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
《雾凇》教学设计7篇 雾凇的教案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7篇雾凇的教案设计下面是分享的《雾凇》教学设计7篇雾凇的教案设计,以供借鉴。
《雾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过程:导入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出示课件)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学习第一自然段观察雾凇图片,谈感受。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读了此段你有什么新的了解?(板书:奇观)为什么说是文明全国的奇观,从那些词看出来?朗读本段,读出雾凇的美丽动人。
学习第二自然段1、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它地方出现的少呢,四人小组带问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找到的词和句,做小小批注,四人小组交流。
(1)、什么是雾凇?(2)、它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2、交流汇报:(1)、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这里的“饱和”怎么理解?(2)、吉林“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待学生说后出示“从当年十二月……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出示课件)看图,这符合雾凇形成的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比较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这些松针、柳枝有何变化?“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3篇)《雾凇》教学设计篇1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2、出示课件,教师深情导入3、板书课题:雾凇。
指导写4、联系图片,朗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师范读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可以动笔圈出生字词标号)2、课文主要写了雾凇的什么?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形成,赞叹)4、相机出示相关段落:(1)景象部分: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读准堤字,读通句子(指导停顿),换词理解闻名全国(2)形成部分*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凝,后鼻音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了吗?*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读,正音当;出示停顿,指导读好长句遇冷凝结:*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指名读,生字的音都读准了,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在松花江畔的人们进入梦乡,他们周围在雾气笼罩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谁来接着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3)赞叹部分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件件洁白的艺术品,快去看看吧,谁愿意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过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能令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雾幕零堤俗摄淹模凝氏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范写,生描红四、小结这么壮观的雾凇奇观,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形成的呢?中外游客又对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松花江。
《雾凇》教学设计_977

《雾凇》教学设计篇一:《雾凇》教学设计(带PPT)《雾凇》教学设计屯昌县屯城镇黎村小学陈丰武教学目标:1、了解雾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原因。
2、欣赏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雾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组图片(播放幻灯片)。
2、以题引入,检查预习。
同学们,雾凇是什么?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并回答。
3、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下面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我们祖国的北方,去欣赏一下那迷人的景色。
二、精读课文,抓重点理解1、指名朗读课文读后思考并回答:雾凇是不是在我国北方随处可见?2、引导学生了解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3、学生读课文、交流,师板书:水汽——遇冷——凝结4、这就是雾凇形成的条件,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必须读的清楚。
学生各自读,指名后齐读。
5、以上是雾凇一般的形成过程,那么著名的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想了解什么呢?根据学生的交流,师归纳:(1)、吉林雾凇是在什么时间形成的?(2)、雾气是哪里来的?(3)、这雾气遇冷后有什么变化?(4)、雾气怎样凝结?6、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想,在文中找出句子,朗读、交流。
指导:(1)、“当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2月间”,“水温在40C左右”,“遇冷,气温降到零下300C”……了解雾气和遇冷。
(2)、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体会雾凇的凝结是逐步形成的。
7、师介绍课外知识:丰满水电站大坝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郊外长1000米高91米其上游为松花湖,冬季水面会结冰,但是电站的水是从水下走的,其实冬季江水只是表面结冰的,即使是北冰洋也只是表面结一定厚度的冰,我们知道水的密度是4摄氏度时最大,所以江底的水是高于0度的,也正因为如此,电站下游的美丽江城——吉林市的松花江水在冬季零下20多度不会结冰,也正是因为如此,(4度的水从电站流出,足以维持流过吉林市区)所以才会有吉林雾凇的美景。
雾凇二课时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雾凇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了解雾凇的形成和特点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 学生能够描述雾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学生能够分析雾凇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什么是雾凇?- 雾凇的形成原理;- 雾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雾凇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3. 教学步骤:a) 导入:与学生分享一张雾凇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学生对雾凇的兴趣。
b) 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雾凇的思考,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雾凇吗?”“你们见过雾凇吗?”“你们知道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吗?”c) 探究:与学生一起学习雾凇的形成原理,解释为冬季中的湿气结冰在物体表面形成薄薄的冰层。
d) 学习:向学生介绍雾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例如:透明晶莹的冰层包裹在树枝和建筑物上,形成美丽的冰雕景象。
e) 分析:与学生一起讨论雾凇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例如:雾凇能够美化城市景观,但也可能给交通和设施带来一些问题。
f) 总结:概括雾凇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影响,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g) 拓展: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雾凇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去亲自观察和体验雾凇。
h)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雾凇的文章,包括它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实地观察雾凇景观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体验雾凇景观;- 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描述观察到的雾凇景观;- 学生能够拍摄雾凇景观照片,并记录观察心得。
2. 教学内容:- 实地观察雾凇景观;- 描述观察到的雾凇景观;- 拍摄雾凇景观照片;- 记录观察心得。
3. 教学步骤:a)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复习雾凇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b) 引入:与学生分享一些雾凇景观的照片,并引发学生对实地观察雾凇的兴趣。
c)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前往雾凇景观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观察,例如公园或河边。
d) 描述和记录: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观察到的雾凇景观,同时鼓励学生拍摄照片并记录观察心得。
精选《雾凇》优秀教案四篇

精选《雾凇》优秀教案四篇《雾凇》优秀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公开课教案一、揭示课题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
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三、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五、指导写字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投影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齐说:奇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雾凇》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雾凇》教学教案一等奖3篇

1、《雾凇》教学教案一等奖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板书:奇观)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3《雾凇》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3《雾凇》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23雾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了解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让学生感悟雾凇的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冬天已经悄悄降临在我们身边。
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XXX四九冰上走。
特别是我国的北方到了三九严寒,那可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有一座城市每到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多达六七十天,但令人叫绝的是,穿城而过的江水因带有丰富的热能而奔流不息,临寒不冻,江面不结冰。
这个城市就是吉林,正因为如此,人们称吉林是“北国江城”。
在这:北国江城“中还有更奇妙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播放雾凇图片)2.你们知道这些晶莹夺目的是什么吗?(1)生:雾凇(2)出示课题:指名读(3)生字:雾开火车读,(形声字,上形下声)齐读。
二、第一小节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美丽的雾凇,请同砚们打开书,轻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向我们引见雾凇的?3.你们知道吉林雾凇是在的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才出现呢,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1)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呈现;(2)呈现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生字:畔意义:边,旁边在这里用“江边”能够吗?(不成以,畔比边的范围大)堤:指用土砌成的防水、挡水的建筑,所以是“土”字部(3)看图,瞧!多美的雾凇啊,满树盛开着,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剔透的银色花朵,难怪课文中说“引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XXX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学字:缀在这里,除了用“缀”,你还能想到哪些字?(挂,开,铺,盖)(4)老师请一位同砚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砚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触感染到雾凇的美了?指名回答(皎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听)(5)指导把这几个词读一读,边想刚才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雾凇形成之美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知道我国有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吗?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神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天下第一奇观的云南石林、还有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吉林雾凇)板书:雾凇。
(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
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
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目标导航自学自强
一、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正面学习,自主思考。
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读顺全文,长句间注意停顿。
3、小组长带领着组员朗读词语,小组内检测词语。
二测:
检测词语:夜幕降临摄氏度十里长堤淹没模糊凝结
大地冰封凝结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
检测句子:
1、“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
2、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三思考:什么是雾凇?
二、反面质疑交流辩论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
1、抽生汇报什么是雾凇?
屏显雾凇图(师口述)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
又象梨花缀满了枝头,把神州装点得分外壮丽。
多美的雾凇啊!
2、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3、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选择一个自然段写上串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
(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
抽生评价,超越。
过渡:孩子们的撰写的串词非常优美,孩子们的朗读和点评非常到位,让我感受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
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合学共商互助双赢
1、小组合作朗读,勾画出雾凇形成的过程的语句。
2、小组内讨论,找到句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并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抽生汇报回答。
老师相机板书:
温差---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4、师总结: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1、清早,(),()。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便会()地赞叹:这真是“()呀!
2、(),()。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的霜花()了枝头,在()下,(),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中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象《泉城》、《九寨沟》等,下面还有一位诗人挥动他的毫笔写下了雪淞美景。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总结:同学们,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
难怪1990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感慨万千,于是题词赞扬,(出示多媒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吉林雾凇这样的自然奇观更是不少,老师希望大家回去向家人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同时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雾凇》教学设计
(2013-11-12 20:56:57)
分类:个人资料
学
科
语文授课班级四年一班设计人潘老师
课
题
雾凇设计时间2013年11月12日
学习目标知识
与技
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
过程。
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过程
与方
法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研读形成—拓展提高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审思
《雾凇》一文是本学期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雾凇的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以及人们观赏雾凇的感受。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即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此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与学生一起探讨、理解。
一、教学中,条理清晰,能够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
按照“情境导入—初读课文—研读形成—拓展提高”几大环节完成。
仅仅抓住雾凇的形成引导理解,朗读。
教学重难点突出。
二、课堂上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大量的拓展与引申使学生关于雾凇的知识得到了丰富与补充。
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善于查找资料、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能力。
………………………………………………最新资料推荐………………………………………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