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的利弊个人案例分析---
中学生早恋的危害真实案例

中学生早恋的危害真实案例早恋是指中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陷入恋爱关系的现象。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早恋,但是这种行为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业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示了中学生早恋的危害。
案例一:学业受影响小明是一名优秀的初三学生,但是他陷入了早恋。
他开始抽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去关心女朋友,忽视了学习。
他变得不再专注于课堂,作业也开始变得草率。
他越来越迟到,早退甚至无视课程。
最终,他在期末考试中表现不佳,与以往的成绩相比有了明显的下滑。
这个案例表明了早恋对学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案例二:情绪波动大小红是一名初一学生,她的早恋关系饱受波折。
由于她没有足够的成熟处理情感问题,她经常陷入情绪的波动。
当她与男友产生矛盾时,她会变得情绪低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这种情绪波动对她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她的正常学习和社交生活。
案例三:身心压力增加小李是一名初二学生,他的早恋关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虽然他和女友的关系并没有出现大问题,但是他为了维持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他不断担心女友会离开他,导致他精神紧张,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
这种巨大的身心压力让他变得疲倦、无精打采,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消极情绪。
案例四:社交能力下降小玉是一名初四学生,她的早恋关系对她的社交能力造成了不良影响。
由于她与男友过分依赖,她渐渐与其他同学疏远,减少了与他人的交流。
她日渐孤单,与同学们的关系逐渐疏远,导致她在班级中的社交地位下降。
她的人际关系变得单一,无法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
综上所述,中学生早恋的危害不容忽视。
它不仅对学业产生负面影响,还使中学生的情绪波动大,身心压力增加,以及社交能力下降。
因此,教育部门、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都需要关注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预防和解决早恋现象,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关怀和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学生因早恋而遭受的伤害。
家庭教育早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对异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随之增强。
在这个背景下,早恋现象在青少年中日益普遍。
本文将通过一个家庭教育早恋案例,分析家庭教育在早恋问题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例描述小明(化名),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成绩优异,在班级中表现突出。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早恋问题。
据小明父母反映,小明在学校结识了一位名叫小红的女孩,两人互生情愫。
小明在家中经常与小红通电话、发短信,甚至有时深夜还不回家。
父母对此十分担忧,担心小明学业受到影响,同时也担心早恋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小明父母发现以下问题:1. 父母对早恋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早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父母对小明的生活过于关心,过分干涉小明的人际交往,导致小明产生逆反心理。
3. 父母与小明缺乏沟通,没有及时了解小明的心理变化,导致小明在早恋问题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对早恋问题的影响(1)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早恋问题的态度和认识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父母对早恋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小明在早恋问题上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2)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父母过分关心小明的生活,干涉小明的人际交往,导致小明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加剧了早恋问题。
(3)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父母与小明缺乏沟通,没有及时了解小明的心理变化,导致小明在早恋问题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2. 家庭教育对策(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应认识到早恋问题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早恋危害的案例

早恋危害的案例早恋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年轻人在学校、社交媒体等场所都很容易接触到异性,而这种早期的情感发展往往存在许多危害和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来探讨早恋的危害,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案例一:学业受损小明是一个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名列前茅的学生,但自从与同班的小红开始早恋后,他的学业开始下滑。
小明因为频繁地与小红聚在一起,导致对学习的投入减少,作业不积极完成。
在考试中,小明的成绩从优秀下滑到中等偏下的水平。
他变得越来越不重视学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案例二:家庭矛盾加重小杰和小莉是一对中学生,他们在校园中展示着自己的恋情,却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
小杰与小莉的恋情越来越深,他们开始逃课、不顾家庭的规定,在家务事上表现冷漠。
父母对他们的关心转变为责备和冷淡,导致家庭矛盾的不断加深,家庭氛围变得紧张不安。
案例三:身心健康受损小刚和小美是一对初中生,他们结伴出游时,因为年龄限制无法入住酒店。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决定在公共场所过夜。
然而,由于夜间环境的不稳定和安全问题,小刚受到了不良青少年的威胁,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类似的案例在早恋中并不罕见,不安全的行为往往会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案例四:影响社交能力小芳是一个原本开朗外向的女孩,与同学和朋友的关系一直很好。
然而,自从她和男友在学校陷入热恋后,她开始疏远了其他同学和朋友。
她整天只和男友在一起,不再主动和其他人交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社交圈越来越小,对于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也逐渐丧失。
案例五:缺乏家庭教育小华是一个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孩子,他的父母一直忙于工作,关注度相对较低。
早恋使小华更加依赖于异性关系,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正确引导,从而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一系列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综上所述,早恋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我们应该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对早恋危害的认识。
关于早恋的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早恋的教育案例分析现当代青少年早恋问题倍受社会关注,由于老师、父母、青少年等对此处理不当而造成令人痛心的结局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早恋的教育案例,一起来看看吧!关于早恋的教育案例分析一背景一:处在一线教育的教师们偶尔会发现高年级尤其是六年级学生有“早恋”的迹象,具体可以表现在如下几点:1、男女生“鸿雁传情”,写“情书”;2、班上的“流言蜚语”——“某某男生喜欢上了某某女生”“某某女生最近老是盯着某某男生看”“某某男生今天偷偷地给某某女生送东西”“某某男生今天放学在某地等某某女生”……3、亲昵举动。
校内或校外男女生出双入对,甚至有拥抱或接吻的接近公开化的“秘密”举动。
4、学生突然变得非常注重打扮,穿着时尚,课堂上魂不守舍,偶尔在抽屉地下看课外书或者玩手机,成绩下滑。
背景二:马同学,13岁,我六(1)班男生,职位:中队学习委。
他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能说会道的,富有男子汉气概的,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较优异的“帅小伙”,在学校颇有“女生缘”。
他母亲是某幼儿园保育员,父亲在某环卫所供职,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幸福。
徐同学,12岁,我六(1)班女生,职位:“群众”。
她性格相对内向,长相较成熟,打扮较时髦,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她长期随外公外婆过,父母前几个月离异,家庭环境相对不幸福。
本人,27岁,男,2009年9月来我校参加工作,接手四(1)班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至今。
【案例过程】故事一:学期初,经科任老师反应,课堂上,徐同学上课老是转头和后桌马同学讲悄悄话,屡教不改,在我的语文课和品社课也偶有发生。
经过我的耐心地批评教育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好景不长,这两位同学“故伎重演”,我只好采纳科任老师的建议把马同学调离徐同学的“视线”,调到另外一组。
谁知,好景依然不长,这两个“家伙”竟然“隔山打牛”——隔一组还“使眼色”甚至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讲起话来。
为此,我还找过他们的家长“谈话”,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效果还是不明显;故事二:有一天,我的语文课,讲评作业的时候,徐同学又找马同学讲悄悄话了,我两次用眼神示意他们两个停止课堂讲话后,他们还在讲话,结果我点名批评了他们,谁知,班上有个调皮的男生大声说“徐同学喜欢马同学!”班上一阵哗然。
小学早恋的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秀,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在学校里的表现出现了异常,经常独自躲在角落里,眼神忧郁。
老师和家长发现小明与一名同班女生小芳(化名)关系亲密,经常一起上学、放学,甚至在课堂上也窃窃私语。
家长和老师都担心小明过早涉足情感,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二、案例分析1. 小明早恋的原因(1)生理因素:小明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向往。
(2)心理因素:小明在家庭和学校中缺乏关注,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从而选择与同学建立亲密关系。
(3)环境因素:小明所在的班级中,部分同学存在早恋现象,影响了小明的价值观。
2. 小明早恋的危害(1)影响学习成绩:小明在早恋过程中,精力分散,学习兴趣下降,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2)心理健康受损:小明在早恋过程中,承受着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价值观扭曲:小明过早涉足情感,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对未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1)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明白早恋的危害。
(3)与孩子沟通:家长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提高心理素质。
(2)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要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理早恋现象。
(3)开展主题活动:学校可以开展“拒绝早恋,健康成长”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社会教育(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
早恋学生的个案分析

早恋学生的个案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早恋是青少年在学生时期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此时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接近或已经成熟,因此出现了青春期的躁动,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增加,由此很容易引发早恋现象。
而中学生早恋的现象也引发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是中学生早恋是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我们务必认真分析中学生早恋的表现和原因,正确对待和疏导中学生出现的早恋问题。
因此,本研究选取初中中早恋的典型对象,采用观察和访谈法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分析中学生早恋的原因,从而得到处正确理早恋的方法。
二、案例对象情况描述(一)基本资料学生A:男,16岁,某初中初二(12)班学生。
父亲常出差在外,无法较好的管自己的儿子。
而母亲对自己的儿子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于是放任不管。
家庭富有,出手阔绰。
学生B:女,15岁,某初中初二(14)班学生。
父母离异,母亲远走,父亲于学生B读初一时去世。
现居住于叔叔家,常受到冷暴力对待,时常吵架。
且有过被校园暴力的经历。
(二)学生A、B在学校中的表现1、总体表现:学生A、B虽处于不同班级,但常常共同出现于食堂、走廊等场所。
下课放学后两人常牵着手走在回家路上。
学生A作为男生时常会请学生B吃东西,陪她倒水、上厕所。
学生B偶尔也会来到12班教室门口等学生A回家。
学生B很依赖学生A,学生A对学生B确实也很好,没有产生过很大的矛盾冲突。
两个班的班主任都对早恋现象表示反对,但他们两早恋并未被老师发现。
学生A在班中成绩较差,学生B成绩较好。
2、具体表现:学生A、学生B每天放学可以一起回家,早上学生A在楼下等着学生B,虽然不在一个班,但也离得不远。
每天回家按时打电话,发短信。
镜头一:有一次逛街回来,学生A送学生B回家时经过一个KTV,一个醉醺醺的中年大叔歪歪扭扭地向她走了过来,学生A突然把她搂到怀里远离喝醉的那群人,之后学生A蹙着眉告诉学生B:一定要离远些!这是他一次这么严肃有点生气地和学生B说话,学生B乖乖地点了点头。
早恋的危害案例4篇

案例一、失恋少年自杀,体内鲜血流出一半2003年9月26日傍晚,沈阳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发生一幕惨剧,一名高二年级男生因恋人提出分手,用尖锐的玻璃碎片扎破自己胸口,造成严重的心脏破裂,裂口长达1.5厘米,生命岌岌可危。
案例二、一初中生杀死暗恋女生曾轰动省会**市“5.21”校园凶杀案近日告破,涉嫌故意杀人的犯罪嫌疑人普某已被依法逮捕。
17岁的犯罪嫌疑人普某系**铁路某中学初中学生。
经初步查明:普某因暗恋的女同学李某喜欢上别人,决定第二天把本班的女同学李某后杀死,然后自杀。
案例三、少年刺伤同学后跳楼身亡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跌跌撞撞地跑向一幢高楼,从4层开始,每到一层,他都抡起棍子打碎楼道窗玻璃,随后探头朝楼下张望高度,当他爬到13层时,纵身跳下……这是7月2日发生在***南里令人心悸的“跳楼事件”。
当附近居民为此扼腕叹息时,“跳楼事件”背后的惨剧更令人震惊:名叫**的跳楼少年在跳楼前,曾和同学**为争抢一个女孩而大动干戈,并扎了**4刀。
**倒在血泊中后,他随即跳楼,当场死亡。
案例四、女生早恋酿苦果的厦门14岁的初一女孩(阿敏)因早恋遭父母反对,不仅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还将7支体温计的水银注入双手并欲轻生。
阿敏的父母常年在工厂打工,平时并未对孩子倾注太多的关注。
今年暑假,阿敏认识了一个社会青年,很少从家庭得到温暖的阿敏很快与这个“哥哥”陷入了热恋之中。
这段恋情维持了两个月,被父母发现后,阿敏遭到了责骂,一时冲动,想到以死抗争。
阿敏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心情,谁都不会理解。
如果不能和他在一起,我宁愿去死。
”最终,她敲碎了体温计,将其中的水银注入双手背侧。
一周后,粗心的父母终于发现阿敏的异常,并将其送医,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阿敏始终不配合。
如今,阿敏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发现较迟,汞中毒所带来的危害将跟随她一生。
这起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实在令人唏嘘。
究竟,把孩子逼上绝路的是“早恋”本身,还是我们对待“早恋”的态度?如何才能避免悲剧发生?如何避免早恋呢?首先要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初中早恋典型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成熟,初中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早恋现象逐渐凸显。
为了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将以一个典型的初中早恋教育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引导和教育初中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
二、案例描述某初中一年级学生小王,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学习成绩优秀。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王结识了同班同学小李。
两人一见如故,课后经常一起学习、玩耍,关系日益亲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开始早恋。
小王的父母发现这一情况后,十分担忧。
他们担心早恋会影响小王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小王改正这一错误。
于是,班主任老师介入了此事。
三、教育过程1. 深入了解情况班主任老师首先与小王、小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了解他们早恋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通过谈话,老师了解到小王和小李早恋的原因主要是:相互欣赏、共同爱好和情感需求。
2. 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针对小王和小李的早恋行为,班主任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1)教育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
老师通过讲解早恋对学习、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使小王和小李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性。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老师强调,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不应过分依赖和依赖。
(3)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老师鼓励小王和小李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减少对异性的依赖。
3.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班主任老师与小王、小李的父母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家长表示支持老师的工作,并承诺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引导和监督。
4. 定期跟踪,巩固教育成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班主任老师定期与小王、小李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动态。
同时,老师也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确保教育成果得到巩固。
四、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王和小李逐渐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并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
他们重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也变得更加理智和适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早恋的利弊案例分析铁力市第一中学李锋所谓早恋,就是过早的恋爱。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社会规范来说,中学生谈恋爱属于早恋,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经济生活尚未独立。
恋爱的目的是两性结合成婚,这需要经济上独立生活上自立而且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中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
二是谈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男22岁,女20岁)相差甚远。
早恋会恋危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早恋对中学生的学习干扰极大,早恋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越轨行为,甚至早恋有可能导致犯罪。
引起早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部分因自然发育因素引起的早恋性兴奋和萌芽有关。
不可否认,现在中学生早恋或具有早恋的倾向越来越多。
早恋之所以发生,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
有心理学工作者申明,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处理好与异性交往的关系,早恋更不会发生。
还有一部分是因身边的环境而变得孤独和空虚引起的。
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三个原因:1. 家庭因素。
随着现代的离婚率增长,单亲家庭和隔代抚养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生长的孩子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在与异性的接触中会产生愉快的心理,这是他们在家里从没有体会过的。
这样与异性的交往就会频繁,从而发生早恋的情绪。
或有些父母没有离异的,在生活上也有严谨的作风,但由于严谨的思想太浓,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也不善于和子女沟通,思想保存在封建时期。
他们动不动就说教、呵斥,甚至动手,孩子在家中没有发言权,容易引起其心理不平衡和压抑。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与父母之间不再是无话不谈,沟通和交流减少,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认为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便在同龄人种寻找知音。
而异性之间有感情互补的特点,就可能去和平时谈的来的异性倾诉,毕竟和同龄的异性相处比与同性在相处更有安全感。
这样就容易造成早恋。
案例一:据了解,一名男子背着孩子冲进了医院的急诊科,孩子的下巴下有一道伤口,周围满是鲜血,据值班医生说,这名16岁的男孩是因为家长反对他与一个女孩相恋,从二楼跳下,摔到阴沟里受伤的。
男孩的父亲对医生说,男孩尚不满16岁,就读高中。
前天晚上,男孩在家中与一名女孩通电话,两人通话的时间特别长。
父亲觉得其中有蹊跷,从两人的谈话期间,他听出了一些端倪。
在父亲的逼问下,男孩承认了他与女孩已有了一年多的恋情了。
越听越生气的父亲,一怒之下踢了儿子一脚。
可是没想到,男孩却从二楼纵身跳下,摔到了楼下的水沟中。
男孩的下巴摔在了水沟壁上,鲜血顿时涌了出来。
家长们深知道早恋的危害,平时对孩子和异性的交往管理很严,一有蛛丝马迹都要查的水落石出。
这样做是无可厚非,只是家长的方法欠妥。
总把中学生当小孩子看,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私拆子女的信件,查看日记,偷听电话。
一但发现早恋便大动干戈,拳脚相加,叫人心寒。
毕竟孩子有自己的空间隐私,要会和其沟通,学会尊重孩子。
家长是影响孩子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身体上的变化,帮助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尤其要鼓励孩子和同学的广泛接触,共同学习。
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既能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防止单独来往的意外。
学生时代的交往是成年人交往的基础,不要幻想这时候不交流,大了自然会交流了,什么事都一个过程,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基础。
只要处理得当,还是会有一个新的奇迹发生的。
2. 学校因素。
经调查,很多学校在情感教育问题上,现阶段是一片空白,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现在学校只是一味的规定不许早恋,没有从根本上说明早恋的危害,只是一味的禁止。
再加上没有“情感教育”这科目,总认为没必要不应该教这种东西,但往往适得其反,这反而会增加青少年对异性的新鲜好奇感。
在好奇心、神秘感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家长、老师越不让干的事便越想试试看,最终造成早恋。
而事情发生了以后学校才处理,并且处理只是对事情的调查处分,找家长。
这更会激起处于年少气胜中的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不好,能力比不上别人,为了弥补失去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便用找到的异性朋友来自夸,试图解决心中的烦恼,得到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可他们不明白,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这也是产生早恋的一个原因。
案例二:不久前一名高中女生跳楼自杀了,据说是因为她与一位男青年相恋,被公布后,女孩被退学。
在家庭的责骂,同学的排挤下,她感觉无地自容,便从五楼跳下,抢救无效死亡。
班主任介绍,女孩的父母是离异了的,女孩跟妈妈,成绩平平,平时也没什么。
不过最近总听见同学们在谈论她与校外某男青年有密切的关系,起初不在意,但是有一天发现他们牵手走在路上,很亲密有说有笑的。
班主任发现大事不好,便立即报告校长。
到下午放学后女孩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并且妈妈也来了。
女孩茫然的看着他们,最后老师把一封情书甩在了她的面前,一看才知道是男朋友写给自己的,不知何时在老师的手中了,脸色顿时煞白。
妈妈从小就告诉过她,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不要与男生来往,然而现在自己恋爱的事被曝光了,她知道妈妈肯定不会原谅自己的了。
在一场打骂纠缠之后,学校把她开除了。
妈妈一气之下走了,说她不是她的女儿,她没有这种女儿。
在受了一系列的打击后,女孩心灰意冷,感觉这个世界都不要自己了,最后从五楼跳下,造成了悲剧。
学校阻止早恋的原因是怕学生影响学习,担心他们过早的发生关系。
但学校在处理问题上往往也是简单粗暴的压制法:写检讨书、停课、记过处分、广播点名、公开情书、找家长……这些做法使孩子感到强烈的屈辱和压力,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
有的表面顺从,但却将憎恨埋在心里,有的从“公开”转入了“地下”。
最坏的是在压力的鄙视下,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最后走上逃学、出走,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3.社会因素。
由于青少年对性知识的空白,而且也不能学校这一正规聚道来填补,就只能从其他一些地方去寻觅了。
现在社会中关于性这一方面的刺激越来越多,在影视片里、广告里、杂志里,情爱都频繁出现。
对于这方面很感兴趣的青少年就受影视媒体、不健康的书籍及社会上一些不良气习的影响,便随意模仿。
青少年的心理还处于相对不完整阶段,男女恋爱的镜头频繁的出现,就会激起青少年对这种早恋的新鲜感和刺激感。
或者是看到身边的同伴有了意中人,在从众心理的饿驱动下,与人攀比,以显示自己的本事。
特别是现在大多数的男生都认为现在没有女朋友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案例三:犯罪嫌疑人普某,郑州某中学中学生。
普某因自己暗恋的女同学李某喜欢上别人,决定第二天把她先奸后杀,再自杀。
当天下午普某在学校附近的商店分别购买了作案的物品,蒇在校内的一间小屋里。
第二天放学后,普某将李某骗到小屋内要求与其发生性关系,遭到拒绝后,遂将李某掐死。
作案后,普某自杀未遂逃走,后到工安机关投案。
据悉,普某平时喜欢浏览黄色网站,中毒颇深,最终导致铤而走险,酿成命案。
早恋给中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可忽视。
早恋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中学时代是奠定人生的基础关键时期,需要全力以扑投入其中。
一旦出现情感的旋涡,必定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候好像一切都不存在,对方就是一切,本来有的壮志凌云在恋爱之后,便觉得有了生活的中心,把对前途的追求抛到了脑后,只专心编织两个人的世界,难以专心学习。
早恋影响身体的健康。
恋爱者常常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老是想者对方,甚至是“为君消得人憔悴”。
早恋影响思想和人生观。
早恋的人往往会将其行为规定为恋爱,而他们不知道恋爱是一种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
一旦选择了这个,就丧失了选择另一个的权力。
中学生的思想和人生观都未定型,容易发生变化。
早恋影响班级体。
恋爱者对班级体的活动不关心,并影响到其他的同学。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它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维持,那时候你就什么东西都没有心思去管了。
你需要以荒废学业,丧失友谊,正常的人际交往和个人的心理健康为代价去换取。
当然,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中学生早恋起到积极作用的也不是没有,有的中学生认为能从恋爱得到鼓励、安慰和力量,我们不否认,但是毕竟着些例子极少,而且是短暂的,成功率也是极低的,要能成为积极的一面,这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然而这些利处与它的害处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进入恋爱误区所酿成的都是苦果,不能拿青春赌明天。
知道了早恋的弊大于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教育和疏导这种事情再度发生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 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开展好对青少年的青春教育。
青少年由于心理的成熟,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不断增强。
这种体验是自然的不可限制的。
学校要做的即不必压抑青少年对异性交往的欲望,应该帮助他们理智控制自己,不能对其“谈性色变”,要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
要让他们分清友情与爱情的区别,男女同学之间应该存在正常的友谊,不要把友情错当成爱情而想入非非。
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认识自身的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坦然面对异性的交往,清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强化辅导作用,从而为他们正常的异性交往创造宽松的氛围,并要他们认识到早恋的危害。
同时要疏导他们明智地对待自己,理智地对待他人,把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懂得两性的道德规范,切忌与他们形成对立情绪。
注意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要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
这才是建设性解决他们早恋问题的方法。
2. 老师方面:作为老师,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取得学生信任这一点很重要。
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情况,快速反应,开展有针对性教育,使不良苗头得到抑止,有早恋苗头的学生得到教育、挽救。
班组任要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体,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局面,提倡男女同学间发展一中兄弟姐妹般的纯真友谊,让学生们在生活上互相帮助。
多组织团体活动,将学生充肺的精力引导到正当高尚志趣和对各种知识的探求上。
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各种朦胧的情感得到自制和约束。
对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如不健康小说,书报,录象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老师帮助扫除这些阻碍青少年的事物,塑造良好的心理,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个性的形成。
3. 家长方面:家长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感情的变化,告诉他们什么是责任,进而学会把握和升华自己的情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容和谐的氛围。
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人格,给予积极的疏导。
这或许比简单的打骂、禁止更具有教育意义。
而且家长要懂得用独特的方式帮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认真搞好学习,告诉他们在烦的时候可以多干自己喜欢的事,或与知心好友谈谈,但不要往歪方面想。
还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目标的追求上。
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实自己。
多交朋友,多为他人着想,多看优秀的文艺作品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待中小学生的早恋问题,应当耐心,宽容,加以合理的引导,结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青春教育,并不断提高这一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