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资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不仅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添彩,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各个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等。

这些地区以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不同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资料介绍。

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人民以勤劳智慧和勇敢顽强的精神享有盛誉。

壮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壮年节、火把节、龙舟节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藏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等地区。

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以寺庙和拉萨布达拉宫等建筑物为代表,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藏族人民也以唐卡画、雪山舞等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

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的语言和文化与中亚地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维吾尔族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如乌鲁木齐大巴扎和《六市秧歌》等,将维吾尔族的独特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哈萨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哈萨克族人民以驯化马匹和牧羊为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擅长骑术的民族之一。

他们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形式独特,例如马头琴和草原舞等。

壮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只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几个例子。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他们的传统服饰、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都反映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方式。

通过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和谐。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建设。

关于壮族的演讲稿题目

关于壮族的演讲稿题目

关于壮族的演讲稿题目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壮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壮族的文化和传统。

首先,我们来谈谈壮族的服饰文化。

壮族的服饰以青、白、黑为主色调,男性通常穿着白色长袍,头戴黑色或蓝色头巾,腰间系着白色或黑色的腰带,脚踩布鞋或草鞋。

女性则穿着青色上衣和长裙,头戴彩色头巾,脚踩布鞋。

壮族服饰简洁大方,体现了他们的朴实和勤劳。

其次,壮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一面。

壮族人民饮食清淡,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鲜香的菜肴。

他们擅长制作腊肉、腊肠、腊鱼等腌制食品,还有著名的壮族酸汤米粉和酸汤鱼,口味独特,美味可口。

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用酒款待客人,酒席上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再者,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壮年节、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八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壮族三月三是壮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举行龙踩、马灯、打牛、跳芦笙等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最后,我想说说壮族的音乐舞蹈文化。

壮族有着悠久的音乐舞蹈传统,壮族的歌舞形式多样,如芦笙、牵歌、木鱼舞等,这些歌舞富有民族特色,舞蹈舒展大方,音乐悠扬动听。

壮族的芦笙是中国古老的管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民族乐器明珠”,在壮族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壮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的服饰、饮食、节日、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学习了解壮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建设美好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民族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政策解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民族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政策解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民族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政策解读民族学,作为文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人类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政策。

本文将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的相关考试内容,为考生提供复习资料,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文化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56个民族中的11个民族。

这里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广西的重要特点。

首先,壮族是广西最大的民族,也是广西的主要民族之一。

壮族文化深厚且独特,包括壮族音乐、舞蹈、服饰、节日等方面。

壮族歌声悠扬动听,壮族舞蹈热情奔放,这些都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乐趣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其次,广西还有许多其他的少数民族,如瑶族、苗族、侗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瑶族的纺织技艺和苗族的刺绣工艺都是瑶族和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广西的多元民族文化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分析对象。

第二部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

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首先,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例如,藏族文化中的唐卡画艺术、蒙古族文化中的马头琴音乐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研究。

其次,少数民族文化是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一直是多民族共同生活、融合发展的典范。

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睦与繁荣。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和谐共处的象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中国多元社会的建设中。

少数民族之壮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少数民族之壮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少数民族之壮族的传统节日大全导读:本文是关于少数民族之壮族的传统节日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我国少数民族壮族有哪些传统节日?收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铜鼓节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

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方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比赛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

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花婆节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广西常识

广西常识

广西常识1、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决议》。

196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僮族”改为“壮族”,“广西僮族自治区”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2、1958年1月20日,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公布壮文方案的决定》,要求在壮族地区逐步推行壮文。

同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将原“桂西壮族自治州壮文学校”更名为“广西壮文学校”。

3、1958年1月22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及广西军区、驻邕部队代表共5000多人。

4、1958年2月,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召集有关部门讨论决定新建一级标准的南宁新机场。

5月开始选址,机场新址定于吴圩一带。

1959年3月底,机场建设正式动工,1962年11月26日投入使用。

5、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宁开幕。

大会选举韦国清(壮族)为首任自治区主席,并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条例》(草案),宣布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

6、1958年3月14日上午,南宁各族各界人民在自治区体育场举行了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大会,会后举行了有6万人参加的盛大游行活动,游行队伍从体育场出发,经过新民路、民乐路、共和路、新华街等主要街道。

7、1958年前来南宁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庆典的中央代表团团长是贺龙。

8、西津水电站是由广西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广西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国内建成的第一座大型低水头河床式水电站,1958年10月开工建设,1966年6月第一台机组建成发电。

9、1958年开工建设的青狮潭水库,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关怀。

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桂林漓江游船上详细询问水库建设有关情况,并亲自修改了水库建设规划图。

33、1958年,专门为迎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而兴建的项目是自治区展览馆。

10、广西大学成立于1928年,1936年广西大学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下面店铺为你带来资料。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5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等地,全区均有分布。

分布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万人,散居在云南地区的有12.9万人;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4.2万人,另有4000余人居住在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1.6万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00余人。

壮族居住地基本上连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族杂居。

[7]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

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

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

壮族地区气候温和,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

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壮语与贵州的布依语、海南的临高话、越南的` 岱依语和侬语基本相似大同小异,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壮语国际上普遍划分属澳台语系或台-卡岱语系,国内一般划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支, [7] 分南北两种方言,方言下有大约20多种次方言(土语)。

壮族服饰简称“壮服”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

用大青(一种草本),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的文化传统

壮族的文化传统

壮族的文化传统1、三月三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

有盘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

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

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唱歌的地点也比较固定,这种集体唱歌的特定场所叫“歌圩”。

其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教活动,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

每到圩日,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2、牛魂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

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

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3、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

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

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4、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

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

壮族文化与民间风俗

壮族文化与民间风俗

壮族文化与民间习俗℅一、壮族族源及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现有1700多万人(2001年),其中,92%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县清塘壮族乡和贵州省从江县的几个壮族乡境内,尚有少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地,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壮族是一个据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

她源于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部族。

“百越”亦称“百粤”,是越族支系众多之意。

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其中,先秦时期分布于华南——珠江流域的是西瓯、骆越部族,秦汉时又有“南蛮”、“蛮越”、“蛮夷”、“蛮僚”、“蛮里”之称。

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僮(壮)即旧越人也。

”实际上,古籍中如《礼记》所说的“南方曰蛮”、《汉书·地理志·南蛮传》等冠以“蛮”字的族类名称,只不过是用音译汉字所记而并非“野蛮”之字义。

壮人旧时自称“布蛮”,讲壮话叫“讲蛮”。

壮语“蛮”(国际音标ban)含耕作区、居住地、家之意。

在与壮族同源的泰语、老挝语中,就保持着“蛮”的原义,“回家”叫“贝蛮”(bai ban)。

壮语的“蛮”(ban ),作为地名又写作板、曼、晚、番等近音字,现多指称“乡村”,这是在出现城镇之后的泛称。

广州古称“番禺”(ban yon),就是秦末汉初佗建立的以越人为主体的南越国都城。

对汉文古籍中作为族称的“蛮×”的误解歧义,应当加以澄清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壮族的先民就以瓯邓、桂国、苍梧、产里、乌浒、俚、僚等名见称于古籍,宋代始在局部地区出现“撞”、“僮”的称谓,明代又有“亻良”、“仲”等类称。

这些名称,大都被封建统治者加上反犬(犭)旁予以侮辱和歧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1990年人口1548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

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壮族艺术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礼仪介绍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历史人物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长河中,都涌现出许多伟大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

“一种文明所产生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

”壮族也不例外,因而壮族杰出历史人物向来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出如下一些群英:译吁宋——秦代西瓯部族联盟酋长。

秦瓯战争时期,带领西瓯人抗击秦军的部族联盟领袖。

桀骏——秦代西瓯部族联盟军事首领、闻名中外的山地战开山鼻祖。

黄乾曜——西原黄峒壮族首领。

黄少卿——唐代西原农民起义领袖。

冼夫人——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周恩来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侬智高——曾建“大历国”、“南天国”。

瓦氏夫人——抗倭英雄。

卢六——太平天国第一位烈士、后被追封为嘏王。

萧朝贵——太平天国西王。

韦昌辉——太平天国北王。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

蒙得恩——太平天国赞王。

林凤祥——太平天国北伐主将。

李开芳——太平天国北伐主将。

黄鼎凤——清代农民起义领袖。

吴凌云——清代农民起义领袖、建“延陵国。

郑献甫——清代学者。

陆荣廷——旧桂系首领。

岑毓英——云贵总督、清代抗法英雄。

岑春煊——两广总督。

卢焘——黔军总司令兼贵州省长。

韦拔群——中国现代农民运动领袖。

黄现璠——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

韦国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甘苦——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覃应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世有现代壮王尊称。

李宁------著名体操运动员。

韦唯——国际著名歌唱家。

赵传----台湾著名歌手张弦子---大陆著名女歌手黄觉——大陆著名演员严当当——中国大陆民歌歌手汪小敏——2011花儿朵朵全国决赛总冠军节日庆祝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节日。

壮族的春节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

“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

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

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

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

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

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

它的“头”要圆滑。

“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

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

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

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以及附近的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

“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

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

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

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

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

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

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

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

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

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吃立节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

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

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

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娅拜节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有传说为侬智高母亲)。

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

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

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

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

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壮年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

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谓)。

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

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

祭毕,将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

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禁内外人出入。

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琴,纵情欢娱。

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串寨对歌作乐。

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不过壮年的壮族村寨,则以春节为大年,其活动与当地汉族相同。

壮族风俗习惯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