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03-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3-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Buck)因在人类嗅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 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美国)、马丁·埃文斯(Sir Martin J. Evans)(英国)。
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为“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德国),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 (美国),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2014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The 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 has today decided to awardThe 2014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ith one half to John O´Keefeand the other half jointly to May-Britt Moser and Edvard I. Moser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cells that constitute a positioning system in the brainHow do we know where we are? How can we find the way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And how can we store this information in such a way that we can immediately find the way the next time we trace the same path? Thi s year´s Nobel Laureates have discovered a positioning system, an “inner GPS” in the brain that makes it possible to orient ourselves in space, demonstrating a cellular basis for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In 1971, John O´Keefe discovered the first component of this positioning system. He found that a type of nerve cell in an area of the brain called the hippocampus that was always activated when a rat was at a certain place in a room. Other nerve cells were activated when the rat was at other places. O´Kee fe concluded that these “place cells” formed a map of the room.More than three decades later, in 2005, May-Britt and Edvard Moser discovered another key component of the brain’s positioning system. They identified another type of nerve cell, which they ca lled “grid cells”, that generate a coordinate system and allow for precise positioning and pathfinding. Their subsequent research showed how place and grid cells make it possible to determine position and to navigate.The discoveries of John O´Keefe, May-Britt Moser and Edvard Moser have solved a problem that has occupied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for centuries –how does the brain create a map of the space surrounding us and how can we navigate our way through a complex environment?How do we experience our environment?The sense of place and the ability to navigate are fundamental to our existence. The sense of place gives a perception of position in the environment. During navigation, it is interlinked with a sense of distance that is based on motion and knowledge of previous positions.Questions about place and navigation have engaged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for a long time. More than 200 years ago, the German philosopher Immanuel Kant argued that some mental abilities exist as a priori knowledge, independent of experience. He 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space as an inbuilt principle of the mind, one through which the world is and must be perceived. With the advent of behavioural psychology in the mid-20th century, these questions could be addressed experimentally. When Edward Tolman examined rats moving through labyrinths, he found that they could learn how to navigate, and proposed that a “cognitive map” formed in the brain allowed them to find their way. But questions still lingered - how would such a map be represented in the brain? John O´Keefe and the place in spaceJohn O´Keefe was fascinated by the problem of how the brain controls behaviour and decided, in the late 1960s, to attack this question with neurophysiological methods. When recording signals from individual nerve cells in a part of the brain called the hippocampus, in rats moving freely in a room, O’Keefe discovered that certain nerve cells were activated when the animal assumed a particular place in the environment (Figure 1). He could demonstrate that these “place cells” were not merely registering visual input, but were building up an inner map of the environment. O’Keefe concluded that the hippocampus generates numerous maps, represented by the collective activity of place cells that are activat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refore, the memory of an environment can be stored as a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place cell activities in the hippocampus.May-Britt and Edvard Moser find the coordinatesMay-Britt and Edvard Moser were mapping the connections to the hippocampus in rats moving in aroom when they discovered an astonishing pattern of activity in a nearby part of the brain called the entorhinal cortex. Here, certain cells were activated when the rat passed multiple locations arranged in a hexagonal grid (Figure 2). Each of these cells was activated in a unique spatial pattern and collectively these “grid cells” constitute a coordinate system that allows for spatial navigation. Together with other cells of the entorhinal cortex that recognize the direction of the head and the border of the room, they form circuits with the place cells in the hippocampus. This circuitry constitutes a comprehensive positioning system, an inner GPS, in the brain (Figure 3).A place for maps in the human brainRecent investigations with brain imaging techniques, as well as studi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neurosurgery, have provided evidence that place and grid cells exist also in humans.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the hippocampus and entorhinal cortex are frequently affected at an early stage, and these individuals often lose their way and cannot recognize the environment. Knowledge about the brain´s positioning system may, therefore, help us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underpinning the devastating spatial memory loss that affects people with this disease.The discovery of the brain’s positioning system represents a paradigm shift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ensembles of specialized cells work together to execute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s. It has opened new avenues for understanding other cognitive processes, such as memory, thinking and planning.Key publications:O'Keefe, J., and Dostrovsky, J. (1971). The hippocampus as a spatial map.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unit activity in the freely‐moving rat. Brain Research 34, 171-175.O´Keefe, J. (1976). Place units in the hippocampus of the freely moving rat. Experimental Neurology 51, 78-109.Fyhn, M., Molden, S., Witter, M.P., Moser, E.I., Moser, M.B. (2004) Spati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entorhinal cortex. Science 305, 1258-1264.Hafting, T., Fyhn, M., Molden, S., Moser, M.B., and Moser, E.I. (2005). Microstructure of spatial map in the entorhinal cortex. Nature 436, 801-806.Sargolini, F., Fyhn, M., Hafting, T., McNaughton, B.L., Witter, M.P., Moser, M.B., and Moser, E.I. (2006). Conjunctive representation of position, direction, and velocity in the entorhinal cortex. Science 312, 758-762.获奖人简介:John O’Keefe was born in 1939 in New York City, USA, and holds both American and British citizenships. He received his doctoral degree in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from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in 1967. After that, he moved to England for postdoctoral training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e has remained at University College and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in 1987. John O´Keefe is currently Director of the Sainsbury Wellcome Centre in Neural Circuits and Behaviour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May-Britt Moser was born in Fosnavåg, Norway in 1963 and is a Norwegian citizen. She studied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Oslo together with her future husband and co-Laureate Edvard Moser.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neurophysiology in 1995. She w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subsequently a visiting scientist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before moving to the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rondheim in 1996. May-Britt Moser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Neuroscience in 2000 and is currently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Neural Computation in Trondheim.Edvard I. Moser was born in born 1962 in Ålesund, Norway and has Norwegian citizenship. He obtained his Ph.D. in neurophys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slo in 1995. He w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together with his wife and co‐Laureate May‐Britt Moser, first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later a visiting scientist in John O´Keefe´s laboratory in London. In 1996 they moved to the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rondheim, where Edvard Moser became Professor in 1998. He is currently Director of the Kavli Institute for Systems Neuroscience in Trondheim.。
201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科研方法初探

201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科研方法初探摘要】约翰?奥基夫、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系统探讨他们的科学研究经历,归纳总结他们的科学研究方法:传习继承法、创新思维法、实验验证法、多学科交叉法。
他们的科研方法对提高我们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约翰?奥基夫位置细胞科研方法【中图分类号】R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119-02一、前言2014年10月6日17:30,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结果在斯德哥尔摩宣布,爱尔兰裔美国暨英国籍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挪威的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被授予诺奖,以表彰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奥基夫于小鼠大脑的海马体区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他将其命名为“位置细胞”。
海马体,顾名思义,是形状与海马相似的大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负责人们记忆和学习的功能。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探索,发现了它在储存记忆方面的作用,而奥基夫创新性地发现了它在空间定位方面的作用。
同时奥基夫的研究也使莫泽夫妇受到启发,莫泽夫妇发现了存在于内嗅皮层的网格细胞,稳定的网格结构有助于大脑形成空间动态,动物的大脑中确实存在着类似于空间坐标系的建立机制。
奥基夫、莫泽夫妇以及其它领域的科学家很快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理论模型,并不同于导向细胞之间的相互协作,它为人们深入理解学习记忆机制与诊断脑功能障碍的相关病症带来了福音。
二、约翰?奥基夫与莫泽夫妇的科研方法1.继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身处何处?我们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关于地点位置和导航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大谜团。
早在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就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即时间和空间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先天具有的感知世界的认识形式和工具。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简介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von n g),1854年~1917年,, 而获得1901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罗纳 ·罗斯(d Ross),1857年~1932年, , 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或 奖。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n),1860年~1904年,丹麦 , 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伊凡·彼 罗维奇·巴甫洛夫(v ich v),1849年~1936年, 生理 、心理 , 生理 献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年~1910年, , 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卡米洛·戈尔吉(l),1844年~1926年, , 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1852年~1934年, 理 、组织 、 , 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夏尔·路易·阿 斯·拉韦朗(a n),1845年~1922年,, 生 物 致 中作而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i kov),1845年~1916年, 微生物 、免疫 , 免疫 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保罗·埃尔 希(Paul Ehrlich),1854年~1915年, 、免疫 , 明“606” 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r),1841年~1917年, 科 , 生理、 理 科而获得1909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l),1853年~1927年, 生 , 胞 蛋 质 酸 工作而获得910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析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析来自诺贝尔奖官网的消息,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约翰·奥基弗(John O’Keefe )、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挪威科学家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
他们因为“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而获奖。
获奖理由1971年,约翰·奥基弗发现,当把一只大鼠放到环境中某个特殊的位置时,其大脑中的特定神经细胞会被激活。
当换到其他位置,会导致其大脑中其他的特定神经细胞被激活。
约翰·奥基弗提出,这些“位置细胞”构建了一个外部环境的内部地图。
这些“位置细胞”位于大脑中海马的位置。
2005年,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发现,当大鼠通过某些特定位置时,位于海马附近内嗅皮质的另一些的神经细胞被激活。
这些脑区构成一个六边形网格,每个网格细胞在特定的空间图式中起作用。
这些网格细胞共同构成一个坐标系,便于大鼠在三维空间的活动。
网格细胞与位于嗅皮层用于识别动物头部的方向和房间的边界的细胞,以及位于海马的位置细胞一起,共同形成一个网络系统。
这一回路构成了复杂的空间定位系统,这是一个脑内的GPS系统。
人脑中的这一系统似乎有与大鼠脑中的相似的结构。
获奖解析位置感和导航能力是我们存在的基础。
位置感给出了环境位置感知。
导航是指基于先前位置的认知和运动产生的距离感的互相关联。
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就有关位置和导航问题曾经有过长期探讨。
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一些心理能力作为先验性知识独立于经验而存在。
他认为空间概念是心灵内在的一种本能,人们必须通过这种本能才能感知这个世界的存在。
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这些问题开始通过实验手段来解决。
爱德华·托尔曼通过研究大鼠在迷宫中的运动发现,它们可以学习如何导航,他认为大鼠能通过在大脑形成的“认知地图”而找到出路。
Cheqzq历届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名单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历届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名单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 1918年未颁奖1919年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1年未颁奖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5年未颁奖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1946年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1949年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1951年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1955年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1957年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1963年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1964年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1966年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1968年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69年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70年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1971年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1974年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5年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1976年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79年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1981年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1985年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1989年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1995年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1996年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1999年Gunter Blobel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14年诺贝尔奖 最高科学技术奖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劳伦斯奖项 图灵奖

2014年诺贝尔奖最高科学技术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劳伦斯奖项图灵奖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约翰•奥基夫、迈-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获奖理由发现大脑“GPS”系统。
工作简介:三位科学家发现了大脑神经元的空间导航机制。
奥基夫发现了这一定位系统的首个组成部分,他利用大鼠进行实验,观察大鼠在房间不同位置时脑内神经元被激活的情况。
30年后,莫泽夫妇发现了另一关键组成部分,将其命名为“网格细胞”,这类神经元令定位和导航更加精确。
实际应用:诺贝尔大会表示,他们的发现解决了困扰了哲学家和科学家数世纪之久的问题,即大脑如何创建周围空间的地图,以及在复杂环境下如何导航。
这一研究可帮助医生理解阿兹海默症患者丧失空间记忆能力的背后机制。
所属机构:奥基夫是伦敦大学学院塞恩斯伯里•韦尔科姆神经电路与行为中心的负责人。
迈-布里特•莫泽是挪威特隆赫姆神经计算中心的负责人。
爱德华•莫泽是特隆赫姆卡夫利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负责人。
莫泽夫妇还供职于特隆赫姆的挪威科技大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获奖理由:发明蓝光发光二极管(LED),为LED灯的问世铺平道路。
工作简介:三位获奖者发明了蓝光LED,使更为节能的白色LED灯取代高耗能的白炽灯泡成为可能。
在90年代初三位科学家用半导体生成亮蓝色光束之前,仅有红光和绿光LED问世。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三位科学家在其他人都失败的领域获得了成功。
实际应用:他们的发明引发了照明技术的根本转变。
目前,LED灯成为世界许多地方的标准照明方式,并对节约地球资源贡献良多。
LED灯使用寿命最高可达10万小时,而白炽灯只有1,000小时,荧光灯只有1万小时。
所属机构:赤崎勇和天野浩均是日本名古屋大学(Nagoya University)的教授。
赤崎勇同时还供职于名古屋市的名城大学。
中村修二出生于日本,目前是美国公民,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诺贝尔化学奖斯特凡•黑尔、埃里克•贝齐格和威廉•莫尔纳尔获奖理由:研发了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工作简介: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能够让科学家突破传统显微镜的限制,更好地研究活细胞内分子细节。
2005年至201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简介获得者简介及意义

2005年至2014年间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中与细胞有关的部分姓名:赵丹阳学号2012013053一、2005年,两位合作多年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在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及其导致胃炎、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机理20多年后,终于收到了一份迟来的“贺礼”,分享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马歇尔和沃伦发现这种细菌之前,医学界认为正常胃里细菌是不能存活的。
1979年根据活组织切片检查结果,沃伦发现50%左右的病人的胃腔下半部分附生着许多微小的、弯曲状的细菌。
沃伦的发现引来了同行的质疑,但也引起了马歇尔的极大兴趣,他们决定联合对取自100个病人的活组织切片进行研究。
经过反复试验,马歇尔成功地培育出一种当时尚不为人知晓的细菌-后来被命名为幽门螺杆菌。
基于试验结果,马歇尔和沃伦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的关键因素。
发现这种细菌,使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的诊断治疗变得及其简单。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和一些淋巴肿瘤发病之间的联系。
瑞典罗林斯卡研究院诺贝尔奖委员会的一位成员诺马克评论说,澳大利亚人的细菌致溃疡理论是“完全相左于传统的知识和教条”,因为大多数医生都坚信溃疡源自压力和胃酸。
弗吉尼亚大学医学教授的美国胃肠病学协会主席普拉博士指出,两位获奖者的研究“革新了我们对溃疡性疾病的理解”并且“给千百万人带来了希望”。
二、2007年,两名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一名英国人马丁·埃文斯,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三位科学家“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卡佩基和史密斯分别独立地发现了利用两段DNA片段的同源重组可以对哺乳动物基因组进行可控的基因修饰。
1981年埃文斯从小鼠胚胎中成功地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这些细胞是生物体所有细胞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14年诺贝尔奖于瑞典当地时间10月6日中午11:30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开始陆续颁发。
今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英国科学家John O'Keefe, 挪威夫妇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l,获奖理由是在“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的发现”。
三人将平均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奖金。
获奖者简介:
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
193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
他在1967年,他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得了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
在这之后,他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读博士后。
1987年,他留校担任认知神经科学教授。
目前,约翰.奥基夫教授是伦敦大学学院神经回路与行为中心主任。
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
1963年出生于挪威福斯纳沃格,挪威国籍。
她在奥斯陆大学与她后来的丈夫、共同获奖者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一共学习心
理学。
1995年,她获得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
她是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随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做访问学者,然后在1996年到位于特隆赫姆的挪威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
2000年,梅-布里特.莫泽被任命为神经科学教授,目前是特隆赫姆神经计算中心的主任。
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
1962年出生于挪威奥勒松,挪威国籍。
1995年,他在奥斯陆大学获得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
他与他的妻子、共同获奖者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一起读博士后,起初是在爱丁堡大学,后来在伦敦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的实验室中做一名访问学者。
1996年,他们回到挪威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1998年他升为教授。
他目前是特隆赫姆系统神经科学科维理研究所(the Kavli Institute for Systems Neuroscience)的主任。
关于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着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
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