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合集下载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

01
02
03
明确个人物品
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明确标 识,如贴上姓名标签或放 在指定位置。
妥善保管
养成整理、归纳自己物品 的好习惯,确保物品安全 ,避免丢失。
尊重他人隐私
不随意翻动、拿取别人的 私人物品,尊重他人的隐 私权。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合理规划、整理自己 的物品,提高自我管理能 力。
互动游戏
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物品,以及如何尊重他人的权 益。
结束环节
总结回顾
对本次主题班会进行总结,强调不乱拿 别人东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 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VS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孩子们在家中实践不乱 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巩固所学知识。
05
作业与要求
改进措施和展望
改进措施
针对本次班会的不足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 生的参与度;二是丰富教学方法,采用更多 样化的教学手段;三是加强实践环节,引导 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展望
希望通过本次班会的成功经验,能够为今后 的主题班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同时, 也希望学生能够将“不乱拿别人的东西”这 一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成为自觉 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好公民。
展开环节
小组讨论
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是否有 过乱拿别人东西的经历,以及这种行 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一些具体案例,让孩子们了 解不乱拿别人东西的必要性,以及如 何正确处理自己的物品。
深入环节
角色扮演
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处理物品的场景,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不乱拿别人东西的良好习惯。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五篇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五篇

《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五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常会碰到小孩子未经别人允许拿走别人东西的情况,处理这样的事情往往令我们比较头疼,我们既要考虑到教育方法,也要顾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欢迎查阅!《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主题班会教案1设计背景小班幼儿刚入园,自我意识较强,随意性也很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容易拿别人的东西,还有个别幼儿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

为此设计本课教育幼儿,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并且通过学习,知道如何借东西。

活动目标1、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2、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看到喜欢的东西,能够使用文明语言向别人借。

活动准备1、玩具“机器猫”一个。

2、故事图片《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3、幼儿自带一件喜欢的玩具。

活动过程一、以玩具“机器猫“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要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 (出示玩具“机器猫”)师:“它是谁呀?听!它怎么了?”“呜------,机器猫哭了?为什么会哭呢?谁来猜一猜?”幼儿回答:“生病了,迟到了------”师:“也许小朋友们的猜都有可能,那到底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小朋友们知道吗?”“原来呀,机器猫被丁丁偷偷的带回了他的家,到了晚上,机器猫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找妈妈了,想回自己的家,所以它就哭了。

唉!有小朋友也许要问老师,机器猫为什么会被丁丁偷偷的带回家了呢?原来呀------”二、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一边出示教学图片,一边和小朋友讲述故事内容)2、提问:(1)现在小朋友明白了没有,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2)丁丁把机器猫还给毛毛了吗?丁丁是怎么对毛毛说的?(3)如果你是毛毛,你会对丁丁怎么说?3、讨论:小朋友,刚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丁丁是因为太喜欢机器猫了,才会把它带回家,可是他这样做对不对呀?那如果是你的话,你非常喜欢别人的玩具或者东西的话,你会怎么办?幼儿回答:“不能抢,要借------”师:“借的时候怎么说?”“那好,咱们现在就来做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借玩具。

文明礼仪第九课 不乱动他人物品

文明礼仪第九课 不乱动他人物品

第九课不乱动他人物品
教学目标:
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乱动乱翻他人物品。

教学过程:
1、在别人家做客(出示插图)
不经主人同意,不能随便打电话。

不能乱动人家的东西。

2、客人到你家(出示插图)
不能随便翻动客人带来的物品。

3、在学校(出示插图)
不经允许,不能随便翻阅同学的书信。

不能把同学的玩具拿回家。

4、贪小便宜的后果
读一读小故事:
老鼠偷油
厨房里有一个长颈瓶,瓶里装满了香油。

有一只乖巧的老鼠把瓶塞咬得粉碎,然后把长长的尾巴伸进瓶里,再把沾满了油的尾巴拖出来,卷到嘴边,津津有味地吃个饱。

“多好的尾巴啊!有了你,我才吃上了这样香的油。

”它夸奖起尾巴来。

日子久了,从厨房到鼠洞就印下了一条油迹。

猫发现了鼠洞,就日夜守在鼠洞旁边。

做坏事的家伙,胆子总是越来越大。

一天,老鼠想把沾满油的尾巴拖回洞去,让自己的小老鼠也饱吃一顿。

老鼠工要进洞,猫猛扑上去。

老鼠赶快逃进洞里,但是,那尾巴沾的油太重了,一时缩不进去,帽一爪子抓住了它的尾巴,连它的尾巴,连它整个身子都给拖了出来。

当它快要被猫咬死的时候,老鼠就咒骂起自己的尾巴来:“你,多坏的尾巴啊!没有你,我决不会送命。


猫说:“当尾巴对你有利的时候,你就夸奖它;当尾巴对你有害的时候,你就咒骂它。

你根本不想想:偷油是件坏事。

你的命就送在偷油上!”。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案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案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教案.doc第一章:引言1.1 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1.2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1.3 教学时间40分钟1.4 教学准备PPT、案例材料、讨论卡片1.5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概念,解释其背后的道德原理。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二章:什么是道德规范2.1 目的使学生了解道德规范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尊重。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2.3 教学时间40分钟2.4 教学准备PPT、案例材料、讨论卡片2.5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道德规范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三章: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原因3.1 目的使学生了解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3.3 教学时间40分钟3.4 教学准备PPT、案例材料、讨论卡片3.5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如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等。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四章: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好处4.1 目的使学生了解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处,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

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3.结合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后果。

情感:对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满。

自己也不愿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行为:1.未经主任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

2.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要赔偿。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段“诚实勇敢”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

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既是诚实教育,又是文明礼貌教育。

向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儿童时期,不少孩子有过随便拿、随便翻别人东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有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当然,他们不是偷偷摸摸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归自己,而是未经主人允许就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走。

出现这种现象大致是由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从心理上讲,儿童一般是出于喜欢别人的东西,眼前急需要的东西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或是对别人的新鲜物品比较好奇,才去动用别人的东西。

认为先拿去用一用,用完之后再还给人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有时候就忘记归还,再加上儿童年龄小,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他们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问题,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很难想到自己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这种行为虽然不同于“偷”,但也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

这种坏毛病发展下去成为习惯,将会腐蚀孩子的幼小心灵。

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

从小重视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对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文明行为具有特殊意义。

教法建议:1.对本课的教学定位要准,教师应把握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从而明确:他们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因为自己喜欢、想玩或需要,没有得到主人的许可就拿走去用,这与占小便宜,想要别人的东西不一样,更不是小偷、小摸的行为。

但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没有礼貌的行为。

2.本课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向学生渗透推己及人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学会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通用4篇)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篇1教学目标认知:1.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尊重别人、没有礼貌的表现。

2.知道随便拿被人的东西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3.结合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后果。

情感:对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满。

自己也不愿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行为:1.未经主任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

2.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要赔偿。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段“诚实勇敢”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

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既是诚实教育,又是文明礼貌教育。

向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儿童时期,不少孩子有过随便拿、随便翻别人东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有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当然,他们不是偷偷摸摸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归自己,而是未经主人允许就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走。

出现这种现象大致是由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从心理上讲,儿童一般是出于喜欢别人的东西,眼前急需要的东西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或是对别人的新鲜物品比较好奇,才去动用别人的东西。

认为先拿去用一用,用完之后再还给人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有时候就忘记归还,再加上儿童年龄小,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他们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问题,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很难想到自己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这种行为虽然不同于“偷”,但也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

这种坏毛病发展下去成为习惯,将会腐蚀孩子的幼小心灵。

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

从小重视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对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文明行为具有特殊意义。

教法建议:1.对本课的教学定位要准,教师应把握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从而明确:他们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因为自己喜欢、想玩或需要,没有得到主人的许可就拿走去用,这与占小便宜,想要别人的东西不一样,更不是小偷、小摸的行为。

希望同学们不要随便拿人的东西的演讲词

希望同学们不要随便拿人的东西的演讲词

希望同学们不要随便拿人的东西的演讲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不要随便拿人的东西”。

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不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还要珍惜他人的财物。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随便拿人的东西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而信任的基础就是尊重和理解。

如果我们随意拿取他人的物品,无疑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和不关心。

别人会因此而对我们失去信任,这将会给我们之间的关系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随便拿人的东西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物品能够得到妥善保管,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人同样的尊重。

如果我们随意拿取他人的东西,不仅是对他人财产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责任的逃避。

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行为将会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对我们的信任。

随便拿人的东西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如果我们随便拿人的东西,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公德的无视。

我们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随便拿人的东西是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随意占有他人财物属于侵权行为,是违法的行为。

我们应该明白,法律的约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而违法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应该遵守法律,不以身试法。

同学们,拿人的东西是一种不道德、不负责任、不文明、违法的行为。

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爱护他人的财物。

让我们共同努力,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谢谢大家!。

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小班教案反思

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小班教案反思

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小班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尊重他人财物——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小班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尊重他人财物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和社交礼仪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财物的意义和影响。

2. 分享和讨论一些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何为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3.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尊重他人财物,包括不随意拿取、不损坏、不弄丢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与主题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介绍故事:讲述一个关于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故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不愉快和不公平。

3. 讨论案例: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可能的后果。

4. 引导学生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出尊重他人财物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5. 游戏活动: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模拟尊重他人财物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6.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财物。

7.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回顾角色扮演活动,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感悟,以及对未来行为的改进计划。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导入和故事讲述。

2. 故事或案例材料,用于讨论和引导学生思考。

3. 游戏道具,用于角色扮演活动。

4. 讨论记录表或反思问卷,用于学生反思和评估。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财物、是否能够遵守规则等。

2. 学生的反思讨论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尊重他人财物的认识和态度的改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醒他们尊重他人财物的重要性。

2. 组织相关的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尊重他人财物的理解和实践。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尊重他人财物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7条这样规定道:诚实,不说谎话,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要送还给失主或交公。

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这是做文明人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教室里空无一人,你看见别人桌上的那支心爱已久的钢笔时,你会把它放进自己的书包吗?看到别人抽屉里有你特别喜欢的玩具时,你会取出来玩吗?当你看到一个钱包放在桌上,而周围又没有他人时,你会把它装入口袋吗?当你借了别人的东西非常喜欢时,你会迟迟不还吗?当你正犹豫不决时,你可曾问过自己:这样做算什么行为呢?此刻警钟不得不为你敲响,这可是小偷小摸行为啊!也许你不以为然,也许你觉得这样做并不算什么,可你了解这种行为的危害吗?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中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中绝大多数的青少年犯罪都是由小偷小摸行为发展而成的。


古语说得好:“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许多犯罪都是从犯小毛病开始的,小错可能是大错的开始,小错其实很容易改掉,而大错不但造成严重后果,而且难以改正。

如果一个人现在有小偷小摸的行为,而不及时改正,不防患于未然,那么小错不改的你会越陷越深,最终必将跌入犯罪的深渊。

同学们,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这群生机勃勃、充满理想的小学生所要的、所希望看到的吗?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无论别人的东西多么好看、多么好玩、你多么的需要,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千万别伸手,因为:那是别人的!无论你是否有过随意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让我们一起记住:损坏公物须赔偿,借了东西定归还,拾到东西要交公,别人的东西决不拿。

让我们一起为做个有诚信的文明人而共同努力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