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风俗

合集下载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壮族的民风民俗

壮族的民风民俗

壮族的民风民俗三月三和歌圩族传统歌节。

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

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

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

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

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

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

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

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

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1989年广西第3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在桂林举行,把文化、经济交流同旅游结合起来,收效良好。

服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

以下是壮族传统风俗的一些特点:
芦笙舞蹈:芦笙是壮族传统的乐器,壮族人民善于演奏芦笙,以芦笙音乐伴随的舞蹈形式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

壮族芦笙舞蹈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音乐节奏和多彩的服饰装束为特点。

壮锦服饰:壮族人民以壮锦为传统服饰的主要元素。

壮锦是一种织锦工艺品,以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闻名。

壮族男女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穿着壮锦服饰,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壮族歌舞:壮族歌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跳舞,壮族的山歌、竹竿舞、龙船舞等形式的传统歌舞活动,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情表达。

婚俗习惯:壮族的婚礼仪式庄重而隆重,通常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临门一脚、买亲礼、过门礼等,寓意着幸福和团结。

婚礼中的花轿和礼车装饰也是壮族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活动:壮族人民信仰多神,每年都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壮族的祭祀以庙会为主,人们穿着盛装前往神庙献祭,祈求丰收和平安。

同时,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人们也会进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和英雄的敬意。

木鼓舞:木鼓舞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

演员手持木鼓,用手指或棍子敲击木鼓,同时伴随着歌唱和舞蹈。

木鼓舞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也为外界展示了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婚礼、葬礼、节日等。

在婚礼上,壮族人民注重婚姻的庄重和神圣性。

结婚前,男方要先向女方家中赠送婚礼彩礼。

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华丽的壮族传统服饰,与新郎在婚礼现场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而在葬礼上,壮族人民相信死后有来生,因此葬礼上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如送葬、安葬和祭拜等,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

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壮族三月三,也被称为壮族的“小年”。

这一天,壮族人民会穿上盛装,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击鼓等,以及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如摔跤、赛龙舟等。

这是壮族人民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壮族人民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风俗习惯。

例如,壮族人喜欢在结婚和生子时给孩子取名,以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此外,壮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介形式,即“花上门”。

女方会在几个月时间内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邀请男方的亲友到女方家中,男方的亲友再以同样的方式回请女方的亲友。

这种形式的婚介有助于加深
双方家庭的交往,并使双方更加了解对方。

总体而言,壮族的传统风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他们守护和传承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广西壮侗苗瑶四大民族的风俗习惯》

《广西壮侗苗瑶四大民族的风俗习惯》

《⼴西壮侗苗瑶四⼤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西、云南、⼴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西最多,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

壮族⼈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丰富的⽔利资源种植⽔稻,妇⼥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们所称道。

饮⾷:壮族喜爱猎⾷烹调野味、昆⾍,对三七的⾷疗颇有研究,利⽤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

主要特⾊菜有:辣⾎旺、⽕把⾁、壮家烧鸭、脆熘蜂⼉、五⾹⾖⾍、油炸沙⾍、⼦姜野兔⾁、⽩炒三七花⽥鸡等。

⾃家还酿制⽶酒、红薯酒和⽊薯酒。

有的在⽶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化艺术:壮族以唱⼭歌闻名,其讲究押韵、富有感染⼒。

壮族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

每年定期举⾏的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期间还举⾏男⼥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吃五⾊糯⽶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丰登。

⼴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

铸造和使⽤铜⿎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

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艺品。

节庆:壮族的传统节⽇主要有“陇端”(壮语,赶⽥坝之意),相传这个节⽇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每年到娅拜遇难之⽇,壮族⼈民就杀⽜宰猪去祭奠她。

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久之,便形成了⼀个节⽇——娅拜节。

壮族的其他节⽇与汉族相同。

禁忌:壮族⼈忌讳农历正⽉初⼀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忌⾷⽜⾁和狗⾁;登上壮族⼈家的⽵楼,⼀般都要脱鞋,忌讳戴着⽃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进⼊⾃⼰家中,⽕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参加,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枝条或插⼀把⼑,以⽰禁忌。

壮族是稻作民族,⼗分爱护青蛙,有些地⽅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

宗教信仰:古代壮族没有形成统⼀的宗教,其先民由⾃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

壮族普遍崇拜祖先,每户正堂屋的神壁上都供奉“天地国亲师之位”和祖先神位,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广西壮族民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美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地方不仅风景如画,而且还保留着浓厚的民族文化。

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吧。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以节日庆典为主要形式。

每年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这一天被视为壮族人民的节日,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赛龙船”比赛,龙舟比赛是壮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也是他们展示团结和力量的重要方式。

除了“三月三”节外,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也是壮族人民重要的节日,“七夕节”被称为“壮族情人节”,当晚人们聚在一起观赏烟花表演,共同庆祝这个浪漫的节日。

除了节日庆典,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比如婚礼上的“接新娘”仪式,新郎需要骑马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途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关卡等待着他。

婚礼现场的“对歌”也是壮族婚俗中的重要环节,男女双方通过对歌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祝福。

另外,壮族人民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表演,比如“拉丝芦笙”和“舞旗袍”等,这些歌舞表演反映了壮族人民喜庆、热情的性格。

此外,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俗。

壮族人民以米饭为主食,他们会用特制的竹篾叠在一起的“竹筒饭”煮米饭,再搭配当地的美味佳肴,如辣椒炒肉、螺蛳粉等。

在壮家人的餐桌上,酒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会用“瓦罐酒”款待来宾,瓦罐酒是壮族人民传统的酿酒工艺,有着独特的风味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是一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融合了庆典、习俗和饮食等多个方面。

这些家乡风俗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更彰显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文化贡献更多精彩。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 作为少数民族的壮族,有不少很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

以下是店铺要与⼤家分享的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供⼤家参考! 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1:建筑 壮族喜欢依⼭傍⽔⽽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就是⽔,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

在青⼭绿⽔之间,点缀着⼀栋栋⽊楼,这就是壮族⼈的传统民居。

⽊楼上⾯住⼈,下⾯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开放了嘛0。

⽆论是房⼦,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的中轴线上。

前厅⽤来举⾏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后厅为区。

屋内的⽣活以⽕塘为中⼼,每⽇三餐都在⽕塘边进⾏(这个有⼀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 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2:服饰 壮族多⽤⾃织的⼟布做⾐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的服装⼀般为⼀⾝蓝⿊,裤⾓稍宽,头上包提花⽑⼱,腰间系精致的围裙;⼩伙⼦多穿对襟上⾐,腰间系⼀条腰带。

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3:“炮⽕”⼊洞房 壮族的⼀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的洗礼后才能进门⼊房。

这个婚俗,在⼴西⽥阳县⽟风等壮村流⾏。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厅堂、洞房等三个地⽅分别由七⼋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组,⼿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时,“炮⼿”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次“冲锋”。

“炮⼿”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次的“阻击”准备。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关,因为“炮⼿”要放“⽕炮”。

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

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出门“挑⽔”。

新娘将把⽔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

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洞房。

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4:背字 在⼴西宜⼭和环江县交界的⼀些地⽅,壮族青年结婚,⾄今流⾏“背字”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回门:新婚第三天,新娘早起 挑井水倒入厨房水缸中,办一桌酒席, 请家族近亲、村老、厨师们入席,新 娘领送亲者向入席客人一一敬酒表示 感谢。另外,婆婆给新娘带上粑粑、 酥肉等物回娘家送给族亲、后家。 (七)婚后礼俗:解放前,壮族盛 行婚后女子“不坐家”的习惯,即婚 后第三天回娘家,仅在家忙、节日, 由婆婆或丈夫的弟妹接回,在婆家住 上。农忙过后即返娘家。婚后新郎仍 睡婚前的小床铺,新娘回家夫妇才能 同床几天,妻子在娘家,丈夫每隔一 段时间带着礼物到岳母家看望媳妇, 住上一、二宿,无与妻同房之俗。女 方要等到怀孕之后,才回去男家住。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新娘“不 坐家”的习俗逐渐减少。有的地方已 破除“不坐家”的习俗。
建筑
建筑
木楼上面住人, 下面圈牲畜。无 论是什么房子, 都要把神龛放在 整个房子的中轴 线上。前厅 用 来举行庆典和社 交活动,两边厢 房住人,后厅为 生活区。屋内的 生活以火塘为中 心,每日三餐都 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喜欢依山傍 水而居。在清山 绿水之间,点缀 着一栋栋干栏式 木楼,这就是壮 族人民的传 统 民居。
壮族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 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形 式各异 。房前多搭一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 等。
村民比较 喜欢聚集 一起,房 屋一间挨 着一间
村落远观图
服饰

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的农 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自纺 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上衣, 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 妇女头上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 则在衣服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 喜欢戴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 裤,有的用布帕缠头,现年轻人服饰与汉族相同。
(五)成亲:师宗壮族举行婚礼首先要择吉日吉时,吉时良辰一到,唢呐齐奏,鞭 炮齐鸣。男家张灯结彩,新婚对联贴满门框,堂内挂满亲友关的贺喜彩对,香烟缭 绕,宾客满堂,新娘由陪娘伴随,一对接亲小丫(姑娘)领路,送亲的八对或十对 小丫拥进新郎家,进大门时,男家放火炮欢迎,并给新娘锄头一把、葫芦一个拿进 新屋。给锄头表示勤劳致富,葫芦表示多福多禄,白头到老。当天拜天地入洞房, 但新婚三夜新郎不能与新娘同房,由陪、送亲的姑娘与新娘同房共枕。
铜鼓节
铜鼓源远流长,是古代南方濮、越人 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 多年历史,古时是传递信息、发布号 令的重要工具,也是祭祀、赏赐、进 贡的重器,还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 铜鼓涉及矿冶、铸造、声学、历史、 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技史、考古学、 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 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铜鼓又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如 今广西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 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 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还仍 然使用铜鼓,在喜庆节日里敲奏它伴 以歌舞,在宗教活动中祭祀祖先以祈 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风 俗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
歌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 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 动。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 行的节日歌会。为了弘扬优秀的民 族文化传统,满足广大壮族群众的 热切愿望,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 壮族歌节,并在南宁、柳州、桂林 等地举行歌节盛会。传统节日从此 焕发了青春,更受到壮族人民的喜 爱。如果你在三月三时来广西旅游, 你就有机会一睹三月三歌墟的盛况。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 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 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 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 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 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 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 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 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 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 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 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 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 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
在 三 月 三 这 天 人 们 还 抛 绣 球
三月三歌墟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墟,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 聚集在歌墟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 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 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 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贴情贴景。歌声是条红线,牵引着两颗爱心,若姑娘觉得 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 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正式场合应穿的壮族服饰,非常的华丽多姿
各 具 春 秋 的 壮 族 服 饰 令 人 羡 慕 不 已
壮族百姓在一般节日 穿的服饰,朴素而大 方
婚俗

师宗壮族婚姻按传统习惯大体可分为提亲、定亲、接亲、送 亲、成亲、回门等婚礼过程。
(一)提亲:首先需聘请口才好、能 说会道的已婚男、女(未离过婚、未 死过配偶、儿女无夭折)两人。提亲 由两位媒人带着两包红糖、两瓶酒到 女方家说亲。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 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 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 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 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 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 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 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 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 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 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 节”或“三月歌圩”,是壮 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 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 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 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 为最隆重。
每年三月三这天,壮乡的家家户户都做 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五色糯米饭, 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祭拜祖先。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抛绣 球,对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三月 初三到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 “三月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
建筑、服饰、婚俗、 铜鼓节、三月三歌节


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 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古代越人“巢居” 干栏,迄今有的壮族住房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古 代越人尚铜鼓,今天壮族地区发掘和发现的铜鼓已达数百面; 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近代壮族民间还残存着这种巫术。 在语言方面,壮语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的语言特点。古代越 人壮语称“布越”,而今居住在文山州丘北、富宁等县的壮 族仍称“布越”、“布雅依”,这说明古越人与壮族有密切 的族源关系,当是云南壮族的先民。据史籍记载,云南壮族 很早就居住在今文山及邻近各地,他们和广西壮族同源,许 多地方志记载云南壮族是广西壮人侬智高的后裔。 我主要介绍建筑、服饰、婚俗、蛙婆节、铜鼓节和三月三 歌节这六个风俗。
以上就是我们对壮族文化的一些认识,做 得不够好,比较通过这个幻灯片 大家也能对壮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使得 壮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铜鼓,在很早以前就被当作权力的象征、驱邪 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 于文山壮、彝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通 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 的意愿。壮族则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 降妖驱邪,祈求平安。铜鼓舞是中国古代重要 的文化遗产,广西花山崖画上也绘有壮族先民 围着铜鼓欢呼雀跃的舞蹈图象。新中国成立后, 铜鼓舞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成为群众娱乐性 的舞蹈。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鼓 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定亲:先由所聘媒人带着鸡一对, 酒、肉、糯米各四、五公斤,定婚礼 钱20元左右,到女家定亲。近几年礼 物、礼钱倍增。
(三)接亲:在结婚的头天,男方应按吃 小酒时商定的彩礼备齐——猪肉攻、八十 公斤,白酒四、五十公斤,饵块五十余公 斤,币200元,送到女方家,并由媒人领 着对身着盛装,手提着酥肉等物的漂亮姑 娘到女方家接亲。女方家要请新娘的姨妈、 姑妈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喝了酒,要给 敬酒者“奶水钱”,钱尾数也要带六。
(四)送亲:送亲要有陪娘一对。陪 娘的条件是外表美丽且兄弟姊妹多,若已 婚要未离过婚、未怀孕的。新娘的同伴要 挑好歌手。参加送新人越多越好,一般 8——10个。新娘着装依支系不同而有别, 五龙、高良的白沙族,新娘身着兰靛等色 的盛装,佩戴的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 均系银白色的;黑沙族新娘则上身穿用银 镶饰价值四百多元的上衣,下系百褶长裙, 肩披银坎肩。陪娘也需与新娘一样打扮。 新娘出门不能哭,哭了将一辈子受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