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

合集下载

唐诗里的唐朝的读后感

唐诗里的唐朝的读后感

唐诗里的唐朝的读后感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繁荣与社会风貌,也体现了诗人们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

从这些读后感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点:
1. **文化传承**: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唐诗,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体验到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2. **历史窗口**:唐诗如同一个历史的窗口,让读者窥见唐朝的生活场景、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

它提供了了解唐朝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宝贵资料。

3. **艺术美感**:唐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韵律、意象和比喻,它们展现了诗人们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还是抒发个人情感,都让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4. **人生哲理**:许多唐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对生死、友谊、爱情和国家命运的沉思,这些主题超越时空,触动着每个时代的读者。

5. **情感共鸣**:诗人如白居易等的作品,因其真实、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即便是现代读者也能从中找到共情之处。

6. **教育价值**:唐诗作为教育材料,能够培养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也是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

综合来看,唐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精神和人类共通的情感,读唐诗的过程是对心灵的滋养和对文化的深度体验。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唐代(618---907)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

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

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

一、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

“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

二是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

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

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

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

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

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建树,也偶有情致动人的佳作,但其总体面貌,却是在华美的形式中呈现出情调上的苍白平庸,这是宫廷文学很难避免的。

唐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

唐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

唐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诗歌风格以"唯美"和"豪放"为主,而唐诗的历史背景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唐代诗歌中历史背景的分析,揭示唐诗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一、唐朝的政治背景玄宗之前,唐朝是一个非常强盛的王朝,但到了唐玄宗时期,随着他的荒淫无道,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不断,导致唐朝开始走下坡路。

安禄山和史思明之乱也是唐朝在其后期时所遭遇的重大灾难之一。

因此,唐诗在这个背景下也反映了诸多政治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

二、诗歌中的战争与军事唐代的唯美派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他们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战争和军事的内容。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篇典型的战争抒情诗,在诗中他描写了一夜春雨之后的悄闻,以及其心中的痛苦和哀怨。

而李白的《将进酒》中,则是把饮酒引入到战场,大力歌颂自己的好汉和勇猛,以及他们所经历的险恶。

三、罗马帝国的影响唐代的豪放派主要以李贺和李商隐为代表,他们的诗歌中强调的是诸如爱情、人生、自由等主题,这也反映了唐代文化与罗马帝国的文化影响。

李贺的《金缕衣》中就表现了这种影响,他用叙事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罗马文化的自由和豪放。

四、天文历法的应用在唐代还发明了日晷、圭表、水钟等各种计时工具和天文仪器。

因此,唐诗中也有很多与时间和天文学有关的内容。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有这样的展现,他把白雪与日晷排比起来,表示时间的匆忙和流逝。

五、唐代的社会经济变迁唐代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对西域和东南亚的贸易活动,这一时期也是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代。

因此,唐诗中也有很多描写商业、贸易的内容。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用自然景物寓意理想、愿景和远大志向。

总之,唐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人民的命运、文化的交融等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是理解唐诗的必经之路。

唐诗中的历史背景与时代风貌

唐诗中的历史背景与时代风貌

唐诗中的历史背景与时代风貌
1. 唐朝的历史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文化时期之一,其历史背景对于理解其中的诗歌作品
具有重要意义。

唐朝自618年-907年,在这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
化繁荣成为了该时代的特点。

2. 社会制度与人民生活
在唐朝,社会制度相对宽松,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商业也十分繁荣。

人们
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风俗多样且开放。

3. 文人墨客与士人风范
唐诗是由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创作出来的,在这个时代内培养了众多才子佳人。

他们饱读诗书、崇尚礼仪,并以终身学习为追求目标。

4. 政治风云与战争动荡
尽管大部分时间里政治相对稳定,但唐朝也经历过一些重大变革和战争动荡。

这些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当时的文人们,反映在许多诗歌作品中。

5. 文学与艺术繁荣
唐朝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内,出现了许多与政治、社会、自然以及个人情感相关的诗歌作品。

著名的杜甫、李白等诗人也活跃于这个时代。

6. 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
唐诗中经常涉及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如安禄山之乱和《长恨歌》等。

这些作
品不仅是从历史和文化角度了解唐朝的重要资料,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

总结起来,唐诗中融入了大量历史背景与时代风貌。

通过研究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加深对其中精妙之处的理解,并赏析其中才子佳人们流传下
来的伟大作品。

唐朝诗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唐朝诗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唐朝诗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唐代大量诗人的才华横溢,让唐诗成为人类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珍贵财富。

本文将对唐朝诗歌及其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一、唐诗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文坛历史上的巅峰时期,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繁荣和稳定为诗歌兴起提供了条件。

在历史进程中,唐朝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唐初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这一时期在文学界出现的才华横溢的文人大多具有双学士的身份,既有文化背景,又有政治地位。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唐代唐玄宗召唤大批诗人集中在宫廷进行文艺角逐,从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宫廷文化氛围。

二、唐诗的流派和作品特点唐代的诗歌体裁非常多,不仅有《乐府诗集》、《大风歌》等早期文学作品,还有《长安诗会》、《花间集》等高级别文学作品。

诗歌风格也各自不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绝句轻盈俊逸,富含感情,又有周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雅致清新,又有李白的“静夜思”,意境深远,妙趣横生。

因此,唐诗在体裁和内容上都非常丰富多彩。

唐诗的创作手法也十分独特。

虽然唐诗的体裁多样,但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共同特点,即婉转清新、意境优美、情感深刻、以及格律精美。

唐诗不拘一格,屏除了唐前诗歌风格的严肃刻板,大多采用唤起联想,表达伤怀,虚实幻化,内涵深刻的手法。

这些特点都是唐诗独具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三、唐诗对后世的影响唐代诗歌的繁荣发展,不仅在立体化的文学创造中得到体现,还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

唐代诗人的创作成就,既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在后世的文学学习中,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举世闻名的地位,对世界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创造方面,唐代诗歌独具创新之意和成就,在每日的生活中,还是我们的情感寄托与陶冶。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麻烦详细举例并论述,谢谢。

linda911010 |浏览604 次 2011-05-09 20:432011-05-09 22:46最佳答案按照探索唐诗历史的要求,似乎诗圣杜甫的是最合适的,谁让他的诗号称“诗史"呢,如果是要从整体全貌上来论,可能可以从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诗人诗派来分析。

建议去看《唐之韵》这套视频,很全面。

如果懒得看,下面是我按照视频脉络大概总结的,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你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第一,初唐四杰,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彰显了初唐人的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气。

当然骆宾王的经历也会反映出一些初唐时期的政治斗争。

另外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的陈子昂,风格激昂悲越,亘古苍凉,也标志着唐代诗风从魏晋时期的旖旎奢华的转变。

第二,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

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者。

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唐代诗人特别喜欢以汉代相拟,这也可以说是唐诗的一个特点)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当然,我总觉得也有一些悲凉的意味在里面。

第三,山水诗人,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

也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淡然。

不过,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繁荣,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腐败颓靡也在暗暗滋生。

(虽然我个人感觉,能写诗作词的要真是放到高位上去,也未必就是个出色的官员,不过他们怀才不遇也是确实的)第四,号称诗仙诗圣的大李杜。

从唐诗看唐朝历史

从唐诗看唐朝历史

从唐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的历史。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独树一帜。

唐诗作为当时重要的文学形式,可以反映出唐朝的政治、社会、文化、民生等多方面的内容。

1. 政治变迁唐诗中反映了唐朝的政治变迁,包括改革、王朝更替、边疆战事等。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穷着万里目,更上一层楼”反映了唐朝政治秩序的稳定。

2. 经济繁荣大量的唐诗描绘了唐朝繁荣景象,体现了当时的经济繁荣。

例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描绘了盛世夜晚的经济富饶。

3. 文化影响唐诗展现了唐朝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这一时期的文化包含了自身的独特特色,也吸收了其他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元素。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表达了诗人在离别之际对生活的感慨和文化的传承。

4. 社会生活唐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婚恋、聚会、饮食、乡村等。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述了士人登高远眺的壮美、宣泄抱负的情景,突显了唐朝人的心志气度。

5. 自然风光唐诗作品大量描绘了唐朝壮丽的自然风光。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无尽赞美。

6. 民生状况唐诗揭示了唐朝人民的生活应有的广泛性,展示了精彩的民间生活。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人们面对生活起伏的坚韧与振奋。

因此,通过阅读唐诗的不同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唐朝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以及作者的个人生活和思考。

唐诗四分法

唐诗四分法

唐诗四分法唐诗四分法________________唐诗四分法,是一种诗歌的写作形式,出现于中国唐朝,是一种以四行为一节的古体诗。

它延续了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历史渊源唐诗四分法的出现,与唐朝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关。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这也就是说,在唐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新的文体也逐渐出现,其中就包括唐诗四分法。

具体来说,唐诗四分法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初期。

由于当时文学的发展需要,以及当时的文学领袖们的努力,唐诗四分法得以出现,开始流行。

唐诗四分法迅速占据了唐朝文学的主流地位,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二、特点唐诗四分法以四行为一节,其中上下节之间可以有一定的联系,也可以没有联系。

每行都必须满足一定的格律,每行都必须有五个音节,每行都必须符合平仄的规定。

此外,唐诗四分法也具有很多其他特点。

比如,它注重情感的表达,强调意象的凝练;它强调字句之间的对仗,强调意思之间的层次;它强调意象之间的对应,强调情感之间的变化。

三、影响唐诗四分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而且也影响了后来几代人的文学创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诗四分法不断发展壮大,并影响了以后几代人的文学创作。

例如,宋词家陆游在宋代用宋词来写作唐诗四分法;明代李清照也用明词来写作唐诗四分法;近代民间也出现了用民歌来写作唐诗四分法的情况。

这些文学创作者都以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唐诗四分法,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传承尽管如今早已不再流行,但是唐诗四分法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

如今,它仍然是中国古代文学教材中必修的一部分。

此外,如今也有很多人在使用唐诗四分法来写作诗歌。

如今流行的“微博诗”就使用了唐诗四分法来写作。

各种各样的“微博诗”用这种形式来表达情感、表达思想、表达态度,使这种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形式得以传承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麻烦详细举例并论述,谢谢。

linda911010 |浏览604 次 2011-05-09 20:43
2011-05-09 22:46最佳答案
按照探索唐诗历史的要求,似乎诗圣杜甫的是最合适的,谁让他的诗号称“诗史"呢,如果是要从整体全貌上来论,可能可以从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诗人诗派来分析。

建议去看《唐之韵》这套视频,很全面。

如果懒得看,下面是我按照视频脉络大概总结的,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你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第一,初唐四杰,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彰显了初唐人的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气。

当然骆宾王的经历也会反映出一些初唐时期的政治斗争。

另外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的陈子昂,风格激昂悲越,亘古苍凉,也标志着唐代诗风从魏晋时期的旖旎奢华的转变。

第二,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

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者。

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唐代诗人特别喜欢以汉代相拟,这也可以说是唐诗的一个特点)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当然,我总觉得也有一些悲
凉的意味在里面。

第三,山水诗人,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

也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淡然。

不过,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繁荣,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腐败颓靡也在暗暗滋生。

(虽然我个人感觉,能写诗作词的要真是放到高位上去,也未必就是个出色的官员,不过他们怀才不遇也是确实的)
第四,号称诗仙诗圣的大李杜。

这个我觉得不太用多说,大家都太熟悉了。

李白的壮年时期也正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反映的基本都是,呃,怎么说,比较快乐的事,当然也和李白自己的个性有关。

比较放达,追求自由,浪漫。

比他小点的杜甫就比较悲剧,赶上安史之乱的全程,天天忧国忧民。

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石壕吏》之类的。

不过也有点开心的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第五,大历诗人,这批比较惨,青少年时期处在盛唐,结果被安史之乱冲击,唐王朝一撅不正,他们的梦想也被重创,所以无疑带有失落哀叹迷茫色彩。

代表人物刘长卿,诗作多描写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自然景物的美丽。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曾经的繁华如同古调一般逝去,今人似乎也无缘得见了。

韦应物,崔护等都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

此时的诗人们,对生活迷茫而矛盾,也折射出社会的现状是纷乱纠结的。

第五,韩孟诗派。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将议论引入诗句,是中唐开宗立派的人物。

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变动后,唐朝人需要一种沉静的反思。

孟郊我
知道的貌似只有《游子吟》,其他的了解不多。

是由于两人写诗都求奇求异,才被归为一派。

第六,新乐府派,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

其实新乐府诗出现的比较早,杜甫的三吏三别也属此类,不过后来的更多,并形成了新乐府运动。

主张一是诗歌为政治服务,不纯为文而作,并以此为指导出现了大量的反应当时的政治,民生,揭露弊政的讽喻诗,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

另一主张是诗歌要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不就是老奶奶都听得懂么。

这也是为了起到宣传作用,本质上也是辅助第一条主张。

第七,独成一派的柳宗元和刘禹锡。

这俩是典型的政治上站错边的倒霉孩子,不过让他们阿谀宦官貌似也确实不大可能。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和韩愈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的唐代代表,散文成就极高。

被贬之后就基本处于政声很好,心情很糟,文风很苦,最后搞得身体也很纠结,然后就挂掉了。

而刘禹锡则与之不同,虽然同样被贬谪,却仍旧有着容纳天地的气度,这也许使他能成为“诗豪”的原因。

一首《秋词》,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么。

从时间上看,韩孟诗派,新乐府派及柳宗元刘禹锡的时间基本重合,同一时间出现如此众多的诗风,我觉得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多面性,各阶层人物心态的复杂性。

在大唐不复当日风光时,前路要如何走下去,众多选择造成了诗人们不同的诗风。

第八,小李杜为代表的后唐诗人。

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是走在日落江河的道路上,在杜牧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反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也许在隐隐传达着诗人对战争将至,国
运式微的担忧。

至于李商隐的朦胧诗。

有些诗很难说他到底想说啥,或者到底写给谁。

这应该与当时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牛李党争”有关,搞得诗人不太敢于明确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李商隐未必是自己想要掺合进去,就是娶媳妇的时候貌似没注意就被卷进去了。

最后就是唐末余音。

自小李杜之后,基本就没有大诗人了。

晚唐的黄巢大起义把唐王朝搞得七零八落,就等着灭亡了。

黄巢的那首吟咏菊花的《不第后赋菊》诗还是挺有名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不早就说明了要造反么。

这时的诗人就是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偶有几首是能反映时事的。

曹邺的《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还是挺震撼的,见人都不跑,可见当时官员都不能用渎职来形容了吧(不过真要是见了老鼠,估计跑的也是我)当然,老鼠暗指的也是贪官。

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诗文异常尖锐,批判性很强。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一诗很有名,评判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不仅是讽古喻今意味也很重。

不管如何,晚唐诗歌仍旧是凄凉衰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