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资料

合集下载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最近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在这部纪录片里,那些沉默的国宝仿佛一下子都活了过来,它们不再是隔着玻璃展柜、远远观望的冰冷物件,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讲述者”。

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记忆,它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三星堆青铜人像”。

那巨大而神秘的青铜面具,凸出的眼睛,宽阔的嘴巴,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秘密。

它的细节处理简直让人惊叹不已!面具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处凸起,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我不禁想象着几千年前的工匠们,是怀着怎样的敬畏和专注,一点点地塑造出这样的杰作。

他们或许在炎热的阳光下,汗流浃背地打磨着;或许在夜晚的烛光中,眯着眼睛细细勾勒。

这不仅仅是一件青铜器,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还有“陶鹰鼎”,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它的造型独特,仿佛一只正要振翅高飞的雄鹰。

但仔细看,又能从它那圆润的线条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柔。

我猜啊,制作它的人一定是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人。

他一定是在某个瞬间,看到了一只威风凛凛的鹰,然后突发奇想,决定把这瞬间的美好永远定格下来。

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这么生动的陶鹰鼎。

看着这些国宝,我就在想,它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多少风雨,见证了多少变迁。

也许它们曾经被当作宝贝珍藏在皇宫里,被无数人赞美;也许它们也曾被深埋地下,无人问津。

但不管怎样,它们都顽强地留存了下来,穿越时空,与我们相见。

就像那个“曾侯乙编钟”,当它的声音在纪录片中响起的时候,我的心都被震撼了。

那雄浑深沉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宫廷的繁华与庄严。

闭上眼睛,我仿佛能看到一场盛大的宴会,王公贵族们齐聚一堂,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而这编钟,就是那场宴会的主角,它用声音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辉煌。

这些国宝不仅仅是物品,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通信1803,柳傅洺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通信1803,柳傅洺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一)六千年的凝望撅起的嘴角、抬起的头颅完成了人类“最初的凝望”。

来自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人头壶,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文6000多年前,作为一件盛水器,人头壶见证了人类最初的创造力。

它们大多体态丰满如同孕育着生命,就像水如生命之源一样,它又盛着这生命之源,托起了不知多少人的生命,盛起了更多的畅怀,更多的思想。

它们的头颅抬起,嘴巴微张,似乎在凝望。

而它在凝望什么?是无限星空的畅想?或是生死之理?还是已经觉醒的人文情怀?思索,所以深邃,如那灿光星河,以及那深不见底的空想。

而又是谁第一次进行的凝望,又是谁将他定格于历史长河中?我们无从可知。

但我们会将他们的故事,它们的凝望,继续传承下去。

(二)串联古今的骨乐贾湖骨笛是我国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其出土于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由丹顶鹤尺骨制作而成。

最初的骨笛或许是用来吸引猎物,但随着人类审美的提高,骨笛逐渐演变为乐器,甚至听着其演奏的音乐,仿佛回到了远古祖先们为生存而奔波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变迁,骨笛从最初的5孔,到6孔,7孔,其不断被改造完善,可以吹出悠扬的现代之音。

于是,现代与古代交织,历史仿佛被它串联,交织,谱写出人类的生存之美,声乐之美以及,历史的厚重之美。

骨笛必须在不规则的尺骨上,找出最完美的位置,所以狩猎的原始人必须一点点尝试,一点点修正,直至今天,顶级的笛箫调音师都在用这种方法。

可以想到,他们是以何等的毅力最终一点一点找到那个位置。

可以说,骨笛便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其乐便是古今最直接的对话。

(三)王者之气——陶鹰鼎此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

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

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

有一种王者之气,其到底是用来盛水还是储粮或是祭祀便不得而知,因为他是唯一以动物为造型的陶鼎,缺乏参照,这便需要更多人的探究。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间邂逅了一部独特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它宛如一位沉静而智慧的老者,轻轻推开了那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沉睡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与灵魂。

这部纪录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冗长沉闷的叙述方式,每集仅仅五分钟的时长,却如同一个精巧的时间胶囊,将国宝的精髓浓缩其中。

在这短暂而珍贵的五分钟里,没有冗长的铺垫,没有复杂的叙事线索,有的只是对国宝最核心、最动人之处的精准呈现。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陶鹰鼎”那一期。

一只憨态可掬的陶鹰鼎,以其简洁而有力的线条,展现出远古先民的审美与智慧。

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器物,而是仿佛有了生命,正欲振翅高飞。

解说词简洁却饱含深情:“陶,是时间的艺术。

泥土太干则裂,太湿则塌。

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们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

今天的我们,总感叹生活太快,时间不够用时,六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教给我们,如何与时间融合,如何与时间不较劲。

”这段解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奔波忙碌,常常忽略了时间的价值,而这只陶鹰鼎,却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的意义。

“长信宫灯”的展示同样令人惊艳。

那优美的造型,巧妙的设计,不仅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工艺水平,更体现了古人的环保理念。

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

在欣赏其精美的同时,不禁为古人的巧思所折服。

它不仅仅是一件灯具,更是古代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透过这盏灯,仿佛能看到两千多年前的宫廷生活,看到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曾侯乙编钟”那一集更是让人心潮澎湃。

当那雄浑厚重的钟声响起,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盛大宴会。

那一排排精美的编钟,不仅仅是乐器,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次敲击都奏响了文明的乐章。

看着画面中编钟的细节,想象着古人在制作它时所付出的心血,心中涌起无限的敬畏之情。

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国宝会说话的观后感

国宝会说话的观后感

国宝会说话的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片,它以国宝为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国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一件件国宝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这些国宝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

从人头壶到红陶,从玉璧到金缕玉衣,每一件国宝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国宝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这些国宝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这些国宝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创新精神。

此外,这部纪录片也让我对文物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物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只有保护好这些国宝,才能让后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为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和国宝背后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相信这部纪录片会让更多的人对中华文化和文物保护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最近观看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让那些沉睡在博物馆里的国宝“活”了起来,与我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感悟。

这部纪录片每集时长只有短短五分钟,但就在这五分钟里,它却能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和精彩的画面,将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文化内涵以及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冗长的叙述,没有复杂的情节,有的只是国宝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却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国宝的魅力,让人不禁为其精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拍案叫绝。

在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国宝中,有一件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曾侯乙编钟。

当那雄浑厚重的钟声在画面中响起,仿佛瞬间将我带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套编钟规模宏大、制作精美,其音域之宽广、音质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和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

透过它,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贵族们在盛大的宴会上,欣赏着优美的钟乐,感受着那个时代的奢华与繁荣。

而如今,当我们再次聆听这穿越千年的钟声,依然能被其深深打动,这便是国宝的魅力所在,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古代与现代紧密相连。

还有一件国宝也让我感触颇深,那就是长信宫灯。

这件造型优美、设计精巧的灯具,以宫女执灯的形象出现,其衣袖与身体巧妙地构成了排烟通道,既实用又美观。

长信宫灯不仅展示了汉代高超的青铜工艺,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看着这件国宝,我不禁想到,古人在那样的条件下,就能有如此精妙的设计和创新的思维,实在令人钦佩。

它让我明白,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杰作。

《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件国宝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

通过这些国宝,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比如,那些精美的青铜器,展现了古代高超的铸造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那些绚丽的书画作品,传递着古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那些古老的陶瓷,见证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500字

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500字

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500字《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篇一《假如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的大门。

我原本以为那些躺在博物馆里的国宝都是些冰冷冷、毫无生气的东西,但是看了这个片子,哎呀妈呀,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就说那个陶鹰鼎吧。

镜头一拉近,那只陶鹰鼎仿佛一下子就活了过来。

它站在那,眼睛瞪得大大的,就像两颗闪闪发光的黑宝石,那眼神里透着一股犀利劲儿,仿佛在说:“哼,看什么看,没见过这么帅的鹰吗?”它的爪子紧紧地抓着地面,好像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去抓捕猎物。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老鹰,那时候老鹰在天空盘旋,地上的小鸡们都吓得四处逃窜。

可是这陶鹰鼎呢,它虽然不能真的飞,但是它却把那种老鹰的神韵给死死地锁住了,真的是绝了。

还有那个红山文化的玉龙,弯弯的身体就像个大C字。

我就想啊,这古人是咋想出来的呢?也许他们看到天空中的闪电,觉得那形状很酷,就照着弄出了玉龙?它那光滑的身体,感觉就像刚从水里游出来似的。

我看着它,心里就琢磨,这是不是当时部落的图腾呢?是不是大家都觉得它能带来好运啥的。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一会儿觉得特别兴奋,哎呀,咱老祖宗咋这么有创意呢。

一会儿又觉得有点小失落,现在的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多耐心去创造这么精美的东西了。

这些国宝就像一位位无声的老师,在那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它们在告诉我们,咱们中国的文化那可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

可是我们这些后人呢,有没有好好地去传承和发扬呢?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也能创造出像国宝一样能让后人惊叹的东西呢?但现在,还是先好好地从这些国宝身上汲取营养吧。

《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篇二《假如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以前对国宝的了解,也就停留在知道它们很值钱、很古老这个层面上。

看了这个片子,我才知道我之前的想法有多浅薄。

就像那个击鼓说唱俑,看到它的时候,我忍不住就笑出了声。

这家伙长得那叫一个滑稽啊,袒胸露乳的,肚子还圆滚滚的,脸上的表情特别夸张,嘴巴张得大大的,好像在说一段超级搞笑的段子。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最近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哎呀,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呀!在这部纪录片里,那些国宝不再是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展柜里的物件儿,它们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要跟我们讲讲它们的故事。

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其中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曾侯乙编钟”。

当镜头缓缓拉近,那巨大而精美的编钟呈现在眼前时,我简直被震撼到说不出话来。

它就那么庄重地立在那里,却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能把你一下子拉回到几千年前的那个时代。

你能想象到吗?在那个久远的时代,工匠们是如何一锤一凿地打造出这样精妙绝伦的乐器。

那每一个钟上细腻的纹路,那精准的尺寸和形状,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据说呀,为了能让编钟发出准确而美妙的声音,工匠们需要对每一个钟的厚度、大小进行反复的调试,这中间的功夫可真是难以想象。

我仿佛看到了在昏黄的烛光下,工匠们紧皱着眉头,全神贯注地测量、打磨,豆大的汗珠从他们的额头滚落,他们却顾不上擦一擦。

也许有人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懊恼不已,也许有人在成功打造出一个完美的部件时欢呼雀跃。

他们的手长满了老茧,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始终闪烁着坚定和执着。

当编钟第一次被奏响的时候,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啊!王公贵族们盛装出席,整个宫殿都沉浸在庄严而又欢快的音乐之中。

那声音,清脆悦耳,悠扬动听,穿越了时空,一直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

闭上眼睛,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看到人们脸上陶醉的表情。

再想想我们现在,各种高科技的乐器层出不穷,音乐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但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看这古老的编钟,才发现真正的艺术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还有一件让我心动不已的国宝是“长信宫灯”。

这盏灯的造型简直太巧妙了!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最近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哎呀,真的是被震撼到了!以前啊,我总觉得国宝嘛,就是放在博物馆里,远远地看一眼,知道它们很珍贵,很有历史价值,也就完事儿了。

可看了这部片子,我才发现,我大错特错啦!纪录片里的每一件国宝,都仿佛有了生命,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能跟我们“交流”的伙伴。

就说那个“陶鹰鼎”吧,一开始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我还没觉得有啥特别的。

不就是个陶做的鹰嘛,能有多了不起?但随着片子的深入介绍,我才发现自己太肤浅了。

你瞧那陶鹰鼎的造型,简直太生动了!它的身体线条流畅自然,那鹰的翅膀好像随时都能扑腾起来,展翅高飞。

它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审视着周围的一切。

而且它的腿部肌肉线条清晰,感觉充满了力量。

我就在想啊,几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有这么厉害的手艺和想象力,能做出这么逼真的东西来?片子里还详细介绍了制作这个陶鹰鼎的过程。

据说啊,当时的工匠得先挑选合适的泥土,然后经过反复地揉捏、塑形,一点一点地把这只鹰的形状给“塑造”出来。

这中间可不能有一点马虎,稍微不小心,可能整个作品就毁了。

而且,那个时候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先进的工具,全靠一双巧手和一颗细腻的心。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工匠,在昏黄的灯光下,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泥土,额头上渗着汗珠,可眼神里却充满了坚定和热情。

他可能会时不时地停下来,仔细端详自己的作品,思考着哪里还需要改进。

当作品终于完成的时候,他脸上露出的那种满足和自豪的笑容,一定特别灿烂。

还有那个“曾侯乙编钟”,那场面,太壮观了!那么多大小不一的钟挂在那里,金光闪闪的。

当敲击它们发出声音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呆住了。

那声音,清脆悦耳,又富有层次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就在想,当年那些演奏编钟的乐师们,穿着华丽的衣服,整齐地站在那里,手中拿着敲击的工具,随着指挥的手势,一起奏响这宏大的乐章。

台下的人们,有的聚精会神地聆听,有的跟着音乐轻轻摇摆,脸上洋溢着陶醉的神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在这个寒假我观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纪录片。

我本身是一个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的人,对于中原王朝的那种神秘优雅大气的文化痴迷至斯。

秦朝的神秘,汉朝的博大,隋朝的坚忍,唐朝的开放,宋朝的繁荣,明朝的正直。

这些一个又一个的王朝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随着历史岁月漫长的变迁,最完整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文化的只有华夏文明。

让我最骄傲的是几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毫不费力的读出几千年以前那些文学大家,历史的撰写者的思想和当时的盛况。

曲水流畅,制酒投壶,那些古时候的盛况仿佛在我们眼前浮现一样。

这个寒假我去了故宫博物院,亲眼看到了“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

故宫提取了一万余件文物来举办这个展览,身临其境之后就会发现我仿佛穿过了三百年,站在了那时候的故宫亲眼观看那个时候的春节,那个时候乾清宫门前的天灯,高大雄伟色彩鲜艳,那个时候每一个宫门上的年画,穿越时候站在我眼前,那种感觉让我很自豪,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爱了我的祖国二十年,她教给我的不是资本之上的经济主义,而是用古老的尘封的历史教给我一个人的血和肉,一个人内心的温度,一个人的胸怀天下。

她用商鞅方升教给我一升量天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

至今我都无比感激秦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举动,祖龙皇帝的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

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

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化身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嬴政的霸气,是定鼎天下,一扫六合,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的气概!
她用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告诉我汉朝时候提花机的智慧,和我所学的专业还有一些联系呢,制造提花机的中心思想是在汉朝时候的一台二进制提取信息的机器,每踩动一次,就是一绺线在机器上的一次运作。

这种智慧出现在公元前,那个在西方国家还处在充满斗争的古罗马时期,这就让我对中国人的智慧叹为观止,华夏文化历来经久不息的原因也有此处。

她用霍去病墓石雕告诉我少年封侯,马踏龙雀的英雄气概。

那个永远以二十四岁的样子留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英姿勃发的冠军侯,教给我的是对国家不灭的信仰,对国家向往的忠诚,和少年人的一腔英勇,那些只属于少年人的英雄气概,只有他才有的少年气。

霍去病的
封狼居胥仿佛让我回到那个大汉国富民强的时代,仿佛让我看到那个少年骑在马上,挥斥方遒,挥动着长矛的身影,脸上写满了坚毅,写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这个假期我从纪录片里学到的不仅仅有古代的历史文化,更有华夏文明传承不衰的秘密。

谢谢每一个国宝教给我的思想,教给我的温度,教给我的少年气。

软件1834班郭儒愿
2019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