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滚滚长江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能在长江水系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地,长度,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入海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和主要的支流湖泊,能会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
二、能会阅读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能资源的的分布。
三、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开发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难点】长江的源地,长度,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入海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和主要的支流湖泊。
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
【学法指导】如何学习一条河流? 一般思路: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 河流概况 长度、流域面积、流量支流、分段、分界点名称上游河流特征 中游下游河流的开发利用 水能的开发航运、灌溉【自主学习识长江】请同学们在右面 “长江水系图”中完成以下问题1、用黑笔描出长江的干流,注意看它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2、对照课本24页的“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3、在图中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城市:宜昌、湖口,并说出它们所属的省区。
4、用蓝笔描出长江的支流和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和汉江,鄱阳湖和洞庭湖。
5、用红笔描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沿江城市。
【过关斩将学长江】第一关:读课本50页长江水系图,学习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的发源于_____高原的_______山脉,流入______,全长______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第二关: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自上游到下游依次为_____ _____西藏云南重庆____ _____ 江西____ 江苏_____记忆小窍门:(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与沪)第三关:长江流经的地形区有:____高原、____山区、____高原、____盆地、________平原第四关: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点是:上中游A_____在______省,中下游分界点B_____在_____省;兼跨长江上中游的省区是湖北,兼跨中下游省区是江西.第五关:.长江主要的支流有: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⑦______其中最长的支流是______ 湖泊C______D______【合作探究析长江】任务一:读课本50-51页,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上游:落差___,水流急,多峡谷,_____丰富。
初中地理_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2)滚滚长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2)滚滚长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2.识记长江干流长度和主要支流、流经省市区和地形区及上中下游的特征。
3.理解长江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长江在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
4.学会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并根据河流落差分析水能丰富的河段;学会在地图上查找长江干支流;学会绘制长江干流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利用查找地图熟悉的地理事物,建立空间概念;2.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及河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加强对学生的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长江源流概况难点:长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述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第五套人民币10元背面风景,询问知不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学生会回答长江。
进一步询问知不知道这是长江的哪个景点?学生基本都会说三峡。
教师再进一步询问这是三峡的哪个峡?这时学生一般都不知道了,进而揭晓谜底——瞿塘峡的夔门。
)教师:生活处处是学问,希望同学们能多留心生活中的事物。
而对于长江三峡,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峡水利枢纽了(同时多媒体展示三峡水利枢纽图片)。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长江。
板书:滚滚长江二、讲授新课1、读图2-32“长江水系”(1)、在图2-32中找出长江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2)、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看看他们分别属哪一个省区?(3)、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和汉江。
(4)、对照图2-9,找出长江的主要地形区。
(5)、长江流域重要的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读图观察后汇报:由小组合作归纳小结长江源流概况基本信息,通过小组互助关注每一个学生。
2、学习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1)分析“长江干流剖面图”。
初中地理_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2)滚滚长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2)滚滚长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2.识记长江干流长度和主要支流、流经省市区和地形区及上中下游的特征。
3.理解长江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长江在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
4.学会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并根据河流落差分析水能丰富的河段;学会在地图上查找长江干支流;学会绘制长江干流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利用查找地图熟悉的地理事物,建立空间概念;2.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及河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加强对学生的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长江源流概况难点:长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述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第五套人民币10元背面风景,询问知不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学生会回答长江。
进一步询问知不知道这是长江的哪个景点?学生基本都会说三峡。
教师再进一步询问这是三峡的哪个峡?这时学生一般都不知道了,进而揭晓谜底——瞿塘峡的夔门。
)教师:生活处处是学问,希望同学们能多留心生活中的事物。
而对于长江三峡,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峡水利枢纽了(同时多媒体展示三峡水利枢纽图片)。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长江。
板书:滚滚长江二、讲授新课1、读图2-32“长江水系”(1)、在图2-32中找出长江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2)、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看看他们分别属哪一个省区?(3)、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和汉江。
(4)、对照图2-9,找出长江的主要地形区。
(5)、长江流域重要的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读图观察后汇报:由小组合作归纳小结长江源流概况基本信息,通过小组互助关注每一个学生。
2、学习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1)分析“长江干流剖面图”。
【教材分析】《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教材分析__地理_初中_张秀红_

《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教材分析
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第二中学张秀红
《滚滚长江》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
“中国的第一大河”部分,介绍了长江水系的河流概况,其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能让学生感受到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变迁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防护和治理”暗线,来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
学生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还可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长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载体。
学好长江这一课,能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感叹,能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
教学难点:
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长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滚滚长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①、了解长江水系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②、学会分析并掌握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③、了解长江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
2、能力要求:①、长江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自然特征,是由于处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植被等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鲜明的对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地理要素之间制约和依存的辩证关系;②、通过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得河流水文特征的初步能力。
3、思想教育要求:①、通过音乐、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了解长江,增进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②、通过讲述长江是世界著名大河及其流域丰富的水利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加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与积极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
[教学难点]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关于长江的知识点,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外流河和内流河的知识,长江是外流和还是内流河?注入什么洋?这节课我们就来详细学习长江。
板书:长江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长江流域景观展示,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教师讲述: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第一长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江之歌》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河流——长江。
(打开“滚滚长江”课件)(一)教师:翻开课本P46、地图册P20,小组讨论完成活动1-4题,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展示思考问题 1、长江为什么有“中国第一大河”之称?(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学生回答:略(在学生回答时打开“长江源流概况”课件对照讲解)。
教师小结: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海拔6621m),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km。
沿途接纳了众多支流,年径流量达9600亿m3。
初中地理_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二地理上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主备人授课人授课时间123④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坏了植被⑤支流众多,雨季降水集中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⑤4. 在右图中写出下列地理事物名称:干支流A-H 城市1-4 湖泊5-6标出上中下游分界点及名称。
悟——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后反思4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图及绘图能力;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与深度。
且前面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的内容,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也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内在联系去分析、解决问题是本课时学法指导的主要方法。
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大量幻灯片,地理图片和实景,歌曲和98抗洪视频资料,运用合作探究,引导点拨的方法,在课堂上展示、学习,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
探究问题的设计也是切合学生实际,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手段,整合大量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展示了长江的魅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欣赏感悟中体验,在掌握长江基本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黄金水道”的含义,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道德情操;同时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究长江的5贡献与洪涝灾害,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多媒体将课本知识加以重组、整合,大容量实景图片,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河流的方法,再加上教学过程设计比较合理,所以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读图及分析图的指导与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抓住课堂重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将生活实例(如长江1998年抗洪食品)与课堂有机结合,,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有声有色,回味无穷。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长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学情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八年级的地理,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心理上表现出办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上儿童和成人的成分都有,极不稳定,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从,对老师的教育时违时从,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也比较难集中到学习上来。
长江课后效果分析总体上来说,1•预习效果差强人意教学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了充足的自习时间,可大部分学生阅读教材时走马观花,对新知识了解十分的模糊,没有思考过哪些知识可通过自己探究便能掌握, 哪些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哪些知识又是难以理解的,更无法抓不住要点,自习的效果不佳。
2.未充分利用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眼睛”,可见地图是地理信息非常重要的载体。
在教科书中有着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这些地图几乎能把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更加完整、形象、直观、生动的呈现出来,易于理解。
而学生利用地图的情况却是差强人意。
学生往往会忽视了配合相应的地图去学习,文字和地图脫节,使得知识抽象化,内容枯燥,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4]。
地理学科的很多知识往往需要直接笔记在相应的图上,可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未认识到这一点,做笔记时都很随意,随便在书本上的一块空白处写。
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知识“死记硬背”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迅速,但仍是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难以弄明白,只有选择死记硬背知识,经常会出现学生把知识点弄混淆。
甚至,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地理的关键就是靠谁的“背”功厉害。
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到头疼,也由此严重影响了地理学科的吸引力。
提高初中生地理学习效率的对策措施学会使用教材地理教材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工具,又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重视教材,学生在课堂上认真阅读课本,习惯做自学笔记,回答一些问题等不同的途径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的考虑,学会使用教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语意式”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来阅读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
初中地理_滚滚长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长江,并说出长江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段的水文特征,长江对人类的贡献、发生洪水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初步了解长江对本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群英献策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长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对人类的贡献。
难点:长江的水文特征,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
【教学设计】在图上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湖北指图说出主要支流和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洞庭湖、长江上游“水流平稳,落差大,多曲流,多湖“水利部长”“交通部长”“农业部长”“旅游局长”要求:各小组选择以上角色中的一个,根据长江各河段特点,找准各河段分别具有的优势,支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被称为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沛,暴雨时各支流往往同时涨水。
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交流收获:学了这节课,你一定有了许多收获,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一起和大家交流吧!探究乐园运用学习长江的方法,对养育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进行科学探究,了解她各段的水文特征、对人类的贡献,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学情分析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举世闻名,学生对它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对它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敬畏感;前面我们在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为这节课顺利的完成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前面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已具备了读图、析图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中找出长江发源山脉、注入海洋、流经的地形区、省区,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2、能够初步知道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3、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长江的源流概况,七大支流为难点。
2、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播放《长江之歌》,学生仔细聆听,认真揣摩歌词含义。
2、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习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并进入“长江知识知多少”环节,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学生带着浓厚的求知欲,进入“观视频寻答案”环节,通过观看大气磅礴又与课本内容及其吻合的长江纪录片,在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初步的记忆长江基本知识;继而进入“静心冥想忆知识”环节,对视频中出现的知识,进行及时回顾,在本环节中,学生要牢记口号“脑子要静,姿势要正”,让课堂充满仪式感,更便于初中学生的学习。
4、初步了解长江知识以后,进入“按图索骥找知识”环节,进一步加深印象。
学生在地图中寻找长江发源山脉、注入海洋、流经省区、地形区、分界点城市等知识,并让学生到前面进行指图、圈图展示,其余同学认真观看,评判对错,对部分知识的记忆,老师进行方法指导。
5、对于学生较难记忆的“长江支流”,利用微课的形式解决,在微课堂中,学生跟着视频画一画,手脑结合进行识记。
老师利用谐音,创设情境“雅砻江的山民,骑着嘉陵摩托去乌汉买香干”,同时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来帮助学生巧秒记忆,继而进入长江各河段水文特征的学习。
6、关于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设计了“角色扮演”的环节,通过游客绘声绘色的演讲,学生初步了解长江各河段特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重点知识进行穿插讲解。
7、角色扮演结束,设计了“活学活用来帮忙”环节,通过描述以下两张照片反应的水文特征、判断其拍摄河段,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图一上游富水能的原因及水电站布局与地形的关系;图二长江下游航运价值高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读图、讨论、讲解:
图1
图2
8、设计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9、课件展示其他班级学生优秀知识小结,让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并鼓励学生自选形式,创造更好的小结形式,加深记忆。
课程的最后,全班同学在“班级表现排行榜”中,检阅各组同学表现情况,全班一起为本节课最佳表现小组鼓掌祝贺,以为鼓励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学情分析
下面,我将从认识心理、知识储备、学习方法等方面,对初二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
1、认知心理方面,好奇心强且已经具备了不错的短时记忆能力,渴望表现和表扬,但同时也具有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缺点。
2、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省区、地形、气候以及河流概况,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3、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他们从进入初中就一直经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的不错能力。
基于学生以上的学情特点,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中,我采用了“观视频寻知识”、“按图索骥找知识”“微课堂上学知识”、“角色扮演记知识”等多种形式讲述新知,对重难点知识,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解决,充分地让学生扬长避短,尽可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效果分析
这节课,条理明晰,对知识的讲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很好的契合了学生认识结构特点。
此外,基于对学情的充分分析,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中,采用了“观视频寻知识”、“按图索骥找知识”“微课堂上学知识”、“角色扮演记知识”等多种形式讲述新知,对重难点知识,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解决,充分地让学生扬长避短,调动了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紧张又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效果很棒。
教材分析
对《滚滚长江》一节的学习,是在前面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地形、气候以及河流概况以后进行的,这些知识,为分析、识记其流经的省区、地形区、水文特征等,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同时,作为我国第一大河的长江,是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条河流,其在识记、分析河流源流概况、水文特征等方面,也为下一节学习黄河起了示范作用。
因此长江这一节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滚滚长江》首先从长江的发源山脉,流经的省区、地形区,注入海洋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和主要的支流湖泊,介绍了长江的源流概况,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材详细分长
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这一部分的分析应结合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进行。
最后,从长江的水能、航运讲述了长江的开发利用。
评测练习
1、“静心冥想忆知识”环节:
1)长江发源山脉,源头,注入海洋
2)长江依次流经的地形区:
省区:
3)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界点:、
2、“按图索骥找知识”环节:
在课本50页,2-46“长江水系”图中:
1)找出长江发源的山脉、注入海洋
2)找出长江依次流经的省区
3)找出长江支流,北侧:、、、
南侧:、、
利用谐音、创设情境巧记忆:“雅砻江的山民骑着嘉陵摩托去乌汉买香干”4)圈出长江上中游、中下游划分界点
3、“活学活用来帮忙”环节:
根据所学知识,描述下面两张照片反映的水文特征并判断其拍摄河段:
照片1
照片2
4、“集思广益找证据”环节:
小组讨论:长江下游为什么航运价值高?
(提示:可结合俄罗斯的叶尼塞河、欧洲的多瑙河进行分析)结论:长江下游航运价值高,取决于:
5、读长江水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长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宜昌、武汉将长江划分为上、中、下游
B.长江上游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长江中游江阔水深,利于航运
D.长江下游河道弯曲,滩多流急
2)合理利用长江各河段优势发展经济的是( )
A.河段①②发展淡水养殖业
B.河段②③发展水电业
C.河段①③发展内河航运业
D.河段①②③沿线发展旅游业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较多,环节设计紧凑,形式多样,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但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通过本节学习,从课堂上看,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的较清晰,学生也比较有兴趣。
但通过学习,发现有些同学知识停留在课本上,迁移能力差,知识用的不活,要注意鼓励学生先理解后识记,注重对其读图、析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在回答问题环节,部分学生仍存在不敢表达或不愿表达的情况,不举手或手举的不坚定,回答问题声音弱以及紧张声音发颤的现象,需要强化这方面的练习,对学生多加鼓励、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课标分析
本节对应的课标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水文特征以及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这一课程标准,特制定以下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江水系概况,能在地图中找出长江发源山脉、注入海洋、流经的地形区、省区,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2、学会分析并掌握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长江的源流概况,七大支流为难点。
2、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