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壮族文化简介(整理排版)

合集下载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他们的独特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使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壮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读者展现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壮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壮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以山歌、服饰、饮食、节日等方面为主要特点。

1. 山歌:山歌是壮族特有的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而闻名。

壮族山歌歌词多描绘自然景色、爱情故事和生活感悟等内容,歌声婉转动听,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2. 服饰:壮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不同地区的壮族人民在服饰上也有所不同。

男性常穿戴以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的衣裳,女性则喜欢穿着绣花颇多、色彩斑斓的服装。

3. 饮食:壮族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其它辅以各种野菜和独特的调味技巧。

酸辣、酸甜是他们独特的口味特点,如酸汤鱼、酸菜鱼等都是传统的壮族菜品。

4. 节日:壮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壮族的三月三、三月二十三和十月二十四三个大节日。

这些节日以举行歌舞盛会、龙船比赛等方式庆祝,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气节和传统文化。

二、壮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壮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和手工艺等。

1. 音乐:壮族音乐以山歌和竹笛为代表。

山歌作为壮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而竹笛作为壮族人民的传统乐器,发音清亮悦耳。

2. 舞蹈:壮族舞蹈以庆典舞和婚俗舞为主要类别。

其中,庆典舞多见于重要节日和典礼,舞蹈动作多变、热情奔放;婚俗舞则表达了婚姻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3. 绘画:壮族人民擅长绘制绣花和壮绣,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细致的刺绣工艺而著称。

绣花和壮绣常常用于装饰衣物和家居用品,展示了壮族艺术的细腻和精湛。

4. 手工艺:壮族的手工艺以银饰和染织品为代表。

银饰精美而华丽,常被用于服饰和装饰品。

染织品则以手工编织技艺和自然植物染料为特色,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壮族 风俗文化

壮族 风俗文化

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 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 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 分布量最广。
壮锦
壮锦,与云锦、 蜀锦、宋锦并称中 国四大名锦,利用 棉线或丝线编织而 成的精美工艺品, 图案生动,结构严 谨,色彩斑斓,充 满热烈、开朗的民 族格调。
绣球
绣球乃广西壮家人 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 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 艺品之一,原为壮族青 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先多为人们当作馈赠亲 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 饰品
房屋建筑
广西西南和西 北部分地区的壮族 村寨,还保持着古 老的传统住房形式 “干栏”,又称“麻栏”
三、节日风俗
歌圩节(三月三歌节)
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歌节、 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抢花 炮、抛绣球等传统习俗
歌圩节
对歌谈情 放花炮
碰彩蛋 抛绣球
中元节
农历7月14,重要程度仅次 于春节,祭祀祖先、全家聚餐。 所以也被称为壮族团圆节。
壮族
1 民族简介 2 壮族的衣食住行 3 节日风俗
4 旅游资源及开发
一、民族简介
壮族,中国少数民族中 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 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 地
二、壮族的衣食住行 壮族男装 分为右襟和对襟
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 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 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
祭祀祖先
牛魂节
人放锄、牛脱轭,酿制甜酒、 蒸五色糯饭,并给牛吃甜酒和五色 糯饭。这一天,绝对不能打牛。因 为倘若打牛,把牛魂掠走,就会影 响农事。
四、旅游资源及开发
山峦峰丛、江河水库
自然旅游资源
溶洞天坑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
大石围天坑群景区
泉水瀑布
自然旅游资源
海岛海滩

壮族文化

壮族文化

二、居住环境
壮族民俗风情
民族服饰
铜鼓
三、民俗文化 民俗 文化
婚恋习俗
壮族民俗风情
以蓝黑色衣裙、衣 裤式短装为主壮族 妇女擅长纺织和刺 绣,所织的壮布和 壮锦,均以图案精 美和色彩艳丽著称, 还有风格别致的 “蜡染”也为人们 所称道。
壮族民俗风情
壮族民俗风情
壮锦,与云锦、蜀锦、 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 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 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 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 生动,结构严谨,色彩 斑斓,充满热烈、开朗 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 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 求与向往。
壮族民俗风情
一、民族历史概况
二、居住环境 三、民俗文化
壮族(旧称僮族, 壮文:Bouxcuengh) 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统称 “僮族”(“僮” 与“壮”同音), 直到周恩来倡议在 1965年改“僮”为 “壮”。
2005年,壮族人口超 1700万人。现在是中 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 多的一个民族.。壮族 大多居住在广西。其 中云南有100余万人, 主要聚居在文山州, 红河、曲靖也有一部 分。广东的连山、贵 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 也分布有壮族。
壮族民俗风情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 “炮火”的洗礼后才 能进门入房。新娘来 到新郎家以前,要稍 停片刻,做好“冲锋” 进门的准备,因为在 门口、厅堂、洞房等 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 个男青年组成的“炮 火”组,手拿着串串 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壮族民俗风情
还有另一种习俗本来只 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 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 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 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 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 为“水手”,多是未婚 男青年。
壮族民俗风情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迄今,在壮族地区的绝 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 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 类型很多,大小不一。 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 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 纹。

壮族简介5篇 .doc

壮族简介5篇 .doc

壮族简介5篇壮族800字壮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南宁等地。

我是一个壮族人家的孩子。

壮族人比较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云雾缭绕的青山之上,点缀着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小木楼。

有些人家的木楼上雕刻着龙或凤的图案,这代表着壮族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木楼市有木板和木桩建造而成的,有些壮族人家的木楼上雕刻着鱼和人的图案,这代表着壮族人都希望全家人能和和美美,年年有余。

小木楼一般都为一到两层,以及一个竹条和木桩架成的生活阳台。

木楼上方住着人,则木楼下方关牲口。

无论是什么样的房子,壮族人都会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上。

壮族人的服饰既精致又雅观,款式各式各样,女子一般着装主调为黑色的,衣领和衣角还有衣袖上都绣着红蓝色的花边,裤脚稍宽,头上包着提花围巾,围巾边上嵌有白色的流苏。

小伙子多穿襟上衣,主调也为黑色,腰间系着一条红蓝色的花腰带。

在壮族的山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有时会踩着高跷行走。

这是祖先传下来的鞋,转租人处于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上都有泥巴,如果穿着鞋在下雨天走路,鞋子的下面就会有一大块泥巴,带泥进屋,实在不卫生,所以壮族人就发明了“非”字形的高跷鞋,在下雨的时候就穿着他走路,回到家时就把它脱下来放在阳台,这既方便又卫生。

壮族人饮食也是别具特色的,他们自家酿造了米酒、红薯酒还有木薯酒……等,度数都不高。

米酒是过节用来招待客人的重要饮料有的人在米酒里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红薯酒是壮家人用来祭奠哀悼的酒,每逢到了清明节,寨子里的人就会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红薯酒,到亲人的坟前祭扫。

木薯酒是办喜事用的喜酒,比如说结婚时,男女双方的家人都会举着木薯酒向亲家互敬一杯。

山寨里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即使生活在苦、在困难,他们依然那么乐观、积极向上。

这就是我喜爱的民族——壮族。

高山族600字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壮族简介

壮族简介

三、壮族的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 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 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 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 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 用鱼塘深可染 成黑布,用薯莨 可染成棕 色布。 壮 族服饰 各有不同, 男子、女子 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 子的头饰, 各具特色。
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
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
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
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
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五、壮族的文化艺术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 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 “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 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 月 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 万人以上参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 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四、壮族的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 族,其村落广西龙脊的壮族山寨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 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 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 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 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 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 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 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
6、壮年
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 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 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 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 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 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 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 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祭毕,将 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 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 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 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 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 琴,纵情欢娱。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 串寨对歌作乐。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 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 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 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概况

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概况
壮族服饰
民俗旅游资源
(四)节日 壮族的节日比较多,除了与汉族相同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之外,还有一些本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歌圩节、 铜鼓节、具节、花婆节等。壮族节日以春节最为隆重。
歌圩节
壮族少女
壮族少女
民俗旅游资源
(一)建筑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
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壮族称屋为“干栏”。住 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
民俗旅游资源
(二)饮食 壮族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
等食品,爱食酸品。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壮族人都喜欢 吃猪、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等。壮 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
五彩糯米糕
烤乳猪
民俗旅游资源
(三)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
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 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
中国民族民俗
壮族概况
课件提纲
一、历史及概况 二、民俗旅游资源
历史及概况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到2008年人口达1900多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族的宗教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部分壮民 信仰佛教和道教。壮族具有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如壮戏和壮锦。

壮族文化

壮族文化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

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

壮族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

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特征。

壮族处于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在保持自主特征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以模仿力和创造力相结合中和融化,使自身的发展充满了生命活力。

当壮族先民处于氏族部落时代时,是壮族文化自主发展的时期;当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人从氏族部落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由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时,发生了秦瓯战争,秦始皇统一了岭南,西瓯骆越纳入了统一的祖国版图,自此至民国时期,壮族由自主发展时代转入了在统一的中央政府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碰撞整合中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具有以岭南越人文化为主体的多源结构。

1、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话壮”[va6 cuэη6](壮族)的民族语言文化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活载体,是维系民族存在的重要纽带,也是人们区分不同民族的最明显和最常用的标志之一。

壮族是土著民族,壮语与壮族文化同源共生,壮族的文化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当中。

早在自主发展时期的先秦时代,壮族先民就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

壮语分南北两大方言,但语音、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

按照语言谱系树理论模式,把壮语划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但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对语音系统、基本词汇,词序和构词理据、认知思维方式等语言本质问题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壮语所属的壮侗语集团与汉语缺乏同一性,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壮语一般是中心成分在前,修饰成分在后。

例如壮族[kai5pou4](鸡公),汉语是“公鸡”;[no6mou1](肉猪),汉语是“猪肉”;[ran2 kou1](家我),汉语是“我家”;[piali3 kon5](走先);汉语是“先走”;等等。

壮族习俗文化

壮族习俗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 1420.71万人(2000年),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 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 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等地。
壮族服饰特点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 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 区域),发现了人类在 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 “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 纹,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 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 一件手工纺织品。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
吃,如猪肉、牛肉、羊肉、 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
鸡、鸭、鹅等,有些地区
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
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
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
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
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
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
壮族舞蹈
唐代,壮族先民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 容,以敲击声伴舞。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 虾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 多姿。这舞蹈流传至今。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 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壮语 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 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壮剧又分为流行 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 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 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 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 二胡。
壮族绣球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 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 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 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 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 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 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 砣(驼)的原因。
壮族宗教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 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 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 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 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 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技艺:铜鼓文化 ➢陶器
➢花山崖画
•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也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
➢壮族山歌
•歌圩:春秋二季为最盛,2-3天, 山歌主要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 理想为主题 •歌会:歌圩派生出来的,参加歌会 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舞蹈:铜鼓舞、绣球舞… ➢乐器:马骨胡、壮族三弦
➢宗教信仰
2014年初,广西壮族自的治区政的府常务会议上确定:每年农历“三月 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的治区全区放假两天
2
届时家家户户都作五色糯米饭,青年男女外出对唱山歌,对歌大致分4个 阶段,第一阶段有见面歌、邀请歌、求歌;第二阶段为赞歌、盘歌;第三 阶段是会情歌;第四阶段为分别歌。
在三月三前后,壮族人民会带上五色糯米饭及其他祭品上山扫墓,祭奠 祖先。不少地方在节日期间还举行板鞋竞走、抢花炮等传统体育竞技活动。
歌圩所唱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 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自然崇拜:十二图腾 •铜鼓祭祀
➢饮食
•那文化:稻作文化 •五色糯米饭
➢建筑:干栏式建筑 ➢节日:陀螺节、蚂拐节… ➢服饰
•主要有蓝、黑、棕三色 •黑衣壮
*
壮族文化——歌圩节&“三月三”歌圩
歌圩节
VS
“三月三”歌圩
歌圩,在壮语中称作“窝墩”、“窝岩” ,意为“出野外玩耍”,是壮 族歌唱天赋的集中呈现。歌圩,有大有小,春节、三月三、四月八、中元 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都可形成歌圩,但以农 历三月三的最为隆重。
壮族 艺术
壮族 宗教习俗
➢壮族语言
•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属于 台-加岱语系
➢壮族民歌
•《布洛陀诗经》 •《莫一大王》 •《嘹歌》
➢神话故事
•《布伯》神话 •《妈勒访天边》
➢壮剧
➢壮医药
•先秦时期开创、唐宋形成理论 •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 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 针
➢壮锦
•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 名锦
歌圩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二是赛歌 赏歌,有盘歌、猜歌、对子歌、连故事和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等;三是 文体自娱歌圩,圩期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博扇活动等
歌圩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核心内容。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 月三”歌圩, 1983年广西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壮族歌节,并在南宁、 柳州、桂林等地举行歌节盛会
中国壮族文化
【壮族概况】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 南、贵州等省。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 称为西瓯、南越、骆越、濮、獠、俚人、溪 峒蛮、乌浒等。壮族不仅人口众多,同时也 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壮族 语言文学
壮族 医学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