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韩非子》

合集下载

韩非子初中读后感700字

韩非子初中读后感700字

韩非子初中读后感700字韩非子初中读后感700字导语: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

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

韩非子读后感篇一:《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之杰作,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优秀作品,在古代的哲学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它与先秦百家的著作共同交织联系,构筑了中国古代的灿烂传统与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中“外儒内法”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这就说明了儒,法思想整体上的结合,构成了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柱。

由此可见,法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而《韩非子》这部著作正是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阐述的淋漓尽致的代表作之一。

阅读《韩非子》一书,我对法家思想和韩非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我就阐述一下我对法家思想以及《韩非子》的看法:首先我先阐述一下我对法家思想的看法:我认为所谓法家思想,首先强调的就是以法治国,不一君主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君主要在言与行上做到“以法为本”、“矫上之失”、“一民之轨”“法不阿贵”“令行禁止”。

其中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贵族法权思想相比,现然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与此同时,术,即君主管理臣民的方法,和法一样重要,可以说两者缺一不可。

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即“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而与此不同的是,法宜公开,术宜深藏。

而从《韩非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韩非的“术” 同申不害相比,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一、引言
在读完《韩非子》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本书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深入探讨了人性、政治和道德等重要议题。

以下是我对《韩非子》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二、人性的本质及其影响
1、人性善恶论:韩非子认为人性本质善恶并存,强调人性的善恶是由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造成的。

2、勤劳与懒惰:在书中,韩非子强调了勤劳与懒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倡勤劳奋斗的精神。

三、政治制度与管理
1、君主制:韩非子主张君主制,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

2、法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强调法律的制定应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四、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1、道德教化:韩非子强调道德教育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品
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2、忠诚与奸猾:书中提到了忠诚和奸猾的不同表现方式,
以及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影响。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以君主拥有最高权力。

2、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
性和统治者的权力。

六、总结
在阅读《韩非子》这本书后,我对人性、政治和道德有了更
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考材料,对我个
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 君主制:一种政治制度,由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对国家
和人民实行统治。

- 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以法律为准则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读了韩非子的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古代智慧的奇妙世界,还带着点儿犀利的味道呢。

韩非子这人可真是个洞察人性的高手。

他书里那些故事和道理,就像一面镜子,把人的各种小心思都照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他讲的那些君臣之间的事儿,那简直就是古代职场(朝堂也算一种职场嘛)的生存指南。

君主要怎么驾驭臣子,臣子又怎么在君主的眼皮子底下保全自己并且争取利益,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太多了。

我就感觉啊,那时候的朝堂就像一个充满各种陷阱和机会的大棋局,每个人都得小心翼翼地落子。

他讲的法术势,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绕。

但是一旦理解了那么一点,就会忍不住拍大腿,这就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团队的秘诀啊。

“法”就像是一个大家都得遵守的游戏规则,不管是谁,触犯了就得受罚。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谁闯红灯就得挨罚,这样交通才能有序。

“术”呢,就是管理者的小手段,怎么能看透手下的人有没有好好干活,有没有在背后搞小动作。

这就像老师突然来个小测验,看看学生有没有认真复习一样。

而“势”呢,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有了权势才能让别人听话。

就像班主任在班里,一声吼,大家都得乖乖安静下来。

不过韩非子的思想也有点冷酷的感觉。

他眼里的人好像都充满了欲望和算计,都是为了利益在奔走。

读着读着,有时候会想,人难道就这么功利吗?但是再一琢磨,在那个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年代,也许就是这样的现实催生了他这样的思想。

大家都得争啊,不争就被灭了。

这就像在一场激烈的比赛里,每个队伍都想着赢,都在找对手的弱点,不择手段地得分。

还有韩非子讲的那些寓言故事,太有趣了。

像“守株待兔”,我小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当时只觉得那个农夫好傻。

现在读了韩非子的原著,才发现他是在讽刺那些不懂得变通,只想着不劳而获的人。

这故事就像一个小锤子,轻轻敲打着那些心存侥幸的脑袋,告诉他们: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努力干活吧。

韩非子读书笔记

韩非子读书笔记

韩非子读书笔记【篇一:《韩非子》读书笔记】《韩非子》有感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韩非子》即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的宝石。

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论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及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后人根据韩非的作品辑成,书中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作为一部“帝王之书”,《韩非子》中涉及到很多管理思想,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思想亦不过时。

其中,针对领导者(君主)的素质问题也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谨慎谨慎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生存技巧。

君主的地位极为特殊,是君臣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他处在利害关系的中心位置,臣下都在打他的主意。

“人主者,利害之轺毂也,射者众,故人主共矣。

”要想不被蒙蔽、利用和操纵,必须时时事事谨慎。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具体说来,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处理政务,都要小心:“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在作出赏罚决定时更要审慎,因为“上失扶寸,下得寻常”,要根据法律来确定赏罚,并把各种迹象放到一起比较查看,做到“无幸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

谨慎,还体现在口风严实,不轻易表现自己的喜恶或者欲望。

君主如果不把对人臣的看法藏在心里却泄露给亲信宠臣,那些想进言的大臣必须先迎合亲信宠臣才能让君主听到自己的进言,这样忠臣离君主就越来越远了。

“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

”所以,要“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为什么君主不要轻易表现出喜恶呢?“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也就是说,不管是表现出喜还是恶,要么节外生枝,要么下属心生怨恨。

“故曰:去好恶,群臣见素。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在我读过韩非子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从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思想。

韩非子的著作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领悟。

以下是我从韩非子的著作中得出的几个重要的心得体会:第一,治理国家要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韩非子认为,法律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工具,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平衡不同利益的关系。

他主张建立明确的法律体系,以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这种法制思想无疑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智慧。

韩非子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只依赖法律,还要依靠君主的德行和智慧。

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君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注重教育培养,提高人民素质。

韩非子强调,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非常重要。

他提倡对人民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民众的品德和才能,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教育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强调了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善于运用策略和智慧。

韩非子在著作中着重强调了智慧和谋略对于达成目标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和组织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提高竞争力和成功达成目标至关重要。

第五,坚持实事求是,合理决策。

韩非子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主张实事求是,避免主观偏见和虚假的夸大。

他认为,只有依据事实进行合理的决策和行动,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了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韩非子的著作,我不仅对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心得和启示。

作为一位读者,我们应当学会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学识,以应对现实的挑战和问题。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看《韩非子》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看《韩非子》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看《韩非子》的个人观后感700字看《韩非子》的个人观后感700字1第一点,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故法家之于儒家,最大的争端在于仁爱与法制。

在法家的角度看来,仁爱可以说是不仅无用甚至是有害的。

这点可以参见母亲溺爱儿子的后果。

同时纵观历史,最不济的君主并不是暴虐之主,像秦皇汉武,甚至隋炀帝,虽然将国家治理到满目疮痍,怨声四起,但是他们的成就依然不失一代雄主之名。

而最差的君主,反而是那些看起来仁慈的皇帝,而朝代的破落,常常也是从他们开始。

仁慈,则不能明辨臣下的过错,所谓的权臣,其实都是皇帝自己栽培出来的。

比如汉朝成哀两帝,把乳母也赐予爵位,可谓仁爱不忘本的典范了。

而当时外戚权臣之跋扈,也是前朝所未有的。

第二点,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这点可以说,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是没有想到的一点,原来千年前就有批判过儒家的守旧思想,所以这千年来,朝代如何变更,历史不断重演而没有改变本质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三点,法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主题色彩的就是相关人性论的主张。

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

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从传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论观念是对荀子人性恶思想的承续。

荀子的性本恶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的无法满足状态,他在《荀子·性恶》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他认为,正是在人的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的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

这一点对于人性的透彻度也是理解的非常恰当,一味的礼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贞观之治之所以犯罪率低,与其说是礼教不错,倒不如说是人们经济水平与人们的需求基本保持平衡,才能够达到这点,而这点也符合上面提到的趋利避害。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9篇)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9篇)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9篇)《韩非子》读后感篇1《韩非子》中有这么一条寓言:宋国有一个富人,家中的院墙遇到大雨倒塌,儿子认为,如果墙修补不及时,肯定会有人进来偷窃。

而隔壁老人也这样说。

到了晚上,富人家中果然失窃。

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说的对,而怀疑邻居老人就是小偷。

就该故事本身来讲,儿子的话与事实相符就是聪明,而邻人则成了偷窃嫌疑人。

在旁观者看来,这个结果自然是愚昧可笑的。

但那富人的怀疑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自己的亲儿子那自然是为自己好的;而邻居虽然说了同样的话,但肚子里还不一定是什么坏水呢。

多少年来,这则寓言可能许多人都看过,看过后也会大骂这富人愚蠢,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不是这么回事了。

因此,我认为韩非子写这则寓言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那么,感情亲疏与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认知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有的。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犯过一个受感情亲疏影响的错误——五个小孩子来我们家里玩,我便拿出玩具来。

小朋友们走后,我发现平时我最喜欢的那个玩具车没有了。

这五个小朋友当中,有四个是住在我们楼下的,平时我和他们玩得多一些;而另一个小男孩平时和我挺生的,也没有什么感情。

于是,我本能地怀疑那个玩具车是被他拿走了。

我去找其中一个小女孩,向她道出了我的怀疑。

她也认定那玩具车就是小男孩拿的。

于是,我就去找那个小男孩。

男孩很生气,说他才不稀罕那玩艺呢。

他越辩解,我越觉得他心虚。

第二天,我到床底下找东西,吓了我一跳:那个玩具车呆在床底下呢!我从此不敢再和那个小男孩见面。

见了面,我就赶快走开。

多少年了都是这样。

我真的对不起人家。

这件让我汗颜的事情至今还留给我教训,那就是判断事物不受感情亲疏的影响,不下轻率的结论。

任凭感情亲疏来左右自己的判断认知有时候也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就是“感情决定一切”的忠实拥趸,明知二弟云长性烈如火,在自己不得不去西川征讨时还是让他镇守荆州,而他平日里最信任的大救星诸葛亮说也不能左右他的选择。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3篇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3篇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3篇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

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

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

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

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

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

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

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

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

”(《韩非子。

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

“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

大体》)。

既然连父子这样的至亲也不可信,一般人之间的仁义忠信就更不足以恃了。

既然认为人际关系是如此险恶,那么自古以来在宗法制中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假像”自然不攻自破,儒家所推崇的君臣间有如父子般的道德希望也断然无立足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韩非子》
韩非子著书立说,研究帝王之术,欲以平生所得辅弼君王,富国强兵进而一统天下。

在我看来,韩非子的学说切实可行,但穷尽举国之力,仅仅得益于君王一人,虽然间接也能使民族兴盛繁荣,终归不是以惠及万民为愿景的学术。

韩非子力主道、法、术,三者结合,互补使用,推行法治,秦王以此并吞了六国,成就了霸业。

先贤的学说既然可以用来管治民众,统领国家,为什么不能用它来打理自身的言行举止,实现心中的志愿呢?
韩非子说:空好仁义,等候尧舜的出现,一个治世一千个乱世;推行法治,纵有桀纣的出现,一个乱世一千个治世。

同理可见:单凭兴趣、愿望、欲求和理念,苦待机遇,必然导致种种失败;反之居势力导、趋利避害,就算遇到天灾不测,仍会屡有收获。

按我的感悟,韩非子所言唯独“势利”二字。

势,何者为势?前腿受伤的马没有办法踢人;马踢人必用后腿,后腿抬起,就要用前腿支撑住身体,前腿不能受力,后腿就抬不起来。

是因为没有作为的能力吗?是因为没有作为的意愿吗?不是,只是形势不容许罢了;这就是内在的势。

龙腾云驾雾,倏忽万里,可要是没有了云雾,龙也和蛇一样只能爬行。

龙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吗?龙和蛇真的没有了分别吗?不是,只是龙所依赖的环境改变了;这就是外在的势。

势是客观的,本身没有善恶美丑之分。

我们是人,所以有人的立场;我们是国民,所以有国家的立场;我们是家庭的成员,所以有家族的立场;我们是自己,所以有个人的立场。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身边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形形色色的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糅合上我们的身体和立场,形成了与我们生命密不可分的势。

与势相对应的是利,利就是利益。

利和势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利的情况又是由势来决定的:居势、顺势、不渝势就有利可图;若是看不清形势,脱离了处势,所作所为超越了局势,失败必然会到来,利益也就受到了损失。

势如此重要,因此韩非子直接指出:君主统治国家的权力,不在于他的仁德智勇,而在于他占有了最宝贵的势,这种势才是君主的把持。

推之开来,我们每个人不也拥有自己立身的势吗?认识势,利用势,发展势也是我们通往成功的把持。

对于势,韩非子提出了道、法、术相结合的策略。

道是其中最高深的策略,自己静定无为,而天下自治,听起来玄虚,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人的眼睛难于自见,于是要依靠镜子才能查看容颜;人的才智难于自知,于是要依赖外物才能够认清自身。

依赖外物所以难免被外物迷惑,道则是避免迷惑的方法。

道奥妙无方,我所能领会得只有两条,即:端兆志趣不可见,赏罚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论治国而仅论及自制,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有了偏好,有了愿望,就不再能够毫不偏私的看待问题,当然就会因为误判而导致错误的累积,错误积累起来就容易被诱惑,甚至是被攻击。

人又不可能没有偏好和愿望,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隐藏起来,限制它们的作用。

人有爱好,有追求,爱好和追求也只该是人生的部分,而不该是人生的主宰。

闪电的光很强烈,却不能用它来照明;强大的动力却不能够控制,对人就不是福音而是灾害。

房屋外面的墙不是房屋的本质,房屋的功用是在于它内部拥有的空间;真正的志趣也只会深刻的融入在行为之中,而不会张扬于外,张扬于外它就是一种狂热,狂热不是真正的志趣。

依赖于外物的人可以完善的控制自己吗?当然可以。

人都喜好利益,讨厌损害,所以赏和罚才成为管理行为的利器,只要完善的控制了对自己的赏罚,也就完善的控制了自身。

这似乎容易,但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被别人夸大的赞扬,人会高兴,高兴是一种奖赏,这个奖赏不是由自己控制的;被别人无端的指责,人会生气,生气是一种惩罚,这个惩罚也不是受自己操控的。

一个人捡到了财物,凭空的得到了利益;遗失了财物,凭空的失去了利益。

若是因为诸如此类的事情或悲或喜,就是被外物操纵,被夺走了控制自身的权力。

人需要收回这种权力,以自己的意志来决定什么样的行动应该赞赏,什么样的行动必须惩戒,赞赏和惩戒被执行,坚持和革除都为自己所掌控。

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意志之坚定,可功成须臾,当止则止,纵千难万险,欲行则行;这样强大的自制力,就是赏罚不受成败得失的外物影响,所产生出的效果。

赏罚的利器,要用法才能使它们挥舞起来。

人皆自尊,可尊严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人皆自爱,可仁爱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人皆自信,可信念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人皆自强,可愿望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

这些不能够成为控制的手段,不是它们不好,而是因为它们的作用都是基于自身的,这和人自己不能将自己举起来是同样的道理。

法却不一样,法都是面向个体,而基于形势的,法是势作用到人的身上产生出的规则,这样的规则才应当是控制的准绳。

操纵赏罚的度就是最基本的法,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法,但只有法被彻底的执行了,才能算得上是有法制。

裸露的金矿,就会有人去盗采,不是因为法令不够严格,而是因为盗采不一定会被抓住;熔化了的金子就算不派人去看管,大盗也不敢伸手去偷,这是因为拿了就肯定会被狠狠的烫伤。

法律不能遍及就没有效力,对自己的法度有一刻松懈,就会丧失掉所有控制的努力和企图,这是用法于自身必须要注意
的。

治国和自制毕竟不同。

治国重罚而轻赏,以人的趋利之心不若避害之心,惩罚的效力要大于奖赏。

自制的对象是自己,罚则生厌,生厌则难行,所以要以赏为主,以罚为辅,赏罚明确而又有信用,对自己的法治就能够成为现实。

法是连接意志和势的稳定力量,对自己推行法制,虽然不会日进千里,但却能时时刻刻都是在顺势前进。

人生是漫长的竞争,终日行健不移的来适应环境,人必定会有所成就。

以法自制的效力,从长远看来必然是最佳的。

从外物那里收回了控制的权力,用法度去加以掌握,仅仅这样还是不能完善的控制自己。

控制是双方的,治国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斗争,自制是意志与潜意识的斗争,斗争都是长期和残酷的,要讲究技巧,讲究应变。

法是根据势制定的,一旦固定就要长久坚持,它可以作为自制的原则,却不能够作为斗争的方略,斗争的方略是术。

韩非子的术,又称智术,要通过行动逐渐的发掘和体会。

治国有法而无术,国家就得不到法治的利益;自制有法而无术,控制就产生不了效果。

如果规定出来的法可行,却没有效果,那就是术用得还不够。

术是管理的技巧和艺术,自制的术需要熟悉自己的心理、生理、行为习惯、以及潜在意识等方方面面;见微知著,修补意志被松动的地方,调节好身心的状况,让意志、身体、情绪都坚定不移;势和法之间有术来弥合,势和道之间有术来调整,道、法、术的势治就可以完善的控制起自身了。

使用势治,道德这个东西必须从治理中加以排除。

道德是自我控制的结果,不是自我控制的原因,要结果参与到原因之中,最多只是造成行为的混乱。

道德是非利益性的追求,自制是利益性的追求;用不谋利的东西去谋利,没有效果是自然的。

用道德因素自制的人,当然是认为,道德高尚行为就应该顺利,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未必是道德,以道德自制的唯一结果,只能是失去了还仅有的那一点良知。

喜好和兴趣对于势治也是不可取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似乎喜好兴趣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如果它们最为至关重要,它们并没有失去,缘何世人十有八九抱怨不能从事所爱?喜好和兴趣丝毫不能改变现状,影响人生的最大的因素只能是势。

常喝酒的人对酒有兴趣,常吸烟的人对烟有兴趣,兴趣来源于他们的行动;独独成功的人,那是天生对自己的事业有兴趣,世上岂有这样的道理!成功的人不过是利用自制,将意志转化为喜好,又把喜好升华成了兴趣而已——孔子何尝不是这个意思。

追逐虚无缥缈的兴趣,却不肯丝毫的投入精力,只是抱怨形势对自己不公,真是让他们做上有兴趣的
事,他们又犯起了嘀咕,不知道兴趣的所在了:这样的人注定要一辈子错失所爱。

像道德、喜好、兴趣这样自我完善的误区还有很多,它们都看起来美好,然而不足以凭之成事。

它们可以算是已有的良好条件,但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

想要治国,别人的忠诚并不值得信赖,使别人不得不忠诚才可以信赖。

同样,良好的形势也不值得信赖,能够使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才可以信赖。

道、法、术是可以信赖的:有了道就可以了解势,而不被势蒙蔽;有了法就可以利用势,而不被势控制;有了术就可以调节势,而不被势所拘泥。

了解势,意志就不会误判;利用势,行为就可事半功倍;调节势,环境就能够为人所适应。

综合了道、法、术,自我控制又控制了势,不必戮力的操劳,不必张狂的表现,不必诡诈的权谋,不必生来的赋予,人人都可以走出光辉灿烂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