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习俗 壮族“凿齿”和“纹身”习俗简介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等。
那么关于壮族的由来,壮族的习俗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壮族的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由来壮族(旧称Zhuang僮,壮文:Bouxraeuz 英文:Bourau 越南文:Tày-Nùng),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地。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汉族史籍所记载的“獠”人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
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为獠、僚、俚、溪峒、乌浒等。
宋代始为“獠”、“撞”、“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撞”,是壮语Cuengh的音译。
1949年后改“撞”为“僮”,1965年又改“僮”为“壮”。
壮族与贵州的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文化基本一致。
2011年1月24日至29日,在央视第七频道播出12集壮族文化系列片《丽哉勐僚》,从各个领域全面地解读了壮族文化。
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有柳江县的“ 柳江人”和“ 甘前人”,来宾市的“ 麒麟山人”,荔浦县的“ 荔浦人”。
都安县的“ 干淹人”和“ 九楞山人”,柳州市的“ 白莲洞人”和“ 都乐人”桂林市的“ 宝积岩人”,田东县的“ 定模洞人”,等等。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 骆越Roeg yaej”、“ 西瓯Raeuz”、“苍梧Changj you”人。
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
”路即骆,此说中的。
《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
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Daex Roeg,国名。
菌,竹笋。
”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耕种Daex)谷,骆(roeg)为越人鸟崇拜,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中南少数民族-丁姣

—— 酸 汤 鱼
• 苗家的酸汤鱼, 是在苗族地区 各民族人士颇 为喜爱的一种 美味佳肴,它 虽没有经过厨 师精细地烹调, 也没有费一滴 油或更多的配 料,但却以鲜、 嫩、香、美为 特色而名享天 下。苗家的酸
—— 炒 香 虫
• 苗族因居住在丛山峻岭,溪坎堰 旁。这些地方都自然栖息着各种 虫类。他们选取其中的少部份作 为食品。如昆虫类的大马蜂、花 脚蜂、七里蜂、小米蜂的幼虫。 每当他们发现这类蜂群的时候, 就通过各种方式追踪找到窝巢, 凭经验测出幼虫丰满时,就掏其 窝、取其虫。或鲜炒,或煲汤, 或焙干香炒,其味特别鲜美。再 就是天牛和蜻蜓的幼虫。天牛的 幼虫是蛀虫、有松蛀、青杠蛀、 丝栗蛀和葛藤蛀等。吃法与上述 相仿。
三、苗族
1、苗族的分布:
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 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 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其中以贵 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
2、苗族的住房:
依山傍水处建寨,聚族而居。住房一般为 木制平房或楼房,楼房多为吊脚楼。
苗族房屋
西江千户苗寨
格多苗寨
南瓜、红薯糯米饭
这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 风味食品。南瓜黄熟,收 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 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 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 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 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 3:1,煮至米熟成饭。再将 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 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 而香,不需油盐、菜肴, 即能饱腹。红薯糯米饭做 法亦同,但其味道较南瓜 糯米饭稍逊。壮家常以这 两种饭待客,主客都吃得 十分香甜。
五色饭他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紫 色)、黄花或黄姜(黄色)、枫叶(黑色)、 红蓝草(红色),捣碎后,分别用水与糯米浸 泡,然后在蒸锅里蒸熟,就成了色彩斑谰,而 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的壮乡五色糯米饭.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多达11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较多,服饰文化同样也会丰富多彩,下面让我们走进壮族的服饰文化世界——特色风格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
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因受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样,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男装与女装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着宽大裤,束腰带,有的缠绑腿,扎青、黑、蓝或白头巾;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壮族文化_精品文档

壮族民俗风情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迄今,在壮族地区的绝 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 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 类型很多,大小不一。 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 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 纹。
壮族民俗风情
一提到壮族的婚 恋习俗我们就不 能不提唱山歌。 唱山歌作为壮族 一种古老的民族 文化一直保持到 今天自然有它与 众不同的地方。
壮族民俗风情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 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 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 人们对其无比喜爱,那不绝 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 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 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 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有关她 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 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 念她。
歌圩节前,姑娘们还要赶制绣 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 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 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 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 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 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 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 华。
壮族民俗风情
二、居住环境
二、居住环境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 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 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 统民居。居住在坝区和城镇 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 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 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 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 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 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 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族民俗风情
古代女方到了 已婚年龄是通 过抛绣球招婿 的,无论是谁 接到绣球,谁 就可以与她结 婚,而现代改 变了那种封建 习俗,只是通 过送绣球选择 合适对象
壮族民俗风情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 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 需征得父母同意后唱山歌择 偶。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 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 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 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 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 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 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还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广西壮族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

壮族的戏剧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是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壮剧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 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等六种。
师公剧主要流传于河池、柳 州等地的壮族地区,是在 “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传唐代就有了。传统剧目 有《莫一大王》、《白马姑 娘》、《顺知戽海》等。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 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 瓯”、“骆越”等,是壮族最 直接的先民。
到公元前214年,秦国统一了 岭南地区,并在岭南设立桂林、 南海、象三郡,将该地区正式 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岭南地 区的土著民族,被称为“乌浒”、 “俚”、“僚”或“俚僚”,他们是 西瓯、骆越的后裔。
壮族 • 旧称僮(zhuàng)族 •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 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 • 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 •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 965年10月12日,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 误读。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布壮
布越
布雅伊
布衣
布沙
布土
布侬
布央Biblioteka 布曼布饶布傣“布”,在壮语中是“人”的意思,以上是.壮族人的自称
壮族壮族的历史发展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
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岭南古代居民拔牙习俗的考古发现

民族考古彭书琳南方文物2009·3岭南古代居民拔牙习俗的考古发现(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拔牙,也称拔齿,古代文献中又称“凿齿”、“折齿”、“缺齿”、“断齿”、“打牙”等。
是原始居民及流传到近代一些民族在年轻时,基于传统文化的因素,以人工方法拔掉或凿去特定的几颗健康强壮的恒齿改变牙齿形态的一种风俗习惯,以损伤身体,达到装饰或标明个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
有的部落和民族甚至以这种拔牙形体特征为称号,被称为“凿齿之民”、“凿齿之人”、“打牙仡佬”等等。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拔牙之俗主要流行于东部———东南沿海一带。
我国境内拔牙风俗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经有明确年代证据的最早拔牙资料出自山东滕县北辛文化中期,大约距今6800年前,而盛行于山东———苏北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2600年),到了山东龙山文化开始衰落。
随之在东南地区的苏、沪、浙、鄂、闽、粤、港、台等地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拔牙遗迹,并随着纬度的下降,这些拔牙遗迹的年代越往南越晚①。
岭南地区拔牙遗迹,史前时期主要出现于广东沿海和香港,广西和海南尚未发现。
历史时期的,目前只见于广西,在海南、广东和香港尚未发现。
在这一文化现象的演变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对探索我国东部———东南沿海地区史前居民的拔牙风俗、民族起源和迁移以及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史前时期的拔牙遗迹1961年9月,在广东增城县金兰寺村贝丘遗址的②A层,发现4座墓,其中M1、M2、M4为成年男女,葬式为仰身直肢一次葬,M3为幼童墓。
M2为25岁左右男性青年,经鉴定为拔牙个体。
拔牙形态是上颌“两外侧门齿及右犬齿生前脱落”,可能是在青少年时就已拔去;另外,“左第一前臼齿生前折断,残根尚留在骨内”②。
1977年至1978年夏,在佛山市澜石镇河宕贝丘遗址发现77座墓,除13座为幼童,其余64座为成年男女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在可供观察的22例成年标本中,施行过人工拔牙的占19例,明确未拔牙的3例。
壮族服饰 壮族人身上佩戴的族徽有什么功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服饰壮族人身上佩戴的族徽有什么功能导语:断发、文身和凿齿是壮族祖先最早的区别异族的发式和体饰标志。
有关古越人断发、文身的记载较早见于《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断发、文身和凿齿是壮族祖先最早的区别异族的发式和体饰标志。
有关古越人断发、文身的记载较早见于《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
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象鳞虫。
”《庄子·内篇·逍遥游》曰:“宋人资章甫而谪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说苑·奉使篇》载:“彼越……是以剪发文身,灿然成章。
”《战国策·越策》载:“被发文身……瓯越之民也。
”高诱注:“被,剪也。
”《汉书·地理志》记载:粤人“文身断发”。
据此推断,壮族先民在春秋战国时流行“断发”,“断发”是当时壮族先民区别于中原华夏及其他族群的标志之一。
文身,就是在额头、胸脯、四肢刻画花纹,如《赤雅》所说:“黔面绣,为花草、蜻蜓、蛾蝶之状。
”文面是文身的一种,史籍中称“雕题”。
《礼记·王制》载:“南方曰蛮,雕题交趾。
”《山海经·海内南经》云:“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在郁水南。
”即今广东、广西、海南一带。
《战国策》鲍本注:“以草染齿为黑,雕题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史记》集解引刘逵曰:“以草染齿,用白做黑。
”引郑玄曰:“雕文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太平寰宇记》亦载:宋代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悉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
足可见出,此风习由来已久,且相当普遍。
那么,壮族祖先为什么要文身、文面呢?史籍说是“以避蛟龙之害”,这是一种图腾崇拜,目的是为了求得图腾神的保佑以不被伤害。
图腾,在摩尔根那里被解释为“表示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
所以,人们在额上、身上刻画图腾,除了表示崇敬外,还有其实用意义,即文身早期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壮族习俗壮族“凿齿”和“纹身”习俗简介
导语: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
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凿齿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
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
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凿齿
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
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
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丁礼。
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
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
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
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
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甚为得意。
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文身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
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
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
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
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龙”(鳄)子,祈求它不要伤害。
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
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