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原因:社会因素(外因)1,社会发展带动语言的发展,2,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发展,3,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4,社会的发展使语言日趋精密,日益完善。

心理因素(外因):思维是诸多的心理因素中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语言结构要素互相影响(内因):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要素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因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平衡受到破坏,其他各要素就得随之做出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种平衡,打破,平衡模式的不断出现。就促使语言不断地发展。

请解释说明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和不平衡性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①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原因: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②不平衡性: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新的事物现象或观念产生后,相应地要求有一个词语记录,这样才能进入交际领域,而对语音和语法就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词汇和社会的联系最直接,变化当然就最迅速了。第二,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情况不一样,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各方言之间并未斩断一切联系,他们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基本上还是相同的。

社会的发展往往造成社会内部进一步的分工,这样,同一分工的人群在语言交际上就具有某一社团的特征,产生了语言分支或者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社会的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人群生活地域的扩展或者迁移,这样,原来是同一种语言的语言群落,由于地域的变更,某一地域的语言变体就会跟原来的语言逐渐有了差距,各地域之间的语言变体有了自己的稳定性,就产生了地域方言。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都是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范围不同。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2)内部差异不同。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3)发展趋势不同。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或在社会高度统一融合情况下可能消失;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的基本词汇、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语音演变的规律

语音演变的主要特点是,某种语言的语音在一定时期内的演变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在演变过程中,整类的音都有同样的变化。即使有极少的例外,一般也可以找出它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语音演变的规律有三个特点:

第一,具有条件性。如我国中古汉语至近古汉语,语音演变有一条规律是“浊音轻化”。在“浊音轻化”的过程中,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一律变为同部位的清声母;在平声字里变为同部位的送气清声母,在仄声字里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清声母。之所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是因为受声调的影响。这里,不同的声调就是构成语音不同演变的条件。

第二,具有时间性。就是说,语音演变的规律只在一段时间内起作用。在某个历史时期起作用的语音规律,到了另一个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第三,具有地域性。就是说,语音演变只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在甲地发生的音变不一定在乙地也同样发生。

语法演变的内容:主要有聚合规则的发展、组合规则的发展和类推现象三个方面: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表现为词序的变化。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词序的变化一般不影响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所以词序自由。汉语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其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实际上只限于词序的改变。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宾语位置的变化。古汉语在某种条件下,宾语(包括介词宾语)前置。经演变,现代汉语在任何条件下,宾语都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二是编正结构中,古汉语“大名”在前和“小名”在前两种结构并存,经演变,现在一律变成“小名”在前,“大名”在后了。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形态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拼音文字的语系中,如原始印欧语系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语法范畴的消长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如上面举的例子,也属于某些语法范畴的消失(性、数、格是三个语法范畴),汉语中出现了“体”、“量”两个新的语法范畴。词类的发展如汉语中出现量词(名量词和动量词)。

三、类推现象

类推现象是指在语言中的某种语法的影响下,其他规则向这种规则趋同演变。这主要指在一种语法意义有几种不同的语法形式表达它的时候,人们用其中一种语法形式类推,在原本不是用这种语法形式表示这种语法意义的地方使用这种语法形式,从而逐渐使这种语法形式成为唯一的形式。

什么是音素?什么是音位?音素和音位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音位是具体语言(包括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

音单位,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3)区别:A、划分角度不同:音素→音色(自然属性);没有辨义作用;音

位→社会属性;具有辨义作用。B、属性不同: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C、音位是抽象的,

音素是具体的。联系: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又必须通过具体的音素形式体现出来;而音素是音位所使用的语音资料实体,是音位的具体体现。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不同角度看,可能是音位,也可能是音素。

什么是音位变体?举例说明其类别。

(1)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

的变异形式。(2)音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①条件变体是只

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例如音位中的变体A,往往自成一个音节或单独跟韵母组合,出现在的u后面或舌根鼻韵母前面。②自由变体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例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不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把普通话的卷舌音发成平舌音,平舌音亦可发成卷舌音,这种变化不需要任何音素条件,当然也不区别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