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溶解的过程一

物质是由哪些基本粒子构
的物质构成的奥秘网
对“元素观、微粒观、
成的?哪一种粒子是构成
络图,完善所学知识,
物质分类观”等化学基 本观念的形成。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 的谜语,从溶液的分 类、性质、组成、结构 等方面,初步认识溶 液,明确研究和学习一 种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创设 情境
激趣
启思
重点 难点
重点:溶解的微观实质,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难点:溶解的微观实质;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 定性的原因;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建立。
评 价 设 计
1.通过课堂提问、跟踪练习和达标检测等方式,考查学生自 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及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考查学生能否 运用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一“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 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
后每个蔗糖分子要跟一定
体的描述。
对蔗糖和食盐溶解的
数目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
过程有了进一步更具
作为一个整体不断运动,这
体的认识。
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水合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
释疑
合作
交流
【引导思考】:
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能从微 观的角度综合描述物质溶 解的微观过程吗?
【点拨归纳】:
【自我评价】:
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 迁移,思考跟踪练习 题,进行解答。
【问题启思】: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 问题。
在此初步提到“扩散” 和“水合”两个过程, 为后面学习“物质溶解 时能量的变化”做好铺 垫。
运用“对比”的科学方 法进行观察,便于学生 获得全面准确的科学 结论。进一步从微观的 视角加深对“溶解过 程”的理解。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篇一: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12345【篇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归去来兮】《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齐市二十九中学田玉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的微观形成及乳化原理。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大海”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再增设几个实验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1、将蔗糖、食盐、硫酸铜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2、将等量的泥沙、面粉、植物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试验1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过程。
2、引导学生对比实验1和实验2所得混合物在宏观和微观上各有什么不同,从引入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展示】多媒体动画展示蔗糖、食盐在水中的微观溶解过程及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展示泥沙、面粉与水的混合过程及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使学生在微观上对溶液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有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认识,这会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结论】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024年版)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核心素养目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对食盐溶解过程的微观揭秘,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建立微粒观;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判断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知道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与微粒运动有关,初步建立能量观;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掌握乳化的原理,并了解溶液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解决措施: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动画和演示实验境 【情景创设】播放图片:生理盐水的相关信息【提出问题】1.氯化钠注射液是无色的,它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氯化钠是怎样溶解于水中的?一探:【提问】将一定量的食盐放入水中,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食盐去哪儿了?【微观探源-播放食盐溶解的动画】【微观探源-播放蔗糖溶解的动画】二探:液【展示图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提问】1.生理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说明了溶液具有什么特征?2.如果把生理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说明溶液具有什么特征?【提问】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3、溶液一定是液态的吗?【讲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并展示常见的溶液,让学生根据规则进行判断三探:质 时 的 【情境导入并提问】为什么摇一摇就能使饮料变冰呢?思考、判断【引导】设计实验【演示实验】氢氧化钠和氯化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变化【讲解】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呈现图片】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乳 化 【提问】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演示实验】洗涤剂和油污作用【讲解】乳化的原理【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都能洗掉油污,去污原理相同吗?归 纳 讨论、交流、表达、最后归纳出溶液化。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
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二、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会变红色。
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哪些溶液?[指导分析]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设问](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指导学生实验探究](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分析解释]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指导分析]用多媒体逐一打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溶液均一性、稳定性的意义。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学会判断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对溶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三、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水、食盐、高锰酸钾、酒精、植物油、烧杯、玻璃棒、药匙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溶液形成的动画、实验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共同特征。
(2)提问:“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1)讲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强调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特征,并解释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状态。
3.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和高锰酸钾分别溶解于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及溶液的形成。
4.讨论交流(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判断溶液、溶质、溶剂?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5.巩固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定物质是否为溶液,并指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6.课堂小结(1)总结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7.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尝试制作一种溶液,并记录制作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一、课题的引入。
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
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看来应该加强溶液形成这门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区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
篇2: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导航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几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3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就能可以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水吗?我这有两块沾有油污的手帕,你能帮我洗干净吗?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新课讲授25分钟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探究活动1如何去油污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
[提问]: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和上节课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
[提问]:沾有油污的手帕该怎么清洗呢?现在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汽油、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把手帕上的油污洗干净。
[提问]: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
[提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
试管内加
入的物质
振荡现象
倒掉液体
后的试是
否干净。
前
后
静置
水和植物油
水、植油
和洗涤剂
小组讨论。
形成共识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比较哪一种方法使油污手帕洗得更干净。
学生倾听讲解
各抒己见,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乳化现象。
亲手实验,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知识,讨论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的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问]: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有时会感到烧手,那是怎么回事?
[提问]: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并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探究活动2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等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提问]: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讲解]:在溶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微观过程。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NH4NO3、NaOH
学生思考讨论,可能是洗衣粉溶解过程放热。
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的简图,组与组之间进行充分地交流并讨论,一致通过后再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29页表格中。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可能是……
理解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微观过程。
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对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老师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肯定。
答案可能有七、八种,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还会想到更多实验方案。
再次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这个拓展实验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与中考题型接轨。
课外作业;
1.家庭小实验
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调查研究
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在家里开展小实验
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讨论的形式在班上交流,也可
以将撰写的小论文贴在班上展示,还可以到人教网教育论坛上交流。
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2分钟
一、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二、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 1.放热;2.吸热。
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
一、课题的引入。
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
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
看来,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还要加强,还要强化学生分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