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以下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的部分内容。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巴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是侗族传统重大节日和宴请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以祭祀的方式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举行时间在农历三月三日。

活动包括舞龙舞狮、侗戏、侗歌、竹竿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3. 侗族铜鼓舞侗族铜鼓舞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宴会等重大场合中跳的一种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极富民族特色。

铜鼓舞的舞蹈姿态优美,舞者踏着节奏跳跃摆动,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4. 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是瑶族、苗族和侗族共同的民间舞蹈表演,是一个融合了苗瑶侗三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活泼多彩,舞者们手拿木鼓,随着节奏欢快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

5. 瑶族高秧舞瑶族高秧舞是瑶族人民在秋收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重要仪式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舒展,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高秧舞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6. 壮族歌仪壮族歌仪是壮族人民在举行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重大民俗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

歌仪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7. 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是壮族、侗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他们的独特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使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壮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读者展现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壮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壮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以山歌、服饰、饮食、节日等方面为主要特点。

1. 山歌:山歌是壮族特有的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而闻名。

壮族山歌歌词多描绘自然景色、爱情故事和生活感悟等内容,歌声婉转动听,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2. 服饰:壮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不同地区的壮族人民在服饰上也有所不同。

男性常穿戴以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的衣裳,女性则喜欢穿着绣花颇多、色彩斑斓的服装。

3. 饮食:壮族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其它辅以各种野菜和独特的调味技巧。

酸辣、酸甜是他们独特的口味特点,如酸汤鱼、酸菜鱼等都是传统的壮族菜品。

4. 节日:壮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壮族的三月三、三月二十三和十月二十四三个大节日。

这些节日以举行歌舞盛会、龙船比赛等方式庆祝,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气节和传统文化。

二、壮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壮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和手工艺等。

1. 音乐:壮族音乐以山歌和竹笛为代表。

山歌作为壮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而竹笛作为壮族人民的传统乐器,发音清亮悦耳。

2. 舞蹈:壮族舞蹈以庆典舞和婚俗舞为主要类别。

其中,庆典舞多见于重要节日和典礼,舞蹈动作多变、热情奔放;婚俗舞则表达了婚姻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3. 绘画:壮族人民擅长绘制绣花和壮绣,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细致的刺绣工艺而著称。

绣花和壮绣常常用于装饰衣物和家居用品,展示了壮族艺术的细腻和精湛。

4. 手工艺:壮族的手工艺以银饰和染织品为代表。

银饰精美而华丽,常被用于服饰和装饰品。

染织品则以手工编织技艺和自然植物染料为特色,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壮族的文化礼仪

壮族的文化礼仪

壮族的文化礼仪一、婚礼文化壮族的婚礼文化非常重要,婚礼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重要仪式。

在传统壮族文化中,结婚仪式是由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男女在父母的支持下达成的。

婚礼有多种仪式,包括“上牙”、“订盟”、“迎亲”、“嫁娶”等等。

其中“上牙”是壮族传统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意义是女方家长带着女儿去给男方家长磕头行礼,表示求婚的意思。

二、服饰文化壮族的服饰非常有特色。

男子的传统服饰主要是长衫、马褂和头巾。

女子的传统服饰则以锦缎为主要材料,花纹鲜艳,设计精美。

女子头上一般戴着发髻或盘发,上面插有银钗,和一束丝绸或繁花的发饰。

壮族人民用丰富的颜色,应用类似“菱洲花”、“龙凤花”、“麒麟花”、“凤尾竹”等风格特色的图案,刺绣在服饰上,使得壮族服饰色彩绚丽,充满了装饰性。

三、音乐舞蹈文化壮族的音乐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以“踩手舞”最为著名。

踩手舞是壮族民间最受欢迎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深受广大壮族人民喜爱和推崇。

踩手舞在形式上主要有向内、向外和坐位三种。

踩手舞的核心乐器是二胡和唢呐,舞者跳舞时需要在两只手上拍打节奏。

踩手舞形象表现出壮族人民自然、劳动、豪放、开朗的精神风貌,在音乐、歌词、舞蹈、服饰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表现。

四、节日文化壮族的节日文化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在壮族传统节日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月三”、“壮族新年”、“腊八节”等。

其中,“三月三”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它大约在阳历的3月初,是壮族人的“情人节”,壮族男女在这一天会相约,在山上、水边等地方畅游,跳踩手舞,吃蜜饯,畅饮, 以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

壮族新年则是在每年的农历春节,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燃放烟火、祭祖、拜年、赛龙舟等。

与此同时,腊八节也是壮族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方式一般是煮腊八粥。

壮族文化礼仪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广西地区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壮族的文化传统

壮族的文化传统

壮族的文化传统1、三月三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

有盘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

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

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唱歌的地点也比较固定,这种集体唱歌的特定场所叫“歌圩”。

其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教活动,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

每到圩日,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2、牛魂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

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

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3、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

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

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4、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

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

绚丽多彩的广西文化

绚丽多彩的广西文化

感谢观看
一、民俗文化
地方方言
广西为我国方言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使用多种少数民 族语言和汉语方言,语言的使用区域参差交错,各种语 言间相互影响。全区总共有汉语、壮语、勉语、布努语、 拉珈语、苗语、侗语等13种民族语言,故后人定义广西 方言种类之多,堪称中国第一。
一、民俗文化
传统服饰
古时候,广西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服饰。近代,城镇 汉族及部分壮族知识分子开始流行西服。后来,各民族 之间相互平等,服饰方面的自由也渐渐步入正轨,少数 民族服饰受到尊重和保护。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 加强,各民族间的服饰逐渐统一起来。时至今日,广西 人民在隆重的节日会着民族服饰,平常日子多以日常服 饰居多,服饰日趋多样化。
三、传统技艺
据资料分析,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 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等地。
花竹帽的基本造型为平面和圆锥体的立 体组合,其帽形简洁大方,外观秀美玲珑, 编织构成图案美观秀丽,给人以赏心悦目审 美享受。2011年入选第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花竹帽 编织技
四、特色文化
由于广西独特地理环境和多民族多类型的文化 历史,带给了广西一种多元的化并存的地域文化, 形成了广西独特的地域色彩。如百越文化、壮族文 化、北部湾文化、红水河文化、八桂文化等。
其中,八桂文化是广西地域文化具有独特色彩 的花朵,其是以内涵丰富、古老神奇为特色,以本 土性和兼容性和谐统一头表征,它是其中影响力较 大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民间文学
刘三姐歌谣
标志。刘三姐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 的民族性,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承比较完整, 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不仅对广西人民影响深 刻,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2006年入选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

以下是壮族传统风俗的一些特点:
芦笙舞蹈:芦笙是壮族传统的乐器,壮族人民善于演奏芦笙,以芦笙音乐伴随的舞蹈形式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

壮族芦笙舞蹈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音乐节奏和多彩的服饰装束为特点。

壮锦服饰:壮族人民以壮锦为传统服饰的主要元素。

壮锦是一种织锦工艺品,以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闻名。

壮族男女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穿着壮锦服饰,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壮族歌舞:壮族歌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跳舞,壮族的山歌、竹竿舞、龙船舞等形式的传统歌舞活动,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情表达。

婚俗习惯:壮族的婚礼仪式庄重而隆重,通常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临门一脚、买亲礼、过门礼等,寓意着幸福和团结。

婚礼中的花轿和礼车装饰也是壮族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活动:壮族人民信仰多神,每年都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壮族的祭祀以庙会为主,人们穿着盛装前往神庙献祭,祈求丰收和平安。

同时,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人们也会进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和英雄的敬意。

木鼓舞:木鼓舞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

演员手持木鼓,用手指或棍子敲击木鼓,同时伴随着歌唱和舞蹈。

木鼓舞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也为外界展示了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婚礼、葬礼、节日等。

在婚礼上,壮族人民注重婚姻的庄重和神圣性。

结婚前,男方要先向女方家中赠送婚礼彩礼。

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华丽的壮族传统服饰,与新郎在婚礼现场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而在葬礼上,壮族人民相信死后有来生,因此葬礼上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如送葬、安葬和祭拜等,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

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壮族三月三,也被称为壮族的“小年”。

这一天,壮族人民会穿上盛装,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击鼓等,以及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如摔跤、赛龙舟等。

这是壮族人民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壮族人民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风俗习惯。

例如,壮族人喜欢在结婚和生子时给孩子取名,以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此外,壮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介形式,即“花上门”。

女方会在几个月时间内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邀请男方的亲友到女方家中,男方的亲友再以同样的方式回请女方的亲友。

这种形式的婚介有助于加深
双方家庭的交往,并使双方更加了解对方。

总体而言,壮族的传统风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他们守护和传承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四年级第五单元第九课《壮族的传统文化》
教材名称: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试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的来源、类别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模仿演唱和舞蹈、搜集有关民族资料等教学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概括、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壮族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及其类别、特点。

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活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背景:师生共同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的优势使四年级的学生对壮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已有一些了解。

但由于地方、学校宣传壮族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生活实践还不够,因此学生对壮族传统文化还不是很了解。

本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讲授相结合,激发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设计思路: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壮族民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壮族音乐美中进入学习。


1.提问:你是什么民族
2.教师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歌曲吗(壮族)原唱者是谁(刘三姐)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民族团结课,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刘三姐的歌声,一起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

二、了解壮族传统文化
(一)壮族神话故事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之一:神话故事。


1.提问:同学们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
2.老师讲民间文学中的刘三姐的神话故事。

(二)壮族民歌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观看民歌视频、演唱民歌、朗读歌词、讨论描述等,使学生了解壮族喜欢在各种场合表达情感,初步了解壮族民歌的分类,感受歌圩热闹的场景。


1.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
⑴老师:刘三姐被誉为“歌仙”,可见壮族人对民歌是多么地热
爱。

壮族民歌是壮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刘三姐演唱的壮族民歌。

⑵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

讨论:这是什么场合唱的(迎接客人到来)在各种场合,无论迎客喝酒、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都用山歌来表达。

⑶师生演唱:《只有山歌敬亲人》。

2.欣赏:视频《财主请来当奴才》
⑴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电影里人民和莫老爷请来的三个秀才斗智斗勇的对歌歌词。

⑵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

秀才: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均。

舟妹:九十九条圩上卖,九十九条腊起来;九十九条赶羊走,剩下三条(财主请来)当奴才。

⑶提问:歌词表达什么情感(讽刺、嘲笑)壮乡人民都喜欢以歌声代替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

⑷欣赏:视频《财主请来当奴才》。

3.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

⑴壮族山歌由于壮语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

⑵欣赏:平果县的《清风伴我唱嘹歌》
4.三月三歌圩
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壮族的歌圩一般是在什么节日举行的吗(农历三月初三)
⑵师生观看广西各地三月三歌圩风采的图片,讨论并描述歌圩的景象。

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圩"。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成群结队,他们相互对唱,一唱一答,从白天唱到晚上,从晚上唱到天明,有时几天几夜,歌声不绝。

(三)壮族舞蹈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壮族舞蹈的来源和表现;通过师生共舞,用肢体去体验壮族舞蹈的特色。


1.老师:同学们再看看几组三月三歌圩上舞蹈的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什么(舞蹈)有歌声的地方一定会有舞蹈。

2.蛙形舞姿:
⑴请看这幅照片,猜一猜这张照片舞者的姿势在模仿什么动物(青蛙)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青蛙被视为蛙神,蛙形舞姿是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是在祭祀拜神时跳的。

⑵师生共舞:全班同学来跳一跳蛙形舞姿。

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
3.扁担舞:
⑴观察照片,人们在拿着什么(扁担)在真实的生活中,扁担是做什么用的(挑东西、劳动)
⑵观察图片,人们拿着扁担在做什么(舞蹈)为什么用扁担来舞蹈
⑶观看视频:扁担舞的介绍。

请同学们在介绍中,找到答案。

⑷这是表现劳动的舞蹈。

舞蹈动作、道具取材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准确地展现了和谐与欢愉的生活境遇。

4.“壮采茶”:
⑴表现劳动的壮族舞蹈还有“壮采茶”。

广西壮族地区的“采茶”,流行于广西南宁地区及百色地区的一些农村,表现一年中开荒、点茶(即播种茶)、摘茶、炒茶、卖茶等劳动过程。

⑵老师表演:老师为大家表演一段采茶舞,
⑶你觉得哪个动作模仿点茶
5.图片欣赏:民间舞蹈绚丽多姿。

除了蛙形舞姿、扁担舞、采茶舞,壮族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例如:祭祀拜神活动的师公舞、铜鼓舞等,表现劳动的捞虾舞等,庆贺丰收的斑鸠舞、舂堂舞、蜂鼓舞等,还有体育娱乐的绣球舞等,都是壮族文化的精髓。

(四)壮剧
(设计思路:学生在了解民间文学、民歌、舞蹈的基础上,归纳了解壮剧的特点。

教师创设情境,在介绍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时,通过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聆听教师的娓娓述说,进一步了解壮剧和感受壮剧的美。


1.介绍壮剧:同学们,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民间传说、民歌、舞蹈。

还有一种是汇集这些内容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就是壮剧。

2.学生朗读:壮剧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广西的壮剧分
为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

3.创设情境,加深对壮剧的感受和了解:
⑴老师向大家介绍获得国家多项荣誉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

⑵很久以前,山民们在寒冷和阴暗的山谷中期盼着天边的太阳,渴望找到温暖和光明。

美丽的壮族孕妇挺身而出:请让我去吧,也许我走不到那美丽的地方,可我有腹中的娃仔,他会继续阿妈的路,一直走向太阳。

母亲在寻访太阳的途中生下儿子勒,并教育他去战胜艰难险阻,完成自己的使命。

母亲去世了,勒继续前进。

他遭遇了爱情,但不忘母亲的嘱托,乡亲们的期望,坚韧不拔地一直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舞剧《妈勒访天边》以美丽的民间传说为基础,全剧既有史诗般的雄浑,又有丝丝入扣的细腻情感和独具民族色彩的谐谑欢快情绪,展示了广西壮族人民勇敢坚定、不断进取的民族性格,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⑶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片
三、我们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通过挖掘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使学生关心、知道家乡的民族文化,同时了解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壮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在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收集我们身边有哪些壮族故事、民歌、舞蹈等传统文化,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与
大家分享。

2.师生分享。

四、小结下课
1.同学们,感谢你们的分享。

让我们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舞蹈、音乐,都在世界艺术之苑闪烁着独特光彩。

希望同学们多看、多听、多学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壮族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下去!
教学反思: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本课从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入手,通过学习壮族的传统文化,即壮族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使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本课融合多种教育资源,配置了文本资源(照片)和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音乐)。

使学生在学习时更能深刻体会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教师大胆展示壮族民歌和舞蹈,加深了同学对民歌和舞蹈的感受。

同时,注重学生的体验,在演唱民歌《只有山歌敬亲人》和舞蹈蛙形舞姿时,学生好奇的目光、兴奋的笑声、甜美的歌声、有力的舞姿,把了
解变为了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印象,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分享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时,同学们兴奋不已,有的讲关于三月三赶歌圩的神话故事,有的表演山歌节目,老师则分享了学校舞蹈队2014年以壮族舞蹈《欢乐的铜鼓敲起来》获得少儿春晚金奖节目的视频片段。

在分享中,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本课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从地区的实际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