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原文和译文及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自相矛盾》原文、译文及注释

《自相矛盾》原文、译文及注释

《自相矛盾》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自相矛盾先秦-韩非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对照翻译: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又誉其矛曰:“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或曰:有的人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篇1: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出处:《韩非子·难一》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巩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如今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答复。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篇2: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商人,他首先是夸耀自己的盾,他说:“我的盾非常巩固,不管你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接着,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如今一起。

《自相矛盾》译文

《自相矛盾》译文

《自相矛盾》译文
从前呀,有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先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啥东西都戳不破它!”过了一会儿,他又举
起自己的矛,炫耀道:“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啥东西它都能戳穿!”
这时候,有个路人就问他:“要是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盾,会咋样呢?”
这楚国人呀,一下子就愣住了,张着嘴答不上来啦。

啥原因呢?因
为他自己把话给说绝喽,这盾又说戳不破,那矛又说啥都能戳穿,那
到底是能戳穿还是戳不破呀?他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咯!
哈哈,您瞧瞧这楚人,做生意可不能这么干呀!这就叫自己给自己
找麻烦,自己打自己的脸。

本来想把东西卖出去,结果因为吹牛吹过
了头,反而闹了笑话。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

它告诉咱们呐,说话做事可别前后抵触,不然就得像这楚人一样,尴尬得没法收场。

咱平时可不能学他,说话得靠谱,做事得踏实,要不然也得让人看笑话不是?比如说,咱
要是说自己考试肯定能拿高分,结果成绩出来一塌糊涂,那不就跟这
楚人一样自相矛盾了嘛!所以呀,干啥都得实实在在的,别整那些虚
头巴脑、自己都圆不回来的话。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弗,不。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弗,不。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篇古文,作者为韩非。

该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宣传自己的商品时,因为言论自相矛盾而陷入尴尬境地的故事。

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和启示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有一位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穿它。

”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碰到任何东西都能将其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人无法回答。

【启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要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

夸耀自己的商品时,不要说过头话,因为这样的言论会让人产生怀疑,影响自己的信誉和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言行一致,不要做出自相矛盾的行为。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卖盾和卖矛的人都在夸耀自己的商品,让人觉得他们的盾和矛都是最好的。

当有人提出用矛刺盾的想法时,这个人的言论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总之,《自相矛盾》这篇文章对我们的言行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说过头话;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成功。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列子·天瑞》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杞人的普通百姓,因为对于天文学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烦恼。

这个故事不仅在古代中国广为流传,而且也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必要的忧虑和烦恼。

在故事中,杞人对于天文学的疑惑主要集中在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上。

他担心如果太阳和月亮相撞,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将如何生存?如果星星坠落,那么地面上的房屋和人类将如何避免被摧毁?这些问题似乎有些荒诞不经,但是在古代天文学知识的限制下,杞人却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此他倍感忧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
陷也。

”或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怀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
矛,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
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
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
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起。

赏析:如今自相矛盾已经是一个成语了,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这个
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
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
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
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弗,不。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原文和译文及阅读答案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
“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
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12、文中的“利”是“锋利”之意,请你回答:“坐收渔翁之利”中“利”的意思是(利益);“出师不利”中“利”的意思是(顺利,答“吉利”亦可)。

(4分)13、请你翻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分)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小学没有学多少文言词,大意对即可。

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意思答对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分。

14、请你用“自相矛盾”造一个句子。

(4分)运用正确、语言顺畅即可。

类似“我今天看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的造句无分,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词语运用正确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