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系词的发展及其演变
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

中文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体系的演变可追溯至上古汉语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语法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规律体系。
首先,中文语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词序的变化。
在上古汉语时期,词语的顺序较为灵活,主谓宾的顺序并不固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文逐渐形成了严格的主谓宾语序: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面。
这种固定的词序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清晰简洁。
其次,中文语法演变还涉及到词语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复杂,字义多样,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具有象形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文词汇开始逐渐简化,相同音调的字开始代表不同的意思,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同音异义词。
这一变化使得中文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语法演变还表现在动词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动词较为简单,基本上只有一个词义。
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交流,中文动词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词义,有时甚至一个动词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意思。
这种变化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使得对话更具有深度和情感。
同时,在中文语法演变中,虚词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虚词是指语法功能较为明确的词语,如连词、副词和助词等。
古代汉语的虚词较为简单,语义较为明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虚词日渐繁多,语义多样,具有较强的上下文依赖性。
虚词的变化使得中文更具有表现力和逻辑性。
最后,中文语法演变的规律体现在语法结构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句子中的成分不太丰富,缺乏复杂的从句和短语结构。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中文语法结构逐渐复杂起来,从句和短语结构的使用更加普遍。
这种变化使得中文的表达更加精确明确,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词序、词语、动词、虚词和语法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使得中文具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和魅力。
这一演变的过程是中文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文语言能够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重要原因。
古代汉语的演变和发展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代汉语是指从先秦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形式。
这一时期的古代汉语在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奠定了后世汉语的基础。
古代汉语的演变主要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先秦时代,由于封建社会的存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较为缓慢。
古代汉语的词汇比较简单,多以单音节词为主。
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以专名结构为主,缺乏明确的语法规则。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古代汉语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汉朝时期,古代汉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与先秦时期相比,汉代的古代汉语词汇大量增加,多音词的使用也开始增多。
汉朝对外交流的增加,使得古代汉语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汇,丰富了词汇体系。
在语法方面,古代汉语开始出现了一些复杂的句子结构,为后世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汉语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古代汉语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如北方方言、南方方言、外来语等。
受到多种方言的影响,古代汉语的音韵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音韵和声调。
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许多外来词汇开始被汉语吸纳,并融入到古代汉语的词汇体系中。
古代汉语的演变和发展离不开文字的推动。
古代汉字的发展和演化对古代汉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古代汉字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文字变化也带动了古代汉语语音的变化,使得古代汉语的发音方式逐渐趋于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古代汉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后世汉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汉语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对汉语的认识和理解。
今天的汉语已经成为一种现代语言,而古代汉语则是我们理解和研究汉语的重要基础。
在汉语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应当重视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尊重和传承汉语的丰富历史和文化。
现代汉语的词汇创新与变迁

现代汉语的词汇创新与变迁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词汇则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汉语的词汇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变迁。
这种创新与变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和内涵。
在当今社会,新词汇的产生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科技领域的发展是词汇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手机”“云计算”“物联网”等词汇,在几十年前是根本不存在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词汇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
它们不仅准确地描述了新的科技概念和产品,也推动了科技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经济领域的变革同样催生了大量新词汇。
“市场经济”“股票”“基金”“房地产”“自贸区”等词汇,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历程。
这些词汇的出现,不仅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准确的表述,也促进了经济信息的交流和经济理论的研究。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也为词汇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流行文化”“粉丝经济”“网红”“二次元”“脱口秀”等词汇,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这些词汇的流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表达,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除了新词汇的产生,原有词汇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例如,“同志”这个词,在过去主要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而在现代社会,其含义已经变得更加广泛,有时也可以用来称呼陌生人。
“老板”这个词,原本指的是企业的所有者,现在则常常用来泛指上级领导或负责人。
这种词汇含义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演变。
现代汉语词汇的创新与变迁还体现在词汇的组合方式上。
网络语言的兴起,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词汇组合方式,如“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等。
这些词汇组合虽然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但却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意思,在网络交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外来词汇的引入也是现代汉语词汇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代汉语第六讲——词汇系统的构成及发展变化

一、词汇系统的构成
(二)一般词汇
1、性质:基本词汇是词汇的核心,基本词汇以 外的词语,基本都是一般词汇,数量较多。 2、类别:主要有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 业语等
(三)熟语
1、性质:熟语又叫习用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 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 2、熟语的特点:结构的定型性、语义的融合性、 功能的整体性、风格的民族性。 3、类别:主要有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
第六讲 词汇系统的构成及发展变化
一、词汇系统的构成 (一)基本词汇 (二)一般词汇 (三)熟语 二、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 (一)新词的产生 (二)旧词的退隐和复出 (三)词义的演变
一、词汇系统的构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基本词汇 1、性质: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它和语法一 起构成语言的基础。基本词大都是实词,也有一部分虚 词。 2、特点: (1)稳固性: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较为稳定,一般不会 轻易变动,因为基本词汇所指的事物和概念和在社会生 活中使用较为稳固。如 ,水、走、跑、鸡、 (2)能产性:是指构词能力强,在其基础上创制新词更 有利于接受。 如:天——天空、天气、天晴、蓝天、天梯、天色 (3)全民常用性:基本词的流行度广,使用频率高。
二、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
(一)新词产生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技日新月异,新词新 语异常活跃。 如:空嫂、黑车、Iphone、二维码、暖男、失联 (二)旧词的退隐和复出 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逐渐在语言中消失 了或缩小使用范围。 如:富农、大串联、忠字舞、红卫兵、文攻武卫、赤 脚医生 但是有些消失了词语因为某种原因又复活。 如:太太、掌柜、小二、唐装
现代汉语的词汇变化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的词汇变化与语义演变词汇是一门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断变化,词汇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变化和演变。
现代汉语的词汇变化与语义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在本文中将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词汇变化1. 外来词的引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大量外来词被引入现代汉语中。
这些外来词来源于其他语言,如英语、日语、法语等,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
外来词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词汇,也增加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2. 词汇的创造与派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新概念的命名需求也在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们创造了大量新词。
这些新词可以是由现有词汇派生而来的,也可以是全新的词汇。
例如,"微信"这个词由"微"和"信"两个字组成,"微"表示小、细微,"信"表示信息,整个词意思是通过小范围传播信息。
3. 词汇的消亡与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汇可能会逐渐被淘汰或者不再被广泛使用。
这些词汇的消亡可能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因为新的词汇被引入并取而代之。
相反,一些词汇也可能因为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而变得流行起来,成为时下的热词。
二、语义演变1. 词义的扩展与缩小词汇的语义演变是指词义范围的扩展或缩小。
有些词的原本意思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面子"一词最初指的是人的脸部,后来扩展到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自尊心。
相反,有些词的词义可能会缩小,变得更加具体。
例如,"手机"最初是指能够移动的电话,现在特指一种可以进行各种功能的移动通讯设备。
2. 词义的转义与借代词汇的语义演变还包括词义的转义和借代。
词义的转义是指一个词在一定语境下产生了新的意义。
例如,"倒霉"最初是指天气不好,后来转义为指运气不好。
词义的借代是指一个词的意义借用到其他相关的词上。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一、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回顾(一)30年代以前的词类研究: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
受国内与国外语言学的双重影响,他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这可以看出,该书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将词类分为9类,那时还未出现“词”这种说法,而是叫做“字”,故词类均称为“X”字,分别为实字和虚字。
这个体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后来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格局之上,只有些许变动,数词和语气词分别从静字和助字中独立出来,增加了拟声词和量词。
黎锦熙先生的著作《新著国语文法》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语法,在汉语语法史上影响甚大。
黎锦熙先生提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1](P19)他开始引入句子成分这一标准,他认为要按照词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来分辨词类,词类不能离开句子。
书中将词类划分为9类,和《马氏文通》里的分类大体一致,只是名称略有变动,有了“词”的叫法。
(二)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20世纪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主要受到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影响,主张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产生于这一时期,书中认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在于意义的虚实。
吕叔湘先生按照意义和作用把词归为7类,他认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意义比较实在,归为实义词一类;并指出凡是意义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实在的,一概称为辅助词,属于这一类的有限制词(副词)、指称词(代词)、关系词、语气词;为了便利起见,还添列了一些名称,如方所词、时间词以及日期等等。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既有规律的描述,又有理论的阐述,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汉语语法新体系。
关于词类划分标准,王力先生从意义出发,但虚词的划分考虑到了语法的意义。
他认为“汉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
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

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汉语系词“是”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主语和谓语的作用,表达一种肯定的关系。
然而,关于汉语系词“是”的起源和形成原因,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争议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究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为理解汉语语法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汉语系词“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时期。
传统语言学认为,系词“是”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并经历了一个从动词到系词的演变过程。
在演变过程中,系词“是”的语法功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另外,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也对系词“是”进行了研究。
哲学界主要系词“是”的逻辑意义和本体论问题,而心理学界则更系词“是”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系词“是”的来源和成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和分析,梳理出系词“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用法和意义。
结合语言类型学和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对系词“是”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进行深入探究。
本文还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设计认知实验和问卷调查,考察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对系词“是”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历史语料库的检索和分析,我们发现系词“是”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且最初是一个实义动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系词“是”的用法逐渐泛化,虚化成为一种语法标记,用于表达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肯定关系。
这种演变过程可能受到来自梵语等外来语言的影响,同时也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
在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系词“是”在不同方言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例如,南方方言中的系词“是”可能受到古吴语的影响,而在北方方言中,系词“是”则可能受到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不同社会方言中系词“是”的使用也表现出差异,这可能与地域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
实验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对系词“是”的认知具有一定的规律。
在句子理解过程中,人们首先的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意义关系,而系词“是”在其中起到了连接和标识的作用。
《汉语史》练习及答案.doc

《汉语史》练习及答案一、填空题I、我国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从当时研究工作的主流來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至东晋末为②()阶段、南北朝至③()为④()阶段,第三阶段是全面发展阶段。
2、我国第一部按事物类別编排的同训词典是①(),它开创了辞书释义的通例,为训诂学奠定了基础。
我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词典是《方言》,作者是西汉的②()。
我国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③(),作者是④()时期的许慎。
⑤()(又名《逸雅》)。
它是一部用声训的方法探求名源的字典,作者相传为东汉⑥(),作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命名都是有根据的,从语音可以追寻语义的来源。
推求的方法是“声训”,以同音字和音近字为训,咅近字包括“双声字和叠韵字”。
3、遠在①()时期,中國人已經能够把每一個音節分為兩部分,就是現代所謂聲母和韵母。
元代周徳清所写的©()是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该书完全以元代北方官话的实际语音为依据,這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
4、明朝梅膺祚编的①()是一部编纂原则方法定型化的通俗实用的大型字书,它改《说文》部首为②()部,并设难检字表,按笔画数多少为序排列。
体例完善,归部合理,编排科学,训释全面,书证详备。
5、《說文》之學,以清代為最盛。
清代研究《說文》者不下數十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所谓“说文四大家”,著作有段玉裁的①()、王筠的②()和《说文句读》、桂馥的③()、朱骏声的④()。
6、元明时期,随着全浊咅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变成了普通话的声母①()。
清初樊腾凤的《五方元音》里,“剪”母字有“精、尖、尊、钻”,“金”母字有“京、坚、根、干”,这可以证明此时还没有普通话里的©()三个声母。
7. 到了中古代,在实际口语里,“其”和“之”已经不用了,而代之以第三人称“伊”、“渠”、()三个形式。
&词头“阿”字大约产生在();动物名称加上词头“老”字,()时已经有了,而“老师”、“老婆”的“老”约产生于();词尾“儿”字约产生在(),洪诚先生认为,“子”字词尾在()时已经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系词的发展及其演变关键词:系词的起源系词的产生和发展系词的活用类系词和准系词摘要:汉语中的系词起源于上古汉语中的判断句,而上古汉语中没有系词出现。
系词产生在两汉期间并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一个正统的汉语语法。
系词虽然起源于上古汉语中的指示代词“是”,但“是”字在新时期有自己的独特用法,并且随着系词使用范围的扩大而产生了系词的活用。
类系词与准系词很容易与系词“是”混淆,但它们的词性是不同的。
正文:当今中外汉语言学界对系词的研究很多,分歧较大。
总的来说很多语法学家对系词的定义和具体涵盖范围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中国国内著名的语法学家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都对系词有自己的著述,但他们的意见不是很一致,导致了语法界至今没有达成一个对系词统一的定论。
在此,我姑且采用了王力先生的观点,也参考了吕叔湘、高名凯的看法,谈谈我对汉语系词发展情况的认识。
系词,顾名思义,就是联系主语、谓语的一种词。
这个概念是从逻辑学中引进的。
系词是一个语法概念,它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性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主、谓两项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系词是与判断句相互依存的,而且事实证明系词也是由判断句发展而来的:“他是.三年二班的学生”,“金子是.稀有金属”,“她是.一个好相处的人”,这些判断句式中“是”字都是系词。
我们站在历时的角度来研究系词,就会发现系词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汉语中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
王力认为,系词不是从来就有的,上古汉语中并没有系词。
在上古汉语也就是秦汉以前,汉语中的判断句往往没有系词,名词性词组不需要系词的帮助就可以构成判断句:a、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
(易·系辞下)b、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
(论语·子张)c、百里奚,虞人也。
(孟子·万章上)d、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e、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
(荀子·非相)f、管夷吾者,颖上人也。
(史记·管晏列传)g、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汉书·司马迁列传)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从上边的例子就可以得到:一般来说要用“也”字结束句子,主语后面还要用“者”字复指,“者”字可以省略,如例c、例g。
有时候判断句有“者”字复指了,句末也可以不用“也”字,如“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但这样的情况很少见,上古书籍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者”“也”都不用的判断句,比如说大家都熟悉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就是“窈窕淑女者,君子好逑也”的缩写形式。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发展到后期,“是”字参与进来。
这些“是”字很像系词,但其实并不是,引起了语法学界巨大的争议。
上古汉语是否有系词也成为语法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认为,“是”字是系词并出现在上古汉语中。
他举例如下: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b、“是.孔子与?”对曰:“是.也。
”(论语·微子)c、王之不王,是.折枝类也。
(孟子·梁惠王上)d、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
”(史记·陈丞相世家)黎锦熙先生则持相反观点。
他认为,“是”字并不是动词,在上古汉语中它的功能和“此”相同,是一个指示代词。
在文言文中,主语一般都由一个语句充当,容易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
因此古代中国人在运用汉语时用“是”字重指,“是”字指代的是逗号前作主语的那个语句。
如:a、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此)绝物也。
(孟子·离娄上)b、今又倍其地而不行仁政,是.(此)动天下之兵也。
(孟子·梁惠王下)c、若弃德不让,是.(此)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左传·隐公三年)d、王又以其力所不能取以送之,是.(此)助秦自攻也。
(史记·虞卿列传)黎锦熙虽然正确认识了上古汉语“是”的词性,但还是错误的认为上古时代有系词,只不过这个系词被一直省略了。
省略的句法成分应该有它的原型,而上古判断句中并没有系词的原型,因此我认为王力的说法还是比较中肯的——上古汉语中没有系词出现。
没有系词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句子,这是希腊语法学家定下的规则。
其实在一般语法里,不用系词是很普遍的现象。
梵语、希腊语、俄语等虽有系词却不常用,其他语言还有用代词、指示词当作系词用的。
因此上古汉语中没有系词就不足为怪了。
这一期间,可以看作系词的起源。
汉语系词的真正产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是东汉初年。
系词的产生以东汉王充《论衡》的成书为标志,里边的“是”字开始作为系词被使用。
“是”字在这里不可以用“此”字取代,已经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系词,不再是指示代词。
a、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
鬷夷氏是.其后也。
(论衡·龙虚)b、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也。
(论衡·说日)c、夫孔夫子虽云“不及地尺”,但言“如雨”,其谓霣之者,皆是.星也。
(论衡·说日)d、夜梦见老人曰:“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e、如以鬼非人,则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
(论衡·薄葬)王充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唯物主义者,他的思想中已经有了朴素的辩证发展的观点。
他认为“文字与言同趋”(论衡·自纪篇),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绝大多数同时代人多没有那样的觉悟。
“是”字在广泛意义上被用作系词是在六朝时兴起的,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取代了上古的判断句。
国际上的很多汉语研究专家也持这样的观点。
日本的吉川幸次郎先生认为“是”字用作系词是《世说新语》中才见到的:a、张玄中、顾敷是.顾和中外孙。
(世说新语·言语)b、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
(世说新语·雅量)c、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
(世说新语·容止)d、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世说新语·术解)之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字是系词,主要有三个依据。
首先它摆脱了“也”字语气词,“是”成为一个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词: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b、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
(世说新语·品藻)c、许允妇是.阮卫尉女。
(世说新语·贤媛)d、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
(世说新语·假谲)e、力士是.东郭门外官奴。
(西京杂记)f、佛是.外国之神。
(高僧传·佛圆澄传)这里的“是”字不可省略,而且也不能被“此”字代替,说明“是”字从指示代词完全演化成了系词。
不同于指示代词,系词“是”可以被副词修饰:a、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
(世说新语·方正)b、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
(世说新语·贤媛)c、殷觊、庾恒并是..谢镇西外孙。
(世说新语·轻诋)d、孔、老、释迦,皆是..至圣。
(唐宗密原人论)系词前面加上否定词“不”字,在口语里替代了上古的“非”字。
a、劫劫生生,轮回不绝,都由此身不是..我。
(原人论)b、余亦不是仵加之子,亦不是..避难逃人。
(伍子胥变文乙)一般来说,系词前后联系的两个名词不能完全相同,如果相同了等于没说(如“苹果是.苹果”)。
但有时候为了表示某人或物和别的人或物不同,却用得着这种句子,意在强调:“他是他的,我送的是.我送的”(红楼梦第60回)。
有些句子的意义在逻辑上讲不通,我们可以认为是说话人有所省略:a、省略主语: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
(红楼梦第56回)宝玉笑道:“实在是.他做的。
”(红楼梦第88回)b、省略主谓:我告诉奶奶,可别说(这是.)我说的。
(红楼梦第44回)每日起早吃一钟,(这是.)最补人的。
(红楼梦第60回)c、省略表语:叔叔听,这不是.?(红楼梦第85回)d、省略谓表:妹妹尊名(是.什么)?(红楼梦第3回)一些判断句在形式上已具备了主、系、表三个要素,然而它的判断语却不能合乎逻辑上的谓语,如:a、他是.阳间,我是.阴间。
(红楼梦第16回)b、程子兴的美人是.绝技。
(红楼梦第42回)c、宝玉明知黛玉是.这个缘故。
(红楼梦第67回)d、衣裳也是.小事。
(红楼梦第37回)e、我喝酒是.自己的钱。
(红楼梦第104回)其它有的判断句构成一种倒装,表示人或物的处所,主语在系词后面。
如“刘姥姥之下便是.王夫人”(红楼梦第40回)实际上是在说“王夫人在刘姥姥之下”;“扫红锄药手中都是.马鞭子”(红楼梦第9回)实际上是在说“马鞭子在扫红锄药手中”。
自中古汉语“是”用为系词以来,系词“是”的用法越来越多,产生了很多与系词用法相近而不相同的用法。
“是”字在这些用法中不能算是真正的系词,我们认为它们是系词的活用。
“是”的活用能力很强,充当别的语法角色时都已经近似副词、虚词了。
活用的“是”字最常见的用法就是用来承认或否认某一事实(例a、例b)。
有时候在承认或否认某一事实的时候,“是”字可用可不用,用了就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下面的例c、例d。
再者“是”字有时候故意去作极端肯定的语气,然后再接下来转折语气,如下面的例e、例f。
这种变相的让步式结构是近代以来才产生的,也可以认为是承认类的活用用法。
这里我是从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取的例子,它应当代表了最标准、最权威的汉语语法:a、想是.没有了,就只有这个了。
(红楼梦第77回)b、他去了,便是.回苏州去了。
(红楼梦第57回)c、我虽没受过大繁华,比你们是.(可省略)强些。
(红楼梦第74回)d、这些混账事,我们爷是.(可省略)没有的。
(红楼梦第16回)e、东西是.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红楼梦第45回)→变相让步式f、咱们走是.走,我就只舍不得那些姑子。
(红楼梦第112回)→变相让步式“是”字可以活用用来解释原因。
在一些对话中,上文问句用“是”字提问并要求下文给予解释的,也可以归入此类:a、敢是.吃多了饮食?不然就是.劳了神思。
(红楼梦第23回)b、我是.为照管这园子里的花果树木,来到这里。
(红楼梦第83回)c、这又是.那没脸面的奴才挑唆的。
(红楼梦第60回)d、众人都说是.秋菱气的。
(红楼梦第80回)e、这是.为什么?(红楼梦第39回)有些“是”字与其他副词组成了一个新的副词,在理论上可以不用,但用了这样的词会使句子显得更加流畅:a、只是..太富丽了些。
(红楼梦第17回)b、哥儿已是..不中用了。
(红楼梦第25回)c、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红楼梦第34回)d、自然是...不敢讲究。
(红楼梦第56回)系词“是”并非都活用为副词、虚词,有时在句子中一些该用实词的地方用一个“是”字,依托上下文就能显出实在的意义来,达到“以虚代实”的效果:a、从里面游廊走来,便是..(便看见)惜春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