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合集下载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念奴娇 . 赤壁怀古讲课人:谷海峰大家好,我今日讲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边我将从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法学法、教课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讲课。

一、教材剖析1.说教材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个模块,本册教材属于第四个模块。

主要含有戏剧单元、宋词单元、社科文单元和古代人物传纪单元,旨在培育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性格和矛盾,思想和境界以及知人论世的学习能力,在五个模块中据有重要地位。

本单元选用的是四位有名词人的作品,此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迈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编者选用他们的富裕代表性的作品,意在让学生领会他们独到的创作风格、掌握内容、体会感情、掌握写法、陶冶情操,进而提升文化品尝。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教材中的地位特别高,第一从高中语文教课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问可知的,高考取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将直接出题,其次《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迈派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经过对本词的学习,有益于学生学习豪迈派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此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2.说教课目的《语文课程标准》要修业生“阅读优异作品,品尝语言,感觉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认识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色及主要表现手法,认识作品所波及的相关背景资料,用于剖析和理解作品”。

美国教育家卢布说过:“科学地拟订目标是教课的首要环节”,依据以上教材特色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的教课目的以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认识苏轼的平生易思想,认识词的写作背景。

⑵认识豪迈词的特色,提升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⑶经过对语言的赏析,掌握内容,领悟思想,感觉境界与风格,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⑷掌握“写景、咏史、抒怀”相联合的写作特色,让学生体会艺术美的感染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朗读—鉴赏—议论”为主线,以“朗读法、点拨法、研究法、比较法”为主要方法来组织教课。

苏轼词两首集体备课发言稿

苏轼词两首集体备课发言稿

苏轼词两首集体备课发言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备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词两首,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教授和理解这两首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他作品中的词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因此,我们教授苏轼词的时候,要更加重视对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挖掘和传播。

第一首词是《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水为载体,借喻人生的风云变幻。

在了解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先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苏轼的生活境遇。

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一生,进一步理解他对人生、情感和境遇的深刻思考。

其次,通过分析该词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苏轼的诗词艺术和情感共鸣。

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赏析,深入体会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达到审美鉴赏和心灵升华的境界。

第二首词是《定风波》。

这首词是苏轼在北宋政治斗争的艰难时期创作的,可以说是他在困境中的隐晦自白。

在教授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和身处困境时的心境。

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苏轼对政治和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最后,通过朗读和赏析,让学生领悟到苏轼词中的政治含义和情感抒发,达到审美鉴赏和人文关怀的目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

让他们通过学习苏轼的词,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

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学习苏轼词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双重满足。

最后,我们希望在备课过程中,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苏轼词的内涵和意境;三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赏析,体验苏轼词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四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苏轼词,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希望大家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共同努力,达到以上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苏轼词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2)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2)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词两首》,培养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和语言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词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欣赏《苏轼词两首》,把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意境。

2. 分析诗人的语言表达手法,深入理解诗意。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苏轼词两首》的原文和注释。

2. 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词学习材料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与学生共同回顾上一课的内容。

阅读与解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苏轼词两首》的原文和注释,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并尝试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结合注释逐句解读词的含义和语言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苏轼在《苏轼词两首》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探讨这些手法在表达词意和增强情感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意境、修辞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词作仿写(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苏轼风格的词作,可以选择《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作为模板,也可以自选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仿写。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体会苏轼的词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词作,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苏轼的词,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的苏轼的词进行学习和欣赏,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苏轼词》教学设计 1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储备1、词牌常识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2、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介绍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苏轼词两首集体备课稿

苏轼词两首集体备课稿

课题 5、苏轼词两首教材简析《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重点领悟作者婉约风格,体会作者情感。

理解豪放派的艺术风格,与上课所学的婉约派作对比,总结出二者主要的不同之处。

难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把握作品的意境,以及理解豪放派诗歌的精髓。

教法与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总课时二课时主备人周邦贵课型教读参与人高一年级备课组全体成员时间2014年5月15日教与学方案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 1036 ~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在于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

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因此,第一课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复习苏轼生平、作品风格,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

2.领悟《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表达。

3.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4.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苏轼词作的背景及情感表达。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苏轼词作的情感内涵。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3.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对比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讨论其异同。

(2)引导学生探讨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2)分析两首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写成短文。

(3)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苏轼词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苏轼的两首词作,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领悟词的情感表达,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例如,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有“文坛领袖”之称。

他的词作以豪放派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善于运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富有创意。

《苏轼词两首》说课课件

《苏轼词两首》说课课件
重点:从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 品味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难点:研究苏轼的人生智慧,学会 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文本。
教学方法:诵读、多媒体引导
想象、问题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分为诵读、
品味和提升、拓展两大部分。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诵读、品味
一、导入
用《再别康桥》的多媒体画面和朗 读欣赏来导入。 要求学生对其画面和朗读作出评价, 激发学生美读的欲望,开启想象之门, 在美读和想象中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丰富 情感,营造美的诵读氛围。
教学步骤 第二部分:提升、拓展
着重于对苏轼生平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的赏析, 强化知人论世的理论,把握苏轼作品中或隐或显、 贯穿始终的基调。
以《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引出对苏轼生平的划分:元丰二 年往黄州贬所;绍圣元年往惠州贬所;绍圣四年往儋州贬所。 作品:黄州期间的作品《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 惠州期间的作品《惠州一绝》;儋州期间的作品《咏海南》、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体会苏轼不以贬谪为意,身处逆境, 仍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拓展练习:08年安徽和09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宋代谢 枋得的诗《小孤山》 、 岳飞《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共同进步!
共同进步!
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并学会用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文本。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鉴赏、合 作探究的方法,从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 品味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苏轼的 人生智慧,观照人生,升华学生的情操,培 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诵读、品味
二、诵读
(1)初读:感基调,明词意。由学生自由诵读, 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2)再读:要求学生品语言,入意境,展想象、 塑形象。先由多媒体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试读,教 师进行灵活指导。适时引入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三读:析主题,悟情感,知手法。小组比 赛朗读,评比分析。并着重探究“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的情感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另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如下: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①背诵两首词,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

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因此,第一课时,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从风格入手分析《念奴娇》与《定风波》,体会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旨趣与情景交融的妙处。

第三课时,以《定风波》为出发点,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

今天注重就第一课时进行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理由在于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

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

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

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

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生说,师补充)
(1).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2)思想:
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2、其他材料: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

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
(3)乌台诗案。

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二)自主学习
1、听读、朗读课文,疏通字音。

2、揣摩豪放派作品的雄壮气势,把握朗诵要领。

3、尝试背诵这首词。

(三)合作探究
(一)上阕: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绘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

同时还有“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

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4、试背上阕。

(二)下阕:
1、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自若
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二十多岁四十多岁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

“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

“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

“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4、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古典诗词的积累是提高文学素养汤的有效途径。


2、完成练习册。

(对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