⽅⼀带兄弟民族古⽂化的遗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铜⿎。

”现在假如有⼈问,⼴西古代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化遗物是什么?我们同样可以肯定地回答:是铜⿎!铜⿎作为⼀种民族民间乐器,⼤约从公元前⼋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嗣后随着民族的迁移和民族间的⽂化交流,沿着⼤江⼤河分布到我国南⽅的⼴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和东南亚各国。

⼴西是铜⿎最重要的分布地区。

铜⿎作为⼀种古⽼的传统⽂物,集冶⾦、铸造、绘画、雕刻、⾳乐、舞蹈于⼀⾝,凝聚了许多民族世世代代的⼼⾎和才智,是研究这些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化的⼀部不成⽂的百科全书。

⼀、⼴西铜⿎⽂化的地位铜⿎在⼴西境内分布⼴泛。

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南各县都有古代铜⿎出⼟和流传,出⼟铜⿎最密集的地区是⽟林、贵港、钦州、南宁市境,梧州南部、来宾、柳州等市境也时有出⼟铜⿎纪录。

桂西北⾃龙胜、三江沿桂黔、桂滇边境各县,晚近时期仍有不少民族使⽤铜⿎,传世铜⿎最多的是河池和百⾊两市境内,以红⽔河流域最集中。

如果将出⼟铜⿎和流传铜⿎的地点填⼊⼴西地图,铜⿎分布⾯⼏乎覆盖了整个⼴西,若以县、市为单位计算,曾经出⼟或使⽤过铜⿎的县、市已达79个,占总数88%以上,只有桂东北⾓少数⼏个县与铜⿎⽆缘。

1980年,中国古代铜⿎研究会对全国铜⿎进⾏了⼀次粗略普查,当时收藏在全国各级博物馆、⽂物管理机关和⼤学、科研机关的铜⿎,总数在1360⾯以上,其中⼴西各级⽂物单位所藏则是500多⾯,位居全国第⼀。

⼴西民族博物馆收藏铜⿎300多⾯,不但是全国收藏铜⿎最多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收藏铜⿎最多的博物馆,散藏民间的铜⿎还未统计。

1991年⾄1993年河池地区⽂物管理站对所属11个县市的铜⿎进⾏了专题调查,登记到传世铜⿎1417⾯,仅东兰⼀县就有538⾯,随后东兰县被命名为“铜⿎之乡”。

壮族人的铜鼓文化

壮族人的铜鼓文化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铜鼓的铸造艺术要求极高,它通体用铜合金铸成,厚薄均匀,鼓面、鼓身有丰富多姿的图案。铜鼓铸造技艺,从采矿炼铜,用粘土制造鼓芯、鼓范,在泥胎上刻缕花纹,到将溶化的铜汁注入其中,焊上鼓面、鼓耳,最后是立雕,工序繁多。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制造出铜鼓珍品。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最近笔者走进这个“铜鼓之乡”充分领略了壮族人的铜鼓文化的绚丽,感受之深,难以忘怀。
据了解,目前仅东兰就有现存传世铜鼓612面,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东兰铜鼓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在千百年传承中,铜鼓被壮族人民以及周边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人视为通神“神器”和权力“重器”,也被当做乐器。在东兰,有位民间“鼓王”,他收藏的铜鼓多达百余面,是目前所知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说起铜鼓文化,不得不提到红水河。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称南盘江,流至贵州省望谟县与北面而来的北盘江相汇,始称红水河,最后在广西象州县石龙镇汇入柳江,全长659公里,流域面积4.379万平方公里。
红水河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得名。红水河由黔入桂,自西而东横穿广西中部,途径河池市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6个县,在河池市境内长458.6公里,占总长70%,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41.1%。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铜鼓数量和保存使用铜鼓习俗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河池铜鼓文化资源的富聚集区。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整个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