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窑陶瓷陈列导览词
长沙铜官窑遗址导游词范本

长沙铜官窑遗址导游词范本各位朋友: ⼤家好!欢迎来到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铜官窑遗址参观。
⼤家知道,国外称中国⼈为“唐⼈”,称中国为“瓷之国”。
这两个称呼的由来也是众所周知的,这是因为盛唐时期中国瓷器与丝绸、茶叶并驾齐驱,畅销海外之故。
在朝鲜、⽇本、印度以及东南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甚⾄南⾮、北⾮和些欧洲国家都出⼟了⼤量的中国唐代瓷器。
这些瓷器除了青瓷、⽩瓷⼀类的单⾊瓷之外,还有许多五彩缤纷、美妙绝伦的彩瓷。
可是,在史籍的记载之中,唐朝仅有“类银”、类⽟”、“类冰”,也就是像银⼀祥、⽟⼀样、冰⼀样的青瓷和⽩瓷,并没有彩瓷的记载。
⽂献上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彩瓷始于宋代。
但是,在国外那些地区出⼟的彩瓷⼜毫⽆疑问是唐代的器物,那么中国彩瓷之路的源头到底在哪⾥呢?这个谜使得研究中国陶瓷史的专家们困惑了许多年,直到建国以后才由湖南的考古⼯作者揭开谜底。
原来中国彩瓷之路的源它就在这⾥,就在各位朋友的脚下,就在湖南长沙这块神奇的⼟地上。
⼤家现在所在的地⽅当地⼈称之为⽡渣坪,因为这块平地上到处都是⽡砾,也就是破碎的古瓷⽚。
⽡渣坪距长沙有20多千⽶,在湘江的东岸。
1958年这⾥⾸次发现了古代的窑址,因为⽡渣坪⾪属于铜官镇,所以称铜官窑,⼜因为铜官属长沙,故也有称之为长沙窑的。
1965年和1978年湖南的考古⼯作者对铜官窑遗址进⾏了两次发掘,在约30万平⽅⽶的范围内共发现了古窑址19处,分布在从铜宫镇到⽯渚湖的5千⽶江岸地区之内。
据专家推测,由于长期遭江⽔冲击以及进⾏⼯农业建设、开荒取⼟、修屋植树等缘故,窑址现存⾯积最多只有原⾯积的三分之⼀。
也就是说,1000多年前的窑址⾯积应有100万平⽅⽶以上,这是⼀个⾮常巨⼤的数字,从这个数字⾥⼤家可以想象这⾥当年作坊林⽴、⼯作繁忙、到处都在烧窑、满天都是浓烟的景象。
从已发掘的⼀座长41⽶、宽3⽶、呈长条形向⼭顶延伸的窑址看,龙窑由⽕门、⽕膛、窑床、风道、烟囱等部分组成,具有体积⼤、造价低、产量⾼、热效率⾼等特点。
平遥古城的古代陶瓷艺术导游词

平遥古城的古代陶瓷艺术导游词欢迎各位游客来到平遥古城,我是您的导游。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探索平遥古城里古代陶瓷艺术的美丽景观。
平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世界里吧。
I. 陶瓷之旅在平遥古城的街道上,您将会看到许多古老的陶瓷作品,无论是建筑上的装饰,还是街边的艺术品摆设,都以其鲜明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展现出陶瓷艺术的独特之处。
这些作品代表了平遥人民创造力和艺术才华的结晶,也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II. 陶瓷的历史中国的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平遥地区作为陶瓷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平遥以其丰富的陶瓷资源和高超的陶瓷工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III. 平遥陶瓷的特点平遥陶瓷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 釉彩艳丽:平遥陶瓷的釉彩色彩鲜艳,富有活力。
这种富丽堂皇的釉彩通常是通过在陶瓷表面施加多层不透明的釉料来实现的。
2. 精细雕刻:平遥陶瓷的雕刻工艺精湛,可以刻画出极为细致的图案和纹饰。
这些细致的雕刻使得陶瓷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3. 物以类聚:平遥陶瓷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功能,创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器物作品,包括盘、碗、杯等。
这些作品不仅实用,而且艺术性极强。
IV. 观赏陶瓷作品在平遥古城,有许多地方供游客观赏和购买陶瓷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平遥古城内的陶瓷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平遥陶瓷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平遥陶瓷的魅力。
您可以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陶瓷作品,了解平遥陶瓷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V. 体验陶瓷工艺如果您对平遥陶瓷工艺感兴趣,我建议您前往陶瓷工艺坊,亲自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
这里的陶艺师将向您介绍平遥陶瓷的工艺流程,并带领您亲手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
这将是一次难忘的体验,让您更加亲近和了解陶瓷艺术。
VI. 保护与传承平遥的陶瓷艺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并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介绍陶瓷的主题词

介绍陶瓷的主题词
1. 陶瓷艺术:介绍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不同风格的陶瓷艺术品。
2. 陶瓷技术:介绍陶瓷制作的不同技术,如手工陶瓷、机械制陶和3D打印陶瓷等。
3. 陶瓷材料:介绍陶瓷制作所用的不同材料,如瓷石、瓷土和釉料等,并讨论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4. 陶瓷艺术家:介绍一些知名的陶瓷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创作理念以及对陶瓷艺术的贡献。
5. 传统陶瓷:介绍各地的传统陶瓷工艺,如中国的青花瓷、日本的烧杯和英国的骨瓷等。
6. 当代陶瓷:介绍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表现形式,如陶瓷雕塑、装饰陶瓷和功能性陶瓷等。
7. 陶瓷文化:介绍陶瓷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如中国的瓷器文化、日本的茶道陶瓷和西方的陶瓷工艺等。
8. 陶瓷收藏:介绍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价值和技巧,包括如何鉴别真伪、保养陶瓷作品和市场动态等。
9. 陶瓷装饰:介绍陶瓷作为装饰品的应用,如陶瓷瓷砖、陶瓷花盆和陶瓷饰品等。
10. 陶瓷与环境:介绍陶瓷制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陶瓷制作方法和材料的研究。
品味长沙窑瓷器的装饰美

《品味长沙窑瓷器的装饰美》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这次《品味长沙窑瓷器的装饰美》专题导赏活动,说起中国的陶瓷那可是举世闻名,它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6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中国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
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出现了原始青瓷,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再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而我们今天要了解到的长沙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长沙窑,窑址在长沙市郊的铜官镇,又名铜官窑。
兴起于安史之乱以后,在晚唐时期发展到鼎盛,它是我国唐代的名窑之一,也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瓷器窑。
唐代时,由于经济的发达,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瓷器最初主要经丝绸之路销往国外,而且大多是岳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的二组合。
随着唐代瓷器产业的日趋发展以及海上交通的开通,瓷器外销逐渐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长沙窑就是在这一时期(九世纪)兴盛起来的。
并以它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和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味长沙窑瓷器上的装饰美。
长沙窑陶瓷的装饰美表现在许多方面,如颜色美、丰满美、题材美、意蕴美、线条美、绘画美、贴花装饰美、造型美等。
总的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色彩美、造型美、生活美,下面我们一边欣赏文物,一边来感受一下这美的震撼。
首先要说到的就是长沙窑陶瓷的色彩美了,长沙窑陶瓷釉下色彩丰富,特别是透过釉面突现的各种彩绘纹样,有一种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感觉。
古窑导游词优秀范文大全

古窑导游词优秀范文大全瓷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相信大家见得很多。
那么多姿多彩的瓷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到了瓷都景德镇,我们就不能不去探寻一番,所以今天我就请各位去参观古窑瓷厂,这个瓷厂为什么用“古窑”二字来命名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关于古窑的导游词,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古窑导游词1我们现在来到了昌江区的蟠龙岗,这一片树木掩映,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就是我冷冻将要参观的古窑瓷厂。
瓷厂,尤其现代化瓷厂,在国内,在世界上,不少地方有,在景德镇当然也不少。
但像眼前这样的瓷厂,据我所知,当今世界,只此一个。
这个厂是采用景德镇明、清时期的方法制造的。
制瓷工艺工具、作坊和窑洞都是古老的,产品也大都是仿古的,所以这个厂被称为“古窑瓷厂”,下面请随我进厂参观。
大家可能已经觉察到了,这里没有隆隆的机器声,道路用青石板铺成,电线杆、电线等现代设施被藏起来了,我们是滞有脱离现代城市喧嚣的清新之感呢?这个厂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和继承明朝以来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技术,再现明、清官窑制造皇宫用瓷的过程;同时也为了集中保护当时散落在全市的明、清时期的作坊和柴窑,把它们按照严格的程序搬迁,复原于此。
可以说这里保留了陶瓷文化的重要遗产。
建成后,工厂按古代方式进行生产,制造瓷器,同时对国内游人开放,现在成了来景旅游者的必到之地。
这一字排开的四幢古作坊和为坯房,每幢占地约600平方米,外形和内部布局基本一样,但制作的产品不同,工艺和设备也有差异。
请进这一幢坯房,里面的工人正在紧张地工作呢。
请看,古代的制瓷作坊就是这样,它由正间、廒间、泥房和内院四部分构成。
正间和廒间南北相配,两相平行;泥房居西,中间为长方形的内院。
各间均向内院敞开,组合成一个封闭式的庭院,光照好,建筑、操作工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正间是坯房的主体,坐北朝南,采光充足,瓷坯制造的各道工序,全在这里面完成。
这是辘轳车,是制作瓷坯的主要设备,它们排列井然有序,各工种操作岗位环环相扣,严谨而且协调。
陶瓷推销词

陶瓷推销词广告语,陶瓷推销词1、圣品陶瓷,皇家景御。
2、享拥御瓷,尊崇景御。
3、景御陶瓷,您不可错过的忠实之选。
4、景御陶瓷,瓷都御陶。
5、当世陶瓷,必属景御。
6、景御陶瓷,御品世家。
7、吸引你的不仅仅是景御陶瓷。
8、瓷都御瓷,景御流芳。
9、一品景德镇,七彩景御瓷。
10、景之心,御之品,瓷之魂。
11、陶瓷之好,景御之美。
12、景色纵横,御瓷天下。
13、景瓷之聚,飮御诸友。
14、陶瓷王者,时尚巅峰。
15、传承景瓷,御窑当代。
16、景色纵横,御尊乾坤。
17、天下景德镇,一品景御瓷。
18、景·天下,御·万家,瓷·百年。
19、景御陶瓷,景德镇上品之作。
20、源千年古镇,承帝王风范。
21、景御陶瓷,御窑珍品。
22、御窑景御,世界共享。
23、景御中华,彰显国粹。
24、当代瓷窑,万众景御。
25、瓷中美景,饰界风行。
26、景御陶瓷为你打造美好生活。
27、千年瓷都景德镇,当代御窑景御瓷。
28、瓷都明珠,御冠全球。
29、景德镇真御品——景御陶瓷。
30、昔日隐深宫,今日飞万家。
31、精品景御,天下好瓷。
32、千年景德镇,最美景御瓷。
33、景德赏精瓷,臻品在御窑。
34、千年景德,最美景御。
35、景御,无与伦比。
36、凡土成大器,臻瓷在御窑。
37、百年景御陶瓷,千年瓷都典范。
38、好瓷如玉,景御陶瓷。
39、美“景”于陶,古“御”于今。
40、景德老窑,景御陶瓷。
41、景御,瓷器美人。
42、景御陶瓷:千年技艺,现代精制。
43、选陶瓷,来景御。
44、“景御”穿越之感,回到从前。
45、景御陶瓷,陶瓷王者。
46、御窖好瓷,景御名瓷。
47、千年景御瓷,一品瓷都风。
48、传承千年成此景,御用上品誉天下。
49、陶瓷品牌有无数,珍品之手是景御。
50、景都经典,御用品质。
51、景御瓷砖,美好家园必需拥有。
52、精品御窑,景御陶瓷。
53、传承经典,发扬创新。
54、景尚添华,御品无双。
55、陶瓷新宠——景御陶瓷。
56、古镇名窑,景德御瓷。
陶瓷讲解词范文

陶瓷讲解词范文嗨,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一个充满魅力的陶瓷世界。
咱们先来说说陶瓷是什么呢?简单来讲,陶瓷就是用泥土,经过各种奇妙的工序变身而成的精美物件。
这泥土可不像咱们路边随便挖的土,那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特殊泥土,就像参加选美比赛脱颖而出的选手一样。
咱们先聊聊陶瓷的历史吧。
这陶瓷的历史啊,那可真是源远流长。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鼓捣这些泥巴了。
那时候,做出来的陶瓷可能还比较粗糙,就像刚学画画的小朋友画出来的画,充满了质朴的感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时期,这陶瓷就像开了挂一样。
唐朝的陶瓷呢,大气磅礴,像唐三彩,那颜色丰富多彩,绿的像刚冒出头的嫩草,黄的像秋天熟透的麦子,蓝的像深邃的天空,而且造型也是多种多样,马啊、骆驼啊,做得栩栩如生,感觉就像下一秒就要奔跑起来或者驮着货物出发远行似的。
再到宋代,那可是陶瓷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瓷器,那风格就变得非常的文雅,讲究简约之美。
就像一个低调有内涵的文人雅士,看似简单,但是越看越有味道。
比如说汝窑的瓷器,那颜色淡淡的,像雨过天晴后的天空,透着一种宁静的美。
而且它的釉质特别温润,就像玉一样,摸起来手感特别舒服,让人爱不释手。
制作陶瓷可是个很复杂的活儿。
首先得把泥土揉成合适的形状,这就像咱们捏橡皮泥一样,不过难度可大多了。
然后呢,要把这个初步的形状放到窑里去烧。
这烧窑就像一场魔法之旅,温度的高低、烧制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最后的效果。
火候要是没掌握好,那可能做出来的陶瓷就不是那么完美了。
就像炒菜一样,盐放多了或者少了,菜的味道就不对了。
陶瓷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的。
有花瓶,花瓶可是陶瓷家族里的颜值担当。
它们有的身材高挑,像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则矮胖矮胖的,透着一种憨态可掬的可爱。
在瓶身上呢,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有的是手绘的花鸟鱼虫,画得那叫一个逼真,仿佛这些小动物都要从瓶子上跳出来或者飞出来了。
还有碗啊、盘子啊这些餐具,用陶瓷做的餐具不仅美观,而且用起来感觉都不一样呢。
博物馆导览词稿

博物馆导览词稿(导语)欢迎来到我们的博物馆。
这里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汇集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和展品。
在本次导览中,我们将带您领略博物馆的精彩世界,探索历史的长河,感受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博物馆概述)本博物馆始建于XXXX年,位于XXX地区的中心,是该地区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建筑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风格,外观雄伟壮观,内部空间布局合理。
(第二部分:馆藏珍品)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时期和不同文化的艺术品、手工艺品、历史文物等。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以下几个展品:1. 名贵的古代陶器:展示了中国古代陶器的发展历程。
这些陶器制作精良,形态各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
2. 精美的明器瓷器:展示了明代瓷器的独特魅力。
明代的瓷器工艺达到了高峰,花纹细腻、色彩鲜艳,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作品。
3. 雄伟的古建筑模型: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貌。
这些模型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宏伟气势,让人仿佛穿越时空。
4. 珍稀的文字文献:展示了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成果,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部分:展览亮点)除了馆藏珍品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为观众呈现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以下是本期主题展览的亮点内容:1. 主题展览名称:XXX展览时间:XXXX年X月X日至XXXX年X月X日展览内容描述:该展览聚焦于XXX主题,通过展示相关文物和资料,展现XXX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2. 主题展览名称:XXX展览时间:XXXX年X月X日至XXXX年X月X日展览内容描述:该展览围绕XXX展开,通过多种展示形式,让观众深入了解XXX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四部分:参观须知)为了您的参观体验更加顺畅,我们提供以下几点参观须知:1. 参观时间:博物馆对外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点到下午5点,周一休馆。
2. 参观购票:请您在入馆前购买门票并保留好,以便随时出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名窑陶瓷导赏词(数字展厅专用杨思宇康洁)中国,又被西方世界称为瓷国,可以说,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民族“第五大发明”。
湖南陶瓷发展史源远流长,工艺成就璀璨夺目,自东汉至清末窑址四百余处,青烟袅袅,遍布三湘。
湘阴窑、长沙窑、醴陵窑……这一串绚丽的名字将实用与审美融为一体,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湘瓷文化。
下面,请您随着视觉的转换,进入多彩的《湖南名窑陶瓷数字展厅》。
第一部分:凝土为陶源远流长古代陶器陶器的出现,与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密切相关,也意味着人类对水、火、土的飞跃性认知。
湖南古代陶器分布广泛,湘、资、沅、澧各大流域以及环洞庭湖区域都有出土。
其中,在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的陶片,距今已有一万多年,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白陶、红陶、黑陶,纹饰富丽、寓意深邃,是陶瓷史上的艺术佳作。
商周以后,很多陶器在造型和装饰上模仿青铜器、漆器,出现了彩绘、漆绘、锡涂等新品种。
到了东汉,铅釉陶蓬勃发展,灰陶、硬陶和高温釉陶在实用器中占据了大半江山。
印纹白陶盘您看到的这件陶盘胎质净白,盘外装饰了各种花纹,有圆圈纹、三角形纹、S形纹等。
如果转换器物的角度,您会发现盘底戳印了一个规整的八角星图案。
专家们把这个图案称为“八芒日轮”,是太阳神的象征,一般出现在祭祀的神器上。
原始先民在祭祀时,会把这件白陶盘高高举起,整个部族仿佛都在享受着太阳光的照耀。
他们认为,这样将得到太阳神的佑护。
这件小小陶盘由于“八芒日轮”的缘故,被赋予了某种至高无上的神力,难怪一些学者将它称为“艺术神器”。
这件印文白陶盘是汤家岗文化遗址中的特色器物,距今六千五百年至七千年。
红陶鬶这件红胎陶器叫做鬶,是宴会中不可缺少的温酒器物。
它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鲜艳的色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小小流口只需用手轻轻一捏就做成了。
最奇特的地方是它的三只足,为什么会像口袋一样鼓胀?这是为了增加器身的容量,而尖细的足底可以减少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延缓酒的散热。
它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三足能保持器物的稳定。
这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青釉陶壶神异的动物图案是这件青釉陶壶最吸引人的地方。
陶壶的肩部绘有一只怪鸟,仔细观察,您会发现它长有六只头。
《山海经》中说,在遥远的异国有一种鸟,黄色的身子,红色的脚,最奇异的是长了六个头。
壶上所绘的很可能就是这种鸟。
当然,六头鸟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就像龙凤一样,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或是精神寄托。
往下看,还有六头神鹿绕着腹部,或奔跑,或回首,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件陶器属于高温釉陶,胎质成分、制作方式、烧成温度等,很接近于后来的成熟青瓷,为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绿釉陶猪圈这件绿釉陶猪圈充满了生活气息。
在镂空的猪圈里,养了一头肥胖的猪。
它的背脊高高耸起,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猪有所不同,这说明当时的家猪还没进化成现在的样子。
猪圈的侧上方有一间敞开的茅房。
茅房与猪圈相连,直观的反映了当时农家的生活习俗。
这是一件东汉时期盛行的铅釉陶器,它以铜、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烧制,绿色的是氧化铜,红色的氧化铁。
这种陶器光亮晶莹,在技术上解决了过去表面粗糙的缺陷,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
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耐温程度只能达到六百度,而胎在这时还没完全烧结,很容易破碎,胎釉结合不好。
因此,铅釉陶器实用性差,大多烧制成明器,如建筑模型、动物等,主要用于随葬。
东汉白瓷豆这件看起来像烛台的瓷器叫做豆,形制规整、釉色白净、制作精细,腹部外壁有旋状纹饰,圈足做成喇叭的形态。
豆最初用来装粮食,后来逐渐用于盛放调味品。
它的历史悠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以陶器的形式出现了。
商周时期的豆大多是青铜器,有些还配了盖,当时作为一种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
这种白瓷豆是东汉时期的器物,豆在当时虽然仍有礼器的功能,但对它的使用已经逐渐减少。
白瓷虽然盛行于北方,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但湖南发现的东汉白瓷却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白瓷,这对研究白瓷起源地提供了重要依据。
东汉白瓷鍑湖南虽然出土了一些东汉的白瓷,但数量不多,因此非常珍贵。
这也是一件白瓷,名叫鍑。
从外形上看,敞口、长颈、平底,肩上还有两个倒“S”形贴花。
鍑的历史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一种重要的炊具。
唐代茶文化盛行,鍑成了煮茶用具,与风炉是浑然一体的,在陆羽的《茶经》中,关于鍑的形制和使用方式都有详细的介绍。
但是到了宋朝,鍑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部分:湘瓷泛青花湘阴窑湘阴窑是湖南青瓷的重要产地,隋唐时湘阴隶属岳州,因此又被称为岳州窑。
从东汉至五代,窑址的数次变迁,并没影响到技艺的传承,反而在瓷器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子,不断革新,愈烧愈精,被陆羽列为最宜煮茶的六大青瓷之一。
唐人刘言史在一首煮茶诗中称赞到:“湘瓷泛青花,涤尽昏渴神。
”这座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古窑,精品层出不穷,把各时代的特征成功的倒映在了釉色之中。
青瓷对书俑这件青瓷对书俑造型栩栩如生,人俑头戴晋贤冠,身穿交领长袍,相对而坐。
中间有书案,案上还放着笔、砚、简册及一件小巧的手提箱,一人拿笔书写,另一人正要下笔的样子。
从神态上看,二人似乎还在讨论着什么。
进贤冠,又称为梁冠,是古代儒生常戴的一种冠,冠上的横脊就是梁。
《后汉书》中说,可以根据梁的数量来推断人的等级,“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
”您可以看到,他们的冠上只有一梁,由此推测,他们应该是普通的文书小吏,或许正在校对着某部重要的典籍。
这件对书俑自然传神,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当时手工艺术的高超。
执物俑这一组人俑出土于晋代墓葬,共有73件,他们虽然身着农装,却有很大一部分人手里拿着刀、枪等兵器。
您或许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些农民都拿着兵器呢?其实,这正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豪强地主的势力日益增强。
他们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并把依附于自己的农民组建成私家武装,称为“部曲”、“家兵”。
家兵们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豪强地主看家护院,也参加农业生产,战时则出征打仗,成为维护封建秩序的主要力量。
那么这组人俑的原型,应该就是那些被豪强地主武装起来的农民。
青瓷骑马俑这一组青瓷骑马佣出土于晋代墓葬,共有20件,从人物形象上看,头戴高冠,身着开襟长袍,形态各异,有的拿着兵器,有的在奏乐,还有的正在做记录。
晋代皇权不强大,尤其是东晋,王、谢等大家族联合把持着朝政,士族阶层垄断了国家权利和社会财富,士族子弟们仅凭借出身背景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出现了历史上特殊的门阀现象。
这些骑马俑应当是模仿当时贵族出行仪仗制作的,虽然釉彩有所脱落,但它们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士族阶层高高在上的地位以及奢华无度的生活。
青瓷莲花盘口瓶这件青瓷莲花盘口瓶最大的特色,就是器身装饰的莲瓣纹。
看到这种纹饰,您可能会很自然的把它跟佛教文化联系在一起。
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士族成员多为信徒,他们积极建造寺庙、宣扬佛学,甚至有些还出家为僧尼。
唐代诗人杜牧曾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形容这一盛况。
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位于湘江流域的湘阴窑被深深的打下了佛教的烙印,因此您看到的这一时期的青瓷,常常带有与佛教相关的纹饰。
青瓷莲花座烛台这件青瓷莲花座烛台是祭祀时的供器,表面施以开片青釉,台座设计成浮雕覆莲,看起来典雅美观。
开片又称冰裂纹,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最初是瓷器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制出了开片釉。
湘阴窑所出瓷器上的莲花纹饰大多为刻花,简洁明快,以意为主,而这件瓷器却独具特色,采用了浮雕的形式来表现莲花,手法非常罕见。
青瓷龙首盉这是青瓷龙首盉,龙首形的柄,凤首形的流,在龙首和凤首相对应处,还特意加上了龙尾和凤尾,以保持装饰的完整性。
盉原为青铜器,口部浑圆,腹部向外鼓胀,有的三足,也有的四足,用来温酒或是调和酒水的浓淡,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十分流行。
这件瓷器仿造了青铜盉,带有强烈的复古风格,在当时的瓷盉中独特具特色。
褐釉印花瓷盒这是一件用于装化妆粉的小盒子,形态上大体比较规整,盖部因焙烧的原因略微有些塌陷。
盒子上装饰有团花草叶莲瓣纹,釉面看起来比较光亮。
提到涂脂抹粉,您一定会想到女孩子。
其实在古代,脂粉并非女子的专利,男子也常常使用。
《汉书》中就有多处地方提到男子使用化妆粉,只是这种行为在当时还不被推崇。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风气大变,“傅粉”成了士族男子时尚的事情。
褐釉印花高足杯这是褐釉印花高足杯,高高的足托起杯身,杯上装饰了团花纹和莲花纹。
有意思的是,这件高足杯并没有通体施釉,仅在腹部有褐色釉彩,其它部位露出灰色胎体。
外观美丽,使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
对于高足杯的起源时间还无法论证,就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是在南朝,到了元代,这种杯子广为流行,也称马上杯、把杯。
每个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特征,南朝时虽然工艺上略为粗糙,但形态已经成熟。
青瓷辟雍砚这是青瓷辟雍砚。
辟雍是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高等学校,为了让他们安心学习,学校四面环水,几乎与外界隔绝。
这个砚台有意模仿辟雍的形态,中间的突出部分用来研磨,四周是用于储墨的凹槽。
这种的设计模式,除了美观,还可以使墨汁不至于流出砚外。
您可以看到,砚的大部分地方都施有青釉,唯独中间裸露胎体,这并不是工匠的疏忽,而是为了增加研磨时的摩擦力。
早期的辟雍砚只有三足或者四足,到了隋唐,整圈都有小足,所以也被称为“百足砚”。
青瓷持物俑这件人俑身穿一件圆领束腰短服,左手拿袋,右手提壶,面带笑容的朝前走。
从衣着来看,他只是普通的百姓,但悠闲的生活和乐观的神态,可以推想到,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最为富足的盛唐。
这一时期的青瓷俑大多面带喜气,造型丰富,展示出绚丽多姿的生活、开明活跃的风气,以及交融并存的文化。
青瓷奏乐女俑这一组奏乐女俑身穿露胸圆领紧身衫,细腰长褶裙,显出婀娜的身姿。
从脸部看,个个花容月貌,面含羞色,刻画出了乐女们在恭候主人时的心态。
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繁荣发达的巅峰,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鼎盛时期。
唐人胸襟开阔,对外来事物能广泛包容,并择其精华兼收并蓄,音乐方面就是一个体现。
您可以看到她们手中的乐器,有中原的,也有来自于塞北西域的。
这组奏乐女俑是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青瓷乐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音乐文化和服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驾鹰俑这是一件青瓷驾鹰俑,从面容上看,深目高鼻,满脸髭须,与汉族人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他头缠璞巾,身着圆领半身束腰袍,右手上站着一只鹰,表情透出几分幽默和轻松。
古代波斯有驯养猎鹰的习俗,由此推测这件瓷器的原型可能是一位波斯人。
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加之主动与四邻交好,成为全世界的向往的乐土。
而畅通的海陆交通线,又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条件,于是,大批的异邦人来到中国。
胡人牵骆驼俑这也是胡人的形象,头上系着幞巾,着紧身短衣,露出一臂,腰上系皮带,腰间还挂着一把刀,脚上穿着一双长筒靴,弓步站立,面带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