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

合集下载

高考数学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归纳整理-圆的轨迹方程例题

高考数学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归纳整理-圆的轨迹方程例题

高考数学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归纳整理|圆的轨迹方程例题符合一定条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的点的轨迹.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也就是符合给定条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_难点22__轨迹方程的求法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_难点22__轨迹方程的求法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_难点22__轨迹方程的求法在高考数学中,轨迹方程的求法是一个比较常见但也较为复杂的难点。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如何确定相关点、如何利用已知条件及使用适当的数学知识等。

一、确定相关点对于轨迹方程的求法,首先需要明确或确定一些与所求轨迹相关的点。

这些点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得出,如一个点的坐标、两个点的距离、特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等。

这些已知条件将成为我们解题的基础。

二、利用已知条件在确定了相关的点之后,我们需要利用已知条件来求解轨迹方程。

对于不同的条件,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已知条件及相应的解决思路:1.已知点的坐标:如果已知轨迹上的其中一点的坐标,我们可以将这个点的坐标代入轨迹方程中,得到一个等式,并根据这个等式求解出其他未知量,从而得到轨迹方程。

例如,已知轨迹上的点的坐标满足$x^2+y^2=1$,则这是一个以原点为中心、半径为1的圆的轨迹方程。

2.已知点到另一点的距离:如果已知轨迹上的其中一点到另一点的距离等于一定值,我们可以根据距离公式来求解轨迹方程。

例如,已知轨迹上的点到点$(2,1)$的距离等于2,则可以列出方程$\sqrt{(x-2)^2 + (y-1)^2} = 2$,进而求解出轨迹方程。

3.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如果已知轨迹上的其中一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一定值,我们可以利用距离公式和直线方程来求解轨迹方程。

例如,已知轨迹上的点到直线$2x+ 3y = 6$的距离等于3,则可以列出方程$\frac{,2x + 3y -6,}{\sqrt{2^2 + 3^2}} = 3$,进一步求解出轨迹方程。

三、使用适当的数学知识在解决轨迹方程的问题中,我们可能需要应用到一些特定的数学知识,如圆的性质、直线的性质、二次曲线方程等。

我们需要结合问题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和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总结起来,要解决轨迹方程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相关点、利用已知条件和适当应用数学知识。

高考数学总复习(整合考点+典例精析+深化理解)第七章

高考数学总复习(整合考点+典例精析+深化理解)第七章

半径 r2=2,
又|OQ|=
x0+2 12+y202

14x20+21x0+14+413-43x20

116x20+12x0+1 =1+14x0,
故|OQ|=r2-r1,即两圆内切.
点评:根据题设条件,可以得出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已知
曲线,则可以由该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线段AN上,且 M→P·B→N= 0.
(1)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2)试判断以PB为直径的圆与圆x2+y2=4的位置关系, 并说明理由.
自主解答:
解析:(1)由点 M 是 BN 的中点, 又M→P·B→N=0,可知 PM 垂直平分 BN, 所以|PN|=|PB|,又|PA|+|PN|=|AN|, 所以|PA|+|PB|=4>|AB|, 由椭圆定义知,点 P 的轨迹是以 A,B 为焦点的椭圆. 设椭圆方程为ax22+by22=1,其中 2a=4,2c=2, 可得 a2=4,b2=a2-c2=3. 可知动点 P 的轨迹方程为x42+y32=1.
化简得(x+1)2-y2=65.
即为所求的动点 M 的轨迹方程.
点评:利用题设条件建立动点坐标x与y的关系,再等价变 形得到轨迹方程F(x,y)=0.
变式探究
1.(2012·襄阳调研)平面内动点 P(x,y)与 A(-2,0),B(2,0) 两点连线的斜率之积为41,则动点 P 的轨迹方程为( )
变式探究
2 . 已 知 两 定 点 F1( - 1,0) 、 F2(1,0) , 且 |F1F2| 是 |PF1| 与 |PF2|的等差中项,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解析:由|F1F2|是|PF1|与|PF2|的等差中项知: |PF1|+|PF2|=4>|F1F2|, 故动点 P 的轨迹是以定点 F1(-1,0)、F2(1,0)为焦点, 长轴长为 4 的椭圆,故其方程为x42+y32=1. 答案:x42+y32=1

高中数学「求轨迹方程」知识点梳理+例题精练,建议收藏~

高中数学「求轨迹方程」知识点梳理+例题精练,建议收藏~

专题51曲线与方程-求轨迹方程【热点聚焦与扩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高考对曲线与方程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的轨迹的形式或特点;二是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同时考查到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一般地,命题作为解答题一问,小题则常常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方程或利用方程判断曲线类别.本专题在分析研究近几年高考题及各地模拟题的基础上,重点说明求点的轨迹方程问题的常见解法.1、求点轨迹方程的步骤:(1)建立直角坐标系(2)设点:将所求点坐标设为(),x y ,同时将其他相关点坐标化(未知的暂用参数表示)(3)列式:从已知条件中发掘,x y 的关系,列出方程(4)化简:将方程进行变形化简,并求出,x y 的范围2、求点轨迹方程的方法(1)直接法:从条件中直接寻找到,x y 的关系,列出方程后化简即可(2)代入法:所求点(),P x y 与某已知曲线()00,0F x y =上一点()00,Q x y 存在某种关系,则可根据条件用,x y 表示出00,x y ,然后代入到Q 所在曲线方程中,即可得到关于,x y 的方程(3)定义法:从条件中能够判断出点的轨迹为学过的图形,则可先判定轨迹形状,再通过确定相关曲线的要素,求出曲线方程.常见的曲线特征及要素有:①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直角→圆:若AB AC ⊥,则A 点在以BC 为直径的圆上确定方程的要素:圆心坐标(),a b ,半径r②椭圆: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常数大于定点距离)的点的轨迹确定方程的要素:距离和2a ,定点距离2c③双曲线: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定点距离)的点的轨迹注:若只是到两定点的距离差为常数(小于定点距离),则为双曲线的一支确定方程的要素:距离差的绝对值2a ,定点距离2c④抛物线:平面上到一定点的距离与到一定直线的距离(定点在定直线外)相等的点的轨迹确定方程的要素:焦准距:p .若曲线位置位于标准位置(即标准方程的曲线),则通过准线方程或焦点坐标也可确定方程(4)参数法:从条件中无法直接找到,x y 的联系,但可通过一辅助变量k ,分别找到,x y 与k 的联系,从而得到,x y 和k 的方程:()()x f k y g k =⎧⎪⎨=⎪⎩,即曲线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k 后即可得到轨迹方程.【经典例题】例1.(2020·四川内江·高三三模)已知点()2,0A -、()3,0B ,动点(),P x y 满足2PA PB x ⋅=,则点P 的轨迹是()A.圆B.椭圆C.双曲线D.抛物线例2.(2020·广东深圳三模·)当点P 在圆221x y +=上变动时,它与定点()3,0Q -的连线PQ 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A.()2234x y ++=B.()2231x y -+=C.()222341x y -+=D.()222341x y ++=例3.(2020·江西新余四中高三三模)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P 是1B C 的中点,动点M 在其表面上运动,且与平面11A DC 的距离保持不变,运行轨迹为S ,当M 从P 点出发,绕其轨迹运行一周的过程中,运动的路程x 与11l MA MC MD =++之间满足函数关系()l f x =,则此函数图像大致是()A.B.C.D.例4.(2020·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高三三模)如图所示,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P 是平面11ADD A 上一点,且满足ADP △为正三角形.点M 为平面ABCD 内的一个动点,且满足MP MC =.则点M 在正方形ABCD 内的轨迹为()A.B.C.D.例5.(2020·辽宁高三三模)已知半径为r 的圆M 与x 轴交于,E F 两点,圆心M 到y 轴的距离为d .若d EF =,并规定当圆M 与x 轴相切时0EF =,则圆心M 的轨迹为()A.直线B.圆C.椭圆D.抛物线例6.(2020·安徽庐阳·合肥一中高三三模)已知点A ,B 关于坐标原点O 对称,1AB =,以M 为圆心的圆过A ,B 两点,且与直线210y -=相切,若存在定点P ,使得当A 运动时,MA MP -为定值,则点P 的坐标为()A.104⎛⎫ ⎪⎝⎭,B.102⎛⎫ ⎪⎝⎭,C.14⎛⎫- ⎪⎝⎭0,D.102,⎛⎫- ⎪⎝⎭例7.(2020·东湖·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设过点(),P x y 的直线分别与x 轴的正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交于,A B 两点,点Q 与点P 关于y 轴对称,O 为坐标原点,若2BP PA = ,且1OQ AB ⋅= ,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A.()223310,02x y x y +=>>B.()223310,02x y x y -=>>C.()223310,02x y x y -=>>D.()223310,02x y x y +=>>例8.(2016·山西运城·高三三模)已知为平面内两定点,过该平面内动点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若,其中为常数,则动点的轨迹不可能是()A.圆B.椭圆C.抛物线D.双曲线【精选精练】1.(2020·广东普宁·高三三模)与圆及圆都外切的圆的圆心在()A.一个椭圆上B.双曲线的一支上C.一条抛物线D.一个圆上2.(2020·上海高三三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到点()1,2A 和直线l :30x y +-=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A.直线B.抛物线C.椭圆D.双曲线3.(2020·全国高考真题)在平面内,A ,B 是两个定点,C 是动点,若=1AC BC ⋅,则点C 的轨迹为()A.圆B.椭圆C.抛物线D.直线4.(2020·辽宁沈阳·高三三模)已知椭圆22184x y +=,点A ,B 分别是它的左,右顶点.一条垂直于x 轴的动直线l 与椭圆相交于P ,Q 两点,又当直线l 与椭圆相切于点A 或点B 时,看作P ,Q 两点重合于点A 或点B ,则直线AP 与直线BQ 的交点M 的轨迹方程是()A.22184y x -=B.22184x y -=C.22148y x -=D.22148x y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0A 、()1,1B 、()0,1C ,映射将平面上的点(),P x y 对应到另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222,P xy x y '-,则当点沿着折线运动时,在映射的作用下,动点P '的轨迹是()A.B.C.D.6.(2020·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三模)正方形1111ABCD A B C D -中,若12CM MC =,P 在底面ABCD 内运动,且满足1DP CPD P MP=,则点P 的轨迹为()A.圆弧B.线段C.椭圆的一部分D.抛物线的一部分7.(2020·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动点A 在圆221x y +=上移动时,它与定点()3,0B 连线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A.22320x y x +++=B.22320x y x +-+=C.22320x y y +++=D.22320x y y +-+=8.(2020·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三三模)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的著作《圆锥曲线论》中给出了圆的另一种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A 、B 距离之比是常数λ(0,1)λλ>≠的点M 的轨迹是圆.若两定点A 、B 的距离为3,动点M 满足||2||MA MB =,则M 点的轨迹围成区域的面积为().A.πB.2πC.3πD.4π9.(2020·内蒙古包头·高三三模)已知定点,A B 都在平面α内,定点,,P PB C αα∉⊥是α内异于,A B 的动点,且PC AC ⊥,那么动点C 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A.圆,但要去掉两个点B.椭圆,但要去掉两个点C.双曲线,但要去掉两个点D.抛物线,但要去掉两个点10.如图所示,已知12,F F 是椭圆()2222:10x y a b a b Γ+=>>的左,右焦点,P 是椭圆Γ上任意一点,过2F 作12F PF ∠的外角的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Q ,则点Q 的轨迹为()A.直线B.圆C.椭圆D.双曲线11.(2020·北京房山·高三三模)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为棱AB 的中点,动点P 在平面11BCC B 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1AP D M ⊥,则动点P 的轨迹为()A.两个点B.线段C.圆的一部分D.抛物线的一部分12.(2020·四川内江·高三三模)已知平面内的一个动点P 到直线l :x =433的距离与到定点F0)的距离之比为3,点11,2A ⎛⎫ ⎪⎝⎭,设动点P 的轨迹为曲线C ,过原点O 且斜率为k (k <0)的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M 、N 两点,则△MAN 面积的最大值为()C.22D.1。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详细版)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详细版)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高考数学有一类学科内的综合题,它们的新颖性、综合性,值得我们重视,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是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方向,以空间问题为为背景的轨迹问题作为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的交汇点,由于知识点多,数学思想和方法考查充分,求解比较困难。

通常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能够把空间问题转化到平面上,再结合解析几何方法求解,以下精选几个问题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探索题型规律,揭示解题方法。

一、用空间运动的观点来得到点的轨迹。

例1:直线PA 是平面M 的一条斜线,斜足为A,动直线PB 过点P 且与直线PB 垂直,且交平面M 于点B ,求动点B 的轨迹.解:先探讨直线PB 的运动轨迹,由于直线PB 始终与PA 垂直,可知PB 的运动轨迹应是直线PA 的垂直平面N 。

再结合点B 一定在平面M 内,所以点B 的轨迹应该是两个平面的交线,所以点B 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针对以上解法,我们对这一问题作一深层次的探讨:若直线PA 与平面M 成α角,直线PB 始终与直线PA 成β角,再来求点B 的轨迹。

由上述解法可知,我们只要得到直线PB 的空间轨迹,再来考察该轨迹与平面M 的交线即可。

由简单的模型模拟即可知,直线PB 的轨迹是一个圆锥面,再用一个平面截圆锥面,这一知识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的来历中有提到,即所得曲线可能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

因此,我们在以下命题:直线PA 是平面M 的一条斜线,且与平面M 成α角,斜足为A ,动直线PB 过点P 且与直线PB 成β角,交平面M 于点B ,求动点B 的轨迹。

结论: (1)若α=90°,β≠90°,则动点B 的轨迹是一个圆; (2)若α≠90°,β=90°,动点B 的轨迹是一条直线;(3)若α≠90°,β≠90°,则①若90°>α〉β,则轨迹是椭圆; ②若α=β,则轨迹是抛物线; ③若α<β,则轨迹是双曲线。

曲线方程与轨迹问题专题复习讲义-202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学生版)

曲线方程与轨迹问题专题复习讲义-202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学生版)

目录曲线与轨迹问题 (2)【课前诊断】 (2)【知识点一:求曲线方程】 (4)【典型例题】 (4)考点一:定义法 (4)考点二:直接法 (5)考点三:相关点法 (6)考点四:参数法 (7)【小试牛刀】 (8)【巩固练习——基础篇】 (9)【巩固练习——提高篇】 (9)曲线与轨迹问题【课前诊断】成绩(满分10): 完成情况: 优/中/差1. 已知点M (a ,b )在圆O :x 2+y 2=1外,则直线ax +by =1与圆O 的位置关系是( )A .相切B .相交C .相离D .不确定2. 圆x 2+y 2-2x +4y =0与直线2tx -y -2-2t =0(t ∈R )的位置关系为( )A .相离B .相切C .相交D .以上都有可能3. 直线10xky与圆221x y 的位置关系是( )A .相交B .相离C .相交或相切D .相切4. 设m >0,则直线)10l xy m与圆22:O x y m 的位置关系为( )A .相切B .相交C .相切或相离D .相交或相切5. 直线l 与圆22240(3)x y x y a a 相交于A ,B 两点,若弦AB 的中点为(2,3)C ,则直线l 的方程为( )A .x -y +5=0B .x +y -1=0C .x -y -5=0D .x +y -3=06. 与圆22:420C x y x 相切,且在,x y 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共有( )A .1条B .2条C .3条D .4条7. 过原点O 作圆2268200x y x y 的两条切线,设切点分别为P ,Q ,则线段PQ的长为________.8.已知两圆分别为圆C 1:x 2+y 2=81和圆C 2:x 2+y 2-6x -8y +9=0,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 .相离B .相交C .内切D .外切9.两圆222x y r ,222(3)(1)x y r 外切,则正实数r 的值是( )D .510.圆22616480x y x y 与圆2248440x y x y 的公切线条数为( )A .4条B .3条C .2条D .1条11.圆22460x y x y 和圆2260x y x 交于A ,B 两点,则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是( )A .x +y +3=0B .2x -y -5=0C .3x -y -9=0D .4x -3y +7=0【知识点一:求曲线方程】一、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2)直接法;(3)相关点法;(4)参数法;【典型例题】考点一: 定义法例1. 已知ABC Rt ∆中,C ∠为直角,且),0,1(),0,1(B A -求满足条件的C 的轨迹方程。

2025年高考数学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2025年高考数学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2025年高考数学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下面我们来对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直线1、直线的方程点斜式:$y y_1 = k(x x_1)$,其中$(x_1, y_1)$是直线上的一点,$k$是直线的斜率。

斜截式:$y = kx + b$,其中$k$是斜率,$b$是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两点式:$\frac{y y_1}{y_2 y_1} =\frac{x x_1}{x_2 x_1}$,其中$(x_1, y_1)$,$(x_2, y_2)$是直线上的两点。

截距式:$\frac{x}{a} +\frac{y}{b} = 1$,其中$a$,$b$分别是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

一般式:$Ax + By + C = 0$($A$,$B$不同时为 0)2、直线的斜率定义:直线倾斜角$\alpha$($\alpha \neq 90°$)的正切值$k =\tan\alpha$。

斜率公式:若直线上有两点$(x_1, y_1)$,$(x_2, y_2)$,则斜率$k =\frac{y_2 y_1}{x_2 x_1}$。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两条直线斜率相等且截距不等。

垂直:两条直线斜率之积为$-1$。

4、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P(x_0, y_0)$到直线$Ax + By + C = 0$的距离$d =\frac{|Ax_0 + By_0 + C|}{\sqrt{A^2 + B^2}}$二、圆1、圆的方程标准方程:$(x a)^2 +(y b)^2 = r^2$,其中$(a, b)$是圆心坐标,$r$是半径。

一般方程:$x^2 + y^2 + Dx + Ey + F = 0$($D^2 + E^2 4F > 0$)2、圆的性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圆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交: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半径。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第66课时:第八章 圆锥曲线方程-轨迹问题(1)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第66课时:第八章 圆锥曲线方程-轨迹问题(1)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第66课时:第八章 圆锥曲线方程——轨迹问题(1)课题:轨迹问题(1) 一.复习目标:1.掌握求轨迹方程的两种基本方法——直接法和定义法; 2.掌握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二.知识要点:1.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检验 2.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思路是:(1)用曲线的定义判断轨迹的形状(定型);(2)判断轨迹的位置(定位)(3)求曲线的基本量(定量);(4)写出轨迹方程. 三.课前预习:1.已知点)0,2(-A 、)0,3(B ,动点2),(x y x P =⋅满足,则点P 的轨迹是(D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2. 若0|3|)1()3(22=+---++y x y x ,则点),(y x M 的轨迹是 (C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3.点M 与点(4,0)F 的距离比它到直线:50l x +=的距离小1,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216y x=4.一动圆与圆221x y +=外切,而与圆22680x y x +-+=内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2234()125y x --=(右支)5.已知椭圆13422=+y x 的两个焦点分别是F 1,F 2,P 是这个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延长F 1P 到Q ,使得|PQ |=|F 2P |,求Q 的轨迹方程是22(1)16x y ++=.四.例题分析:例1.已知ABC ∆中,||||2,||AB BC m AC ==,求点A 的 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解:以BC 所在直线为x 轴,BC 中点O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1,0),(1,0)B C -,设点A 的坐标为(,)x y ,由||||AB m AC =m =,化简得: 222222(1)(1)(22)10m x m y m x m -+-+++-=当1m =时,轨迹为直线0x =;当1m ≠时,配方得:22222212()(11m m x y m m+++=-- (1)0m =时,方程为22210x y x +-+=,轨迹为点(1,0);(2)0m ≠时,轨迹是圆心为(221,01m m +-),半径为22||1m m -的圆.例2.已知抛物线2:4C y x =,若椭圆的左焦点及相应的准线与抛物线C 的焦点和准线分别重合,求以椭圆短轴端点B 与焦点F 为两端点的线段中点P 的轨迹方程.(12,2)x y -,由椭圆的定义,知:||||BF e BB =',||||||2(1)c FO OO OF x ''==-=-,||a FB ==||(21)(1)2BB x x '=---=,=化简得:21y x =-,∴P 的轨迹方程为:21(0)y x x =->例3.已知两点(1,0),(1,0)M N -,且点P 时,,MP MN PM PN NM NP ⋅⋅⋅成公差小于零的等差数列.(1)点P 的轨迹是什么曲线?(2)若点P 的坐标为00(,)x y ,记θ为PM与PN的夹角,求tan θ(用点P 的坐标数值表示).解:设(,)P x y ,∵(1,0),(1,0)M N -,∴(1,)PM MP x y =-=---, (1,)PN NP x y =-=-- ,(2,0)MN NM =-= ,∴2(1)MP MN x ⋅=+221PM PN x y ⋅=+- ,2(1)NM NP x ⋅=- ,则,,MP MN PM PN NM NP ⋅⋅⋅ 成公差小于零的等差数列等价于2211[2(1)2(1)]22(1)2(1)0x y x x x x +-=++---+<⎧⎪⎨⎪⎩,即2230x y x +=>⎧⎨⎩ 所以点P(2)P 的坐标为00(,)x y , 由220012PM PN x y ⋅=+-=,∴cos ||||PM PN PM PN θ⋅===00x <≤1cos 12θ<≤ ∴03πθ≤<,∴0sin tan ||cos y θθθ=== 五.课后作业:1.与两点)0,3(),0,3(-距离的平方和等于38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1022=-y x ()B 1022=+y x ()C 3822=+y x ()D 3822=-y x2.与圆2240x y x +-=外切,又与y 轴相切的圆的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A 28y x = ()B 28(0)y x x =>和0y = ()C 28y x =(0)x > ()D 28(0)y x x =>和0(0)y x =<3.到点)0,1(-的距离与到直线3=x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为 ( )()A 442+-=y x ()B 882+-=y x ()C 442+-=x y ()D 882+-=x y4.动圆与x 轴相切,且与直线y x =相交所得的弦长为2,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为5.长为2a 的线段AB 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 轴和y 轴上运动,则AB 中点的轨迹方程为6.已知直线l :y =k(x -5)及圆C :x 2+y 2=16. (1)若直线l 与圆C 相切,求k 的值;(2)若直线l 与圆C 交于A 、B 两点,求当k 变动时,弦AB 的中点的轨迹.7.已知两直线l 1:2x -3y +2=0,l 2:3x -2y +3=0,有一动圆M(圆心和半径都在变动)与l 1,l 2都相交,并且截l 1,l 2所得的弦长分别是定值26和24,求圆心M 的轨迹方程.8.过M(1,3)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和l 2,l 1与x 轴交于A 点,l 2与y 轴交于B点,求线段AB中点的轨迹.9.求与两定圆x2+y2=1,x2+y2-8x-33=0都相切的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数学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
符合一定条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的点的轨迹.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也就是符合给定条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外语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的动点轨迹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