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必备文言词汇(大集结)
小学必背文言文大全

小学必背文言文小学必背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在近些年的小升初考试中也越来越受重视,因为时代距离现在久远,很多字词等现代孩子理解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的。
下面是小编与你分享的一些小学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升初常考短篇文言文一.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mèi)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1.托:假装。
2.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3.以:用来,连词,表目的。
4.值:正好。
5.寝:睡觉。
6.因:趁机。
7.时:当时。
8.而:连词,表承接。
9.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10.既而:过了一会儿。
11.何以:为什么。
12.觉:醒。
13.值:当......时。
14.且:尚且,姑且。
15.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16.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17.共:一同。
【文言知识】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
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
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小升初常见课外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及虚词总结

3、难道 例如:其真无马耶
4、正确。例如:吴广以为然。
4、恐怕 例如:其真不知明也
焉
于
1、句末语气助词
3、一般代词。
1、在
4、从
2、兼词:相当于“于之“
4、疑问代词
2、到
5、比
3、比
6、被
或
所以
1、有人
1、、、、的原因
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
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
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
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
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
51、竟日:一整天
52、市:集市、买
53、戚然:悲伤的样子
54、明年:第二年
55、次第:依次
4、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5、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然
其
1、、、、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例如:欣欣然)
1、代词 例如:事父母能竭其力
2、但是(两句话之间。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2、大概 例如: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小升初常见课外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及虚词总结
一、常见实词
1、值:遇到、正好、价值
2、去:离开、距离、除去
3、引:牵,拉、伸长
4、执:拿着、掌管、固执
5、走:跑
6、益:好处、更加、增加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判断动词、正确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

小学升初中古文复习之“字词句篇”一、必考字词(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即将面临小升初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升初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言文常见字词1、实词实词是文言文词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比如“人、山、水、走、跑”等。
在小升初阶段,需要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思。
(1)“吾、余、予”都表示“我”。
(2)“汝、尔”表示“你”。
(3)“日、月、星”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天体。
(4)“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行”则是“走”。
2、虚词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语法作用,比如“之、乎、者、也”。
(1)“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也可以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2)“乎”通常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
(3)“者”常用于句末,表示“……的人”“……的事物”等。
(4)“也”常表判断或陈述语气。
3、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那些在古代和现代意思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则仅指“妻子”。
“无论”在古代是“不要说,更不必说”,现代是“不管,不论”。
二、文言文常见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刘备,天下枭雄者”。
2、省略句文言文在表述时常常会省略某些成分,要根据上下文来补充完整。
比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渔人”。
3、倒装句(1)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是“有何陋”。
(2)状语后置:“于……”“以……”常引导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应是“于长勺战”。
4、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
例如“为天下笑”“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文言文的翻译1、原则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达”是要通顺流畅,“雅”则是要有文采。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古文知识点总结一、古文词汇1. 动词:多用古代用法,如不分主谓的“惟”,表猛然迸发的意思,如:“忽”, “忘”, “怀”, "念", “怜”, “为”等。
2. 形容词:多形式丰富,用反义关键词表示夸张,如“甚”,“极”,“殊”,“绝”,“悠”,“犹”等。
3. 副词:多为古代用法,如,“将”,“尚”,“尤”,“复”等表示时间、条件、程度等。
4. 量词:多以“有”作为表示量词的符号,如“何有”,“安有”,“敢有”等。
5. 连词:用于连接成分,如“则”,“而”,“乃”,“兮”等。
6. 古代文言助词:如“之”,“乎”,“于”,“于是”,“也”等。
二、古文句式1. 反复句:带有对比含义的句式,如“不闻不问,大庭多怨;一言一笑,处堂成圣”。
2. 并列句:并列分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常表对比、转折、承接等意义。
3. 嵌套句:在句子中嵌入另一个句子,修辞手法丰富,如“太史公曰:……”。
4. 现象描写句:通过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描写,表明作者的感悟。
5. 倒装句:倒装句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用于加强语气和表示反问等。
6. 典故引用句:妙用典故、历史人物或史实来说明问题。
7. 结构紧凑句:如正反对照、因果关系、条件状语从句等。
三、古文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意象来描绘另一事物,增加形象感染力,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借代:将词义扩大到其他事物,引起联想,增加意量,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对仗:在句子中把相同或相对的内容对立来安排,形成对比关系,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 排比:相邻的短语对象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结构上连贯统一。
5.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事物之大、之小、之重、之轻等。
6. 反复:特定的字句在一篇文章里多次出现,确立主题,突显重点。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通读全文:通读全文把握大意,了解文章脉络。
2. 段落核心:把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分清主次。
小升初语文大集结重点复习内容文学常识

小升初语文大集结重点复习内容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 2 、桃李:学 3 、社稷、轩国家4、南囚犯5、同窗:同学 6 、烽烟:战7 巾帼:妇8 、丝音9、须眉:男子10 、婵娟、:月11、手足:兄12、汗青:史13、伉俪:夫14 、白丁、布百姓15 、伛黄老人16、桑麻:农17 、提携,垂小孩18 、三:法19、膝下:父20 、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 本纪、30 世家、70 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 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1 儒家:孔子孟子○2 法家:韩非子○3 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mao, 同茂)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篇一: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正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用于书写经典、文学作品和官方文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升初考试是古代文学考试的重要部分,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1.《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
其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句和思想,在小升初考试中经常出现。
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相反。
)2.《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其中讲述了中庸之道,即恰到好处的处事方式,在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会出现。
例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达到中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
)3.《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
其中讲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出现。
例如:“君子笃于仁,而省于用事。
君子笃于仁,而达于礼。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君子坚定实行仁,而又能运用礼。
君子安于本位而行,不愿超过自己的地位。
)4.《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其中讲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会出现。
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最重要,国家其次,君主最轻。
)拓展:除了上述的四部经典,小升初考试中还会涉及到其他文言文,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成语和俗语,例如“画蛇添足”、“千军万马”、“纸上谈兵”等,也是小升初考试的考点。
篇二: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正文:文言文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文言文阅读也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1.《岳阳楼记》- 范仲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一、《孟母三迁》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译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字词解释:【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于是。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二、《司马光砸缸》原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9.咸:都
永之氓咸善游—《吾腰千钱》
90.歇息:敛气,屏息。
歇息然后带—《楚王好细腰》
91.还(xuán):立即,迅速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叶公好龙》
92.延:伸长。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螳螂捕蝉》
93.也,句末语气词,可不翻译。 曰:非然也 — 《学奕》
94.谒:拜见。 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暮夜
117.值:遇到。
值大雨,持盖自蔽。— 《活见鬼》
118.至:到。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119.缴(zhúo):射鸟时系在箭上用于收回的丝绳。 思援弓缴而
射之——《学弈》。
120.走:跑,疾行。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叶公好龙》
121.左右:身边的侍从。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韩非子》
我今天做的怎么样? 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实
词
积 累
1.安:怎么
子安能为之足— 《画蛇添足》
2.罢:①放弃
乃罢其兵—《螳螂捕蝉》
②结束,停止 市罢,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3.办:置办,操办 可办粗饭几日—《勉谕儿辈》
4.比: ①等到 比期年,朝有黛黑之色—《楚王好细腰》
②近来 比闻禁中每有索取—《仁宗忍饿》
55.其: 代词,可译为“他(它)、他(它)们、他(它)
的,他(它)们的。孔君平诣其父(这里译为“他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暮夜
却金》
57.且:将要。 身且死,何以货为?— 《吾腰千钱》
58.挈:携,带着。 挈妻子而去之走-《东施效颦》
59.顷: 少时,片刻。 有顷益怠—《吾腰千钱》
②jiàng率领。自谓可将十万—《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45.皆:都。 兽见之皆走—《狐假虎威》
46.举:举荐。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杨震暮夜却金》 47.俱:一起。 虽与之俱学— 《学奕》 48.遽:就。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49.绝: ① 断绝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
如是者三旦—《螳螂捕蝉》
13.度: ① 衡量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郑人买履》
②猜测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14.俄顷:一会儿,顷刻 俄顷,复见一人—《活见鬼》
15.而 ①表并列,不译 博学而笃志—《论语》
②表转折,译为“但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
③表顺承,译为“并”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④表修饰,不译。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31.忽:不重视,轻视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颜氏家训》 32.患: ① 祸患。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螳螂捕蝉》
②担心。 桓公患之— 《韩非子》 33.悔(huì):教导 使奕秋悔二人奕—《学奕》 34.惠:同“慧”智慧,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杨氏之子》 35.货:财物 身且死,何以货为?—《吾腰千钱》
②看,回头看。元方入门而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26.过:过失,过错。不亦过乎?—《师于老马与蚁》 27.好(hào):喜爱,爱好 叶公子高好龙— 《叶公好龙》
28.何: ① 为什么 何不试之以足?-《画蛇添足》 ②怎么 何为无知!—《杨震暮夜却金》
29.何如:怎么样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矛与盾》 30.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吗”
-《揠苗助长》
83.遗(wèi):给予,赠送。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 《杨
震暮夜却金》
84.闻:听见,听说。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王冕》
85.无:不。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86.吾:我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87.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绝弦》
88.昔者:从前。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楚王好细腰》
36.或 ① 有的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矛与盾》
②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③或许。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学者有四失》
37.几(jī):几乎 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38.期(jī):第二年 比期年,朝有黧(lí)黑之色-《楚王好细腰》
《杨氏之子》 75.适:①这时。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韩非子》
②往,去,到。 适鬻金者之所—《齐人攫金》
76.孰: ①谁。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②哪一个?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77.遂:于是,就。 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腰千钱》
78.特:仅,只,不过。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杀猪》
5.兵:战争,战事 乃罢其兵—《螳螂捕蝉》
6.操:持,拿着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
7.持:拿着,握着
持盖自蔽—《活见鬼》
8.尝:曾经
尝应人请—《顾荣施灸》
9.辞:辞谢,不接受 晏子辞—《晏子辞千金》
10.此:这
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
11.怠:筋疲力尽
有顷益怠— 《吾腰千钱》
12.旦:早晨
②代词,指人或事 两者不肯相舍-《鹬蚌相争》
115.折(zhé):弯曲
蹄申膝折-《骥遇伯乐》
116.之:①助词,可译为“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弈》
②代词,可译为“他,她,它” 思援弓缴而射之——《学弈》
③虚词,无实义。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孟母戒子》
④动词,“去、到、往”
《送孟浩然之广陵》
22.鼓:弹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伯牙绝弦》
23.固:本来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画蛇添足》
24.故:①过去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杨震暮夜却金》
②所以,因此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楚王好细腰》
③原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25.顾 ①考虑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螳螂捕蝉》
②横渡 乘小船绝湘水—《吾腰千钱》 50.莫:无,没有。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矛与盾》
51.乃: ①于是,就。
乃罢其兵—《螳螂捕蝉》
②却。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52.偶:正巧。
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活见鬼》
53.曝(pù):晒。
蚌方出曝— 《鹬蚌相争》
54.欺:欺骗。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曾子杀猪》
②但是。 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床头捉刀人》 ③……的样子。孟子辍然中止。《孟母戒子》
66.如是:这样,如此。 如是者三旦-《螳螂捕蝉》
67.汝:你。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68.入:进入。
大喜,入谢-《崂山道士》
69.若: ①像。
洋洋兮若江河—《拔牙绝弦》
②人称代词,你,你们。与若芧xù ,朝三而暮四,
却金》
95.以:①用。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②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96.矣:语气词,可不翻译。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学奕》
97亦:也。
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活见鬼》
98.诣:拜见。
孔君平诣其父-《杨氏之子》
99.益:更加,越发。 有顷益怠—《吾腰千钱》
100.易:纠正。
111.曰:①说。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叫作。
杨朱之弟曰布-《杨布打狗》
112.哉(zāi):语气词,可译为“啊”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绝弦》
113.则,于是。 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
园 — 《螳螂捕蝉》
114.者:①……的时候。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辩日》
105.于:①从。
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好龙》
②在。
游于后园-《螳螂捕蝉》
106.欲:想要。 吴王欲伐荆。-《螳螂捕蝉》
107.愈:更加。 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活见鬼》
108.誉:称赞。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矛与盾》
109.鬻:卖。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吾腰千钱》
110.援:引,拉 思援弓缴而射之-《学奕》
79.为: ① (wéi) 是。 此不为近者热乎而远者凉乎—
《两小儿辩日》
②做(wéi)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③被(wèi) 。斯乃为金所累也。—《牧竖拾金》
80.惟:只。
惟奕秋之为听—《学奕》
81.未:没有,不曾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
82.谓:告诉。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我)助苗长矣
足乎?—《朝三暮四》
70.色:神色。 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顾荣施“炙(zhì)》
71.善:①擅长。 永之氓咸善游—《吾腰千钱》 ②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绝弦》
72.甚:很。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杨氏之子》 73.使:派遣。 天帝使我长百兽— 《狐假虎威》 74.示: 给……看。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60.请:请求。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滥竽充数》
61.求:寻找。 虎求百兽而食之—《狐假虎威》 62.趋:跑,疾走。 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活见鬼》 63.取:捕捉。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螳螂捕蝉》 64.去: ①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②离开。 因攫其金而去-《齐人攫金》 65.然:①这样。 曰:非然也—《学奕》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16.反:同“返”,返回 及反,市罢— 《郑人买履》
17.方:正在
孟母方织—《孟母戒子》
18.非:不是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好龙》
19.非常:非同寻常,不一般 魏王雅望非常—《床头捉刀人》
20.弗:不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学弈》
21.复:又,再
俄顷,复见一人— 《活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