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歌《直尕思得》的艺术价值

合集下载

单永珍诗歌中的意象试析

单永珍诗歌中的意象试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单永珍诗歌中的意象试析德吉措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基金项目:宁夏区教育厅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DT201606)。

摘 要:作为新世纪备受关注的宁夏回族诗人,单永珍是当代西北诗歌地理版图中屈指可数的高地之一(王怀凌语)。

[1]诗意是诗歌的灵魂,单永珍的诗歌将词语自身成为了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意象。

本文浅析了单永珍诗歌中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和佛教意象在其诗歌中的表现作用,进而解读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怀。

关键词:单永珍;动物意象;植物意象;佛教意象作者简介:德吉措(1992-),女,北方民族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化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42-01单永珍是一个不断行走在西北大地的精神流浪汉者,作为一个行吟诗人,单永珍将行走过的戈壁、大漠、草原、雪山融进自己的诗集《词语奔跑》和《大地行走》中。

行走在西部,单永珍好观察各种事物,正是这样一种能力,他能够敏锐的感知历史,用心灵触及西北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更善于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情感体验来写意,以此构成了一系列意象,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最直接的感受,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情怀。

一、动物意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词歌赋的独特之处。

情感意蕴、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蕴共同组成了诗歌的象外之意。

单永珍诗歌中“鹰”是单永珍诗歌中应用较频繁的动物意象。

“鹰”作为百禽之首,自古以来有“天鸟”之誉,鹰的威武英俊与高贵气质显示了其桀骜不驯、勇猛刚毅的本性,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被赋予刚劲、自由、对人生的搏击之意。

但单永珍笔下的“鹰” 不同于以往文学中的象征,诗人以自身特殊的情感赋予了“鹰”更深层次的色彩。

“请吹响那支悲凉的骨箫/让高翔的鹰带走沉默的思想/让流浪的心回到故乡”( 灵之十四行--给左侧统)“鹰隼的道路来自天空,它上升、下沉/肯定有一些羽毛掩埋了脚印/我习惯了这种飞翔,并且知道鹰隼是清醒的”(《年则玉保神山:修远》)。

小学校本教案《直尕思得》教学设计

小学校本教案《直尕思得》教学设计

小学校本教案《直尕思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直尕思得》2、能够感受《直尕思得》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表演的形式表现《直尕思得》3、通过学唱歌曲《直尕思得》,让学生能够喜爱土家族族音乐。

教材分析歌曲《直尕思得》是小学音乐中的一首欣赏曲目。

这是一首优秀的湖北民歌。

它的词曲都很有特色,尤其是歌曲里面的对白,“要得”“要得”更是富有土家族地方色彩和趣味感。

教学重点体验《直尕思得》的地方风格.欣赏这首带有浓烈气息的土家族民歌,了解土家风情。

教学难点地方语言的演唱、要用湖北恩施本地地方语言来演唱。

辨别土家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准备电子琴,电脑,PPT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在古老的年代,有一群土家人.他们生活鄂西这片土地上自由的生活.他们白天一起劳动,晚上一起围在篝火载歌载舞。

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人们没有现代人的电脑,电视,MP3,电话,没有现代的交通要具……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就产生了民歌.师:同学们,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分为小调、号子、山歌三种。

小调是指流传于市镇或集镇的经过民间艺术加工的民间歌曲,悠扬抒情,轻快流畅。

号子指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集体协作,带有劳动节奏,一领众和的民间歌曲,雄浑有力,节奏铿锵。

山歌指流传于山野间的比较即兴的自由演唱,高亢嘹亮,节奏随意。

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直尕思得》。

二、新歌教学1、简介湖北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学生看图片,教师介绍《直尕思得》的故乡,湖北恩施。

2、再次聆听《直尕思得》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听完后回答三个问题: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的语言在演唱上有什么特点?歌曲运用了哪些装饰音?学生回答,师着重介绍倚音、上波音、下滑音,并带学生唱好装饰音。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学唱歌曲,着重突出方言的演唱。

4、同学们随着音乐哼唱。

5、师:《直尕思得》不仅唱遍了大江南北,还飞出了国门。

在各个国家进行演出,并在2016年春节参加了湖北省春节联欢晚会。

论方石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

论方石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

生态 ”的行列之中,用杨丽萍 的话来说 “就是保持了云南女
方 石 善 于 捕 捉 民 间 日常 生 活 中最 典 型 的 口头 语 的 内在 人 的生活状态 ”,这种取其神韵加 以创造 的做法与方石 的“原
音调 ,与歌 曲的旋律相结合,构成特 有的旋律 发展走 向。歌 生 型 ”歌 曲创 造 同出 一 理 。
三个字 中,“挨 ”字 以一平声起音 ,而后音调迅速 向上挑起 , 语调贯穿其 中,描绘 出了一幅幅饶有风趣的土家民俗风情画
直 接 过 渡 到 了 “到 ”字 ,而 后 “到 ”的尾 音 又 向下 滑 到 了 “起 ” 卷 , 也 突 出 地 展 示 了 土 家 人 的 风 俗 美 和 人 情 美 。
基本风格 ,他善于用创新 的思维和敏感的洞察力 ,积极顺应 态 ’是一切在 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从联合国教科文
着 时代 的变化和人们音乐审美情趣 的发展 ,努力在音乐领域 组织 于 1998年 通 过 决议 设 立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评 选 一 事 可 以
进行 大胆 的探索与 实践,从而 形成了千姿 百态 的多样化创作 看 到,“原生态”逐渐被 引入到 ‘文化生态 ’的领域中 ,成 为
作品 中都 内含 中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精髓,从而形成 了自己的 鉴 而 来 的 ,源 于 20世 纪 60年 代对 自然 生态 问题 的关 注 。生
基 本 风 格 。不 过 ,方 石 在 歌 曲 的创 作 中又 常 常 不 局 限于 这 种 态是生物和环境之 间相互影响 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 ,‘原生
的、多产 的作 曲家,《亲爱的 中国我爱你》、《我家就在长江 式 。
边》、《好 日子慢慢 过》、《母 亲在 家就在 》、《有个小姑娘 》、

关于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短调民歌艺术特色

关于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短调民歌艺术特色

关于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短调民歌艺术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鄂尔多斯地区素有“歌之海洋,舞之故乡”的美誉。

这一地区地处蒙古高原南麓,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与山西、陕西省接壤,南临长城,与黄河三而环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

自秦汉时期以来,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这里既有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河套人”遗址,又有古代“秦直道”的遗存,其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使得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北方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黄翔鹏先生曾经讲过:“民歌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人民的历史。

的确,民歌在鄂尔多斯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从鄂尔多斯“乃日”盛会到鄂尔多斯婚礼,从成吉思汗陵的祭奠仪式到民众的茶余饭后,民歌早己经成为鄂尔多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是鄂尔多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按照民歌的种类划分来看,鄂尔多斯地区的民歌属于北方草原支脉,以蒙古族民歌为主,并包含了蒙汉调(也称漫瀚调)、山曲和二人台共4大类。

其中蒙古族民歌中长调与短调形态并存,这里的长调民歌较为古老,曲调深沉古朴、舒缓悠长、跌宕起伏、高亢豪放;短调民歌则结构小巧精干,情绪欢快活泼,节奏明快有力,歌词言简意赅,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丰富的内容情节。

一、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发达的原因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地理环境的特征分不开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这一地区在清代以来逐渐形成以定居放牧和半农半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与游牧式的牧业生产方式相比,定居式的农业生产显得更为规律,拥有固定的生活、生产场所,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生活安居乐业,不再随气候水草而迁徙。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涌现出大量旋律活泼、内容丰富的短调民歌。

因此,短调民歌更适应这样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所以它和民众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显得更为紧密,内容也极为丰富,在这样的环境下,短调民歌较长调民歌的发展显得尤为迅速。

解析方石“原生型”民歌创作特征——以《直嘎多里嘎多》为例兼谈其它

解析方石“原生型”民歌创作特征——以《直嘎多里嘎多》为例兼谈其它
传播 。 “ 原 生 态 ”音 乐 : 杨 民康 认为 “ 真正的 “ 原 生 态 ”民 间音 乐是 指 那 些 从 艺 术 形 态 到 表 演 环 境 均 成 民间 自然 面貌
申请书》 、《 亲爱的 中国我爱你》 、《 母亲在家就在》等 ;艺术 歌曲 《 党啊慈祥的母亲》 、《 放风筝》 、《 我家就在长江边》等
代的艺术特色。
类型的歌曲称 为 “ 原生型 ”歌 曲,诠释为 :“ 将 原生态的
音乐元素整合加工 、提炼再创造 ,并在音乐调式、旋律等方 面体现了母本文化原生态 的神韵, 唱法上保留了母本文化传 承下来的演唱方式 ”。 。这里提到 了 “ 原生态 ”这个高频词
汇 ( 虽 然 学 界对 于 “源自原 生 态 ”的说 法 存 有 争 议 ,鉴 于原 生态 词的流行度和接受度 , 在未有更好的被广为接受的科 学表
歌》 、《 土家女儿会》 、《 直 嘎 多 里 嘎 多 》等 ;通 俗 歌 曲 《 入 党
述 前 ,本 文 仍用 该词 ) 。从 联 合 国科 教文 组 织 于 1 9 9 8 年 通 过 决议设立 “ 非 遗 ”评 选 一 事 ,我 们 可 以看 到 “ 原 生态 ”被纳
入到文化生态领域 中,比如湖北省 民族歌舞团 ( 恩施州 歌舞 团 )2 0 0 3年创作展演 的大型土家风情歌舞 《 比兹卡》就是 为 了使 民族 的记 忆不 仅得 到 唤醒 还要 得到 加 强 。特 别 是 2 0 0 6 年央视 举办 的十二 届青 歌赛把 原本游 离在 主流 唱法 (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 唱法 )之外的 “ 原生态”唱法 纳入 比赛组别, 正是对中国民族 民间传统音乐的动态保存与

方石在 中国当代歌 曲创 作领域是一 位具有鲜 明创 作个 性的多产作 曲家,他善于用创新 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顺 应时代的要求和大众 审美情趣 , 努力在音乐创作领域大胆探 索与实践 , 形成 自己的多元创作风格 。 他创作 了富含 中国 民 族音乐传统精髓的作品 《 土家情歌一一直尕思得》 、 《 清江恋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河曲民歌的艺术特点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河曲民歌的艺术特点

64299 艺术理论论文浅析河曲民歌的艺术特点河曲县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雄鸡一唱鸣三省”之)处。

河曲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称,这里几乎人人会唱民歌。

早在唐代就盛行河曲民歌,至明末达到繁荣期,明旧志就有“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的佳话。

河曲民歌流传至今,正因为其朴实、真挚、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河曲民歌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一、音乐特点河曲属于西北高原一片,是高寒山区,地偏土贫,总体上河曲民歌曲调具有高亢、嘹亮、悠长的音乐风格,具体体现在曲式结构、旋律进行、节奏节拍等方面。

(一)曲式结构河曲民歌最典型的曲式结构是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一般由四小节组成一个乐句,八小节构成一个完整的乐曲,且多为平行双句体乐段,即后四小节往往是前四小节的换尾重复,上下两句的结束音一般是四五度关系。

例如:《人家都在你不在》是一首河曲传统的曲调,表现了妹妹对哥哥的思念之情,上下两句仅结束音有所区别,显示出不同的结构功能。

又如《挣不下银钱过不了》,这首表现哥哥对妹妹不舍的山曲旋律性强,朗朗上口,上下两句前半部分完全相同,只是结尾处有所不同。

这种由上下两乐句换尾重复构成的平行结构,是河曲民歌最常见的曲式结构。

(二)旋律进行河曲民歌的旋律进行最大的特点就是:音程跨度大,以六、七、八度居多,甚至有十度、十一度的大跳。

这样使得旋律跌宕起伏,情感丰富,极具感染力。

例如:《想亲亲想在心眼上》一句中,连续使用mi――la,la――la,mi――re的大跳,这种在短短乐句里频繁的大跳同时跳进后的反向级进,好似黄河的九曲十八弯,既是河曲地貌的真实轮廓,又是妹妹一个人在家思念哥哥又不得见心理感受的强烈落差,是一种非常形象而又生动的表达。

又如:《挣不下银钱过不了》,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使用了五度下跳,使离别时的柔情更让人心酸。

(三)节奏节拍从谱面上看,河曲民歌节奏节拍都比较均匀、规整。

然而,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我们并不那么呆板,而是自由,甚至即兴的。

从创作与实践角度再议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从创作与实践角度再议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4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22从创作与实践角度再议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王雅君摘 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文艺事业如久旱逢甘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艺术源自生活的创作主张下,作曲家们深入基层,赴民间采风,搜集丰富的创作素材,产生了很多经典且艺术价值卓越的声乐作品。

曲作家王志信即是其中之一,他在汲取民族传统音乐精髓的同时,发挥了自身精湛的作曲能力。

在一系列大中型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中,大胆植入新鲜元素,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优美成分,又融入新的音乐理念和表现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王志信;声乐作品;创作特色;演唱指导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雅君(1980-),女,大学本科,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王志信出生于河北乐亭县,即乐亭大鼓的发源地。

他的故乡民风尚演艺,除了流派纷呈的鼓书艺术之外,还有民间小曲清平歌和悠悠调等。

在传统音乐艺术的浸染下,王志信自幼就显示出极高的音乐天分,再加上系统的音乐学习,为他的民族声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志信善于对民间音乐精华的汲取,在原有的旋律和音调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进行丰富的改编和创作,使民族声乐作品更符合当前时代的审美需求。

因而,王志信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艺术性、审美性、演唱性兼具,被作为声乐考试、教学、表演的经典曲目。

此外,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题材注重传统,唱腔富有个性,音乐审美独树一帜,拓宽了民族声乐作品创作渠道,使自己的声乐作品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在王志信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中,民族音调、曲艺素材、地方风格始终是最基本的创作元素,同时大胆借鉴吸收西洋作曲创作技法,塑造出意蕴厚重的“中国风格”民族声乐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

一、重视现代技法与传统音乐的融合王志信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始终围绕传统文化元素开展,因而这也构成了其音乐作品的总体风格。

土家族民歌及其代表作《直尕思得》研究

土家族民歌及其代表作《直尕思得》研究

土家族民歌及其代表作《直尕思得》研究土家族民歌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瑰宝,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被广泛传唱。

其中,《直尕思得》作为代表作品之一,更是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象征,其深刻的内涵和出色的音乐艺术享誉全球。

本文将围绕土家族民歌及其代表作《直尕思得》展开深入研究,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含义及艺术价值。

一、土家族民歌概述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土家族民歌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特色,其中以叙事性、情感性、耐人寻味的歌词和适合群众传唱的旋律为特点。

由于土家族人口数量众多,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传统,因此土家族民歌又具有多样化的风格,包括抒情、戏曲、祭奠、劳动等多个方面。

土家族民歌是该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民族历史、反映社会现象、提高文化素养。

从历史渊源上看,土家族民歌可以追溯到唐代,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唐宋、明清和民国等多个历史阶段。

在成长和繁荣的过程中,土家族民歌吸收了汉族、藏族、满族等多种民族音乐形式,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直尕思得》的文化内涵《直尕思得》是土家族著名民歌作品,也是目前致力于推广土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直尕思得》的文化内涵深厚、富有感染力,在土家族人民心中享有很高的美誉度。

该曲始于唐代,因其优美的旋律、深刻的内涵和高超的技艺,至今仍然受到广泛地传唱。

《直尕思得》是一个有关爱情故事的悲剧曲目,传说中男主角尕和女主角思得因为家族之间的仇恨而痴心自杀,以表示对自由与爱情的追求。

这首曲子的歌词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浸润和文化内涵。

其中,对于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求是这样表达的:“鸟自高飞自由在,我愿结彩穿楼台,思想着芙蓉花,定要一生一世来相守阮”。

歌信传达了尕和思得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爱情、自由和生命的烙印。

它通过具象化的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由、爱情和忠诚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

另外,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也是其美妙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歌《直尕思得》的艺术价值
摘要: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

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图通过对民歌《直尕思得》的探讨,来阐释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关键词:直尕思得;民族音乐;土家族;民歌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3-0185-01
《直尕思得》原为土家语,就是“非常好”、“可以”、“要得”这类的意思,后经作曲家方石根据贺沛轩所写歌词,谱写成了土家族情歌《直尕思得》。

2004年,四人组合西兰卡普代表湖北省参加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凭借土家歌曲《直尕思得》获得大奖,引起哄动。

从此,直尕思得开始流传湖北省乃至全国,在恩施当地也极受欢迎,恩施人将这首歌当作自己的“民歌”传唱。

《直尕思得》这首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土家人的生活习俗
土家人的情歌非常的多,一天没有唱,就会觉得快活,唱巴山、唱清江。

在出嫁的时候要唱哭嫁歌,也是情歌的一种形式,歌词中“唱醉了花轿,跌破了脚,女儿会上,唱情歌,唱醉了花背篓,把头挤破”就表现了出嫁时的情景。

在当地有很多情歌,其中“龙船
调”应该是流传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情歌了,基本上人人会唱,“喊一声,喊一声,黄四姐,上了坡,丝帕子,缠住了,情哥哥,唱一声那个龙船调,妹娃就过了河哟,梢公梢公,为啥子,一下子,出来那么多呀,那么多呀”展示了年轻男女对唱情歌的场景。

二、民歌的艺术特点
在《直尕思得》中,运用了大量的衬词,如:咯、咦哟、要得、呀、呀嘿。

在土家族民歌中,我们知道衬词运用较为广泛并具有独到之处,如“哎呀佐”、“嗬也嗬”、“哎哟也”、“喂衣哟”、“罗”、“哪”、“嘛”、“哦”、“啊”、“哇”、“唉”、“罗姐儿”、“里兰当”等,这些衬词作为语言成份的表义是有限的,但与曲调结合后确有很强的表情作用,它也是土家族民歌歌词中能影响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家族民歌的歌词是以口头传唱的形式存在的,歌词与曲调结合以后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听觉的形态而存在的。

不同的语言是在长期的历史衍变中形成的,曲调的形成也是如此。

可见,歌词在民歌中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风格的形成。

土家族音乐在传承中根本没有调式这一概念,可以说土家族音乐与其调式相联系的某种音阶是基于语言或乐器、乐制、或乐律、或特殊的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体现了土家人民特殊的音律感、由此,土家族音乐与调式相对照其曲调大多属于宫调式、徵调式、羽调式三种不同的五声性调式。

调式的特殊性与旋律框架结构的特点及音调内在的逻辑,一定
程度上决定了旋律运动的规律特点。

如土家族音乐中的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别具特色;此外,在土家族部分地区,其民歌旋律中出现“#6”与“6”、“#5”与“5”(湘西、永顺),从而形成鲜明对比,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在一定条件下“#6”与“6”共存的羽调式和“#5”与“5”共存的徵调式五声音阶便成为土家族音乐中独特的形式,由此充分显示出土家族音乐的独特风格。

三、土家族民歌的歌唱
在土家族聚居的这一群体中,他们歌唱有着自己的特点,音高、音色、力度和时值上有着细微的变化,歌唱中以“滑”、“倚”、“颤”、“假声”等手法的不同运用,体现出土家族民歌歌唱中特殊的内涵;同时,土家族民歌歌唱中也注重使用悠长的气息演唱音域宽广与跳度较大而波浪起伏的旋律。

这些特殊的歌唱方法却因不影响信息的交流而更多的受着传统心态的控制,故更长期的保持了原有的状态。

由此,通过民歌唱法而更加显示出土家族音乐艺术独有的风格。

四、汉字记土家语的句子
歌词是土家族民歌中直接表达思想内容的文学部分。

“喜者歌其乐,愁者歌其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

正因为土家族生活在这一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之中,其历史发展与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风民俗、语言等全部反映到土家族民歌的歌词之中,由此形成独特的题材特色。

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薅草》、《抬石》、《拉牵》、《采茶》等劳动歌曲;不同的习俗产生了《打喜歌》、《哭嫁歌》、
《丧鼓歌》等风俗民歌。

土家族歌词多采用七字句,如:“晚风轻轻摇树梢,月亮静静上楼角,么妹轻轻往外走,金河里抬头看,棒槌捶在石头上。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土家族民歌的多样性,多样化的题材不仅本身成为风格的一个特点,而且必然会反映在作为音乐形态主体的曲调之中,从而对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尕思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将土家人豪放的土腔土韵充分展现了出来。

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较自由、腔调婉转、优美动听、抒情性强等特点。

经作曲家方石之手的《直尕思得》,成为在全国范围内传唱的优秀民歌之一,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堪称土家族民歌的新星。

参考文献:
[1]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