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数据库复习资料

地理数据库复习资料
地理数据库复习资料

地理数据库复习资料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论

1.数据

(1)定义:是指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世界而记录下来的数字、字母或符号,可以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2)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是有用的、经过加工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素材、是信息的载体和表达形式。

2.数据库

(1)定义:是指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2)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3)DBMS的功能:定义、操纵、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4)数据库系统(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5)DBS的特点:

数据的结构化;最小的冗余度;数据集成化,物理存储上不存在重复;数据的共享;数据与程序独立;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数据库系统结构

(1)从数据库管理系统角度看:

三级结构模式(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的系统结构

(2)从数据库最终用户角度看:

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

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多层结构

是数据库系统外部的体系结构

?4.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5.数据库的二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1)外模式/模式映象

①模式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对应于一个模式可以有任意多个外模式。

②对于每一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象,它定义了该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③外模式/模式映象通常包含在各自的外模式的描述中。

④当模式改变时(增加新的关系、新的属性、改变属性的数据类型等),数据库管理员修改有关的外模式/模式映象,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就没必要修改。

⑤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2)模式/内模式映象

①描述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说明逻辑记录和字段在内部是如何表示的。

②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时(例如选用了另一个存储结构),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映像作出相应的改变,可以使得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

③模式/内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6.空间数据库的定义及类型

(1)空间数据库:是用来存储空间数据的数据库。它实现对具有一定地理要素特征的相关空间数据集合的统一管理,空间数据间紧密联系共同反映现实世界中某一区域内综合信息或专题信息间的联系,主要应用于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2)空间数据库的类型

①根据空间数据库管理的空间数据的类型划分:

矢量线化数据库

栅格影像数据库

栅格地图数据库

航空影像数据库

卫星影像数据库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

数字地面模型数据库

三维景观空间数据库

②根据空间数据库管理的空间数据的性质划分: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基础地理空间要素(道路、河流、居民地、建筑物等)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数据库,通用性最强,共享需求最大。

专题应用空间数据库:针对某一领域、行业、部门具体管理和应用需要所建的数据库。

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

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库

道路交通空间数据库

旅游管理空间数据库

第二章数据模型与空间信息模型

1.地理空间实体:指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形态特征并具有地理意义的地理空间物体。是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现象。

2.空间实体的数据描述

(1)空间实体的数据抽象

现实世界经过抽象形成概念世界,然后形成数据世界。把现实世界的地理事物表示成各种数字和字符形式,并记录在计算机中,形成数据世界。如图:

(2)实体对象的描述

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分为三类:(根据GIS数据组织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划分)

①基于实体对象的描述—对象模型

②基于场的描述—场模型

③基于网络的描述—网络模型

(3)概念模型的选择

①场模型通常用于具有连续空间变化趋势的现象,如海拔、温度、土壤变化等。在遥感领域,场模型占据主导地位。

②对象模型一般用于具有明确边界和独立地理现象的建模,如道路、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等。

③对象和场可以在多种水平上共存,即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采用对象模型和场模型的集成,对象模型和场模型各有长处,应该恰当地综合应用这两种模型对地理现象进行抽象建模。

3.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1)矢量数据结构(隐式表示)—基于坐标:矢量结构是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来表示点、线、面等地理实体。

包括:实体数据结构、索引数据结构、拓扑矢量数据结构

A.拓扑关系:描述空间实体之间的相邻、连通、包含、相离和相交等空间关系;

B.拓扑关系的表示:点文件、弧段文件、多边形文件

(2)栅格数据结构(显式表示)—基于格点:指将空间分割成各个规则的网格单元,然后在各个格网单元内赋以空间对象相应的属性值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包括:栅格矩阵结构——直接编码方法

游程编码结构

四叉树数据结构八叉树数据结构

十六叉树数据结构

A.四叉树数据结构:将空间区域按照4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2n×2n,且n>1),直到子象限的数值单调为止,最后得到一棵四分叉的倒向树。

特点:

具有可变分辩率;

编码效率高,可根据图形结构调整除去不必要的存储量;

编码具有区域性,便于图形图象的分析运算;

便于岛的分析;

便于同栅格矩阵之间的转换;

四叉树建立的方法:线性四叉树、常规四叉树

(3)两种数据结构的对比:

?4.数据模型(1)数据模型的定义: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和简化,是数据库系统用以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

(2)数据模型的组成:①数据结构②数据操作③数据约束

①数据结构--对静态数据的描述

a.主要描述数据的类型、内容、性质以及数据间的联系等。是数据模型的基础,数据操作和约束都建立在数据结构上。不同的数据结构具有不同的操作和约束。

栅格数据

属性明显,位置隐含

矢量数据位置明显,信息隐含优点 1.数据结构简单;

2.空间数据的叠置和组合十分

容易方便;

3.各类空间分析很容易进行;

4.数学建摸方便;

5.技术开发费用低。

1.表示数据精度高;

2.严密的数据结构,数据量小;

3.用网络连接法能完全描述拓扑关系;

4.图形输出精确美观;

5.图形和属性数据的恢复、更新、综合都能实现。

6.它是面向目标的,不仅能表达属性编码,而且能方便地记录每个目标的具体的属性描述信息。缺点 1.图形数据量大;

2.用大象元减少数据量时,可

识别现象信息量受损失;

3.地图输出不精美;

4.难以建立网络关系;

5.投影变换花的时间多。 1.数据结构复杂;2.很难用叠置方法与栅格图形进行组合;3.显示和绘图费用高,特别是高质量的绘图,彩色绘图和晕线图等;4.数学模拟比较困难;5.技术复杂,多边形内的空间分析不容易实现。压缩编码方式

b.数据的逻辑结构:指反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数据结构(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

c.线性结构:数据结构中的元素存在一对一的相互关系(集合、线性表)

d.非线性结构:数据结构中的元素存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相互关系(树状结构、图形结构)

e.数据的物理结构:指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的存放形式,又叫数据的存储结构。

f.在数据库系统中是按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

②数据操作--对数据动态特性的描述

a.主要描述在相应的数据结构上的操作类型和操作方式。

b.本质上包括:

检索:查询;为用户服务

更新:增加、删除、修改;

为数据库保持时效性,由系统操作人员或管理员进行操作。

③数据约束--对数据静态特性的描述

a.主要描述数据结构内数据间的语法、词义联系、他们之间的制约和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的规则,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b.数据模型应规定该模型必须遵守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c.数据模型应提供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机制。

(3)数据模型的种类

按不同的应用层次分成三种类型: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

①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数据库用户的实现世界的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世界的概念化结构。

它使数据库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初始阶段,摆脱计算机系统及DBMS的具体技术问题,集中精力分析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等,与具体的数据管理系统无关。概念数据模型必须换成逻辑数据模型,才能在DBMS中实现。

a.概念模型的名词术语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既可以是实际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系;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特性,一个实体可以有若干个属性描述;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实体型: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

如: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系名)

实体集: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的集合;

键:能够唯一地标识出一个实体集中每一个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合,关键字或码;联系: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应为实体(型)内部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

b.实体间的联系类型

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c.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E-R图,E-R模型包含三个基本成分,即实体、属性和联系。

②逻辑数据模型

是用户从数据库所看到的模型,是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此模型既要面向用户,又要面向系统,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实现。常见的逻辑模型如下:

A.层次模型--树结构

概念: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层次模型。层次模型将数据组织成有向有序的树结构,可同时用于逻辑和物理数据的描述。

层次模型的物理实现:①物理邻接法②表结构法③目录法④位图法

优点:

将数据组织成有向有序的树结构

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实体之间的层次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数据的重构

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较容易实现

缺点:

层次结构的严格限制,查询效率低;更新删除操作繁杂

由于结构严谨,在设计层次模型时要细心考虑存储路径,确定后很难更改

模拟多对多的关系时,物理存储冗余

数据独立性较差

基本不具备演绎功能

基本不具备操作代数基础

B.网状模型--图结构

概念:用网络数据结构表示实体与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网络模型。

C.关系模型--二维表结构

定义:关系模型是根据数学概念建立的,它是将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数学上称为关系。

关系:关系模式中的一个具体的表,又称表(Table)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又称表的框架或记录类型

关系模式名(属性名1,属性名2,...,属性名n)

元组:表中的一行,又称行(Row)或记录(Record)

属性:表中的一列,给每一列取一个名称即属性名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主码:表中可唯一确定一个元组的某个属性组。

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外键:如果关系R的某一个属性组不是该关系本身的主键,而是另一关系的主键,则该属性组是R的外键。

优点: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结构简单灵活;数据描述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独立性

缺点:实现效率不高;描述对象语义的能力较弱;不适合于管理复杂对象的要求,模型的可扩充性较差;模拟和操纵复杂对象的能力较弱。

D.比较:

关系模型可以简单、灵活地表示各种实体及其关系,由数据本身建立联系,数据操作通过关系代数和关系运算实现,有严格的数学基础。

层次和网状模型:实体的联系主要通过指针实现,即把有联系的实体用指针链接起来。

③物理数据模型

a.面向计算机物理表示的模型,描述了数据在储存介质上的组织结构。它不但与具体的DBMS有关,而且还与操作系统和硬件有关。每一种逻辑数据模型在实现时都有其对应的物理数据模型。

b.DBMS为了保证其独立性与可移植性,大部分物理数据模型的实现工作由系统自动完成,而设计者只设计索引、聚集等特殊结构。

5.空间信息模型

空间信息模型通常分为两大类:场模型、对象模型

(1)场模型的类型:①图斑模型(用数学函数表示某一属性的变化)②等值线模型(等高、等温)③选样模型(离散点、断面线、不规则三角网、规则网格)①图斑模型

图斑模型将一个地理空间划分成一些简单的连通域,每个区域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函数表示一种主要属性的变化。根据表示地理现象的不同,可以对应不同类型的属性函数。

②等值线模型

等值线的特点:a.场经常被视为由一系列等值线组成;b.一条等值线就是地面上所有具有相同属性值的点的有序集合;c.用一组等值线将地理空间划分成一些区域,每个区域中的属性值的变化是相邻的两条等值线的连续插值;d.每条线唯一值;e.两条等值线不相交

③选样模型

地理空间上的属性值是通过采集有限个点的属性值来确定的。

a.离散点X、Y:绝对坐标值;Z由周围高程值插值计算

b.断面线记录的内容包括:DEM起始点坐标X0、Y0,断面线间隔DX或DY

c.不规则三角网(TIN)

d.规则网格(矩形、三角形等)全覆盖、不重叠

(2)定义场模型要求确定3个组成部分:空间框架、场函数、场操作。

空间框架F是一个有限网格,如地球表面的经度-纬度参照系

场函数:空间框架中的属性值到场区域的映射关系

场操作:用于处理不同场间的联系和交互,如并操作(+)和复合操作(o)

(3)场的特征

①空间结构特征和属性域②连续的、可微的、离散的③与方向无关的和与方向有关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④空间自相关

第三章关系数据库(P58)

?1.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关系的完整性是对关系的某种约束条件。是指保证数据正确的特性。

包括三大类:

(1)实体完整性

若K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主属性K值不能取空值或部分空值;实体完整性保证了关系中主码属性值的正确性。

(2)参照完整性

如果关系R2的外键FK与关系R1的主键PK相对应,那么外键FK的每个值必须为:关系R2中某个记录的主键的值或者取空值

(3)用户定义完整性

是用户按照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运行环境要求,针对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例如:

属性的取值范围(成绩:0~100)

数据的输入格式

某属性非空值

属性之间必须满足某种关系……

2.关系的数学定义

?(1)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域中所包含的值的个数称域的基数,用m表示。

(2)笛卡儿积

(3)关系的形式化定义

①定义:笛卡尔积的有限子集称作在域D1,D2,...Dn上的关系。表示为:R(D1,D2,...Dn)。

其中:

R表示关系的名字。

Di表示第i个属性。D1,D2,…,Dn表示不同的属性。

n是关系的目或度(Degree)。n目关系必有n个属性。

?②相关概念--关系的键

一个关系中记录中起标识作用的一个字段或者一组字段称为键。

关系的键分为下面4种:

超键:一个属性或多个属性集合,它唯一地标识一个关系中的记录。

?候选键:在关系中能唯一标识记录、不包括多余属性的属性集合称为候选键。(唯一性、最小性、时效性)

a.一个关系中可以有多个候选键。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都是该关系模式的候选键,称为全键(全码)。

b.主属性:候选键中的诸属性称为主属性。

非主属性:不包含在任何候选键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

主键:主键是一个候选键。它是从候选键中挑选出来用于唯一标识记录的关系键。外键:如果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X不是R的主键,而是另一关系S的主键,则该属性或属性组X称为关系R的外键FK。

3.关系代数

(1)传统的集合运算是二目运算,包含如下运算:

①关系并运算

关系R和关系S的并是属于R或属于S或同时属于R和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记为R∪S。

②关系差运算

关系R和关系S的差是由属于R而不属于S的所有记录组成的集合,即在关系R 中删去与S关系中相同的记录,组成一个新关系,记为R-S。

③关系交运算

关系R和关系S的交是由既属于R又属于S的记录组成的集合,即在两个关系R 与S中取相同的记录,组成一个新关系,记为R∩S。如果两个关系没有相同的记录,那么它们的交为空。

④广义笛卡儿积运算

设R和S是两个关系,如果R是m元关系、有k个元组,S是n元关系、有n个元组,则R×S是一个m+n元关系、有k×n个元组。

(2)专门的关系运算

①选择运算

②投影运算

设关系R(X,Y),X,Y均为属性集合。关系R在属性X上的投影是在关系R中选取X属性的相应列并删去重复行,组成一个新关系。

③连接运算

连接运算就是从两个关系的广义笛卡尔乘积中选取满足连接条件的那些记录。

自然连接与等值连接有何区别?

A.在做自然连接的两个关系中,要求值相等的属性名也必须相等,而在等值连接中不要求值相等的属性名相等。

B.在自然连接的结果中,去掉重复的属性名,而在等值连接的结果中不去掉重复的属性名。

C.若两个关系没有公共属性,则其自然连接就转化为笛卡尔积操作。

④除法运算

第四章结构化查询语言

1.SQL功能简介

2.基本表模式的定义

数据表是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物理地存储于数据库的存储文件中。(1)定义字段属性

①字段名(列名):字段名可长达128个字符。字段名可包含中文、英文字母、下划线、#号、货币符号(¥)及AT符号(@)。同一表中不许有重名列;

②字段数据类型(整数、字符串、货币或是其它类型的数据)

③字段的长度(指字段所能容纳的最大数据量)、精度和小数位数;

例:CHAR(N)----CHAR(20)

例如:数字12345.678,其精度为8,小数位数为3;

所以只有数值类的数据类型才有必要指定精度和小数位数。

例:NUMERIC(m,n)----NUMERIC(8,3)

④NULL值与DEFAULT值。

(2)定义完整性约束

①NULL/NOT NULL约束

②UNIQUE约束:UNIQUE约束用于指明基本表在某一列或多个列的组合上的取值必须唯一。允许为空,但系统为保证其唯一性,最多只可以出现一个NULL值。

③PRIMARY KEY约束:定义基本表的主键,其值不能为NULL,也不能重复,以此来保证实体的完整性。

④FOREIGN KEY约束:FOREIGN KEY约束指定某一个列或一组列作为外部键

其语法格式为:[CONSTRAINT<约束名>]FOREIGN KEY REFERENCES<主表名>(<列名>[{,<列名>}])

⑤CHECK约束:用来检查字段值所允许的范围

例:SCORE NUMERIC(5,1)CONSTRAINT SCORE_CHK CHECK(SCORE>=0AND SCORE <=100));定义SCORE的取值范围为0到100之间。

(3)修改基本表

SQL语言使用ALTER TABLE命令来完成这一功能,有如下三种修改方式:

①ADD方式

其语法格式为:ALTER TABLE<表名>ADD<列定义>|<完整性约束定义>

②ALTER方式

ALTER TABLE<表名>ALTER COLUMN<列名><数据类型>[NULL|NOT NULL]

!注意:使用此方式有如下一些限制:

a.不能改变列名;

b.不能将含有空值的列的定义修改为NOT NULL约束;

c.若列中已有数据,则不能减少该列的宽度,也不能改变其数据类型;

d.只能修改NULL|NOT NULL约束,其它类型的约束在修改之前必须先删除,然后再重新添加修改过的约束定义。

③DROP方式

A.删除完整性约束定义,ALTER TABLE<表名>DROP CONSTRAINT<约束名>

B.删除原有属性,例:在表S中删除“AGE”:ALTER TABLE S DROP COLUMN AGE;(4)改变基本表的名字,格式:sp_rename<旧表名>,<新表名>

(5)删除基本表,格式:DROP TABLE<表名>

3.索引的建立和删除

(1)索引的分类

①按照索引记录的存放位置可分为聚集索引与非聚集索引

A.聚集索引:按照索引的字段排列记录,并且依照排好的顺序将记录存储在表中。

B.非聚集索引:按照索引的字段排列记录,但是排列的结果并不会存储在表中,而是另外存储。

②唯一索引:表示表中每一个索引值只对应唯一的数据记录。

③复合索引

(2)索引的建立

建立索引的语句是CREATE INDEX,格式为:CREATE[UNIQUE][CLUSTERED]INDEX <索引名>ON<表名>(<列名>[次序][{,<列名>}][次序]…)

其中UNIQUE表明建立唯一索引;CLUSTERED表示建立聚集索引。

次序可为ASC(升序)或DESC(降序),缺省值为ASC。

例:为表SC在SNO和CNO上建立唯一索引。

CREATE UNIQUE INDEX SCI ON SC(SNO,CNO)

(3)索引的删除:DROP INDEX数据表名.索引名

?4.数据查询语言

(1)SELECT命令

①条件查询

查询条件运算符说明

比较=、>、<、>=、<=、!=、!>、!<字符串比较从左向右进行

确定范围Between And Between后是下限And后是上限确定集合In、Not In检查一个属性值是否属于集合中的值字符匹配Like、Not Like用于构造条件表达式中的字符匹配空值Is Null、Is Not Null当属性值内容为空时,要用此运算符多重条件And、Or用于构造复合表达式

例1(完全匹配查询):查询没有选修C1、C2的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和成绩。SELECT SNO,CNO,SCORE

FROM SC

WHERE CNO NOT IN(‘C1’,‘C2’)

等价于:

SELECT SNO,CNO,SCORE

FROM SC

WHERE CNO!=‘C1’AND CNO!=‘C2’

例2(部分匹配查询)查询姓名中第二个汉字是“力”的教师号和姓名。

SELECT TNO,TN

FROM T

WHERE TN LIKE‘__力%’

!注:一个汉字占两个字符。

%:表示任意知长度的字符串;_:表示任意单个字符。

例3(空值查询)查询没有考试成绩的学生的学号和相应的课程号。

SELECT SNO,CNO

FROM SC

WHERE SCORE IS NULL

②常用库函数及统计汇总查询

函数格式函数功能

COUNT(*)统计记录条数(统计元组个数)。

COUNT(字段名)统计一列值的个数。

SUM(字段名)计算某一数值型列的值的总和。

AVG(字段名)计算某一数值型列的值的平均值。

MAX(字段名)计算某一数值型列的值的最大值。

MIN(字段名)计算某一数值型列的值的最小值。

例1:求选修C1号课程的最高分、最低分及之间相差的分数。

SELECT MAX(SCORE)AS MaxScore,MIN(SCORE)AS MinScore,

MAX(SCORE)-MIN(SCORE)AS Diff

FROM SC

WHERE(CNO='C1')

③分组查询

例:查询选修两门以上课程的学生学号和选课门数

SELECT SNO,COUNT(*)AS SC_NUM

FROM SC

GROUP BY SNO

HAVING COUNT(*)>=2

④查询的排序

例:查询选修C1的学生学号和成绩,并按成绩降序排列。

SELECT SNO,SCORE FROM SC

WHERE CNO='C1'

ORDER BY SCORE DESC

DESC为降序,ASC为升序,缺省时为升序。

⑤连接查询

例:查询所有选课学生的学号、姓名、选课名称及成绩。

SELECT S.SNO,SN,CN,SCORE

FROM S,C,SC

WHERE S.SNO=SC.SNO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115941776.html,O=https://www.360docs.net/doc/115941776.html,O

⑥子查询

例:查询其他系中比计算机系某一教师工资高的教师的姓名和工资。

SELECT TN,SAL

FROM T

WHERE SAL>ANY(大于某一个)

(SELECT SAL

FROM T

WHERE DEPT='计算机')

AND DEPT!='计算机'/*注意:此行是父查询中的条件*/

5.数据更新语言与视图

?(1)SQL数据更新

①插入一行新纪录

例:在S表中插入一条学生记录(学号:S7;姓名:郑冬;性别:女;年龄:21;系别:计算机)。

INSERT INTO S

VALUES('s7','郑冬','女',21,'计算机')

②插入一行的部分数据值

例:在SC表中插入一条选课记录('S7','C1')。

INSERT INTO SC(SNO,CNO)

VALUES('s7','c1')

③插入多行数据

例:求出各系教师的平均工资,把结果存放在新表AVGSAL中。

首先建立新表AVGSAL,用来存放系名和各系的平均工资

CREATE TABLE AVGSAL

(DEPARTMENT VARCHAR(20),

AVGSAL SMALLINT)

然后利用子查询求出T表中各系的平均工资,把结果存放在新表AVGSAL中。

INSERT INTO AVGSAL

SELECT DEPT,AVG(SAL)

FROM T

GROUP BY DEPT

④修改数据记录

UPDATE<表名>

SET<列名>=<表达式>[,<列名>=<表达式>]…

[WHERE<条件>]

例:把教师表中工资小于等于1000元的讲师的工资提高20%。

UPDATE T

SET SAL=1.2*SAL

WHERE PROF='讲师'

AND SAL<=1000

⑤删除数据记录

DELETE FROM<表名>[WHERE<条件>]

(2)视图

定义: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或视图)导出的表,它与基本表不同,是一个虚表。视图在概念上与基本表等同,用户可以在视图上再定义视图,可以对视图进行查询、删除、更新等操作。

①定义视图

CREATE VIEW<视图名>[(<视图列表>)]

AS<子查询>

例:创建一个计算机系教师情况的视图SUB_T。

CREATE VIEW SUB_T

AS SELECT TNO,TN,PROF

FROM T WHERE DEPT='计算机'

②删除视图:DROP VIEW<视图名>

③视图定义后,对视图的查询操作如同对基本表的查询操作一样。、

(3)SQL数据控制

①系统权限与角色的授予

例1:为用户ZHANGSAN授予CREATE TABLE的系统权限。

GRANT CREATE TABLE

TO ZHANGSAN

例2:将对S表和T表的所有对象权限授予USER1和USER2。

GRANT ALL

ON S,T

TO USER1,USER2

例3:将对C表的查询权限授予所有用户。

GRANT SELECT

ON C

TO PUBLIC

例4:将查询T表和修改教师职称的权限授予USER3,并允许将此权限授予其他用户。

GRANT SELECT,UPDATE(PROF)

ON T

TO USER3

WITH GRANT OPTION

②系统权限与角色的收回

例1:收回用户ZHANGSAN所拥有的CREATE TABLE的系统权限。

REVOKE CREATE TABLE

FROM ZHANGSAN

例2:收回用户USER3查询T表和修改教师职称的权限。

REVOKE SELECT,UPDATE(PROF)

ON T

FROM USER3

第五章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1.函数依赖

定义:不严格地讲,函数依赖指的是一组属性值唯一决定另一组属性值的这种数据依赖。

对于函数依赖X→Y,又可以具体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平凡依赖和非平凡依赖:

如果X→Y,并且Y?X,则称此函数依赖为平凡依赖。

如果X→Y,但Y不是X的任意一个子集,则称此函数依赖为非平凡依赖。

②部分依赖和完全依赖:

如果X→Y,但对于X中的任意一个真子集X′,都有Y不函数依赖X′,则称此Y为完全依赖于X。

如果X→Y,并且存在X的某一真子集X′,使得Y函数依赖于X′,则称Y部分依赖于X。

③传递依赖和直接依赖:

如果X→Y,Y→Z,并且X不函数依赖于Y,则称Z传递函数依赖于X。

如果X→Y,Y→Z,但X函数依赖于Y,则称Z直接函数依赖于X。

2.范式

定义:按关系模式所具有的数据依赖性质对关系模式的分类,也就是关系的规范

化程度。规范化是把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通过模式分解转化为若干个高一级的关系模式的过程。

(1)第一范式(1NF)

关系的每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每个属性必须是原子的)

(2)第二范式定义:如果一个关系模式属于1NF,并且它的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它的每一个候选键,则称R满足第二范式。

(3)第三范式(3NF):如果一个关系模式R属于2NF,并且R的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它的任何一个候选键,则称R为第三范式。

(4)BCNF定义:设关系模式R(U)∈1NF,如果U中的每一个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U)的候选键,则称关系模式满足BCNF,记作R(U)∈BCNF。

第六章数据库设计与实施

1.设计目标

①满足用户需求。

②良好的数据库性能。即尽量减少冗余数据、有利于快速访问数据。

③能够被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受。

④准确模拟现实世界。

2.设计原则

①数据独立性原则

②共享度高、冗余度低原则

③用户与系统的接口简单性原则

④系统可靠性、安全性与完整性原则

⑤系统具有重新组织、可修改与可扩充性原则

⑥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系统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3.设计过程

①需求分析阶段:

主要通过收集空间数据库设计涉及的用户信息内容和处理要求,并加以规格化和分析。一般采用数据流分析法,分析结果采用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进行表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用户基本需求调研;

二是分析空间数据现状;

三是系统环境/功能分析。

②概念设计阶段

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将需求转换成通用的信息结构模型,例如,实体-联系模型。

③逻辑设计阶段:

除了要把E-R图的实体和联系类型,转换成选定的DBMS支持的数据类型,还要设计子模式并对模式进行评价,最后为了使模式适应信息的不同表示,需要优化模式。

④物理设计阶段⑤数据库实现阶段⑥数据库运行与维护阶段

A.数据流图

定义:是结构化分析方法中使用的工具,它以图形的方式描绘数据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过程,由于它只反映系统必须完成的逻辑功能,所以它是一种功能模型。数据流图有四种基本图形符号:

箭头,表示数据流;

圆或椭圆,表示加工;

双杠,表示数据存储;

方框,表示数据的源点或终点。

B.数据字典

定义:是用来定义数据流图中的各成分的具体含义,是关于数据信息的集合。它是数据流图中所有要素严格定义的场所,这些要素包括数据流,数据流的组成、文件、加工说明等其他应进入字典的一切数据,其中每个要素对应数据字典中的一个条目。

组成: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概念设计

地理空间数据库课堂练习二

/*课堂练习二*/ /*1.查找本数据库中所有的空间表*/ select f_table_name from geometry_columns; /*2.查找streams表的空间参考系的授权*/ select s.auth-srid from spatial_ref_sys s, geometry_columns g where g.f_table_name='streams' and s.srid=g.srid; /*3.获得75号路的几何类型*/ select st_geometrytype(centerlines) from divided_routes where name='路75'; /*4.获得鹅岛的WKT表示*/ select st_astext(boundary) from island where name='鹅岛'; /*5.判断名为路5,别名为“主街”的路段的几何属性是否为空*/ select st_isempty(centerline) from road_segments where name='路5' AND aliases = '主街'; /*6.蓝湖的几何结构是否简单的*/ select st_issimple(shore) from lake where name='蓝湖'; /*7.获得鹅岛的边界*/ select st_astext(st_boundary(boundary)) from island where name = '鹅岛'; /*8.获得鹅岛的MBR边界*/ select st_astext(st_envelope(boundary)) from island where name='鹅岛'; /*9.获得卡姆桥的x,y坐标*/ select st_x(position),st_Y(position)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复习资料

2.操作尺度: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应采用最佳尺度,不同操作尺度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 3.地理网格:是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网格。 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4.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5.对象模型: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6.地图数字化: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贯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地方法,生产出可在技术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 7.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8.空间数据结构:对空间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数据组织关系和编排方式。 9.影像金字塔结构:在同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与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 10.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11.空间数据查询:其属于空间数据库的范畴,一般定义为从空间数据库中找出所有满足属性约束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 12.空间分析: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异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13.栅格数据的追踪分析:对于特定的栅格数据系统,有某一个或多个起点,按照一定的追种法则进行追踪目标或者追踪的空间分析方法。 14.数字高程模型: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高程数据通常采用绝对高程。 15.数字地形分析:是指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二、填空题 1、地理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分为:对象模型、场模型、网络模型。

校园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设计方案

校园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设计方案 遥感1503班第10组 (杨森泉张晨欣杨剑钢熊倩倩)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 2017年5月

一.数据来源 二. 目的 三 .任务 四. 任务范围 五 .任务分配与计划六.小组任务分配七. E-R模型设计八.关系模式九.属性结构表十.编码方案

一.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为大二上学期期末实训数字测图成果(即DWG格式的校园地形图) 导入GIS 软件数据则为修改过的校园地形图 二.目的 把现实世界中有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的应用数据抽象成一个数据库的具体结构的过程。空间数据库设计要满足用户需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性能,准确模拟现实世界,能够被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受。

三.任务 任务包括三个方面: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 具体为: ①静态特征设计——结构特性,包括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②动态特性设计——数据库的行为特性,设计查询、静态事务处理等应用程序; ③物理设计,设计数据库的存储模式和存储方式。 主要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原则:①尽量减少空间数据存储冗余;②提供稳定的空间数据结构,在用户的需要改变时,数据结构能够做出相应的变化;③满足用户对空间数据及时访问的需求,高校提供用户所需的空间数据查询结果;④在空间元素间为耻复杂的联系,反应空间数据的复杂性;⑤支持多种决策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适应性。 四、任务范围 空间数据库实现的步骤、建库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建库流程 步骤:①建立实际的空间数据库结构;②装入试验性数据测试应用程序;③装入实际空间数据,建立实际运行的空间数据库。 前期准备工作内容:①数据源的选择;②数据采集存储原则;③建库的数据准备;④数据库入库的组织管理。 建库流程:①首先必须确定数字化的方法及工具;②准备数字化原图,并掌握该图的投影、比例尺、网格等空间信息;③按照分层要求进行

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学院: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姓名:乔婷婷 学号:201301181122

摘要: 目前,各种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兴未艾,它们的建设都需要有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作为其基础。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把基础地理数据获取、处理、管理、维护等各个环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以平原区某市数字城市建设项目为例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与实现的研究。 该数字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地形数据库建设涉及1:500、1:1000、1:10000、1:50000等多种比例尺;图形信息以点状、线状以及面状地物等形式存在;数据的属性信息以扩展属性和文字描述等方式存在,形成多尺度、多数据格式的数据源。 关键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概念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三部分组成,一般包括现势库和历史库。 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核心,按类型分为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五个分库,分库又根据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变化细化为子库,子库也可根据要素分成若干层; 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是数据存储、管理和运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条件。 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总体流程: 总体流程如下:基础地理数据收集、数据检查分析、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库编辑整理、质量检测、数据入库。 (一)基础地理数据收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核心,按类型分为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五个分库,分库又根据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变化细化为子库,子库也可根据要素分成若干层; 研究数据为2012年野外实测,由南方CASS软件编辑成的数字线划图;图层依据《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编码》按八大类进行分层;要素编码采用国际码+图形代码组成,地形图数据中点状地物的编码在要素的Z比例属性中;线状地物的编码在要素的厚度属性中;要素的扩展属性为地物的实体名称。 地形图数据根据《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标准,要对需要面状表示的要素进行构面处理,如池塘面、植被面,构面前需进行拓扑关系处理。 (二)数据检查分析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 48 实验学时:0 总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先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 参考教材:郭际元、周顺平、刘修国,空间数据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2 毋河海、龚建雅编著,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结构与处理技术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空间数据的存贮和管理技术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关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技巧的训练,为将来从事GIS应用系统及其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课程的基本内容 介绍数据库和数据模型库的存贮和管理技术,包括矢量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对空间数据的管理、符号库、网络空间数据库、三维空间数据库、海量空间数据库以及时态空间数据库。 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对各种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技术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二)掌握用文件管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并用程序予以实现。 教学安排 (一)数据库与数据模型(4学时) 理解数据库的概念;四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 (二)地图数据模型总论(4学时) 理解地图数据的基本组成:矢量空间数据模型和属性数据模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 (三)矢量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4学时)

掌握地理实体的目标化,实体信息的数据化,实体间关系的逻辑实现。 (四)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4学时) 掌握栅格数据的组织与存贮,栅格数据的检索。 (五)符号库的建立及管理(6学时) 掌握矢量符号库和栅格符号库,符号库的建立及管理,符号的显示及编辑。 (六)三维空间数据库(6学时) 理解三维空间的目标分类,八叉树数据结构,四面体格网,三维边界表示法、 参数函数表示法。 (七)海量空间数据库(4学时) 理解数据库中图幅的组织方法,图幅间被分割目标的组织方法,跨图幅地图漫游。 (八)时态空间数据库(6学时) 理解空间地物的时态性、时态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方法。 (九)空间数据的关系化管理(4学时) 理解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模型,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实体数据结构,空间数据访问模型,关系化空间数据的安全管理,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布式体系结构的应用。 (十)网络空间数据库(6学时) 理解网络GIS主要改造模型,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形式,分布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网络GIS中地理空间元数据管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课外多关注数据库发展的新知识;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部分最好结合演示)等。 五、成绩评定 该课成绩有平时20分和考试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考核形式闭卷。 六、其它说明 无 教学大纲撰写人: 地理信息科学系主任: 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教学院长: 1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现实世界(资源与环 境)的研究和变迁的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性的属性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操作尺度: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应采用最佳尺度,不 同操作尺度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 3.地理网格:是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网格。 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4.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 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5.对象模型: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 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6.地图数字化: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贯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地方法,生 产出可在技术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 7.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8.空间数据结构:对空间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数据组织关系和编排方式。 9.影像金字塔结构:在同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 储与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 10.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 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11.空间数据查询:其属于空间数据库的范畴,一般定义为从空间数据库中找 出所有满足属性约束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 12.空间分析: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异空间数据运算、 空间数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 13.栅格数据的追踪分析:对于特定的栅格数据系统,有某一个或多个起点,按照一定的追种法则进行追踪目标或者追踪的空间分析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

1.什么是GIS?它具有什么特点? 概念: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特点:a.数据的空间定位特征;b.空间关系处理的复杂性;c.海量数据管理能力 2.GIS与其它信息系统有什么区别? (1)GIS与一般MIS a. GIS区别于其它信息系统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具有空间分析功能。 b. GIS离不开数据库技术。数据库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如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检索等都是GIS广泛使用的核心技术。 c. GIS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而一般MIS(数据库系统)侧重于非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优化存储与查询,不能对空间数据进行查询、检索、分析,没有拓扑关系,其图形显示功能也很有限。 e. 如电话查号台是一个一般MIS,只能回答用户询问的电话号码,而通信地理信息系统除了可查询电话号码外,还提供用户的地理分布、空间密度、最近的邮局等空间关系信息。(2)GIS与CAD/CAM GIS与CAD共同点GIS与CAD 不同点 都有坐标系统; 都能将目标和参考系联系起来;都能描述图形数据的拓扑关系;都能处理属性和空间数据CAD研究对象为人造对象— 规则几何图形及组合; 图形功能特别是三维图形功 能强,属性库功能相对较弱; CAD中的拓扑关系较为简 单;一般采用几何坐标系。 GIS处理的数据大多来自于现实 世界,较之人造对象更复杂,数 据量更大;数据采集的方式多样 化; GIS的属性库结构复杂,功能强 大;强调对空间数据的分析,图 形属性交互使用频繁; GIS采用地理坐标系。 GIS与CAM共同点GIS与CAM 不同点 都有地图输出、空间查询、分析和检索功能CAM侧重于数据查询、分类及 自动符号化,具有地图辅助设计 和产生高质量矢量地图的输出 机制; 它强调数据显示而不是数据分 析,地理数据往往缺乏拓扑关 系;它与数据库的联系通常是一 些简单的查询。 CAM是GIS的重要组成部 分; 综合图形和属性数据进行深 层次的空间分析,提供辅助决 策信息。 3.简述GIS的构成。 完整的GIS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流程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流程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的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主要是指通用性最强,共享需求最大,几乎为所有与地理信息有关的行业采用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和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地理单元,主要由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构成,另外,还有用于地理信息定位的地理坐标系格网,并且其具体内容也同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有关,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基础地理信息的覆盖面应更加广泛。基础地理信息的承载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数据、卫星像片、航空像片、各种比例尺地图,甚至声像资料等等。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的意义 通过制定统一的分类代码标准,将多格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统一整理转换进行入库形成统一的数据库,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与交换及数字化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准备,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避免各部门间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的基本流程 1)、规范及标准的制定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为了能将它们有机地进行组织,有效地进行存储、管理和检索应用,只有将所有的地理信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和编码,使其有序地存入计算机才能对它们进行按类别存储,按类别和代码进行检索,以满足各种应用分析需求。因此首先必须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编写相应的元数据标准。根据绍兴项目的实施其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内容: (1)、《4d产品数据成果入库提交技术规定》 (2)、《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规定》 (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规定》(5)、《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属性》 (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字典》 (7)、《基础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整理及入库

地理数据库复习资料

地理数据库复习资料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论 1.数据 (1)定义:是指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世界而记录下来的数字、字母或符号,可以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2)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是有用的、经过加工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素材、是信息的载体和表达形式。 2.数据库 (1)定义:是指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2)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3)DBMS的功能:定义、操纵、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4)数据库系统(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5)DBS的特点: 数据的结构化;最小的冗余度;数据集成化,物理存储上不存在重复;数据的共享;数据与程序独立;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数据库系统结构 (1)从数据库管理系统角度看: 三级结构模式(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的系统结构 (2)从数据库最终用户角度看: 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 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多层结构 是数据库系统外部的体系结构 ?4.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5.数据库的二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1)外模式/模式映象 ①模式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对应于一个模式可以有任意多个外模式。 ②对于每一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象,它定义了该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③外模式/模式映象通常包含在各自的外模式的描述中。 ④当模式改变时(增加新的关系、新的属性、改变属性的数据类型等),数据库管理员修改有关的外模式/模式映象,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就没必要修改。 ⑤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2)模式/内模式映象 ①描述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说明逻辑记录和字段在内部是如何表示的。 ②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时(例如选用了另一个存储结构),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映像作出相应的改变,可以使得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 ③模式/内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6.空间数据库的定义及类型 (1)空间数据库:是用来存储空间数据的数据库。它实现对具有一定地理要素特征的相关空间数据集合的统一管理,空间数据间紧密联系共同反映现实世界中某一区域内综合信息或专题信息间的联系,主要应用于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2)空间数据库的类型 ①根据空间数据库管理的空间数据的类型划分: 矢量线化数据库 栅格影像数据库 栅格地图数据库 航空影像数据库 卫星影像数据库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 数字地面模型数据库 三维景观空间数据库

地理空间大大数据库原理期末考试地题目总卷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 1、下列不适合直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说法错误的是(A) A. 传统数据库管理的是连续的相关性较小的数字或字符,而空间数据是连续的,并且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 B. 传统数据库管理的实体类型较少,并且实体类型间关系简单固定,而GIS数据库的实体类型繁多,实体间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关系; C. 传统数据库存储的数据通常为等长记录的数据,而空间数据的目标坐标长度不定,具有变长记录,并且数据项可能很多,很复杂; D.传统数据库只查询和操作数字和文字信息,而空间数据库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操作和查询。 2. 下列关于的空间数据库管理方式经历的阶段及其各自特点说法错误的是(C) A. 文件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阶段,用一组文件形式来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及其拓扑关系,利用通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属性数据,通过唯一的标识符来建立它们之间的连接。 B. 全关系式数据库管理阶段,基于关系模型方式,将图形数据按关系模型组织。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存储在通用关系数据库中,即将图形文件转成关系存放在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提供的二进制块中。 C.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阶段,面向对象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最适合空间数据的表达和管理。持变长记录,还支持对象的嵌套,信息的继承和聚集。支持SQL 语言,有一定的通用性。允许定义合适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操作。 D.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阶段,解决了空间数据的变长记录管理,使数据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空间和属性之间联结有空间数据管理模块解决,不仅具有操作关系数据的函数,还具有操作图形的API函数; 3. 对下述图形进行链式编码,编码结果为(D)

练习利用ArcCatalog 管理地理空间数据库

练习 2 1.利用ArcCatalog 管理地理空间数据库 2.在ArcMap中编辑属性数据 第1步启动ArcCatalog 打开一个地理数据库 (1) 第2步预览地理数据库中的要素类: (2) 第3步创建缩图,并查看元数据 (4) 第4步创建个人地理数据库(Personal Geodatabase) (5) 第5步拖放数据到ArcMap中 (13) 第6步编辑属性数据及进行1:M的空间查询 (14) 第7步导入GPS数据,生成图层 (16) 第1步启动ArcCatalog 打开一个地理数据库 当ArcCatalog打开后,点击, 按钮(连接到文件夹). 建立到包含练习数据的连接(比如“E:\ARCGIS\EXEC2”),

在ArcCatalog窗口左边的目录树中, 点击上面创建的文件夹的连接图标旁的(+)号,双击个人空间数据库-National.mdb。打开它。. 在National.mdb中包含有2个要素数据集、1个关系类和1个属性表 第2步预览地理数据库中的要素类: 在ArcCatalog 窗口右边的数据显示区内,点击“预览”选项页切换到“预览”视图界面。在目录树中,双击数据集要素集-“WorldContainer”,点击要素类-“Countries94”激活它。

在此窗口的下方,“预览”下拉列表中,选择“表格”。现在,你可以看到Countries94 的属性表。查看它的属性字段信息。 花几分钟,以同样的方法查看一下National.mdb 地理数据库中的其它数据。

第3步创建缩图,并查看元数据 在目录树中,选择地理数据库National中的要素类-Countries94,切换到“预览视图”,点击工具栏上的放大按钮,将图层放大到一定区域,然后再点 ,生成并更新缩略图。这时,切换到“内容”视图界面下,并在目录树中选择要素集-“WorldContainer”,数据查看方式更改为“缩略图方式”。.注意,此时,要素类“Countries94”的缩图图是不是发生了改变 点击“元数据”选项页,查看当前要素类的元数据,了解当前要素类是采用什么坐标系,都有哪些属性字段,字段的类型等信息。在元数据工具栏中,从样式表中选择不同的样式,可以看到,元数据显示的格式发生了变化。 点击元数据导出按钮,可以将元数据导出为多种格式,这里我们选择为“HTML”格式,确定后,元数据将被保存在指定路径下的.htm文件中,从资源管理器中,打开这个.htm文件,查看导出后的元数据信息。

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16T20:38:16.2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崔雪妍[导读] 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河北大地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北保定市 071000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阐述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及应用。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发展趋势地理信息数据库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满足城市信息化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和管理好地理信息数据库,就应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数据库的建库方案,这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1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数字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数字城市”建设是指将有关城市的信息,包括城市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再现,通过对城市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有效利用,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数字城市系统的开发、应用和服务是以数据的采集与更新、数据的共享与交流、数据的分发与挖掘、数据的商业化和社会化为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目标,如:系统需要易于使用、管理及维护,能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成为可依托的有力工具;系统建设的结构、功能和界面需操作方便、灵活,适合各层次用户使用且易于更新和管理;系统采用基于COM组件机制和AreGIS En-gine组件包的开发方式,进而使代码实现很大程度地重复应用、保证系统广泛的自适应性和良好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内容、数据分类与编码、数据精度等应采用有关国家标准;系统在设计时以系统功能方便扩充、组可重复应用为指导思想;系统应采用先进的方法、设备、技术等,提高系统的技术水平及质量,目标是围绕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建库、测绘资料档案管理、数据增值服务、数据分发、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等核心业务和工作,建立满足内部和外部地理信息分发服务需要的业务系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水平,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办公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形成信息化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系统应成为综合性地理信息资源的基础和保证。 2数据库建库 2.1库体创建。根据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按照选择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物理空间的分配、参数的设置、数据表的创建等。 2.2入库检查。数据入库前依据数据生产中使用的技术设计书和有关技术规定、数据生产技术总结、数据生产中的数据检查报告和验收报告等,采用程序进行批量检查和人工交互检查两种方式进行质量检查。 2.3数据处理。为保证各种数据库逻辑无缝、关系正确和要素属性一致,要进行矢量数据属性及图形接边、影像色调调整、数字高程模型、高程接边处理及代码转换、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和投影转换等入库数据转换处理。 2.4数据入库。数据入库分为分区入库和分要素两种模式。分区入库是以区域或图幅为单位组织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分要素入库是以要素层为单位组织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对影像数据和DEM数据采用分区入库的模式,对矢量数据采用分要素入库的模式。所有入库都采用程序批量入库的方式进行。 3数据库功能与应用 3.1功能。1)数据库的基本功能。用户管理、日志管理、数据库管理、视图管理、数据导入、信息查询、数据导出、数据转换和输出打印等,实现对多种空间数据的集成和管理、海量数据的查询和提取及投影、格式转换。2)数据库的更新。提供两种更新方案,一是对数据存储单元内的数据进行整体替换的方法,来实现对数据或数据库的更新,即用新的数据来替换旧的数据。二是在数据库系统中直接对某一数据单元内的局部数据进行增、删、改操作。无论哪种更新手段,替换下来的数据都存储在历史库中,以便对现实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2应用。在应用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已从最初的学领域扩展到测绘、国土、环境、水利、农业、林业和矿产等传统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应急、公安、交通,旅游、工商、卫生和统计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并逐步在通信,电力、石油石化、银行、保险、煤矿、物流、烟草、广告、大型制造业、大型零售企业等工商领域和个人位置服务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发展趋势 4.1GIS数据的共享和开放 目前,我国GIS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一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所承担的大型项目中,社会普及率低,对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GIS数据的保密性不够,数据获取困难是GIS技术发展的严重障碍。随着各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获取成本已极大地降低,提升数据共享和开放,可让GIS更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减少GIS数据重复建设的成本。 4.2GIS产业化及市场化 当前,我国GIS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现阶段,我国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IS软件品牌,这些软件品牌已在较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在今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信息市场、产品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等将初步形成,产业结构会比较合理,地理空间数据将更加丰富,自主产权软件市场占有率将大幅提高,将涌现出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并形成合理的地理信息产业链。 4.3网络GIS的发展 网络GIS是将Intemet与GIS相结合,使地理信息能在高速的网络环境中实现漫游和共享,这极大地开拓了GIS的应用领域。利用网络发布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等功能,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地理空间平台,将是GIS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4.4三维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三维GIS和二维GIS相比,能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真实地认识我们的客观世界。三维GIS能支持真三维的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及以此为基础的三维空间数据库,解决三维空间操作和分析问题,可以预见,三维GIS的发展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4.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GIS结合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考试重点)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系统: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能力。 2.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3.GIS与IS之间的区别:GIS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联合体。 4.GIS系统五个基本组成部分:⑴硬件系统,各种设备-物质基础;⑵软件系统,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⑶数据,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⑷应用人员,GIS服务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从事建立、维护、管理和更新的高级用户;⑸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专门应用的应用模型,是GIS技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5.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⑴数据采集与编辑;⑵数据存储与管理;⑶数据处理和变换; ⑷空间分析和统计;⑸产品制作与显示;⑹二次开发和编程 6.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功能: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和数据库 1.地理实体:指自然界现象和社会经济事件中不能再分割的单元,它是一个具有概括性,复杂性,相对性的概念。 2.地理实体的特征:⑴属性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特性;⑵空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间相互关系;⑶时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的变化 3.地理实体数据的类型:⑴属性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的属性特征的数据;⑵几何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的数据;⑶关系数据——描述空间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的数据4.点:有特定位置;线:具有相同属性的点的轨迹,由一系列的有序坐标表示;面:对湖泊、岛屿、地块等一类现象的描述。由封闭曲线加内点来表示;体:用于描述三维空间中的现象与物体,它具有长度、宽度及高度等属性 5.空间数据结构:是指空间数据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处理的逻辑结构,也就是指空间数据以什么形式在计算机中存储和处理。其分为基于矢量的数据结构和基于栅格的数据结构两种基本类型 6.矢量数据获取方式:⑴通过外业测量获得,利用测量仪器记录测量结果,然后转换到地理数据库中;⑵跟踪数字化,用跟踪数字化的方式把地图变成离散的矢量数据;⑶间接获取:a栅格数据转换b空间分析 7.矢量数据结构:通过记录空间对象的坐标及其空间关系来表达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结构。8.栅格数据结构:是指将地表区域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象元或象素由行、列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象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 9.栅格数据获取途径:手工获取;扫描仪扫描;由矢量数据转换而来;遥感影像数据;格网DEM数据 10.拓扑关系:是一种对空间结构关系进行明确定义的方法,指图形保持连续状态下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11.拓扑元素量、质不变及相互关系——欧拉公式:c + L = A+P(P: 点数;L: 线数;A: 面数;c: 常数,为多边形地图特征,若A包含边界里面和外面的多边形,则c=2;若A仅包含边界内部多边形,则c=1) 12.矢量和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⑴矢量数据结构优点:便于面向现象(土壤类型等)的数据

(完整版)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考试重点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考试重点 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原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2、拓扑关系 描述两个对象之间在拓扑变化(及发生缩放、旋转、拉伸等变形)下保持不变的几何属性(即图形关系保持不变),用来表示要素间的连通性或邻接性的关系。 3、空间索引 依据空间实体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实体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包含空间实体的概略信息,如标识码、最小外接矩形以及存储地址。 4、元数据与空间元数据 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反映了某项数据自身的一些特征。 空间元数据是指在空间数据库中用于描述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表示方法、空间参考和管理方式等特征的数据,是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的核心标准之一。 5、叠合分析 在统一的空间参照系统下,将同一地区的两个不同地理特征的空间和属性数据重叠相加,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 6、泰森多边形(V oronoi) 将已知的离散分布的数据点连接成三角形,做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每个数据点周围的若干垂直平分线便围成一个多边形,该多边形即为泰森多边形。 7、矢量数据结构 基于矢量模型的数据结构称为矢量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通过记录空间对象的坐标及空间关系来表达空间对象的位置。 8、栅格数据结构 栅格数据结构实际上就是像元阵列,像元的行列号确定位置,用像元值表示

空间对象的类型、等级等特征,每个栅格单元只能存在一个值(行、列、像元值)9、矢量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跟踪数字化 扫描矢量化 数字测图仪 数据结构转换 10、栅格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图像扫描 遥感解译 数据结构转换 11、矢量数据的优缺点 优点: 便于面向实体的数据表达; 数据结构紧凑,冗余度底; 拓扑关系有利于网络分析、空间查询等。 缺点: 数据结构复杂; 软件实现的技术要求比较高; 多边形等叠合分析相对困难。 12、栅格数据的优缺点 优点: 数据结构相对简单; 空间分析较容易实现; 有利于遥感数据的匹配应用和分析。 缺点: 数据量大,冗余度高,需要压缩处理; 定位精度比矢量低; 拓扑关系难以表达。 13、图像数据矢量化方法

基于CAD数据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基于CAD数据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引言 计算机技术在测绘业的最早应用之一是在地图制图学中引入了机助制图技术,即cad(computer aided drafting)。cad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和处理矢量图形的能力,目前已广泛地被应用在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之中。随着相关学科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cad技术也逐步向gis技术方向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的测绘产业向地理信息产业转化。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便捷的地图显示处理、地理信息查询和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1],在数字产品的管理与应用方面明显优于cad技术[2]。以前的cad数据能否为gis所利用呢?找寻gis利用cad数据的有效途径无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cad与gis数据概述 1.1cad与gis的区别 1)gis是采集、存储、分析、查询、输出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管理是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cad是对制图信息进行采集、综合、识别、存储、不同比例尺和不同投影之间的转换、编辑、输出的计算机处理系统。输出满足规范要求的图形为其最终目的。 2)gis是将空间图形实体抽象为点、线、面、注记4种类型。以此来采集、存储、编辑和管理。如围墙、陡坎、河流、道路等等在gis图中都是线型实体。它们之间差别不是用图形符号来区分,而是以属性来区分。cad图形中的图形元素种类很多,如点、线、多

义线、圆、矩形、注记等等。cad中的图形数据是矢量形式的,它不仅包含了由一组或多组的x、y、z坐标确定图形的几何位置和几何形状的可见的几何信息,还包含由数值或字符串表示线型的属性的不可见的非几何信息。 3)gis是个动态系统,存储的信息要求符合现状。因此,空间信息也要求及时更新。由于它是面向实体,实体图形只存储其主点主线,比较简单,所以修改比较方便。cad图是以符号来存储,修改麻烦。 1.2数据转换的研究现状 autocad具有极为强大的建模功能,能够精确、便捷地创建各种平面和三维图形,所以画地图首选autocad。在autocad中画出的图形能生成的是.dxf和.dwg这两种格式的文件,可以被arcgis直接调用,但是在打开后只能分成“注释”、“点”、“线”、“面”4层,这样不能很好的区分地图里面的有用信息,例如:做一幅城市地图,要把建筑物和河流分开,在autocad中可以分成两层,一层叫“一般房屋”,一层叫“面状水系”。如图1,当用arcmap打开后,这两层都合成到“面”这一层了,“一般房屋”和“面状水系”就只有靠注释和经验来分辨,这样会加长辨析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操作要求,如图2,在arcgis中的arcmap直接画地图没有在autocad中画的便捷,特别是在三维效果上面的体现更加没有autocad中表现的好。根据上面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面临着在autocad中画图,通过转换成.shp格式的文件给arcgis调用。

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方案

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方案 1.1 建立GIS系统的必要性 (1) 1.2 已有测绘数据的分析利用 (2) 1.3 技术标准和依据 (5) 1·4 总体构想8 1·1 建立GIS系统的必要性 1·1·1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年多的建设,已经初 具规模,在长春市的东南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目前 在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等基本设施投入近 4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随着国家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必将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1·2近几年,我国城市GIS的建设和应用取得了较大 进步,GIS的应用通过与通信、互联网、办公自动化等技术 的结合,充分地融入了IT主流,成为信息技术中一个举足轻 重的领域,作为地理信息服务核心内容的基础空间数据库的

建设和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目前开发区测绘资料齐全,切现势性强,为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能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1·1·3作为现代化的新区,各职能部门和服务行业必须满足高节奏、高效率、快捷准确的服务,而只有GIS技术的基础性、公益性、共享性和快速的信息交换,才能为此提供大力的支持。所以,为建立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信息系统,而首先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1·2 已有测绘数据的分析利用 1·2·1 到目前为止,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已有测绘资料齐全,切现势性强,数据格式合理。详见表1·2·1-1。 全区已有测绘资料 表1·2·1-1

1·2·2上述测绘数据资料中,其地形图成图时间较早部分数据,近年进行了修测,管线数据资料基本做到了数据齐

发达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与更新

发达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与更新 来源:国家测绘局国土司时间:2007-10-10 13:06 【大中小】 日新月异的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促进了全球的信息化。信息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地理空间数据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有力地推动着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需要,大力加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整合与更新,一直受到各国测绘部门的关注,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 (一) 数据整合指的是采用匹配、合成、链接等方法,将多尺度的基础地理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与非基础地理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与其它专业部门地理数据集成起来,形成新的空间数据集。 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花费了近50年时间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地形图数据采集。到了21世纪,随着地表景观的不断变化,这些数据失去了应有的精确性、完整性和现势性。为此,美国地质调查局于2001年提出了国家制图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标准统一、能够持续更新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向用户提供无缝的、全国一致的、现势的、高精度的正射影像、高程数据、水文数据、交通数据、人文信息、土地覆盖数据、地名数据等。美国国家制图计划的产品是国家地图,它是描绘地球表面和定位要素的公共基础信息集,是一个与其他公共或私有数据链接的平台。 该计划的实施,将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它使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和其他数据的整合和共享,令空间数据的使用更加方便,并保持了数据的一致性,增加了数据的兼容性,允许不同格式文件之间的转换,使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普通大众都能使用这些数据,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其次,由于它能迅速提供高精度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从而使政府能够对紧急情况作出迅速反应,提高决策水平。第三,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进一步延伸和扩展的基础数据平台,用户可以将其他数据和国家地图进行整合,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地理信息系统考研复习资料(必备)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复习资料 1 地理信息的概念 定义:是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特性: 1)地域性: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位置的识别与数据相联系,它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公共的地理基础来体现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标志; 2)多维结构:在二维空间编码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第三维信息结构的组合,为地理系统多层次的分析和信息的传输与筛选提供方便。 3)时序特征:时空的动态变化引起地理信息的属性数据或空间数据的变化。 可以按时间尺度将地理信息划分为超短期的(如台风、地震)、 短期的(如江河洪水、秋季低温)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长期的(如城市化、水土流失)超长期的(如地壳变动、气候变化)实时的GIS系统要求能及时采集和更新地理信息,使得地理信息具有现势性。 2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

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3 GIS的构成 应用人员,GIS服务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从事建立、维护、管理和更新的高级用户 软系统件,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 硬件系统,各种设备-物质基础 数据,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 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专门应用的应用模型,是GIS技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4 地理信息的基本功能和应用领域 a.数据采集与输入b.数据编辑与更新 c.数据存储与管理 d.数据显示与输出 e 空间查询与分析 e1空间查询e2叠加分析e3缓冲区分析e4 网络分析e5地形分析 第二章 1 地理实体的三个基本特征 a属性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特性,即用来说明“是什么”,如事物或现象的类别、等级、数量、名称等 b空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间相互关系,故又称几何特征和拓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