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市壮族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广西桂平靑峰山潘氏祖墓讲解

广西桂平靑峰山潘氏祖墓讲解

广西桂平靑峰山潘氏祖墓讲解广西桂平青峰山潘氏祖墓是一处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青峰山上的历史古迹,它是当地潘氏家族的祖墓,也是一个见证着潘氏家族辉煌历史的重要场所。

它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一座展示古代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的代表性建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广西桂平青峰山潘氏祖墓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带领读者一同了解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

1. 潘氏家族历史渊源潘氏家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世家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

据史书记载,潘氏家族起源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祖先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炎帝之后。

潘家祖坟多为集祭祀、宗族、宗族谱与地方史志资料于一体的古建筑。

潘氏家族代代传承,成为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家族之一,其祖墓更是见证了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传承。

2. 祖墓建筑风格广西桂平青峰山潘氏祖墓是一座典型的古代祖墓建筑,其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古代我国的建筑工艺和智慧。

祖墓的建筑主要以砖石结构为主,雕梁画栋、精美细致,展现出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宏伟。

祖墓内部有着丰富的石刻、木雕和瓷器等装饰,体现了古代工艺水平和文化底蕴。

整体建筑风格简约大方,既彰显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理念,又展现了潘氏家族的尊严和地位。

3. 文化价值广西桂平青峰山潘氏祖墓不仅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古代建筑,更是一处展示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代表性场所。

在祖墓内部,保存着大量史料、书籍和文物,记录着潘氏家族的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

这些史料和文物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也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族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潘氏祖墓也是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总结与回顾广西桂平青峰山潘氏祖墓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它展现了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不仅体现了古代我国的建筑艺术和智慧,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族制度。

广西壮族“三月三”相关的文化习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相关的文化习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相关的文化习俗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但在中国大局部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广西壮族“三月三”相关的文化习俗,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挚友喔!广西壮族“三月三”相关的文化习俗1.祭祖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他们会全部人出动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燃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华蜜安康。

祭拜完了大家会聚在一起吃饭,这种聚餐的方式很融洽,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家族感。

2.五色糯米饭“三月三”节庆起先前,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后蒸熟,即为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除了象征着五谷丰收、华蜜祥瑞外,因为五种颜色代表着阴阳五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用于祭祀祖先,可祈求一年家人平安、庄稼丰收。

此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而五色糯米饭有驱寒避邪的成效,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适当进食一些五色糯米饭,有利于驱逐身体内的寒意。

3.撞彩蛋在节庆期间,各家各户精选出鸡蛋,煮熟之后用各种颜料上色,其中大局部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

小孩们会将彩蛋挂在身上,在外出游玩时,碰见一样挂彩蛋的伙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嬉戏,将两只鸡蛋对碰,没有裂痕的一方那么为胜者,在民间,胜利撞破彩蛋的人寓意着撞到好彩头。

4.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致,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净的爱情。

5.跳竹竿舞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广西桂平土葬风俗流程

广西桂平土葬风俗流程

广西桂平土葬风俗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广西桂平:传统与变迁中的土葬风俗探析广西桂平,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独特的丧葬习俗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生死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广西三传统风俗是众多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这些文化体现了广西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也是广西人民独特的精神符号。

三传统风俗由黎族的“赛龙船”、壮族的“歌圩”的“月牙龙”和“牛鬼节”组成,它们经历了岁月沉淀,历久弥新,成为了广西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下面将对这三项传统文化一一阐述。

一、赛龙船赛龙船,是广西黎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和运动项目,也是世界三大龙舟赛之一。

据传赛龙船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时期的江南地区,通过世纪的演变和升华,后来来到了广西黎族的生活中。

赛龙船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是黎族人民纪念其挣脱寒冬、迎来春暖花开的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所有的村子都会组织自己的龙船队,展开角逐。

龙船体长9-11米,表面装饰着用鲜艳的锦缎制成的五颜六色的龙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赛龙船比赛是几十人的队伍共舞,掌舵技能和船员之间的协同配合相当关键,讲究的是“人齐、划一、行一、停一”。

特别是在比赛的最后一刻,“划一、齐一”两声口令,船员们会齐木弛划,一同向前冲刺,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成为年度龙舟赛的冠军,也为广西黎族人民增添了一份节日气氛。

二、歌圩歌圩,是壮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是壮族人民举办集会、耍技能、大快朵颐、恋爱交友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歌圩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开始,为期三天。

这时,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广场,感受到了壮族招财进宝的文化特色。

歌圩场上,男女老少都会参加,有刀枪骑射、歌舞、戏剧和抢茶、赛龙等民间特色文艺节目。

各色面点和美食也令人难以抵挡,车水马龙,德高望重之家经营的店铺生意兴隆。

在歌圩中,壮族人民更看重的是交友和恋爱,这也是歌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战”、“莫借故而约”等情诗经典在歌圩中一遍遍传唱,从中流露着壮族人民的热情、乐观和豁达。

三、牛鬼节牛鬼节,是广西南宁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南宁独特的文化表达和民俗遗产。

它是源于当地僵尸传说和土地神信仰,被共同认为是祭祀偎灵神的一种活动。

我的家乡 (2)

我的家乡 (2)
桂平
——西江明珠,活力之城 Gui Ping
桂平概况
桂平市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黔 郁浔三江交汇处,北回归线横贯市境中部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1.4摄氏度。总面积4074平方公
里,2005年末总人口170万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目录
城市风貌 工业
旅游 美食
广西源安堂 药业有限公 司 矿产资源
香辣糟广西桂平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香辣糟制作 城厢,金田、江口、紫荆、南木
猪脚粉是桂平著名的特
旧时县城内有狗肉塘,城 敬慈斋馆在广西桂平市 通乳、去毒功效,适合 等乡镇的人家几乎都爱吃香辣糟 外有狗桥。 西山风景区洗石庵内。 并会制作。 气虚体弱者食用。
12
土特产品
罗秀米粉 社坡腐竹
主要销往广东、香港 桂平最著名的特产之一,
工业
发展中的长 安工业区
广西桂平市乳 泉液酒业有限 公司
4
发展中的长安工业区
木圭锰矿
紫荆镇重晶石
1
西山
3 4
白石山
景点
2 太平天国
东塔
5 桂平十八奇
桂平十八奇
桂平十八奇
桂平十八奇
桂平十八奇
桂平十八奇
美食
狗肉 色美食。猪脚性平,味 独特,味道极好。现今在该市的 桂平人素有吃狗肉的习惯, 敬慈斋馆素餐 甘咸,具有补血益气、
等地,出口日本、东 被誉为“中国一绝”。 南亚一带。
谢谢观赏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3.10.06
•【字号】桂政发〔2023〕22号
•【施行日期】2023.10.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01项),现予公布。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扎实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作出新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6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01项)
注:起始项目编号855为前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的顺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04•【字号】桂政发[2007]1号•【施行日期】2007.01.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桂政发[2007]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8项)印发给你们。

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5]47号)的精神及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二00七年一月四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8项)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布洛陀田阳县2刘三姐歌谣宜州市3侗族大歌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4那坡壮族民歌那坡县5桂剧自治区6桂南采茶戏博白县7彩调自治区8壮剧自治区9壮族织锦技艺靖西县10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柳州市技艺三江侗族自治县11京族哈节东兴市12瑶族盘王节贺州市13壮族蚂虫另节河池市14仫佬族依饭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5毛南族肥套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6壮族歌圩南宁市17苗族系列坡会群融水苗族自治县18壮族铜鼓习俗河池市19瑶族服饰南丹县贺州市20柳州山歌柳州市柳城县鹿寨县21合浦珠还民间传说北海市22壮族嘹歌平果县23壮族民间故事“百横县鸟衣”24壮族三声部民歌马山县25广西八音玉林市南宁市邕宁区桂平市26瑶族蝴蝶歌富川瑶族自治县27京族独弦琴艺术东兴市28凌云壮族72巫调凌云县音乐29高沙锣鼓柳州市柳南区30壮族天琴艺术龙州县凭祥市31壮族春牛舞西林县32瑶族长鼓舞富川瑶族自治县33壮族蚂虫另舞天峨县34田林瑶族铜鼓舞田林县35壮族舂榔舞东兰县36壮族师公戏来宾市37岑溪牛娘戏梧州市38桂平杖头木偶戏桂平市39侗戏三江侗族自治县40邕剧南宁市41桂林文场桂林市42舞狮技艺藤县田阳县43钦州坭兴陶艺钦州市44贡川砂纸制作工艺大化瑶族自治县45毛南族花竹帽编织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工艺46靖西壮族端午药市靖西县47梧州龟苓膏梧州市48那坡彝族跳弓节那坡县广西师范学院49德峨苗族跳坡节隆林各族自治县50宾阳炮龙节宾阳县51瑶族祝著节巴马瑶族自治县52壮族盘古庙会来宾市53梧州龙母诞梧州市54壮族民间医药广西中医学院55壮族抢花炮南宁市邕宁区56壮族伏波庙会横县57跳岭头浦北县58瑶族石牌习俗金秀瑶族自治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桂平市壮族民俗文化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ghten),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我们桂平市的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

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

民族概况
1990年人口1548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

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依”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风俗习惯
一、歌圩
壮族称“圩卧”。

本市壮族歌圩始于明末,持续约三百多年。

逢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十四,八月初二、十五,九月初九,村民不约而来,集成歌圩,尤以三月初三歌圩最为隆重。

过去最热闹的为武平里(今石龙乡永兴村背岭)歌圩。

歌圩设有饮食摊、杂货摊、百货摊、染布摊等。

每逢歌圩,男女身着盛装赶圩,途中即兴唱起山歌,所谓“一路欢情一路歌”。

对歌者多为男女青年,以对歌寻找终身伴侣。

民国《桂平县志》记载:“潼人放浪在春秋佳节,籍歌唱以会男女。

”歌圩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物色到合意对手后,先唱“见面歌”试探,确定对方为意中人时,即邀约对歌。

有的还请歌师出谋献策,以取胜对方。

对歌后,倾心相爱的男女青年便双双离开斗歌场地,到幽静之处再用“初交歌”、“深交歌”、
“相思歌”互倾爱慕、思恋之情。

若确定为情侣,男方赠给女方镜子、手帕,女方赠给男方丝带或刺绣手帕等为定情信物。

歌圩结束时,定情双方互唱“分别歌”后各自归去。

定情后的第一个中秋节,男方要送月饼、苎麻或白汗衫给女方,女方则回赠水烟筒、丝带等给男方。

民国初年(1916年前后),政府以有伤风化为由,曾强行取缔歌圩。

但在田间劳动或节日仍有人放声歌唱:“山歌好唱山里长,山歌好听田里生,歌苗长在连情树,歌藤长在连心根”等传统山歌。

1988年,石龙乡政府组织建国以来首次“三月三”歌节活动,参加者来自贵县、武宣、平南等县,有3万多人。

除对歌外,还舞龙、舞狮、舞牛、舞蝴蝶等助兴,热闹非常。

二、婚俗
本市壮族婚姻仪式与汉族基本相同,惟壮族姑娘出嫁后至怀孕前,有不落夫家的习俗。

新婚之夜夫妻不同房,闹完洞房后,新娘与“伴娘”共寝。

翌日,新娘回娘家与父母共同生活,逢农忙、节日或办喜事才回夫家住几天,有的长达一两年乃至三五年,直至怀孕才回夫家定居。

80年代后,石龙乡的永兴、群乐、安旺等村一些壮族青年已逐步改变了过去的习俗,姑娘婚后即到夫家定居,夫妻共同生活。

三、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为壮族祭鬼节,家家户户包三角或条形米棕,杀鸡祭祖。

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每户设筵席少的两三桌,多的十几桌。

出嫁的妇女,当年娘家有亲人去世的,须于七月初六回娘家烧“衣(纸衣、纸钱)”。

服饰风格
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

男穿对襟唐装衫,正襟设上小下大四个对称口袋,中间钉七或九对布纽扣,袖窄而长,低衣领,紧身;穿直筒、无裤袋的唐装裤。

女穿右开大襟唐装衫,壮语称“布凹部”,衫宽大,长过臀,以蓝、白、黑等色布镶边,低圆领,袖宽短,从右肋至衫脚钉五对布纽扣;穿直筒、宽脚、长仅过膝、无裤袋的唐装裤。

女青年和少妇的汗衫(内衣)织以各种花纹图案,围裙配以色彩艳丽的自织丝带和花纹图案,劳动时缠绑腿;未婚姑娘额前留齐眉刘海,少妇则不留刘海。

中年以上妇女将头发盘髻于脑后,汗衫素色,围裙稍宽,无花纹图案。

男女均穿自制船形布鞋,女鞋尖头且上翘,绣有各色花纹图案。

解放后,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及受汉族影响,壮族日常服饰与汉族相同,但节日、走亲戚或婚丧嫁娶时仍有人穿着壮族服饰。

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木吊楼。

壮、侗、瑶、苗、汉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禁忌内容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

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

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

忌坐门槛中间。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

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节日庆祝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节日。

宗教特点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

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

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

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MOZ)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

此外,神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

这就是我们广西桂平市的壮族民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