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广西壮族文化符号的表征

合集下载

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实践[摘 要]从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入手,不断地尝试将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中,通过实地考察、采风写生、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更好地为地方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绣球工艺;美术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4-006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农学诚,刘应军.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天工,2023(14):69-71.农学诚 刘应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壮族绣球工艺的教学与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JGA330);“‘四课堂联动’教学模式下广西高校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JGB37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农学诚(1966—),男,壮族,广西大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与创作研究。

*通讯作者:刘应军(1983—),男,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研究、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一、壮族绣球工艺与教学融合的意义(一)多渠道认识民族文化绣球作为传播壮族历史文化的介质,可以呈现壮族的传统文化,其艺术形式保留至今,还可以继续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服务。

流传至今的壮族绣球工艺,是我们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不是物化、固态的,而是活态的。

假如人类失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将有可能是残缺不全的。

通过非遗认识历史,将为人类了解自身历史,尤其是文学艺术史开拓一片新世界,而这是很多文字典籍和物质遗产都无法替代的。

(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作为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精神财富,是各族劳动人民在日复一日的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

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绣球与壮锦 交织千年的壮族风情

绣球与壮锦 交织千年的壮族风情

绣球与壮锦交织千年的壮族风情作者:黄月芬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2019年第05期绣球,曾是两千多年前壮族先民上阵杀敌的兵器,千古流传,在它更迭嬗变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动人的故事?壮锦,在新中国解放后曾一度陷于外来机织品的冲击和后继无人的困境,后来它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一座城市的民族技艺?一针一线,爱恋缝在绣球中一针针缝,一线线挑,爱恋缝在绣球中,相思藏在妹心头,阿妹的心思哥知道,绣球好抛又难抛,阿妹的心思哥知道……绣球,作为壮乡的一种文化符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前身是兵器,由青铜制成,史书上称其为“飞砣”。

后来,能歌善舞的壮族人逐渐将飞砣改为绣花囊,相互抛接娱乐。

广西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豆粟、谷物等农作物,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和面料,外面绣上吉祥喜庆的各种图案。

将绣球抛出,寓意将情感的种子抛给对方,祈求爱情能像谷物一样得以丰收。

据考证,绣球由早期的绣花囊演变为花状球形并绣有图案,是壮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互动融合的结果。

宋朝末年,随着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特别是汉族刺绣工艺的传入,汉壮工艺合流,大约到明代,已具有现代绣球的雏形。

宋代以后,壮族以绣球传情求偶的风俗便屡有记述。

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伟志飞砣。

男女目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绣球已不仅是壮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更是演变成了一种寄托美好情感、象征美好寓意的吉祥物。

抛绣球活动也发展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中国的“绣球之乡”广西靖西,这座中越边境上的小城,是壮族聚居地,壮族人口占99.4%。

自然而然地,与铜鼓并称为广西三大民族文化元素的壮锦与绣球,成为了这里颇负盛名的民间产物。

靖西旧州镇依水而建,青石板路两旁是一排排木门雕廊。

农闲午后,家家户户门口都坐着缝制绣球的女子,绣球的艳丽色彩与老街的古朴气质相互交融,宁静和谐,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国“绣球之乡”。

广西三月三民族特色文化知识

广西三月三民族特色文化知识

广西三月三民族特色文化知识广西三月三,那可是一场民族特色文化的盛大狂欢。

再看看绣球。

那绣球做得可精致了,五颜六色的布条,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

有花鸟鱼虫,有吉祥的符号。

这绣球啊,就像是壮族姑娘们心中的梦,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她们的情感。

在三月三的时候,姑娘们会把绣球抛向自己心仪的小伙子,这一抛,就像是抛出了自己的一片真心。

小伙子要是接到了,那脸上笑开了花,就好像是得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

这可比那些直白的表白有趣多了吧?还有那五色糯米饭,简直是舌尖上的艺术品。

红的、黄的、黑的、紫的、白的,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像彩虹掉进了碗里。

这可不是为了好看随便染染的,每一种颜色都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

红色是用红兰草染成的,黄色是黄饭花的功劳,黑色是枫叶的杰作,紫色是紫蕃藤的魔法,白色就是糯米本来的颜色。

吃一口五色糯米饭,那口感软糯,带着植物的清香,就像是把整个春天都吃进了嘴里。

这糯米饭不仅仅是食物,它更像是广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感恩。

瑶族的长鼓舞也在三月三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舞者们手持长鼓,跳跃、旋转、拍打。

那长鼓发出的声音,像是打雷又像是雨点打在树叶上,有节奏地响着。

舞者们的动作像是山林里敏捷的小鹿,充满了活力。

他们用舞蹈讲述着自己民族的故事,那些古老的传说、祖先的功绩,都在这舞蹈里一一呈现。

这就好比是一部活着的史书,用身体的语言记录着瑶族的历史。

侗族的风雨桥在三月三的时候也格外热闹。

人们在桥上穿梭,桥上的廊檐就像一把把大伞,为大家遮风挡雨。

桥下的流水潺潺,就像在为三月三的节日演奏着背景音乐。

人们在桥上对歌、聊天、分享美食。

这风雨桥啊,不只是一座桥,它是侗族人民团结和智慧的象征,就像一条纽带,把侗族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广西三月三的民族特色文化丰富多彩,每一个元素都充满了生命力。

它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在人们生活中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瑰宝。

这就是广西三月三,一个充满魅力、让人陶醉的民族特色文化盛宴。

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靖西绣球文化研究

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靖西绣球文化研究

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靖西绣球文化研究绣球是靖西最具特色的民俗象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不同历史时期,绣球承载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彰显靖西地区的农耕文明特色,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变迁。

进入21世纪,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逐渐将这种历史民俗象征推向工艺品市场。

如何在新时代里保护、发展绣球文化,传承、保留其历史韵味,成为今天人们所要探讨的一个难题。

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审视靖西绣球文化,在人、环境、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讨其文化起源的魅力与特色,将为科学保护、传承、发展这种文化提供一种建设性视角。

标签:靖西绣球;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绣球是壮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历经上千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功能与文化内涵。

它既可以是一种竞技工具,也可以是青年男女两情相悦的爱情信物,还可以是承载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品。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艺术品及“非物质文化”担当者的绣球无论在制作还是在品鉴上都没有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其发展甚至面临不知所措的茫然。

在此情境下,从文化生态视角审视绣球文化的产生与构成,或可为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一、从文化生态视角看绣球文化的历史意蕴文化生态视角是指从自然与社会的关联性出发研究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人、环境、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讨文化起源的特色与魅力,并对其特有的文化形貌和模式予以阐释。

文化生态视角下,绣球制作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凝聚的文化特色、民俗意义逐步突显,成为靖西的文化标识,乃至成为“让世界了解广西,让广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载体,在时代的变迁中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意蕴。

1.起源与发展:不同时期承载不同的时代内涵关于靖西绣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它起自原始社会,最初源于竞技活动,后发展为爱情信物。

另一种说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是求偶传情的信物。

无论是哪种起源说法,都反映了靖西绣球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

关于广西绣球文化的产生,何卫东等学者认为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投绣球的雏形是壮族古代的‘飞砣’”[1],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广西绣球

广西绣球
记载的绣球内包 有豆粟、棉花籽 或谷物等农作物 种子,这除了使 绣球有一定的重 量便于抛掷外, 更深层的意义 是——绣球为 “吉祥之物”。
抛绣球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 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放 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 之意
绣球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 内中喻示着“生育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 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原 为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大多为
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 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
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球”,由老艺人采用 “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 成。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 制作,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是 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
绣球制作
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 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 各色图案,花瓣面料上的图案 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如画一 般美,同时刺绣方法与过程较 为简便;而采用复线刺绣方法 的“堆绣绣球”则图形更为精 美,图案极为复杂,所勾勒之 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 鲜活之物欲喷薄而出,数绣球 中的极品。
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
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 各色图案,花瓣面料上的图案 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如画一 般美,同时刺绣方法与过程较 为简便;而采用复线刺绣方法 的“堆绣绣球”则图形更为精 美,图案极为复杂,所勾勒之 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 鲜活之物欲喷薄而出,数绣球 中的极品。
广西最早有文献

绣球:壮族男女间的爱情信物

绣球:壮族男女间的爱情信物

绣球系⼴西壮家⼈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西极具特⾊的旅游⼯艺品之⼀,原为壮族青年男⼥之间的爱情信物。

⼴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做底及⾯料。

绣球⼤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

⼴西绣球⼜称为“堆绣绣球”,由⽼艺⼈采⽤“堆绣”这⼀古⽼⽽复杂的刺绣⼯艺制作⽽成。

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制作,做⼯精细,⼩巧玲珑,⾊彩鲜艳,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

⼀般的绣球⼤都是采⽤单线刺绣的⽅式在花瓣的⾯料上绣出各⾊图案,花瓣⾯料上的图案为平⾯式,线条、⾊彩如画⼀般美,同时刺绣⽅法与过程较为简便;⽽采⽤复线刺绣⽅法的“堆绣绣球”则图形更为精美,图案极为复杂,所勾勒之物栩栩如⽣,极富⽴体感,如鲜活之物欲喷薄⽽出,数绣球中的。

⼴西最早有⽂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粟、棉花籽或⾕物等农作物种⼦,这除了使绣球有⼀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外,更深层的意义是——绣球为“吉祥之物”。

因为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他们对每年农作物丰收与否⼗分关⼼,因⽽在各种祭祀、祈年的仪式中,农作物种⼦及播种、耕种等⽣产劳动形式往往都是表现的主题。

如壮族农村建新房时,在墙基四⾓撒⼀些⾕粒;架⼤梁时,要在梁上挂两束⾕穗;给⽼⼈祝寿往往也要送些精⽶作礼。

这些现象都象征着⽣长、⽣育、兴旺、平安之意。

抛绣球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三”歌节时举⾏,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放有⾕物种⼦,就是希望年内“五⾕丰登”之意;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的定情之物,内中喻⽰着“⽣育兴旺”之意。

今天,壮家的优秀⼉⼥们,不断为绣球这⼀古⽼艺术品注⼊新的活⼒,令其在新时代再次散放出璀璨的光芒。

⼴西曾做过超⼤绣球供⽇本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同时为迎接港、澳回归分别制作直径达1.97⽶和2⽶的超⼤型绣球;为庆祝申奥成功,制作了直径达2.2⽶的超⼤型绣球;为迎接中国-东盟博览胜利召开,制作了直径2⽶以上的超⼤型绣球等等。

如今的⼴西绣球不但被⼈们当作馈赠亲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饰品,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宣传、开展公关活动之赠品(可按客户意愿绣制特定⽂字:诸如单位名称、品牌、祝词等)。

广西靖西绣球之乡文化文案

广西靖西绣球之乡文化文案

广西靖西绣球之乡文化文案
靖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是中国绣球之乡。

绣球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以靖西的绣球最为著名。

在这里,绣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靖西的绣球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靖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镇,绣球开始被用作礼品和装饰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绣球的制作技艺也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靖西绣球风格。

靖西的绣球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要选用优质的丝绸和棉线作为绣球的材料;然后,需要进行刺绣和缝合,以形成绚丽多彩的花纹和图案;最后,要进行填充和整理,使绣球达到完美的形态。

除了绣球之外,靖西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传统。

比如,靖西的民间歌舞艺术非常丰富多彩,尤其以“靖西鼓”和“石头板舞”最为著名。

此外,靖西的美食也十分有特色,如柳州螺蛳粉、柳州酸笋炖肉等,口味独特,极具地方特色。

绣球之乡的文化氛围在靖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地人们不仅善于制作绣球,也善于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每年,靖西都会举办各种绣球文化活动,如绣球比赛、绣球展览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靖西的绣球之乡文化,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靖西的绣球之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
化魅力。

三月三抛绣球的介绍

三月三抛绣球的介绍

三月三抛绣球的介绍《三月三抛绣球:一场充满趣味与传统的民俗活动》嘿,你知道三月三的抛绣球活动吗?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传统民俗呢!三月三在很多地方那可是个大节日。

就拿我去广西参加的一次三月三活动来说吧,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非凡。

当时我一到活动现场,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到处都是穿着鲜艳民族服饰的人们,色彩斑斓的衣服晃得我眼睛都快花了。

这抛绣球啊,其实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

传说中,它是壮族姑娘用来挑选如意郎君的一种方式呢。

你想啊,在以前的年代,年轻的男女们不像现在这样有很多机会自由交往。

这抛绣球就像是一个浪漫的信号,一个绣球抛出去,可能就牵起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在活动现场,我看到那些准备抛绣球的姑娘们,一个个可精心打扮了。

她们的服饰上绣着精美的图案,有蝴蝶、花朵、还有各种吉祥的符号。

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还戴着漂亮的银饰。

这些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发出清脆的声响,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

其中有个姑娘,她的绣球特别引人注目。

那绣球是用彩色的绸缎做成的,上面绣满了细致的花纹,每一针每一线都仿佛诉说着姑娘的巧思。

她紧紧地握着绣球,眼睛里既有着羞涩,又有着期待,时不时地向人群中张望,好像在寻找那个心仪的目标。

我凑到前面去,想好好看看这抛绣球到底是怎么个抛法。

只见姑娘们站在一个小台子上,下面围着一群小伙子。

那些小伙子们啊,一个个也是喜气洋洋的,眼睛都盯着台上的姑娘和她们手中的绣球。

开始抛绣球的时候,姑娘们会先把绣球举过头顶,然后轻轻地晃一晃,就像是在给绣球注入某种神奇的力量一样。

接着,她们手臂一甩,绣球就像一只彩色的小鸟飞了出去。

那一瞬间,感觉时间都好像慢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绣球的轨迹移动。

有个小伙子特别机灵,他看准了绣球飞来的方向,一下子跳了起来,伸手就去接。

那动作就像是在篮球场上抢篮板球一样,不过可比抢篮板球优雅多了。

他接到绣球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欢呼起来,那欢呼声简直要把屋顶都掀翻了。

姑娘看到自己的绣球被接住了,脸一下子就红了,低着头,却又忍不住偷偷地看那个小伙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6期 2010年I2月 柳州师专学报 

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1.25 No.6 

Dec.2010 

绣球:广西壮族文化符号的表征 熊 晓庆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 要:在当代广西区域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绣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以图 案、雕塑等符号化形式出现在公共空间和重大场合中,表征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感。符号化绣球作为广西 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本,在区域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绣球;文化符号;表征;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20(2010)O6一o024一O5 

与铜鼓、壮锦一样,绣球也是广西最富特色的壮 族文化元素之一。它以各式各样的符号化形式出现 在当代广西区域民族文化视野中,具有独特的现代审 美意味。符号化绣球不但巧妙地继承和弘扬了古老 的绣球文化,而且以全新的审美形式出现在各种公共 空间和重大场合中,充当着广西壮族文化资本的功 能。符号化绣球作为广西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本,在区 域民族文化建构与认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那么,绣球如何充当了壮族的文化资本,这对当代广 西的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意味着什么,这正是本 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符号化绣球是使用艺术手段从传统的实物绣球 中所提炼出来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能够反映人类情 感的虚拟化绣球表现形式。正如苏珊・朗格所说: “符号即我们能够用以进行抽象的某种方法。”…基于 这种抽象,人类生命的自我组织形式才有可能以较为 普遍的形态为人所接受与传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也才能由此走向一个更理想、更富于意味形式的境 界,从而实现荷尔德林似的诗意栖息。符号化绣球正 是壮乡儿女从众多的壮族文化元素中提炼出的最有 代表性的抽象意象,同时被赋予了多种的表现性形 式,最终达到了充当文化符号的功能。它的出现是传 统实物绣球的功能慢慢转化的结果。 一、从实物绣球到符号化绣球 最初,绣球作为壮家人的爱情信物,被广大青年 男女运用于彼此之间的交往与定情。宋代周去非在 《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 位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 自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宋代诗人朱辅在《溪蛮 取笑》中也说道:“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 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此外,清 代的《庆远府志・诸蛮》也记载:“溪恫……当春日戴 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歌,又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 抛绣笼。绣笼者,彩球也。回旋舞蹈,歌意相洽,即投 之报之,返而约聘。”可见,传统的绣球是壮族青年男 女之间交往与定情的信物,而且它往往与壮族的对歌 活动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爱情。伴随着壮 族社会的发展,作为爱情信物的绣球不再是用于抛掷 的小布包,而是被勤劳智慧的壮家女子精心制作成样 式精美的绣球。这时候的绣球一共有十二瓣,外观绣 有花纹,里面包有豆粟、棉花籽等农作物种子,寓意着 多子多福。越来越多的壮家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抛绣 球搭建情谊,约定终身。制作绣球的技艺也成了壮家 女子之间比拼的手艺,衡量着一个女子的聪慧程度。 文革期间,壮族民间社会的许多民俗活动受到了 严重的打击。尤其是歌圩活动被禁止之后,与之相关 的青年男女对歌谈恋爱、抛绣球、绣球定情、制作绣球 等活动也被打上了“四旧”的标签,被禁止。绣球技 艺在20世纪6O一7O年代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就连绣 球技艺一直最有名、历史最悠久的“绣球之乡”—— 广西靖西县旧州也不例外。一直到了20世纪的80 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沉寂了多年的绣球才 重新回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只是,从传统一路走来 的绣球,在现代性背景下其功能悄然发生了变化。如 靖西县旧州的绣球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发展 起来的,如今它不断向商品化迈进,业已呈现出产业 化的发展模式。今天的旧州村,家家户户都是刺绣作 

[收稿日期]2010—1l一15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绣球(10YCH19) [作者简介]熊晓庆(1985一),女(壮族),广西武呜人,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艺学。 

24 坊,以制作绣球为主,兼及鞋子、提包、挂饰等刺绣工 艺。其中,刺绣者以女性居多,上至八十岁的老太太, 下至六七岁的小女孩都加入刺绣者的行列。绣球也 从传统的爱情信物发展成了内涵丰富的吉祥物,它象 征着幸福美满、吉祥如意、老少平安、身体健康、友谊 长存的美好愿望。在商品化的过程中,绣球也日益发 展成为广西最富特色的壮族文化元素之一,有着重要 的文化符号功能。 

二、符-N-化绣球的表现形式 伴随着八桂大地不断开放的步伐,作为吉祥物的 绣球在市场化传播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与 赞誉。承接传统而来的符号化绣球,业已借助各式各 样的符号化形式出现在广西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 对外窗口、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凸显着鲜明的壮族 文化特色。它以全新的审美形式在传统与现代文化 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不但实现了古老民族文化新 的意义生成,也唤起了壮乡儿女对传统文化的亲切记 忆。具体而言,在当代广西区域民族文化视野中,符 号化绣球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作为礼物的符号化绣球 把作为礼物的绣球界定为符号化的表征,更多是 出于从绣球内在文化意蕴和功能意义的层面来考虑。 正如前面提到的旧州现代绣球的发展,更多是作为礼 物(吉祥物)层面的绣球发展起来的。绣球已经不再 是传统意义上作为爱情信物的绣球,而是作为一种美 好情感的表征,承载着许多精神层面的寓意,诸如美 好、幸福、吉祥、平安等。而且它被更广泛的人群应用 于社会交往,不再局限于壮族的青年男女。作为礼物 的绣球的制作更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了更普 适性的现代审美元素,制作更精致,色泽更讲究,外观 更可人。有时,刺绣者还会在球面上绣一些吉利的字 词,如“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等,寄寓了某种美好的 情感。作为礼物的符号化绣球常常出现在广西的各 大旅游胜地和对外窗口,如南宁市、桂林市、百色市都 有出售礼物绣球的工艺品店。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 热情好客的壮家儿女会给其挂上精美的绣球表示欢 迎,他们把对客人的美好祝福寄寓在精美的绣球里。 符号化的绣球以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融人现代 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它已经成为了壮族儿女日常生活 中触手可及的一部分。作为雕塑的符号化绣球便是 这样一种形式,它以地标性的建筑造型组成人类生存 景观的一部分,像纪念碑一样为人们所熟悉和铭记, 正如爱德华・希尔斯所说的,“与所有其它种类的人 工制造物不同,纪念碑从一开始就是人们为了让后代 牢记过去而设计的。设计它们是为了纪念,是要世世 代代的人铭记过去 J 。作为雕塑的符号化绣球的出 现正昭示着这样一种表意功能。它在充当一种民族 地域文化标识的同时,更在唤起壮乡儿女对传统文化 的记忆和普遍认同感。如图2—1所示,靖西县为了 标识“绣球之乡”的文化身份,特别在县城的公路入 口处新建了一个大型的绣球广场,广场上有一个巨大 的金色绣球雕塑,堪称当前最大的绣球造型。环绕绣 球雕塑的绿化带也是一个绣球纹饰图案的装饰。靖 西县的人民会堂建筑上也有两个大大的绣球雕塑,旧 州的壮音阁建筑上也有类似色泽鲜艳的绣球雕塑。 在靖西,标识着“绣球之乡”的文化符号无处不在的 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人们所铭记、自豪与认同。 图2—1广西靖西县绣球广场的绣球雕 在首府南宁市,符号化绣球同样被大量使用在城 市建筑装饰上,共同构成绿城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如,质朴的绣球花纹图案和精致的绣球造型共同装饰 着邕江沿岸上的护栏建筑,表征着邕江作为母亲河的 文化归属。借助符号化绣球的这种文化表征,古老的 绣球文化与悠久的邕江人文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传 承与发展。南宁的各大公园有许多石头雕塑的绣球, 它们不仅发挥着阻拦机动车辆进入公园的实用功能, 还构成了南宁市深厚的民族文化景观。此外,在百色 市的百色起义纪念馆馆内的墙面上,铜鼓、壮锦、绣球 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壮族文化元素被完美地组 合到了一起。它们共同以一种亲切可感的方式为老 百姓提供普世意义上的文化滋养。而作为背景装饰 的符号化绣球常见于地面或舞台演出。南宁国际会 展中心一侧的大草坪由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会标和三 个大绣球的纹饰图案装饰而成,大气而美观,表征着 广西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靖西县城也使用绣球图 案作为地面装饰,如,中山广场有一个大型的绣球图 案装饰,还有一些小广场也用绣球图案装饰,它们既 表现了一种别致的审美韵味,也表征着一种民族文化 身份。同时,绣球以神秘的纹饰,圆满的球体,秀美的 花瓣、精致的设计向人们传达着细腻、柔和的美感。 被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符号化为美轮美奂的舞台背景 装饰,营造出浓郁的壮族文化氛围。如,广西壮族自 治区成立50周年的文艺庆典就以五个特大的绣球造 25 型.fiz为舞台背景装饰,色彩鲜艳的大绣球既增添舞台 的美感效果,也渲染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凸显出广西 鲜明的壮族文化特色。南宁市南湖公园内的水幕电 影的地面构造也是由一个绣球图案装饰而成,绣球图 案在灯光和水雾的作用下既富于放映的视觉美感,也 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 背景从1999年起曾多次使用绣球的造型或纹饰作为 装饰,绣球成为仅次于铜鼓而使用最多的舞台背景元 素,即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舞台背景没有使用绣球 装饰,绣球也会作为道具出现节目演出过程中,标识 着广西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除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 节舞台背景经常垂青于符号化绣球外,广西境内许多 壮族聚居的市县在举行大型文艺活动时,也喜欢把符 号化绣球作为舞台背景装饰。如靖西县2008年“风 流歌韵、美丽壮音”山歌节就以四个大绣球图案来装 饰舞台背景;2003年和2009年武鸣县的“三月三”歌 圩文艺活动也以绣球图案和造型来装饰舞台背景。 借助符号化绣球的这种装饰和舞美效果,越来越多的 壮族儿女不谋而合地把审美的视线聚焦于古老的绣 球文化,并采用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形式,使古老的 绣球在现代社会获得了一种神圣的感召力。 (三)作为城市节庆景观装饰物的符号化绣球 壮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节庆文化。“歌之舞之”作 为庆典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依旧在现代社会发出耀 眼的光晕。从传统走来的壮乡儿女把对古老节庆的 忠诚融入到现代艺术盛会的表达中,例如,集传统与 时尚于一身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世人创造了一 次又一次的艺术文化盛宴。每年秋季,当南宁市“两 会一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 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举行期间,南宁市的各 大广场、公园、x ̄#l-窗口、大街小巷都会被节El的盛装 打扮着,美不胜收。符号化绣球就是最常见的城市节 庆景观装饰物之一。它以鲜艳的色彩,饱满的形态, 柔和的曲线,精致的造型,成为南宁市节庆景观装饰 物的宠儿,频频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装点着节日 的喜庆气氛。如,2009年的“两会一节”期间,南宁市 的民族广场、江南广场、滨湖广场、南湖公园等都出现 了符号化绣球闪亮的身姿;2010年的“两会一节”期 间。南宁市的民族广 场、朝旧广场、火车站、衡阳路的 西乡塘区政府所在赂段均有形式多样的符号化绣球 装饰物。符号化绣球与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会标、吉 祥物“合合”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吉祥物“歌娃” 一起作为城市节庆景观装饰物,共同寓意着开放的八 桂大地欢迎各地朋友,愿与各地友人合作共赢,共同 发展。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符号化绣球业已成为 当前绣球存在最普遍,也最富生命力的表现形式。正 如吉登斯所说:“时一空分离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独特 特征及其合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的机制。现代组织 26 能够以传统社会中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把地方性和 全球性的因素接连起来,而且通过为两者的经常性连 接,直接影响着千百万人的生活。” 符号化绣球所体 现的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分离状态,不但表征着当代壮 族文化既富于传统灵魂又集聚现代时尚的特征,也为 符号化绣球的文化功能实现提供了组织运作的保障。 也就是说符号化绣球是广西区域民族文化的一种表 征,而且这种文化表征已经获得了组织运作权威。反 过来,拥有运作权威的现代组织能够以文化符号(传 统社会中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把地方性的壮族文化 和全球性的审美因素连接起来,直接影响着千百万壮 乡儿女的生活,使他们对自身的民族文化形成一种自 觉的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