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难点结晶水合物的析出
【2020高考化学考点剖析】考点17 化工流程中物质的结晶(解析版)

考点17 化工流程中物质的结晶化工流程中物质的结晶需根据晶体的组成、溶解度、水解、性质综合考虑,大多数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但对不同的晶体有所改变。
1.(2019全国Ⅰ卷)硫酸铁铵[NH4Fe(SO4)2·xH2O]是一种重要铁盐。
为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在实验室中探究采用废铁屑来制备硫酸铁铵,具体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4)步骤⑤的具体实验操作有______________,经干燥得到硫酸铁铵晶体样品。
【答案】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解析】(4)为了出去可溶性的硫酸铵、铁离子等,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2. (2018课标Ⅰ)醋酸亚铬[(CH3COO)2Cr·H2O]为砖红色晶体,难溶于冷水,易溶于酸,在气体分析中用作氧气吸收剂。
一般制备方法是先在封闭体系中利用金属锌作还原剂,将三价铬还原为二价铬;二价铬再与醋酸钠溶液作用即可制得醋酸亚铬。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3)打开K3,关闭K1和K2。
c中亮蓝色溶液流入d,其原因是________;d中析出砖红色沉淀,为使沉淀充分析出并分离,需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洗涤、干燥。
(4)指出装置d可能存在的缺点______________。
【答案】(冰浴)冷却过滤【解析】(3)打开K3,关闭K1和K2,由于锌继续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导致c中压强增大,所以c中亮蓝色溶液能流入d装置,与醋酸钠反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醋酸亚铬难溶于水冷水,所以为使沉淀充分析出并分离,需要采取的操作是(冰浴)冷却、过滤、洗涤、干燥。
3.(2017课标Ⅰ)(14分)Li4Ti5O12和LiFePO4都是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可利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还含有少量MgO、SiO2等杂质)来制备,工艺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3)TiO2·x H2O沉淀与双氧水、氨水反应40 min所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温度/℃30 35 40 45 50TiO2·xH2O转化92 95 97 93 88率%分析40℃时TiO2·x H2O转化率最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019届高考化学最有效的解题方法难点【14】结晶水合物的析出(含答案)

2018高考化学最有效的解题方法难点14 结晶水合物的析出溶液中晶体的析出是初中学习的内容,初中学习时要求低,不能满足于高考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深入学习。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t ℃时向a g 饱和Na 2CO 3(aq)中加入1.06 g 无水Na 2CO 3,搅拌后静置,冷却到原温度,结果溶液全部变为晶体(Na 2CO 3·10H 2O)。
求:[:(1)S(Na 2CO 3)与a 的关系式,S=_____________(S 代表溶解度)。
(2)a 的取值范围。
●案例探究[例题]已知某温度下,无水Na 2CO 3的溶解度是10.0 g/(100 g 水)。
在该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 2CO 3(aq)中加入1.06 g 无水Na 2CO 3,搅拌后静置。
试求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知识依托: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
错解分析:常见错解有三:一是忽略析出的碳酸钠晶体中含有结晶水,二是不知道析出的碳酸钠晶体中含多少结晶水,三是认为析出的碳酸钠晶体中只含有1.06 g 碳酸钠和相应的结晶水。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有两种方法,一是过程思维法,二是终态思维法。
方法1(过程思维法):先求加入的1.06 g 无水Na 2CO 3形成并析出晶体的质量m 1(Na 2CO 3·10H 2O)及溶液中由此减少的水的质量m 1(H 2O)Na 2CO 3 ~ Na 2CO 3·10H 2O ~ 10H 2O106 g 286 g 180 g1.06 g m 1(Na 2CO 3·10H 2O) m 1(H 2O)m 1(Na 2CO 3·10H 2O)=2.86 g m 1(H 2O)=1.80 g再求溶解在1.80 g 水中Na 2CO 3的质量m 2(Na 2CO 3),及这些Na 2CO 3析出所形成晶体的质量m 2(Na 2CO 3·10H 2O)和溶液由此而减少水的质量m 2(H 2O)m 2(Na 2CO 3)=g100g 1.80g 10.0⨯=0.180 g Na 2CO 3 ~ Na 2CO 3·10H 2O ~ 10H 2O106 g 286 g 180 g 0.180 g m 2(Na 2CO 3·10H 2O) m 2(H 2O)m 2(Na 2CO 3·10H 2O)=0.486 g m 2(H 2O)=0.306 g依次类推,求m 3(Na 2CO 3)及m 3(Na 2CO 3·10H 2O)和m 3(H 2O),直至所得晶体质量m i (Na 2CO 3·10H 2O)在∑=n i i m1(Na 2CO 3·10H 2O)的和中可以忽略为止。
化学反应的析出

化学反应的析出在化学反应中,析出是指在反应过程中一种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凝聚成固体颗粒或形成沉淀的过程。
析出在实验室合成、工业生产以及自然界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化学反应中的析出进行深入论述,从反应条件、产物性质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反应条件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析出的条件通常包括溶液浓度、温度和反应物浓度等因素。
当溶液中溶质浓度超过其饱和点时,过剩的溶质会析出形成固体颗粒或沉淀。
此外,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析出过程。
通常情况下,提高温度可以使物质更容易溶解在溶液中,降低温度则会促进析出的发生。
反应物的浓度高低也是影响析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浓度的反应物能够增加溶液中物质的浓度,从而促进析出的形成。
2. 析出产物的性质析出产物的性质与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密切相关。
常见的析出产物包括无机盐、晶体、胶体等。
无机盐的析出是由于反应物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溶液的固体产物,常见的如氯化铅、硫酸钡等。
晶体的析出是由于溶液中物质的过饱和,使其形成稳定的晶体结构,如石膏晶体、冰晶等。
胶体的析出是溶液中胶体颗粒的凝聚作用引起的,如胶体银溶液的凝胶化反应。
3. 析出的应用析出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实验室合成、工业生产以及自然界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实验室合成中,析出常用于分离纯化产物,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沉淀性,通过析出可以得到目标产物的纯净形态。
在工业生产中,析出作为一种反应分离手段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例如从废水中去除重金属离子、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等。
在自然界中,析出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过程,如矿物的析出和沉积形成岩石层等。
总结起来,化学反应的析出是指在反应过程中一种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凝聚成固体颗粒或形成沉淀的过程。
析出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反应条件、产物性质等。
析出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实验室合成、工业生产以及自然界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析出的条件和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反应中的析出过程。
高考化学实验物质的鉴别方法总结

高考化学实验物质的鉴别方法总结关于高考化学实验物质的鉴别方法总结化学是很灵活的科目,学好化学不仅需要对概念的完全理解,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所以多多联系、多多总结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1.物理方法观察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被鉴别物质的状态、颜色等进行,如鉴别相同浓度氯化铁和氯化亚铁溶液溶液;嗅试法主要通过判断有挥发性气体物质的不同气味来进行,如鉴别氨气和氢气;水溶法主要通过观察鉴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来进行,如鉴别碳酸钠和碳酸钙;加热法主要适用于易升华的物质鉴别,如单质碘、萘的鉴别;(此方法在化学方法中也用到)热效应法常用于某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有明显变化的物质,如铵盐、浓硫酸、烧碱的鉴别;焰色法常用于某些金属或金属离子的`鉴别,如钾盐、钠盐的鉴别。
2.化学方法加热法如碳酸氢盐、硝酸盐、铵盐等盐类及难溶性碱等受热易分解、结晶水合物的受热失水等等;水溶性(或加水)法如无水硫酸铜遇水呈蓝色,或其水溶液呈蓝色,电石遇水有气体放出等等;指示剂测试法常用石蕊、酚酞及pH试纸等来检验待鉴别溶液或液体的酸、碱性,如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铵、氯化铝、小苏打、苏打(用pH试纸);点燃法主要用于检验待鉴别气体物质的助燃性或可燃性的有无,以及可燃物的燃烧现象、燃烧产物的特点等等,如乙炔燃烧产生大量黑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火焰呈苍白色;指示剂法主要是利用待鉴别物质性质的差异性,选择适合的试剂进行,如鉴别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铵、氯化钠四种溶液,可选用氢氧化钡溶液;鉴别甲酸、甲醛、葡萄糖、甘油四种溶液,可选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然后分别与其共热;分组法当被鉴别的物质较多时,常选择适合的试剂将被鉴别物质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再对各小组进行鉴别,如鉴别纯碱、烧碱、水、氯化钡、硫酸、盐酸六种无色溶液(液体)时,可选用石蕊试液将上述六种溶液分成三个组(酸性、碱性、中性),然后再对各组进行鉴别。
3.其他方法只用一种试剂法如只有蒸馏水和试管,鉴别以下几种白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钡、无水硫酸铜、硫酸钠、氯化铝、氯化钠时,先检验出硫酸铜,然后再依次鉴别出氢氧化钡、硫酸钠、氯化铝、氯化钠;不同试剂两两混合法如不用任何试剂鉴别下列四种无色溶液,纯碱、烧碱、硫酸铝、氯化钡,分别取少量,任取一种与其余三种溶液混合,记录实验现象;两种溶液自我鉴别法如两瓶失去标签,外观无任何区别的无色溶液,只知一瓶是盐酸,一瓶是碳酸盐,不用其他试剂进行鉴别。
结晶水合物知识点和考点

结晶水合物知识点和考点作者:卢勇来源:《中学化学》2017年第06期在初中化学中,结晶水合物的知识点相对较少并且较为分散,是一类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物质,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学生出现一些模糊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结晶水合物,本文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并对考点举例分析。
一、结晶水合物知识1.结晶水合物含义结晶水是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时晶体里结合着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结晶水,含有结晶水的物质,便叫做结晶水合物。
例如晶碱(Na2CO3·10H2O)等。
此类物质的命名方法是:先把结晶水分子个数念出来,中间用“合”字连接,最后说出盐的名称。
如晶碱应叫“十水合碳酸钠”,胆矾(CuSO4·5H2O)叫做五水合硫酸铜。
根据定组成定律可知:每种晶体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时,分子内所结合的水分子个数是固定的。
如硫酸铜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时,每个CuSO4分子结合着5个水分子,而不能是别的数目,故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
2.结晶水合物结构特点从结构上看,结晶水合物A·nH2O中的化合物与水分子之间的结合力并不强,相对其他分子而言,化合物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当给其加热或在常温下结晶水合物就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
如给胆矾加热,它会失去全部结晶水,晶碱的风化现象也是这一原因。
结晶水合物加热或在常温下能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
任何物质溶解于水时都要发生以下两个过程,一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受到水分子的吸引作用向水中扩散;二是溶解到水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化合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当改变外界条件时,从溶液中会析出晶体,有些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相对结合的比较牢固,这样的微粒从水中结晶时会克服大量水分子的吸引力作用,将其结合的水分子随其结晶析出,这样的晶体便会带有结晶水。
如CuSO4和FeSO4等在从溶液中析出时会带有结晶水。
而另一些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间结合的不十分牢固,其从溶液里析出时,不能克服大量水分子的吸引力作用,而失去了结合的水分子,这样的晶体内就不含有结晶水,如NaCl与KNO3。
高考化学铜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附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铜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附答案解析一、铜及其化合物1.浅绿色盐X仅含四种元素,不含结晶水,M(X)<908g•mol-1,某小组为了探究X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上述实验中,得到23.3g白色沉淀 E、28.8g红色固体G和12.8g红色固体H。
已知:①X分解成A、B、C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②常温下B呈液态且1个B分子含有10个电子。
请回答如下问题:(1)写出B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2)在隔绝空气、570℃温度下加热X至完全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3)请写出G溶于D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实验检验固体C中是否仍含有X: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u4(OH)6SO4 Cu4(OH)6SO4Δ4CuO+SO3↑+3H2O↑Cu2O+2H+=Cu2++Cu+H2O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溶解,再加入少量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样品中含有X,反之则没有。
【解析】【分析】浅绿色盐X在570℃、隔绝空气条件下受热分解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得到A、B和黑色固体C,常温下B呈液态且1个B分子含有10个电子,B为H2O,A和水反应生成的D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E,E只能为BaSO4,则D为H2SO4,A是SO3;23.3g白色沉淀E的物质的量为0.1mol,黑色固体C可能为Fe3O4、CuO、C等,黑色固体C隔绝空气在1000℃反应生成气体F和红色固体G,G能和H2SO4反应生成红色固体和蓝色溶液应为Cu2O在酸性溶液中的歧化反应,Cu2O+H2SO4=Cu+CuSO4+H2O,所以黑色固体C为CuO,G为Cu2O,气体F为O2,红色H为Cu,蓝色溶液I为CuSO4,然后结合反应产生的物质的质量计算物质的量,利用物质的量的比等于原子个数比,结合其不含有结晶水,确定X的化学式,并进行有关解答。
割补法在结晶水合物析出问题中的应用

整 理 得 公 式 . 2 :
1 . 2 应 用
等
模型 1 : 某 温度时 x的溶解度为 S , 在足量 的该饱
和溶液中加人无水 x为 m克 , 充分搅拌后析 出 x・ H: 0
的质量 为多少? 解析: 设溶质的式量 为 M, 析 出晶体质量为 克 , 通过割补法建构模 型如下:
例1 ( 1 9 8 6 年 高考 试题 ) 在 一定温度 下, 向足量 的饱 和 N a C O , 溶液 中加 入 1 . 0 6 g 无水 N a C O , , 搅 拌 后静置 , 最终所得 晶体 的质量为 ( )
A . 等于 1 . 0 6 g
C . 等于 2 . 8 6 g
整理得公式 1 - 1 .
模型 2 : 若 蒸发掉 m克溶 剂, 则析出 克晶体,
由割补法建构图 2的模 型:
便于操 作的方 法。 本文借用 割补法对 结晶水合 物 的析
出问题 进行了探讨。 割补法就是通过 对图形的分 割、 补
全, 将复杂图形简单化。 本文的割补法就是 把加进 或者
,W ×
_1 . 0 6> 0- - ' , W > 2. 8 6
析 出带结 晶水溶 质
例2 ( 2 0 1 0浙江化学竞赛试题 ) £ ℃时 N a S O 的
溶解度是 Sg , 其饱和溶液密度 d g ・ c m ~ , 物质 的量浓度 为c o t o l — L ~ 。 向足量饱 和溶液 中加人 X g 无水 N a S O
分离 的溶质 通过割 补的方式 进行 还原 , 以建 构饱 和溶
i _ ■ i ■ {
图 2 模 型 2图示
液平 台为切人点进 行探讨。 割补法通 过建 构模 型把抽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小课题研究——以“结晶法在分离提纯中的应用”为例

实践分享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小课题研究——以“结晶法在分离提纯中的应用”为例■徐益宏摘要:化学实验题历来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所在,而实验题的核心环节往往是分离提纯,结晶法又是分离提纯的重要方法之一。
笔者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角度、改变溶剂的极性角度、盐析角度等方面,对结晶法在分离提纯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提高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结晶法;溶解度;温度;极性化学实验题历来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所在,而实验题的核心环节往往是分离提纯,结晶法又是分离提纯的重要方法之一。
而在二轮复习中,学生在这一知识体系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什么时候用蒸发结晶?什么时候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什么时候用蒸发浓缩、趁热过滤?等。
为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熟练应用各种结晶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角度研究1.单一溶液结晶问题研究(1)如何从NaCl 溶液中得到NaCl 晶体?方法:蒸发结晶。
程度:蒸发至大量晶体出现,少量水用余热蒸干。
适用类型: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晶体类型,同时,此类晶体一般比较稳定,受热不易分解,不易水解,不易被氧化等。
溶解度(g )(℃)4(2)如何从CuSO 4溶液中得到五水硫酸铜晶体?方法: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程度:蒸发至溶液表面出现晶膜。
适用类型: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明显的晶体,此类晶体可以带结晶水、受热易分解、易水解、易氧化等。
2.混合溶液结晶问题研究(1)如何从KNO 3、NaCl (1∶1)混合溶液中分别得到KNO 3、NaCl 晶体?方法:蒸发浓缩,趁热过滤(得到NaCl ),滤液冷却结晶(得到不纯的KNO 3)。
(2)如何除去KNO 3中少量的NaCl 杂质?方法:重结晶,即将固体混合物溶于热水中,形成热饱和溶液,然后冷却结晶,得到的晶体为较纯的KNO 3。
如果依旧含有少量NaCl ,可以再进行一次。
(3)如何除去NaCl 中少量的KNO 3杂质?方法:将固体溶于水形成混合溶液,然后蒸发浓缩,趁热过滤,得到NaCl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难点结晶水合物的析出
溶液中晶体的析出是初中学习的内容,初中学习时要求低,不能满足于高考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深入学习。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t℃时向a g饱和Na2CO3(aq)中加入1.06 g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冷却到原温度,结果溶液全部变为晶体
(Na2CO3•10H2O)。
求:
(1)S(Na2CO3)与a的关系式,S=_____________(S代表溶解度)。
(2)a的取值范围。
●案例探究
[例题]已知某温度下,无水Na2CO3的溶解度是10.0
g/(100 g水)。
在该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2CO3(aq)中加入1.06 g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
试求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析出结晶水合物的计算能力。
知识依托: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
错解分析:常见错解有三:一是忽略析出的碳酸钠晶体中含有结晶水,二是不知道析出的碳酸钠晶体中含多少结晶水,三是认为析出的碳酸钠晶体中只含有1.06 g碳酸钠和相应的结晶水。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有两种方法,一是过程思维法,二是终态思维法。
方法1(过程思维法):先求加入的1.06 g无水Na2CO3形成并析出晶体的质量m1(Na2CO3•10H2O)及溶液中由此减少的水的质量m1(H2O)
Na2CO3 ~ Na2CO3•10H2O ~ 10H2O
106 g 286 g 180 g
1.06 g m1(Na2CO3•10H2O) m1(H2O)
m1(Na2CO3•10H2O)=2.86 g m1(H2O)=1.80 g
再求溶解在1.80 g水中Na2CO3的质量m2(Na2CO3),及这些Na2CO3析出所形成晶体的质量m2(Na2CO3•10H2O)和溶液由此而减少水的质量m2(H2O)
m2(Na2CO3)= =0.180 g
Na2CO3 ~ Na2CO3•10H2O ~ 10H2O
106 g 286 g 180 g
0.180 g m2(Na2CO3•10H2O) m2(H2O)
m2(Na2CO3•10H2O)=0.486 g m2(H2O)=0.306 g
依次类推,求m3(Na2CO3)及m3(Na2CO3•10H2O)和m3(H2O),直至所得晶体质量mi(Na2CO3•10H2O)在(Na2CO3•10H2O)的和中可以忽略为止。
m3(Na2CO3)= =0.0306 g
Na2CO3 ~ Na2CO3•10H2O ~ 10H2O
106 g 286 g 180 g
0.0306 g m3(Na2CO3•10H2O) m3(H2O)
m3(Na2CO3•10H2O)=0.0826 g m3(H2O)=0.0520 g m4(Na2CO3)= =0.00520 g
m4(Na2CO3•10H2O)= =0.0140 g
……(生成固体质量以0.170倍递减)
最后得出所得晶体质量m(Na2CO3•10H2O)
m(Na2CO3•10H2O)= (Na2CO3•10H2O)
=2.86 g+0.486 g+0.0826 g+0.0140 g+……
=3.44 g
方法2(终态思维法):设最终析出Na2CO3•10H2O的质量为x,则其中含有Na2CO3和水的质量分别为:m(Na2CO3)= m(H2O)=
这样,若将( -1.06 g) Na2CO3溶解在质量为的水中,在题设温度下,当形成饱和溶液,所以:
x=3.45 g。
答案:3.45 g
评注:二法相比,方法一不及方法二简捷、准确。
方法一之答案较方法二之答案出现一定的误差,是有效运算和四舍五入的结果。
若进行纯数字运算,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应该是完全相同的。
●锦囊妙计
求析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常有两种思维:(1)过程思维:按晶体析出分过程计算的一种方法,思维朴素易接受,但计算量大;(2)终态思维:摒弃晶体析出过程,直接由最终结果计算的方法,优点是计算量相对较小。
●歼灭难点训练
1.(★★★)在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2CO3(aq)中加入1.06 g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是( )
A.等于1.06 g
B.大于1.06 g而小于2.86 g
C.等于2.86 g
D.大于2.86 g
2.(★★★)将例题中的“10.0 g”改为“50.0 g”,其他不变,试求之。
3.(★★★★)t℃时,向足量饱和Na2CO3(aq)中,加入1.06 g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并冷却至t℃,最终所得晶体质量为5.83 g,求该温度下Na2CO3的溶解度。
4.(★★★★★)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俗名海波、大苏打。
现向定量饱和Na2S2O3(aq)中加入m g无水Na2S2O3固体,搅拌后静置,得到一定质量的
Na2S2O3•5H2O晶体,欲求所得晶体质量x(g),还必须补充一个条件。
则:
(1)所补充的条件是 (用字母表示,但要说明它的含义);
(2)写出求所得晶体质量的计算式,x=______。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解析:(1)最后所得晶体质量为(a+1.06)g,其中含Na2CO3质量是:106(a+1.06)/286 g,含水质量为:180(a+1.06)/286 g;则:
S= ×100 g= g
(2)由于S>0,所以:2650a-4770>0,a>1.8。
答案:(1)S= g (2)a>1.8
歼灭难点训练
1.D
2.解析:设析出Na2CO3•10H2O质量为x,则:其中含Na2CO3质量为106 x/286,含水质量为180 x/286;
(106x/286-1.06 g)∶50.0 g=(180x/286)∶100g
x=18.9 g
答案:18.9 g
3.解析:5.83 g Na2CO3•10H2O中含Na2CO3质量5.83 g×106/286=2.16 g,含水质量5.83
g×180/286=3.67 g。
则:
S(Na2CO3)=30.0 g
答案:30.0 g
4.提示:(1)所补充的条件是:一定温度下,Na2S2O3在
水中的溶解度S(g)。
(若未指明温度,该小题不能得分)
(2)所得x(g)Na2S2O3•5H2O中:m(Na2S2O3)= g,m(水)= g,
则
答案:(1)一定温度下,Na2S2O3在水中的溶解度S(g)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