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游岳阳楼记第二课时word版本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上《22岳阳楼记》word教案 (2).doc

诗两首游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媒体运用]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文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诗两首》一、导入新课: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唐杜甫岳阳楼上“凭轩而涕”,而宋范仲淹则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在唐李白、孟浩然,明袁中道这三个文人的眼中笔下,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可先由学生来发言交流介绍前两个文人李白、孟浩然,后由老师作总结性补充说明)(一)投影:李白画像。
简介李白写作《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的时代背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是再请熟悉不过了,它是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与洞庭景观联系在一起的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
此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
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
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
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
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
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二)投影:孟浩然画像。
简介孟浩然生平与写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时代背景。
11《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1课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岳阳楼气象万千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岳阳楼气象万千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梳理了课文的文言知识,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先忧后乐”的胸襟。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课件出示本课重点文言词语,提问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为理解本文内容做铺垫。
二、疏通文意【活动内容】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总结的文言知识,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学生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翻译,把握大意,理解文本内容。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划分课文层次,梳理课文的结构。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本文开篇点明滕子京是“谪守”,有什么作用?学生先根据注释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教师提示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与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2.滕子京在巴陵郡的政绩如何?作为一篇“记”文,作者为什么要写有关滕子京的内容?学生齐读课文第1段,同桌之间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及写作意图。
【活动内容】3.第2段是怎样描绘岳阳楼的景色的?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具体句子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岳阳楼的。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学生先从文中找到这句话的位置,教师强化学生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5.第3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学生齐读课文第3段,用自己的话描绘本段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6.看到“淫雨霏霏”的洞庭之景,“迁客骚人”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3段,同桌之间交流。
11 《岳阳楼记》第2课时(学历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描绘了洞庭春晴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前八字是动景,后八字是静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形象生动地写出晴天的洞庭湖生气勃勃的景象:春风和煦、景色明丽、水天一色的美好景色,更有鸥鸟翱翔、鱼儿畅游、花草郁青的景色,渲染了“喜”的气氛。因为“把酒临风”,所以“其喜洋洋”。
意图1:范仲淹意在劝勉滕子京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外在环境的优劣,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应像古仁人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借楼记写作,顺势而化,一石双鸟。用文章的形式委婉劝慰,更能发挥心灵疗伤的目的。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
小结: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像孟子所说的那样,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已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在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课堂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岳阳楼记》教案篇一语文导学案(87—88)年级:初二主备:王继军审核:课题《岳阳楼记》课型:复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时间:、6、8复习目标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3、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百废具兴具去国怀乡去把酒临风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朝晖夕阴晖登斯楼也斯则有心旷神怡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连月不开开薄暮冥冥薄谪守巴陵郡谪山岳潜形潜而或长烟一空。
或把酒临风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求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是进亦忧,退亦忧是退予观夫巴陵胜状状:樯倾揖摧摧:浮光跃金金:薄暮冥冥多会于此春和景明不以物喜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馋谗畏讥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涯:②日薄西山薄:③白头偕老偕:④如临大敌临:二、翻译句子春和景明:长烟一空:宠辱偕忘: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吾谁与归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二是: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第11课 岳阳楼记 第2课时 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第11课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岳阳楼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作者的观点,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美创造:感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岳阳楼记》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了文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这篇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内容。
各部分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第一部分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字有何妙处?“谪”字不仅交代了滕子京的身份,而且暗含作者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张本2. 第1段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范仲淹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表示赞赏,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
这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要奋发有为而不是消沉下去。
第二部分(2—4)1.“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连”“接”替换好不好?不好。
“衔”和“吞”,用拟人手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感,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景象,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衔”和“吞”好。
2.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3. 为什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北通巫峡,南极萧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岳阳楼记》教案(第二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岳阳楼记》教案(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对我们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作者从岳阳楼上看到了怎样的雄伟景象?作者为何略写岳阳楼景观?【交流点拨】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
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交流点拨】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交流点拨】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作者详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交流点拨】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5.“古仁人之心”的“览物之情”又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交流点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交流点拨】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交流点拨】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岳阳楼记》精品教案(2课时含反思)

10岳阳楼记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及节奏并背诵全文。
2.赏析精练、生动的语言及精彩语段。
3.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4.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
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游岳阳楼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游岳阳楼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游岳阳楼记》全文。
(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游岳阳楼记》。
2.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岳阳楼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更多关于范仲淹的资料,了解他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文章中的重要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语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游岳阳楼记第二课时word版本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写作背景。
2、识记沅湘、皓淼、旁溢、裣衽等生字词,熟读课文。
3、反复品读,赏析课文,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