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标本鉴定报告(20101010)要点
沉积岩标本鉴定报告(20101010)

沉积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评分细则作者:张萌单位:沉积地质研究院日期:2010年10月13日1、岩石编号B1-1(原始编号:新采样)产地:四川攀枝花手标本描述:(共50分)灰白色(风化呈灰黄色)(2分),中-粗粒砂状结构(8分),块状构造(8分)。
碎屑在岩石中约占85-90%(2分),碎屑的粒径以0.3~1mm为主(1分),分选中等(2分)。
碎屑多为次棱角-次圆状(2分),磨圆中等(1分)。
碎屑成分主要由石英组成(5分)。
填隙物含量约为10-15%(2分),主要是粘土质(5分)。
岩石为颗粒支撑(2分),孔隙—镶嵌式胶结(3分)。
(7分)初步定名:灰白色(或灰黄色)中-粗粒粘土质石英砂岩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具中-粗粒砂状结构(4分),碎屑在岩石中约占85-90%(1分),碎屑的粒径以0.5~1mm粗粒砂为主(1分),在碎屑中的含量60%左右(1分),有0.25~0.5mm中粒砂35%(1分),少量1~2mm巨粒砂约占5%(1分),分选中等(1分)。
碎屑多为次棱角-次圆状(1分),磨圆中等(1分)。
碎屑成分(共10分):Q端元(占碎屑的含量95%):以单晶石英(60%)和多晶石英(30%)为主,部分石英显波状消光,还见少量燧石岩岩屑、脉石英岩岩屑和变质石英岩岩屑(5%),偶见玉髓。
(4分)F端元(约占碎屑含量的2%):可见具格子状双晶的微斜长石、卡式双晶的正长石、聚片双晶的斜长石。
(3分)R端元(占碎屑的含量3%):少量泥岩岩屑(2%),偶见白云母和黑云母(黑云母部分已蚀变为绿泥石);重矿物有磷灰石、锆石等(<1%)。
(3分)填隙物(共5分):在岩石中约占10-15%(1分),其中包括粘土杂基(8-13%)(1分)(部分已经重结晶为高岭石粘土正杂基5-9%(1分)和水云母粘土正杂基3-4%)(1分)和硅质、铁质化学胶结物(1-2%)(1分)。
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分):碎屑之间接触紧密,多呈凹凸-缝合线状接触,颗粒支撑,镶嵌式胶结。
常见变质岩的野外鉴定

主要由云母组成,还有石榴子 片状构造,鳞片变晶 石,十字石,蓝晶石,石墨等 结 构
物。片岩中如果含石英较多,则为石 灰色,黑色 英片岩;含角闪石多,则为角闪石片
岩;滑石多,则为滑石片岩。其中颜
色视含矿物而定
片 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等。 结晶粗大,片麻状构 麻 还有少量的 堇青石,硅线石,石 造,带状构造,鳞片 岩 墨,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 变晶结 构
代
变 质
云 英 岩
石气英石、、萤白石云、母绿为柱主石 ,、含金黄红玉石、等电块状
外表灰 黄、灰绿 或粉红 色
分布在花岗岩侵入体边缘,接触带或矿 脉两侧,有时蔬构多 孔
夕 卡 岩
石榴子石、辉石或绿帘 石
石、符山块状或斑杂
状
表面常为 暗 绿、暗棕
色
晶形完整,粗大,常疏松多孔,有时为 细粒或致密状,比重较大,中酸性侵入 岩与碳酸盐类岩石或中基性火山岩接触 变质而 成
千 糜 绢云母、绿泥石 岩
千枚岩
重结晶显著,多组片理,矿物定向排 颜色与原岩 列,石英重结晶 ,深变质带
玻
性质有关 由剧烈错动产生高温熔融后快速冷凝
化 玻璃质
块状
而成,呈脉状,多在剧烈错动带内分
岩
布
板 岩
粘土,云母,绿泥石,石英,长 石
矿物颗粒甚 细,结构致多深灰或近
密,板状构造
构。块状构白色,浅红 色
致密坚硬,不能劈成薄片,玻璃状或 油脂光泽,与沉积石英岩在结构上 区别
有
角 页 粘土矿物 岩
块状
为黑色至暗 灰色
根据变质程度的深浅,含有堇青石, 石 榴石,红柱石等变质矿物,致密,常 见于泥质岩石与酸性 岩浆岩的接 触带
变质岩的鉴定与成因解析

变质岩的鉴定与成因解析一、引言变质岩是一类在地壳内发生变质作用的岩石,经过高温、高压和化学作用而形成。
本文将对变质岩的鉴定方法和成因进行解析,以增进读者对变质岩的认识和理解。
二、变质岩的鉴定变质岩的鉴定主要依靠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
常见的鉴定方法包括显微镜下的薄片观察、化学分析和热力学计算等。
1. 薄片观察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变质岩的薄片,可以看到不同矿物的晶体形态、颜色和排列方式,从而确定岩石的类型和成因。
例如,片麻岩中常见的矿物包括黑云母、长石和石英,而绿帘石片岩中则有绿泥石和石英等。
2.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鉴定变质岩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对岩石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岩石中各种矿物的含量和组成,从而推断出岩石的成因和演化历史。
例如,高铝型变质岩中富含铝和镁,而高温变质岩则富含铁和镁。
3. 热力学计算热力学计算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鉴定方法,通过计算变质岩形成所需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来确定岩石的成因。
这种方法对于了解变质作用的过程和变质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变质岩的成因解析变质岩的成因是地壳内物质受到高温、高压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的结果。
具体的成因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热变质热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的变质作用,主要是由于岩石受到火山活动、岩浆侵入等热源的影响。
这种变质作用常见于构造活动剧烈、火山带和地热区域。
2. 压力变质压力变质是指岩石受到高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在地壳深部或构造运动带来的压力下,岩石中的矿物可以发生形态变化和再结晶,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压力变质主要发生在造山带和断裂带等地质构造活跃区域。
3. 化学变质化学变质是指岩石受到流体或气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主要是由于外部流体(如地下水)中的溶质和岩石发生反应,导致岩石中矿物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
化学变质通常发生在含水层、露头和断裂带等位置。
四、变质岩的意义与应用变质岩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
变质岩描述规范

日志返回日志列表变质岩手标本鉴定详细描述2013-9-15 15:02阅读(6) 板岩照片名称:1 板岩灰黑色。
隐晶质结构。
板状构造。
岩石致密,细腻,但小刀可划动。
板理面平整,断口面稍粗糙. 斑点板岩照片名称:2 斑点板岩灰绿色。
隐晶质结构。
板状构造,板理面上斑点状构造。
岩石致密,细腻,但小刀可划动。
板理面上斑点呈灰黑色,大小约1mm左右,为红柱石雏晶集合体,含量约20瘤状板岩照片名称:3 瘤状板岩灰黑色。
隐晶质结构。
板状构造,板理面上瘤状构造。
岩石致密细腻,但小刀可划动。
岩石沿板理面裂开时,一侧可出现突起小瘤,另一侧则有相应凹坑,瘤或坑略呈使板理面凹凸不平。
小瘤实际为硬绿泥石等微晶集合体。
千枚岩照片名称:4 千枚岩灰色,带绿色色调。
鳞片变晶结构。
千枚状构造。
岩石结构细腻,主要由极细小片状绢云母、绿泥石等密集定向排列形成,片理较发育,片理面上有强丝绢光泽,滑石片岩照片名称:5 滑石片岩白色。
粒状鳞片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
主要由滑石和石英构成。
滑石白色,细小鳞片状,硬度很小,摸之有滑感,严格定向排列构成片理、片理面上可见星点状玻璃光泽,含量石英浅灰色,透明,粒状或顺片理方向稍伸长,含量约30%。
滑石菱镁片岩照片名称:6 滑石菱镁片岩灰白色。
鳞片粒状细粒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
主要由滑石和菱镁矿构成。
滑石灰白色,呈细小磷片状定向排列构成片理,硬度很小,小刀易划动,摸之有滑感,含量约30%。
绿泥石片岩照片名称:8 绿泥石片岩墨绿色。
粒状鳞片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
主要绿泥石、绿帘石和石英构成。
绿泥石呈细小鳞片状定向排列成片理,整体墨绿色,小刀刻成的小片呈淡绿色,含量约65%。
绿帘石粒状,黄绿色,硬度大于小刀,分布均匀,含量约20%。
石英无色透明,粒状,油脂光泽,含量约15%。
蓝晶石绿泥石片岩照片名称:9 蓝晶石绿泥石片岩深灰色。
斑状变晶结构,基质鳞片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
变斑晶为蓝晶石,呈灰—暗灰色,自形柱状,长可超过30mm,粗达5mm,平行片理排列,,略有方向性,但分布基质由绿泥石构成。
变质岩实验报告

变质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并了解其组成和特点。
实验材料:
1块沉积岩(石灰岩或沙岩)
实验器材:化学瓶、瓶塞、烧杯、试管、巴氏硝酸银溶液、盐酸。
实验步骤:
1. 取一块沉积岩放入烧杯里。
2. 用盐酸溶液渗透岩石。
3. 用滤纸将腐蚀后的沉积物过滤,然后进行干燥。
4. 筛选干燥后的石屑。
5. 用巴氏硝酸银溶液滴一滴在筛选后的石屑上,并观察表面出现的反应。
实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盐酸溶液渗透沉积岩,在分离出的沉积物中找到了含有铜和其他金属的矿物质。
这是沉积岩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的过程。
同时,在使用巴氏硝酸银溶液滴在变质岩石屑上时,我们观察到了铜离子的存在,证明了变质岩中含有铜元素。
实验总结:
这次实验让我们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其组成成分,也让我们学会了使用盐酸、巴氏硝酸银等实验器材和材料。
变质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很多成矿岩类型都属于变质岩,因此对于理解地质学和地质勘探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变质岩手标本识别附

气液变质作用
地下气液流经岩石时, 由于物理化学作用而使
其变质。
变质岩的分类
01
02
03
04
区域变质岩
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千枚岩、片岩等。
接触变质岩
由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动力变质岩
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碎裂岩、角砾岩等。
否为变质岩。
利用专业工具进行检测
03
利用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等专业工具可以对岩石进行更深入的
检测和分析,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变质岩。
05 常见变质岩的识别与鉴别
区域变质岩的识别与鉴别
区域变质岩的形成环境广泛, 包括深成和浅成环境,其特征 是矿物重结晶程度高,结构变
化大。
区域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复杂,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 绿泥石等,有时还含有石榴
研究岩石形成环境
变质岩的形成环境通常比较特殊,如高温、高压环境。通 过研究岩石所处的地质环境可以进一步推断是否为变质岩。
识别变质岩的技巧
掌握常见的变质岩类型和特征
01
了解常见的变质岩类型和特征是识别变质岩的基础,如大理岩、
片麻岩、石英岩等。
观察岩石表面特征
02
通过观察岩石表面的颜色、纹理、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是
演化的规律。
矿产资源勘探
变质岩中常常含有丰富的矿产资 源,如铁、铜、金等,通过研究 变质岩,可以发现和评估这些矿
产资源的分布和价值。
变质岩在工程地质学中的应用
01
地质灾害评估
变质岩地区常常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如滑坡、泥石流等,通过对变质岩
的研究,可以对这些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XXXX岩矿鉴定报告

野外编号:B1
野外名称:变质砂岩
鉴定名称:细粒长英质变粒岩
镜下观察:粒度大小:0.2—2mm
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石英、长石、绢云母、微量矿物、褐铁矿和电气石组成。
岩石是一变粒岩,原岩可能是花岗岩类岩石,局部残留有板状钾长石和他形粒状石英。
石英呈不规则粒状,等轴粒状,均匀分布。
中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岩石由钾长石、石英、绢云母、黑云母、斜长石组成。
钾长石,成分为正长石,呈不规则粒状,长轴定向排列,均匀分布。
石英,呈不规则粒状,长轴定向分布,与钾长石混杂。
绢云母,呈细小的鳞片状,在岩石中呈条带状富集,条带定向排列。
黑云母,呈细片状,大都被绿泥石交代,残留黑云母极少,定向排列,多分布于绢云母条带中。
斜长石极少,且均发生了绢云母化,有些仅能看到板状晶形。
钾长石50%
石英15—20%
绢云母20—25%
斜长石<5%
黑云母5%
室内编号:17
野外编号:B17
野外名称:绿泥石英片岩
鉴定名称:眼Biblioteka 状条带状绿泥绢云石英构造片岩镜下观察:粒度大小:0.5—5mm
中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眼球状构造
岩石由石英、绢云母、绿泥石、褐铁矿组成。岩石的原岩可能是岩浆岩类岩石,但经变形和变质作用改造,原岩特征已消失。
镜下观察:粒度大小:0.2—3mm
中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岩石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黄铁矿组成。岩石的原岩可能是花岗岩,发生变质作用后已变成片麻岩,已无半自行粒状结构特征。
斜长石全都发生了绢云母化,晶形多已消失,大都呈不规则粒状,少数有板状特征。长轴定向排列均匀分布。
变质岩的野外鉴定

变质岩的野外鉴定变质岩的鉴定及定名一、鉴定内容和方法:区域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接触变质岩:角岩、矽卡岩、大理岩、石英岩自变质岩:蛇纹岩、云英岩1、变质岩的矿物变质岩既然是由火成岩或沉积岩等岩石变化而来的,其矿物成分一方面保留有原岩成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矿物。
如火成岩中的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及辉石等,由于本身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在变质作用下依然保存。
在常温常压下形成于沉积岩中的特有矿物,特别是岩盐类矿物,除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外,一般很难保存在变质岩中。
变质岩除了保存着上述火成岩和沉积岩中的共有继承矿物外,变质岩中还有它特有的矿物,如石榴石、红柱石、兰晶石、矽线石、硅灰石、石墨、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透辉石、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滑石等。
2、变质岩的常见结构变质岩的结构是指组成矿物的粒度、形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常见类型如下:(1)变余结构指变质岩中保留了原岩结构的一种结构。
如变余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斑状结构等。
常见于变质较浅的岩石中,可借此了解原岩性质。
(2)变晶结构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重结晶作用所形成的结构。
是变质岩中最重要的一种结构类型。
按矿物颗粒大小可划分为:粗粒变晶结构(粒径>3mm)、中粒变晶结构(粒径3mm~1mm)、细粒变晶结构(粒径<1mm)。
如果按矿物的形态和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粒状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粒状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等)组成,无明显的定向排列,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纤状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针状、柱状矿物组成,有些呈放射状、束状,常具定向排列,如角闪片岩、阳起石片岩。
鳞片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片状矿物(云母、绿泥石)组成,而且呈平行排列,如云母片岩。
斑状变晶结构:岩石中主要由于矿物结晶能力的差异和颗粒大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其中结晶能力强的矿物形成了较大的变斑晶,如兰晶石片岩或石榴石片岩中的兰晶石、石榴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质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评分细则作者:邓江红王国芝茅燕石单位:地球科学学院日期:2010年10月10日1.编号:C2-14 (新购31#)产地:?手标本描述:(共50分)灰色-灰白色(2分),鳞片粒状变晶结构(8分),片麻状构造(8分)。
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构成。
斜长石+石英含量70%±,长石(50%-55%)(2分),呈灰白色,部分颗粒呈现黄灰色,粒状,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5分)。
石英(15%-20%)(2分),灰白色,细小粒状,分布于浅色矿物间,油脂光泽,无解理(5分)。
黑云母(20%-25%)(2分),深灰色,鳞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5分)。
角闪石(5%±)(2分),深灰色,柱状或粒状,柱面上一组完全解理,玻璃光泽。
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在岩石中断续定向排列,形成片麻理(3分)。
初步定名:黑云斜长片麻岩(6分)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岩石具有不等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6分),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总体定向排列形成片麻状构造(6分)。
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和少量绢云母、绿帘石及斜黝帘石组成。
斜长石(45%-50%)(1分),无色、粒状或板状晶形,正低突起,干涉色一级灰,具有典型的聚片双晶(3分)。
斜长石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粒级,以粒度较粗的颗粒为主,偶见少量细小的斜长石颗粒,后者新鲜、无蚀变、总体含量1%-2%(1分)。
前者常具有不同程度的粘士化或绢云母化(1分),受蚀变部分表面较脏。
较粗的斜长石常具有明显的被交代现象,围绕斜长石颗粒形成净边结构、交代蠕虫结构或港湾状结构(1分),由交代作用所形成的细小石英、斜长石或钾长石构成集合体分布于粗大的斜长石的周围。
部分斜长石发生粘土化,形成绢云母、绿帘石和斜黝帘石集合体(1分)。
碱性长石主要由微斜长石和条纹长石构成(5%±)(1分),以微斜长石为主。
微斜长石,无色,粒状,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粒级,负低突起,干涉色一级灰、具有格子状双晶(2分)。
条纹长石,无色,粒状,负低突起,具有不规则条纹结构,较粗大的微斜长石和条纹长石常具有交代蠕虫结构或港湾状结构,交代作用主要从颗粒边缘开始。
少量的微斜长石表面较干净,粒度较细,与石英共生于一起或分布于粗大的斜长石颗粒间(1分)。
黑云母(15%-20%±)(1分),黄绿色-黄色,片状,中等突起,具有一组极完全解理,明显的多色性,Ng=Nm-黄绿色,Np=黄色,平行消光。
黑云母与角闪石常交生于一起,有的地方有指状交叉的现象,部分地方隐约见黑云母交代角闪石的特征,黑云母与角闪石一起断续定向形成片麻理(3分)。
角闪石(5%±)(1分),绿色,长柱状,中等突起,具有明显的多色性,Ng=绿色,Nm=黄色。
纵切面具有一组完全解理,横切面具有两组解理,解理夹角58 º。
纵切面斜消光,消光角Ng∧C=20º±;横切面对称消光。
角闪石与黑云母交生或独立产出(3分)。
石英(17%±)(1分),无色,粒状,正低突起,干涉色一级灰,一轴晶。
常呈多个颗粒的集合体分布于长石之间或以极细小的新生颗粒围绕斜长石分布。
部分石英可见波状消光或带状消光(3分)。
绢云母(1%±),无色,细小板条状,分布于斜长石颗粒中,为斜长石蚀变的产物,与绿帘石和斜黝帘石密切共生。
(附加1分)绿帘石(1%±),无色或略带浅黄色,粒状,正高突起,干涉色最高可达二级绿,同一颗粒中干涉色不均匀。
常分布于蚀变的斜长石中,与绢云母、斜黝帘石共生,或分布于角闪石和黑云母附近。
(附加2分)斜黝帘石(1%±),无色,针柱状,平行消光,干涉色一级灰。
主要分布于蚀变的斜长石中,与绢云母密切共生。
(附加2分)简要分析:(共5分)变质相:角闪岩相,早期为区域变质作用,后期热液变质作用的改造和叠加(3分)。
可能的原岩:中酸性岩浆岩/长石砂岩(2分)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详细命名:黑云斜长片麻岩(4分)2.编号:C1-40(新采样品)产地:四川攀枝花手标本描述:(共50分)岩石呈黄灰色(2分),糜棱结构或鳞片粒状变晶结构(8分),片状构造或似片麻状构造(8分)。
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白云母构成。
斜长石+石英含量约占70%±(3分),以斜长石为主,斜长石呈黄灰色,总体显示透镜状或不规则椭球状,椭球的长轴隐约定向(5分);石英(2分),灰白色,油脂光泽(4分);白云母约占30%±(3分),灰白色,鳞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3分);片状矿物定向形成糜棱叶理,有包绕椭球状长石碎斑的特征,显示出一定的塑性流变特征(5分)。
初步定名:长英质糜棱岩/糜棱岩/细粒白云母片麻岩/石英云母片岩(7分)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岩石具有糜棱结构或碎裂结构(6分),该岩石主要由碎斑和碎基两部分组成,碎斑含量为25%-50%不等。
由拉长呈不规则矩形状的石英和绢云母定向排列形成糜棱叶理。
岩石具有定向构造(2分)。
后期叠加不规则条带状细粒绿帘石—白云母化(附加1分)。
碎斑(25%-50%):碎斑主要由斜长石、白云母构成,有时偶见石英。
斜长石(重点体现塑性变形)(35%-40%)(2分):斜长石常呈透镜状或椭球状,具有聚片双晶。
常见有波状消光、双晶弯曲、粒内显微破裂。
有的颗粒可见齿形边和核幔结构。
有的斜长石颗粒变成了几个颗粒的集合体,但保持同时消光,颗粒粒度减小特征明显。
斜长石多蚀变成绢云母、石英和绿帘石,绢云母的定向与矩形状石英相一致。
有的地方可见,矩形状石英包饶斜长石,呈现明显的塑性流变特征(4分)。
二轴正晶,主要由偏酸性斜长石组成(附加1分)。
白云母(重点体现塑性变形)(15%-19%)(2分):无色,片状,相对集中分布,一组极完全解理,平行消光,干涉色鲜艳。
白云母总体定向,保持未变形前的片理方向。
白云母具有波状消光、解理弯曲、粒内显微破裂、膝折和褶皱变形现象。
有的地方可以见白云母呈鱼状分布于矩形状石英中(4分)。
在白云母的边缘或变形强的部位常见有白云母的黑云母化(附加1分)。
石英(1%±):无色,粒状,一级灰干涉色。
常见波状消光,带状消光,齿形边缘结构;局部具较发育的变形纹,个别薄片中可见亚颗粒(2分)。
碎基(75%-50%):(2分)碎基主要由绢云母、石英、斜长石和少量绿帘石、黑云母等构成。
石英(重点体现塑性变形)(25%-30%±)(2分):无色,拉长呈条带状、矩形状或拔丝状为主,其长:宽=4:1-15:1等。
常见波状消光、带状消光。
石英强烈拉长定向形成糜棱叶理,糜棱叶理的方向与由碎斑白云母残留的未变形前的片理方向以较大的角度斜交(4分)。
细粒白云母(绢云母)含绿帘石:总量﹥15%(1分),两者含量大体相等,白云母稍多。
两者常紧密共生,呈不完全条带状。
主要沿高角度斜交岩石定向分布的“×”型裂隙分布,主要穿插交代斜长石,与不规则矩形状石英共生或与粒化后的斜长石共生或分布于斜长石碎斑中沿裂隙局部含少许细粒铁质共生,形成宏观不太明显的灰色条纹,镜下白云母切片无色、解理发育、干涉色较鲜明、平行消光(3分)。
绿帘石(3%-5%),无色,细粒不等粒不规则粒状,也常组成不规则粒状集合体,无序散布交代长石,且常与白云母穿插共生,局部也呈无序散布。
切片无色,正极高突起,无解理、不规则裂隙发育,干涉色二级,也较鲜明,二轴负晶。
大部分绿帘石可能为变形过程中由长石蚀变形成的新生颗粒。
(附加1分)黑云母(1%-2%):褐色,片状,有多色性,分布于碎斑白云母变形强烈的膝折部位或边缘,为白云母的黑云母化。
(附加1分)简要分析:(共5分)变质变形史(2分):两期变质,早期为区域变质,形成区域性片理,片理主要由白云母定向表现出来;晚期受到强烈的塑性变形形成糜棱叶理,为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糜棱叶理与片理斜交。
晚期的动力变质强度为绿片岩相。
可能的原岩(2分):动力变质作用前:白云母石英片岩/白云母片岩/白云母斜长片麻岩/中粒花岗岩;区域变质前:泥质砂岩、粉砂岩或酸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综上所述,据岩石主要组分和结构、构造特征推断,该岩石原岩由中粒花岗岩或区域变质岩经动力变质和糜棱岩化形成,沿剪切裂隙进一步被热液型绿帘石—白云母化(1分)。
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详细命名:长英质糜棱岩/糜棱岩/绿帘石—白云母化花岗糜棱岩(6分),若定成片岩(可给4分)(刘显凡据王国芝和茅燕石两人鉴定综合)3.编号:C3-1 (M206.1)产地:南京蒋庙手标本描述:(共50分)黄绿与玫瑰红的杂色(2分),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8分),块状-斑杂状构造(8分),后者为矿物集合体不均匀集中分布造成。
(附加1分)主要矿物有:绿帘石(15~50%)(3分):黄绿色(3分),柱状,粒径可达5mm±,常集合分布,有时为放射状集合体,晶面色暗,断面玻璃光泽(6分)。
石榴石(50~80%)(3分):玫瑰红-褐红色(3分),粒状集合体分布,粒径1~5mm多见,个别可达1cm,局部可见菱形十二面体晶面,断口玻璃光泽,分布不均(6分)。
方解石(0~5%):灰白色、粗粒状,菱形解理完全,玻璃光泽,硬度较小(附加1分);石英(0~3%):无色、粒状集合体或细脉状,油脂光泽(附加1分);黄铁矿(1~2%):铜黄色,四方粒状或细粒状集合状分布,金属光泽(附加2分)。
岩石比重大,坚硬。
(1分)初步定名:杂色绿帘石榴矽卡岩(7分)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细-粗粒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8分),矿物粒度分布不均匀,交代结构发育(1分),可见有交代环边结构(1分)、交代蚕食结构(1分)、交代残留结构(1分)。
石榴子石(钙铝榴石)(55~75%)(3分):无色-浅褐色,近等径粒状,正高突起,发育不规则裂纹,粒径变化大,大者可达1cm±,光性异常,具一级灰白干涉色,显环带,边缘为富钙铁分子,中心富钙铝;常为绿帘石交代构成各种交代结构。
(5分)绿帘石(10~25%)(3分):带绿黄色,不规则粒状-柱状,有时为集合粒状,有时为细脉状分布,分布不均;正高突起,多色性明显,绿黄色-淡黄色,柱状者,可见{100}解理,正高突起,干涉色鲜艳,斜消光。
(5分)方解石(10~5%)(2分):无色,基底式充填粒状,闪突起明显,可见菱形解理完全,有时见聚片双晶,高级白;常为充填于石榴石、绿帘石粒间空隙中。
(5分)绿泥石(3~5%):浅绿色,细片状,低突起,多色性较明显,浅绿-淡黄色,锈褐的Ⅰ级灰异常干涉色,有纤维化,并析铁,充填状分布,多与方解石、石英一起。
(附加2分)石英(<1%):无色,细小粒状集合体呈填间状分布。
(附加1分)磁铁矿、黄铁矿(2%±):不规则粒状为主,后者反射光铜黄色,不均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