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脑病

合集下载

吴立文教授从肝论治头痛经验

吴立文教授从肝论治头痛经验

mmttg,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脉络瘀阻。治
取滋。肾平肝、通络止痛之法。处方:熟地209,山药129,山 茱萸109,牡丹皮lOg,钩藤(后下)209,石决明(先煎)159, 生龙骨(先煎)309,生磁石(先煎)209,白芍309,白僵蚕 159,延胡索109,川I牛膝159,怀牛膝159,桑寄生309,夜交 藤309,柏子仁159,4剂,水煎服。11月22日来诊时,头痛 减轻,腰酸腿软亦有好转,睡眠仍差,舌脉同前。原方减川 怀牛膝,加夜交藤209,6剂。11月29日来诊时,自述头胀 痛、耳鸣基本消失,夜间偶尔有痛感,也仅发作几分钟即止, 睡眠有改进,但仍较差,食纳一般,有时腹胀。上方减熟地、 石决明、延胡索,加生地159,百合159,焦神曲159,4剂,继 续调理。 2.3养血平肝肝血不足,血虚则阳无所附,易兼阳亢证 候。血虚脉络失养,阳亢气血壅滞于上,脉络不畅,故致头 痛。临床所见,患者头部胀痛或跳痛,或性情急躁,劳累后 尤其是用脑过度后发作或加重,或生气恼怒后加重;并伴有 血虚证候,如头晕,心悸,失眠多梦,或有出血病史,女子月 经过多,面色不华,舌淡,脉弦细等。治当养血平肝、通络止 痛。可选用麻菊散(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天麻、钩藤、菊 花、生龙骨、生牡蛎)加减,或合用杞菊四物汤加减;应用时 以地黄、当归、白芍为主,尤其要重用白芍养血缓和疼痛,少 用川芎,或酌加何首乌、茺蔚子养血,加自僵蚕通络止痛,并 随症加味用药。 案3毕某,女,21岁。2002年11月25日来诊。自述 满头痛半年余,半月来加重。自感头部胀痛或有跳动感,疼 痛发作无明显时间性,白昼夜问均感疼痛,伴睡眠不佳,入 寐较难而易醒,平时疲乏困倦,痰多饮食尚可,咽红但不痛, 舌苔薄白,舌质淡,舌体稍胖,脉弦而细。辨证属血虚肝旺, 脉络瘀滞兼痰。治取养血平肝通络之法,兼以化痰。处方: 熟地209,当归159,白芍309,川芎109,白僵蚕159,钩藤 209,枸杞子109,菊花159,生龙骨(先煎)309,生牡蛎(先 煎)309,合欢皮209,蔓荆子109,茯苓159,橘红109,炙甘草 69。4剂,水煎服。11月29日复诊:头痛明显减轻,睡眠好 转,痰尚多,苔稍黄,脉弦细。前方加浙贝母69,继服6剂, 头痛消失。

浅析从肝论治紧张性头痛

浅析从肝论治紧张性头痛

浅析从肝论治紧张性头痛笔者从头痛与肝的关系入手,分析紧张性头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等,总结从肝论治紧张性头痛的经验。

标签:紧张性头痛;从肝论治;经验紧张性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头痛,约占头痛患者的40%,表现为双侧枕部或额部持续性钝痛,可累及整个头部,有时亦可表现为压迫感、沉重感或紧箍感[1]。

目前西医治疗紧张性头痛多采用对症处理,以止痛为主,远期疗效不理想。

而中医药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紧张性头痛属于“头风”、“内伤头痛”的范畴,具有“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的特点,体现了肝之风善行而数变的特性[1],诱因多为情志失调,而五脏之中惟有肝之疏泄与情志关系密切。

笔者从肝出发,以肝为紧张性头痛辨证分型的核心,兼顾调理其他脏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遂整理并总结经验,以飨同道。

1紧张性头痛从肝论治的机理阐释头痛一病早有记载,《素问》有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伤寒论》有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医宗金鉴》又云:“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均指出头痛与风邪相关,而肝外应于风,为风木之脏,故肝与头痛关系尤为密切。

《金匮》中明确将头痛与肝风联系起来,指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故春气者,病在头”。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则从经络循行方面阐述了肝与头痛的关系,指出:“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经会于巅……厥阴之风火乃能逆上作痛”。

头痛的发生与肝关系密切,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进而化热化火,气火上逆,脑窍不利,或肝血亏虚,阴不制阳,风阳亢扰,气血逆乱,头痛作已。

同时大量临床观察也证实,紧张性头痛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情志障碍,与肝关系密切,并随头痛发作而加重肝气郁滞的程度,使头痛进一步恶化[3]。

2明确病因,从肝入手,辨证论治笔者认为头痛首先必须查明原发病,排除危急重症,明确病因,其次运用中医辨证思维,从肝入手,以肝为辨证分型的核心,兼顾他脏,燮理阴阳,以期达到疾病痊愈的目的。

宫洪涛教授从肝肾论治痴呆的经验

宫洪涛教授从肝肾论治痴呆的经验

肿散结 , 并能佐君 臣共奏清热 利湿, 瘀止痛之功 ; 化 肉桂 一
味为使 , 意在暖脾 胃, 通血脉 , 并能抑君 臣苦寒太过之性。 诸
维普资讯
商 呻 ‘ 2 8 第 1 第 期G u uafC, 0V. . 0 年 2卷 6 a rl T 2 8o 1o 丢 0 m J n M 0 1 N6 o o 2
宙黯弱锄泅 母 田国 国 目国缉验
孙秀丽 , 牛 磊 指导: 宫洪涛
呆 的临床经验整理 如下 : 呆者 , 痴也 、 也、 癫 不慧也、 明事理之谓也 。临床 以神 不
成, 性纯正无邪 , 其 有气血滋养 , 精髓充 实, 能发挥“ 才 元神 之府” 的功能 。 正如 《 素问・ 要精微论篇》 “ 脉 日:头者 , 明之 精
府也” 又如钵 草备要》 ; 所说: 人之记 性, “ 皆在脑中, 小儿善 忘者, 脑未满也; 老人健忘者, 脑渐空也 。” 精是脑 生成 的基 本物质 , 脑为髓之海 , 脑髓是脑最基 本物质 , 生成源于先 其 天之精 。《 灵枢 ・ 经脉》 云: 人始生 , 篇 “ 先成精 , 精成则脑髓 生。”素 问・ 匮真 言论篇》 “ 《 金 云:夫精者 , 身之本也 。” 痴呆 的发生 与肾精密切相 关 , 肾精亏 虚是痴 呆发生 的根本… 1。
清 热燥湿 , 血消滞 ; 仁、 散 桃 赤芍 二者为 臣 , 助君药 祛瘀止
痛 , 血消 肿 , 能润 燥 滑 肠 ; 枯 草 、 活 且 夏 山慈 菇 为佐 , 在 消 意
作者简介: 白蕊 (9 3 , 女 , 士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医药 1 8— , 硕 中 治 疗 女 性 生 殖 内分 泌 疾 病 。

情呆傻蠢笨、 行为异常、 言辞颠倒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志疾

从肝论治心脑血管疾病

从肝论治心脑血管疾病

从肝论治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最大杀手之一,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虽然降低了死亡率,但仍是折磨患者的主要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

这几种常见病属中医学眩晕、胸痹、中风范畴,发病原因较复杂,通过临床观察,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是肝失调达,失于疏泄,气血逆乱,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

故心脑血管疾病首先从肝论治。

1 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多属肝的病变,虽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仍以肝为主。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所以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临证指南·眩晕门》华岫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

”若情志刺激,肝阳上亢,上冒巅顶,出现眩晕;阳极化风,则易中风。

故宜从肝论治,以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为主,兼而治之。

也有痰、瘀、虚及外风者,视何证为主,辨证论治后仍需祛痰、化瘀、补虚、散风时,注重肝风的治疗,因为肝失调达是高血压病加重的主要诱因。

况且控制高血压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临床许多医家采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认为高血压病多为忧思恼怒,情志过极而致肝火内生,肝经实火上扰,尤其初发高血压的年轻患者,治宜清肝泻火,则肝火降,血压恢复正常,兼证加减用药后消失[1]。

2 冠心病冠心病属中医学心痛、胸痹范畴,其发病由忧思恼怒,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而致心痛。

《灵枢·口问篇》谓:“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

”《薛氏医案》也认为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出现心痛之证。

因情志抑郁,气滞上焦而出现胸痹之证。

故当从肝论治,治宜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兼活血通络,用四逆散、失笑散、丹参饮等加减,均有较好的疗效。

从养生角度来看,调摄情志,避免过于激动等,保持心情愉快,对预防心痛的发生、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心主血,藏神;肝主疏泄,藏血舍魂,体阴用阳。

肝性脑病中医辨证验方

肝性脑病中医辨证验方

肝性脑病中医辨证验方肝性脑病中医辨证验方西医:本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征。

习惯称为肝性昏迷,临证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本病属危急重病,务求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中医:根据邻证应属于:瘟黄,臌胀,昏迷,肝风内动范畴。

中医认为:感受温热疫疠,蕴毒化火伤阴,传变迅速,热毒内攻,郁蒸肝胆,伤及营血内陷心包,扰乱神明。

或湿热蕴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液外溢。

或肠胃湿热蕴结,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湿热熏蒸,胃浊上逆。

或黄疸日久,感染蛊毒,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肝脾内伤,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形成肝郁脾虚。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肝气不疏则血行不畅,脉络瘀阻。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肝脾受病必累及肾,肾气化失司,水湿不行而成腹水。

肝肾同源,肝肾两虚,虚火上炎,心神脑海失灵而发本病。

1热毒内陷心包:高热口渴,烦躁善语,面目深黄,腹胀满,大便秘,小便黄,甚至神昏,抽搐或便血发斑,舌红降苔黄燥,脉滑数.水牛角30栀子15生地20赤芍15丹皮18茵陈30板蓝根30黄连15菖蒲18大黄15郁金15全蝎6蜈蚣3条水煎服2湿热上扰神明:发热口渴,身黄目黄,恶心呕吐,腹胀出血,发斑,神昏善语,昏迷不醒,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红降苔黄腻,脉玄数.茵陈30栀子15玄参15水牛角30丹皮15龙胆草15大黄15竹茹15郁金15赤芍15土茯苓50黄柏15黄连12菖蒲20石决明(先下)30水煎服3痰热上蒙清窍:面红发热,黄疸鼓胀,烦躁善语神昏,呼吸气粗,喉咙痰鸣,大便秘,小便赤,舌红苔黄滑腻,脉滑数。

虎杖30栀子15黄连15胆南星15法半夏15郁金15竹沥(冲服)30菖蒲20大黄15天竺黄15地龙20全蝎6水煎服4湿浊上蒙清窍:面色晦暗,黄疸鼓胀,嗜睡懒言,神情淡漠,言语不利,神志模糊,舌淡苔浊腻,脉玄数。

菖蒲25胆南星20甘草10竹沥(冲服)30法半夏15郁金20苍术15沉香6琥珀30蟋蟀10全蝎6水煎服5气阴衰竭昏迷:神志昏迷,手脚抽搐,气息低微,汗出肢体冷,舌淡苔薄,脉细弱。

中医如何从肝郁气滞的角度诊治脑病

中医如何从肝郁气滞的角度诊治脑病

中医如何从肝郁气滞的角度诊治脑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肝郁气滞是一种常见的证候,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中也包括脑病。

脑病是一类复杂而严重的疾病,涵盖了多种症状和病理表现,如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中风等。

从肝郁气滞的角度来诊治脑病,为中医治疗脑病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肝郁气滞的形成,多与情志不舒、精神压力过大、生活环境不佳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当情志不畅时,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在脑病的发生发展中,肝郁气滞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诱因或者加重因素。

肝郁气滞型的脑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方面的问题。

比如,容易焦虑、抑郁、烦躁易怒,或者情绪低落、闷闷不乐。

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进一步加重肝郁气滞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这种头痛多为胀痛,且疼痛的部位不固定,随着情绪的波动而加重或减轻。

眩晕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会感到头晕目眩,仿佛天旋地转。

此外,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也较为常见。

在诊断肝郁气滞型脑病时,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望诊时,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肝郁气滞的患者,面色可能发青,舌苔多薄白。

闻诊主要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这类患者的声音可能较为低沉或者急躁。

问诊则重点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头痛眩晕的特点、睡眠情况以及饮食、二便等。

切诊通过触摸脉象,肝郁气滞的脉象多为弦脉,弦脉就像按在琴弦上一样,绷得较紧。

中医治疗肝郁气滞型脑病,强调综合调理。

首先是药物治疗,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较为明显,伴有疼痛症状的患者。

逍遥散则能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对于肝郁气滞兼见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的患者更为适宜。

除了方剂,中药的选择也很有讲究。

如柴胡、郁金、青皮、陈皮、枳壳等,都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心理疏导。

为何疑难杂症多从肝论治?

为何疑难杂症多从肝论治?

为何疑难杂症多从肝论治?肝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脏腑,古代医家称其为五脏的特使,将军之官,其位在脾之下,肾之前,微偏左,其部在两胁,其经起于足大趾,通于巅顶,与少阳胆相表里,而少阳胆为十一脏生化之关键,所以肝在生化气血,协调脏腑经络的功能和抵御外邪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生化气血脏腑,宣通脏腑气机肝属木,应春阳升发之气,与少阳胆相表里,少阳胆为五脏六腑生化之主宰,所以脏腑气血经络的生化无不依赖于肝,正如李东垣所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若肝气郁滞,或亢,或衰,则诸脏必然受累而出现气血生化失职,发生各种复杂的疾病,正如沈金鳌氏所说:“故一阳发生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

”所以,《素问》在大声疾呼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不得相失时,又强调指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二、协调脏腑气机,调理三焦水道肝与胆相表里,胆之经为足少阳,少阳之气上连于肺,下连于肾,少阳胆气通泰则肾气可升,肺气可降,稍有郁滞,或亢,或衰,则肾气不升,肺气不降,故《灵枢·本输篇》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心为君火,肝为相火,在五行中心属火,肝属木,木火相生,称为母子,故肝气通则心气通,肝气郁则心气结,肝火亢则心火旺,肝气衰则心气虚,正如徐用诚所说,“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子肝,清其源也。

”三焦与胆同属少阳,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厥阴属肝,三焦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故肝气调和则水谷之道路调达,津液得以敷布,也如沈金鳌所说:“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云中焦如沤,又云如沥者,状化时沃溢之气也,云下焦如渎者,状挤泌流水之象也,古人诚见乎三焦之气化,一皆胃之气化,一皆相火之所成功耳。

”所以历代医家在强调气化的时候,无不注重肝的升发,郁结,无不重视因郁而生之疾病,正如林佩琴、朱丹溪等家所指出的:“凡上升之气,自汗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

从肝论治脑卒中后抑郁症验案三则

从肝论治脑卒中后抑郁症验案三则

从肝论治脑卒中后抑郁症验案三则随着现代医学急救水平不断提高,脑卒中死亡率已明显下降。

但因其致残率高,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不仅导致患者生理残疾,而且,对患者的认知、情感等心理活动也带来较大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脑卒中后抑郁在国外已有一些研究,发现20%~6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西医临床上对该病多选用抗抑郁药治疗,但普遍存在着消化道或椎体外系等副作用,由此产生依从性差和疗效不满意等临床现象,而中医对该病论治阐述报道不多。

近年来,我们受著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从肝论治”学术思路的启发,采用平肝活血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获得满意疗效,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介绍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案例一:李×,男,59岁。

初诊:2001年12月15日。

主诉:失眠伴情绪低落1月。

病史:患者2000年曾脑梗塞1次,无留下后遗症。

今年11月上旬再中,而住医院治疗1个月。

头颅MRI示:右侧基底节-半卵区脑梗塞。

本次再中后出现言语欠利,左侧肢体活动受限,失眠加重,心烦不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仅睡3小时,大便干结。

苔微黄腻、舌质暗红,脉微弦。

血压:140/100mmHg。

Holter示:窦性心律伴房性早搏,个别伴室内差异传导,ST段改变与速率有关。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常服络活喜、抵克立得等。

诊断:不寐,郁症;脑梗塞后抑郁。

中医辨证:肝阳偏亢,瘀阻脑络。

治拟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安神。

处方:桑叶、菊花各15g,天麻10g,钩藤(后下)、葛根、川芎、郁金、菖蒲、焦山栀、赤白芍各15g,柴胡10g,龙骨、牡蛎(先煎)、丹参、夜交藤、合欢皮、怀牛膝各30g,远志10g,净蝉衣6g,辰灯芯3g,羚羊角粉(另吞)0.6g,14剂。

二诊:药后心情平静,能睡4、5小时,大便转软,日行1次,心烦减轻,左手活动尚不利,血压:130/100mmHg。

药症相符,再进原方14剂。

三诊:服上药第4天,因做高压氧舱,心情紧张,又烦躁不安,紧张时会发抖,血压:140/100mmH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肝论治脑病
标签:肝;脑病;辨证论治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情志原因引起的脑病呈增多的趋势,如人情志不畅可引起肝郁等病理变化,而肝郁日久易导致瘀血,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两者相互影响。

因此,探讨肝与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对当今多发的神经系统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肝和脑的生理关联
1.1 肝主谋虑与脑思维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说明谋虑是人大脑的高级思维,肝和脑的思维有着密切关系。

1.2 肝藏魂与脑主神志
《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精血同源,故魂和神都以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则魂
如肝不藏血,可出现不寐、梦游、梦呓等神志异常症状。

1.3 肝主疏泄及肝藏血与营养脑的联系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升发脾胃所运化之清气,同时肝又主藏血,调节血量,因此,脑的血供和营养赖于肝所藏之血及肝的疏泄功能,人体气机通畅,则血气和调,脑清神聪,魂化而主司运动及内在思维。

1.4 肝肾同源与脑的联系
肝肾之间有“肝肾同源”和“乙癸同源”之说。

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能相互资生,肝血不足影响肾精化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肾生骨髓”,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皆由肾精所化生。

因此,肾精充足,髓海得养,则脑益神足,思维清晰敏捷;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会导致脑功能失常,出现思维迟钝、动作缓慢等。

两者常相互影响,肝血足,肾精充沛,则有利于肝的疏泄,气机的调畅;而肝疏泄正常,也有利于肾精充足,脑聪慧机敏。

1.5 肝之相火、心之君火与脑的联系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格致余论·相火论》则作了进一步阐述:“火内
损,久服自效。

功专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活血消瘀、续断伤、补骨髓,纯属以通为补,而无滞补之弊”[1]113。

笔者运用本方20余年,治疗慢性损伤内证近百例,疗效可靠。

除上述所举案例外,对慢性损伤疼痛、伤后咳喘、伤后便秘、损伤眩晕、伤后健忘、损伤口渴、伤后心烦不寐、伤后发热等随症加减都有较好的疗效。

笔者体会,临床运用该方以虚、瘀为辨证要点,无论是由瘀致虚,还是由虚致瘀,或虚瘀夹杂的病证均可运用,久服自效。

参考文献:
[1] 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2] 岑泽波,吴成德.中医伤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