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学概要》(叶蜚声)版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思维导图)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一节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演变的原因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1.社会的发展变迁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2.社会群体的接触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3.人与人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1.语言内部语音、词义、语法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2.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某一局部变化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渐变性 p.193-194不平衡性语言各个要素的演变速度是不一样的词汇变化速度最快语音变化速度较慢语法变化速度最慢语言演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有些地区不变有些地区这样变有些地区那样变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
p.198黑话 p.199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地域方言一般简称“方言”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语法差别较小词汇差别主要表现为名异实同语音差别最大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如:拉丁语的各个方言发展成今天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独立的语言。
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p.203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汉语历史语言变化的原因与规律分析

汉语历史语言变化的原因与规律分析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几千年的历史铸就了汉语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汉语的演变历程非常长久和复杂,其历史语言变化的原因与规律也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汉语历史语言变化的原因与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汉语历史语言变化的原因1.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汉语的语言变化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密切相关。
汉字的发明、文字的流传、文化的发展、历史的变迁都对汉语的语言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社会结构的变化、迁徙和交流的增加、各地方言的影响等,也会对汉语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金朝、元朝时期蒙古人入主中原,汉语与蒙古语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汉语的发展和演化。
2.语音变化的原因语音变化是汉语历史演变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汉语的语音变化可以分为自然语言演变和外来语言影响两种类型。
自然语言演变是指汉语在长时间内自己发展、演变的结果,受发音器官、环境、习惯、音韵繁简等因素的影响。
外来语言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外族移民、文化交流等影响的结果,外来语词汇的普及和音韵的融合是外来语言影响的主要表现。
3.语义变化的原因语义变化是汉语演变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语义变化是指汉语词语的意义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翻转、扩大、缩小等现象。
语义的变化与词汇的数量、范围、繁简、成分等因素密切相关,受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语用环境等影响,也常常受到外来词汇的影响。
二、汉语历史语言变化的规律1.“规程”不可违背语言的发展有其规律,不可违背。
语言的规定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一旦适应了新环境,必然出现新规律。
因此,汉语在演变中也表现出继承、发展、变革、创新、多样性等特点。
同时,在演变中,汉语仍然遵循一定的语音和语法规律。
例如,汉语变调过程中的平仄规律,多音字的使用规律,虚字的使用规律,都是汉语语言规律的体现。
2.“熔剂”有时不是问题汉语在演变过程中,有时可以借助外来语、方言语言进行融合。
中原汉语中的词汇和发音就深受山东、河南等地的方言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语言学概论课件08语言的演变

第八章语言的演变*********************************************************是语言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语言?语言在变化,你无法阻挡。
语言就从你那里开始变化,你无法拒绝。
*********************************************************第一节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语言的演变是指语言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
语言的演变是一个随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语言各部分之间相对平衡的不断被打破和不断被建立的过程。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产生,人们的思维也越来越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语言提出新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语言也就不断地丰富词汇,改进语法。
(二)语言结构要素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演变。
内部的系统原因语言结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引起语言演变的内部原因语言的形式(声音)和内容(意义)结合的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符号变化的可能性。
这种任意性决定了语言成分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永远存在着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矛盾。
语言就是在这种“矛盾对立——矛盾统一——矛盾对立”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中古时期的汉语“甘”[kam]、“鸽”[ kap]、“割”[ kat35],现代汉语普通话读成了[kan55] 、[ ke55] 、[ ke55] ,辅音韵尾的丢失,导致汉语音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节结构的双音化——双音词的出现。
二、语言演变的特点1、渐变性语言是人类须臾不可或离的工具,它的演变,自然不能采取爆发的方式。
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2、不平衡性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不同,有快有慢。
这是由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的密切与否决定的。
简述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简述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语言演变是指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发展。
语言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语言接触和个体创造。
语言演变的特点包括:渐变性、不可逆性、随机性和规律性。
语言演变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迁移、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等。
当人口流动时,不同地区的人们会互相交流,从而导致语言的交融和变化。
此外,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
例如,政治统一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语言统一和标准化;而经济发展可能导致词汇的增加和语法的变化。
语言演变的文化因素主要指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而影响到语言的发展。
例如,某些文化中存在特定的习惯用语、礼貌用语等,这些用语会逐渐被纳入到语言中,形成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语言演变的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当不同语言的人们接触到彼此的语言时,会发生语言的借用、融合和变化。
这种语言接触可以是由于地理接触,也可以是由于语言的学习和传播。
例如,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受到了来自不同语言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和语法结构。
个体创造是指个体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创新和变化。
每个人在使用语言时都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可能创造新词汇、新短语和新语法结构,从而对语言进行了改变和发展。
这种个体创造可能是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也可能是出于个人的需要和喜好。
语言演变的特点中的渐变性指的是语言变化是逐渐进行的,不是突然发生的。
语言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一个语言形式逐渐演变为另一个语言形式。
不可逆性指的是语言发生的变化一旦发生就无法逆转。
一旦语言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会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并且会影响到后续的语言演变。
随机性指的是语言变化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不受个体的意愿和控制。
语言变化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个体的创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规律性指的是语言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与社会的变化、人们的交际息息相关,但 是语言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 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难以从社会或人际交流的因素中寻找 直接的答案。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 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 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 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 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地域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 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 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的 集体迁徙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 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 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于是,一个地区 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 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 增加,形成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而如果扩张后 的地域仍然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仍然使用共同的 文字和书面语,各地在政治、经济相对独立的同时就仍然 会保持一定的联系,虽不完全统一却也不完全分化。在社 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
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非常稳固。 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反映交际中最 常用的基本概念,它是很不容易起变化的,如“天、山、 水、日、月、人、手、头、身、大、小”等。第二,除了 从外语借入的成分以外,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词根、词 缀等)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 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所以绝大部分.新词都是原有材料 按原有格式的重新组合,是大家似曾相识的东西。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一,原因:社会因素(外因)1,社会发展带动语言的发展,2,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发展,3,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4,社会的发展使语言日趋精密,日益完善。
心理因素(外因):思维是诸多的心理因素中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语言结构要素互相影响(内因):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要素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相互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因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平衡受到破坏,其他各要素就得随之做出调整,达到新的平衡。
这种平衡,打破,平衡模式的不断出现。
就促使语言不断地发展。
请解释说明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和不平衡性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①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原因: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
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②不平衡性: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新的事物现象或观念产生后,相应地要求有一个词语记录,这样才能进入交际领域,而对语音和语法就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词汇和社会的联系最直接,变化当然就最迅速了。
第二,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情况不一样,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各方言之间并未斩断一切联系,他们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基本上还是相同的。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一节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
语言也是这样,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是变化的速度缓慢,不被人们感觉到罢了。
但是,时间久了,细微的变化日积月累,就反映出语言在不同时代的明显差异。
我们阅读古书,即使每一个汉字都认识,也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懂,有的地方似懂非懂,有的地方理解错了也不知道。
要是古书不是用方块汉字而是用古代的拼音文字写成的,那么不懂古音的人就一点儿也看不懂。
这些困难主要是语言的变化造成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运用之中。
不再被人们运用的语言是死的语言,如果没有文字保存它的遗迹,它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死的语言当然谈不上发展变化。
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所以斯大林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
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
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
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词汇大大地丰富了,组词造句的格式也多样化了,今天的报纸社论、科技著作,是很难用先秦时期的汉语来写作的。
即使是全国解放以后的几十年,随着我国社会的飞跃发展,汉语的面貌也有不小的改变。
我们翻阅解放前的书报杂志,就会感到有些词语很陌生,有些格式很不习惯。
社会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在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反映各个时代的特色的词语,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
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可编辑版
24
• 9、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 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 谓的(),我国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共 同语。
• 10、语言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
• 11、()的原则在规范化的工作中有重要 作用,它本身就是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 准。
可编辑版
4
• 比如自从有了网络,相应产生了一系列同 网络有关的新词新语,使词汇发生变化, 词汇的这种变化必然又导致词语组合形式 的变化, 比如“呼”,以前只能说“呼叫、 呼喊、呼应、呼唤”,而有呼机以后,人 们可以说“呼我、呼他、传呼、呼一下、 呼一呼”等,这些组合形式,在呼机产生 以前是没有的。
可编辑版
3
• (2)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与语言的发展
• 一个系统,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另一种要素的变化。比如 在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中,自从有了网络以后,人们的观 念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一发信就想到邮局,现在则想到上 网。
• 语言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 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连 锁的反应。作为一个系统,语言要素的这种影响是显而易 见的,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同社会系统中的因素的 相互影响变化没有什么两样。
可编辑版
2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 1、语言演变的原因
•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 社会发展是语言演变的首要原因。
• 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 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 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 工具,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 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社会的任何变化都 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 直接影响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原因:社会因素(外因)1,社会发展带动语言的发展,2,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发展,3,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4,社会的发展使语言日趋精密,日益完善。
心理因素(外因):思维是诸多的心理因素中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语言结构要素互相影响(内因):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要素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相互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因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平衡受到破坏,其他各要素就得随之做出调整,达到新的平衡。
这种平衡,打破,平衡模式的不断出现。
就促使语言不断地发展。
请解释说明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和不平衡性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①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原因: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
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②不平衡性: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新的事物现象或观念产生后,相应地要求有一个词语记录,这样才能进入交际领域,而对语音和语法就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词汇和社会的联系最直接,变化当然就最迅速了。
第二,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情况不一样,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各方言之间并未斩断一切联系,他们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基本上还是相同的。
社会的发展往往造成社会内部进一步的分工,这样,同一分工的人群在语言交际上就具有某一社团的特征,产生了语言分支或者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
社会的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人群生活地域的扩展或者迁移,这样,原来是同一种语言的语言群落,由于地域的变更,某一地域的语言变体就会跟原来的语言逐渐有了差距,各地域之间的语言变体有了自己的稳定性,就产生了地域方言。
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都是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范围不同。
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
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
(2)内部差异不同。
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
(3)发展趋势不同。
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或在社会高度统一融合情况下可能消失;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的基本词汇、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语音演变的规律
语音演变的主要特点是,某种语言的语音在一定时期内的演变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在演变过程中,整类的音都有同样的变化。
即使有极少的例外,一般也可以找出它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语音演变的规律有三个特点:
第一,具有条件性。
如我国中古汉语至近古汉语,语音演变有一条规律是“浊音轻化”。
在“浊音轻化”的过程中,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一律变为同部位的清声母;在平声字里变为同部位的送气清声母,在仄声字里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清声母。
之所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是因为受声调的影响。
这里,不同的声调就是构成语音不同演变的条件。
第二,具有时间性。
就是说,语音演变的规律只在一段时间内起作用。
在某个历史时期起作用的语音规律,到了另一个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第三,具有地域性。
就是说,语音演变只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在甲地发生的音变不一定在乙地也同样发生。
语法演变的内容:主要有聚合规则的发展、组合规则的发展和类推现象三个方面: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表现为词序的变化。
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词序的变化一般不影响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所以词序自由。
汉语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其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实际上只限于词序的改变。
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宾语位置的变化。
古汉语在某种条件下,宾语(包括介词宾语)前置。
经演变,现代汉语在任何条件下,宾语都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二是编正结构中,古汉语“大名”在前和“小名”在前两种结构并存,经演变,现在一律变成“小名”在前,“大名”在后了。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形态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拼音文字的语系中,如原始印欧语系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
语法范畴的消长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
如上面举的例子,也属于某些语法范畴的消失(性、数、格是三个语法范畴),汉语中出现了“体”、“量”两个新的语法范畴。
词类的发展如汉语中出现量词(名量词和动量词)。
三、类推现象
类推现象是指在语言中的某种语法的影响下,其他规则向这种规则趋同演变。
这主要指在一种语法意义有几种不同的语法形式表达它的时候,人们用其中一种语法形式类推,在原本不是用这种语法形式表示这种语法意义的地方使用这种语法形式,从而逐渐使这种语法形式成为唯一的形式。
什么是音素?什么是音位?音素和音位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音位是具体语言(包括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
音单位,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3)区别:A、划分角度不同:音素→音色(自然属性);没有辨义作用;音
位→社会属性;具有辨义作用。
B、属性不同: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
C、音位是抽象的,
音素是具体的。
联系: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又必须通过具体的音素形式体现出来;而音素是音位所使用的语音资料实体,是音位的具体体现。
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不同角度看,可能是音位,也可能是音素。
什么是音位变体?举例说明其类别。
(1)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
的变异形式。
(2)音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①条件变体是只
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
例如音位中的变体A,往往自成一个音节或单独跟韵母组合,出现在的u后面或舌根鼻韵母前面。
②自由变体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
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
例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不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把普通话的卷舌音发成平舌音,平舌音亦可发成卷舌音,这种变化不需要任何音素条件,当然也不区别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