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由来的节日获奖作文腊八节的由来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腊八节,它的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也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而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腊八节的由来由来一:驱逐恶鬼。
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
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由来二:腊八节也叫佛成道节。
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这一天成佛的。
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正准备放弃,正巧碰到一个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盘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这天终于悟道成佛。
由来三: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
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是寒冬腊月之际,军队缺衣少食,百姓纷纷送粥救济,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胜,此日正是腊月初八。
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成为了民俗。
腊八节的习俗1.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很多。
除了白米,人们还会提前浸泡不少于20种的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桂圆、葡萄、红豆、花生等原料,第二种慢慢熬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古人缺少食物,只能喝腊八粥。
那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腊八蒜腊八蒜是北方的习俗,尤其是华北地区,每个人都在腊月初八泡大蒜。
然而腊八蒜很简,将去皮的大蒜花瓣放入密封的罐子中用醋浸泡。
同时,腊八蒜中的“蒜”字和“算”字是同音异义词。
在古代每个商铺都在这一天计算这一年的收入和支出。
3.腊八面腊八面在陕西关中地区很受欢迎,腊八面是由面条和各种豆子制成的,豆子提前一晚泡好,腊八用来煲汤。
同时,熟油爆葱花,面条煮熟后,将葱花油倒入锅中,制成腊八面。
4.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省乾县的一种民间特产。
腊八前后,乾县家家户户都要做干豆腐,民间称之为腊八豆腐。
中国文化腊八节作文500字6篇

中国文化腊八节作文500字6篇腊月初八,虽然不是什么大日子,却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不是在哪里的中国人,在这一天都会煮上一碗腊八粥来喝的。
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腊八节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腊八节作文1你们谁知道腊八粥是用什么组成的"吗?我知道,是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枣等煮制的,有的还加进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红糖、葡萄等作点缀,使腊八粥更精细可口。
我还知道关于腊八节的传说:佛祖迦牟尼原来是印度的一个王子,他后来出家修道。
一次他来到一条河边,因饥饿劳累昏倒在地。
一位牧羊女用五谷杂粮和野果熬成粥,一口口喂他。
释迦牟尼得救后,觉得这粥十分香甜可口。
他在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坐在菩提树下修行,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后,佛教徒们把这一天叫做“成行节”。
每年的这一天,寺庙僧侣就举行诵经活动,并仿效牧羊女用五谷和果子煮粥敬佛。
这个习俗慢慢传到民间,就成了腊八节,把这一天煮的粥叫做腊八粥。
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我省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个叫腊八的人,他自幼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习惯。
后来他成家娶了媳妇,这媳妇和腊八一样好吃懒做。
腊八的父母去世时,教育他们要勤劳劳动,勤俭度日。
可是他们没听父母的话,还是不喂鸡,不种田。
这样坐吃山空,没多久,就把父母留下来的粮食吃光了。
到了腊月初八这天,锅里没米,灶下无柴,腊两口儿只好把囤底扫了扫。
凑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粮食,煮了一锅粥。
在这寒冬腊月,他们后悔没听父母的话。
为了记取腊八的教训,以后人们每逢这天就煮杂粮粥,以勉自己勤劳简朴过日子。
现在,河北民间仍然保留这一节日风俗。
人们吃腊八粥,不再是供佛,而成了个单纯的节日风俗。
腊八节作文2迎面而来的是阵阵凉爽的轻风,映入眼帘的是铜陵永泉的士兵——威风凛凛的峻山。
这次我去了美轮美奂、古色古香的农庄,去那里踏年采风。
走过一条小径,就看到了一个蕴含丰富徽派建筑的亭子,穿过这个亭儿,就来到游玩正地。
关于腊八节由来的作文10篇

【导语】在平时的学习、⼯作或⽣活中,⼤家⼀定都接触过作⽂吧,作⽂是从内部⾔语向外部⾔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能明⽩的语⾔,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所理解的外部语⾔形式的转化。
《关于腊⼋节由来的作⽂》是为⼤家准备的,希望对⼤家有帮助。
1.关于腊⼋节由来的作⽂ 腊⼋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修⾏。
⼗⼆⽉初⼋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牧⽺⼥发现,⽤⼤⽶粥救活,使他⼤彻⼤悟,得道成佛。
⼀说,明朝皇帝朱元璋⼩时给财主放⽜,因⽜腿摔断被财主关在⼀间屋⼦⾥,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个⽼⿏洞,从中挖掘出⾖、⾕等各种粮⾷,煮成粥⾷⽤,觉得⾮常⾹甜。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各种粮⾷煮了⼀锅糖粥,欢宴群⾂,后朝中⽂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民间,遂成了⼀种节⽇习俗。
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是腊⽉初⼋,所以这粥也就叫“腊⼋粥”了。
“腊⼋”也是佛教的盛⼤节⽇。
新中国成⽴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献乳糜的传说故事,⽤⾹⾕、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粥”。
并将腊⼋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初⼋以前由僧⼈⼿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粥散发给穷⼈。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把剩饭晒⼲,积⼀年的余粮,到腊⽉初⼋煮成腊⼋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之美德。
2.关于腊⼋节由来的作⽂ 农历⼗⼆⽉初⼋是腊⼋节。
俗称"过腊⼋"。
腊⼋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修⾏。
⼗⼆⽉初⼋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牧⽺⼥发现,⽤⼤⽶粥救活,使他⼤彻⼤悟。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精选9篇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精选9篇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习俗,腊八节这天家家都喝腊八粥,泡腊八蒜。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腊八节的来历作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腊八节的来历作文篇1匆忙吃了早饭,然后匆忙去市场买蔬菜。
有人告诉我今天是腊八节。
我被自己弄糊涂了。
听了这话,我觉得点离年傍就在附近。
回到家,这栋楼是空的。
一种怀旧的感觉萦绕着我。
我记得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一进入十二月就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我们的孩子几乎一有时间就浏览日历,叠起春节的红页,一遍又一遍地倒计时。
一天,两天,三天。
我希望春节能马上到来。
当我们的母亲看到我们期待的样子时,她微笑着谈论起童谣:孩子们,别哭;腊八后杀猪;不要贪婪,孩子和孩子;对于这一年来说已经太晚了。
听着妈妈深情的背诵,我觉得春节真的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篇2今天是1月27日,是腊八节。
在腊八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喝腊八粥,来庆祝这个佳节。
腊八粥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腊八粥要用五种材料,意思是五谷丰登,希望来年作物好丰收。
腊八节这一天,天气十格外的冷。
但妈妈用红豆,大枣,核桃仁,大米,黄豆煮成的腊八粥,让人忘记外面的寒冷,而是沉寂在那腊八粥甜甜的味道之中。
我和弟弟喝着热乎乎的腊八粥,又看着爱情公寓四,一边笑,一边喝,被呛不少次,但那笑声还是不停,好像是为了腊八节特别准备的。
喝着腊八粥,看着电视,今天在这个特殊的节目中,让我们一起欢歌笑语,度过美好的一天吧!腊八节的来历作文篇3每年的阴历的12月初八,俗称“腊八节”。
在这一天,大家都要喝腊八粥。
腊八粥是由大米、小米、糯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白果等干果一块组成的。
腊八粥不只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在这1日,有的地方的寺庙里会分发一些腊八粥。
大家往往会拿着碗到寺庙里去盛一些腊八粥,这一天,特别是一些老人老早就在寺庙门口排着队伍等候庙里的人发腊八粥。
腊八节的作文精选15篇

腊八节的作文腊八节的作文精选1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腊八节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腊八节的作文1我国有许许多多的习俗,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国的习俗——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腊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我们中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放学了,我跟着妈妈回家。
看到饭桌上每人跟前放了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吃,发现里面的食材很丰富。
我好奇地问奶奶:“奶奶,这里面放了哪些食材?”奶奶笑着说:“这道粥叫腊八粥,里面有二十几种食材,有五种豆子,红豆、绿豆、花生豆、黄豆、黑豆,还有大米、小米、腊肉、豆腐等,把它们煮熟后还要加上面条。
”我狼吞虎咽地吃完腊八粥,感觉嘴巴里非常香。
我也给小猫小狗各吃了一点,它们也吃得也很香,因为奶奶说:“腊八粥家里的每个成员都有份。
”这个腊八节过得好开心。
腊八节的作文2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在腊八节这一天,喝上一碗香甜软糯的腊八粥,不但可以过个幸福的腊八节,还可以抵御严寒,过个温暖的冬天。
近几年,家乡的腊八节越过越隆重,这一天人们除了相互问候、祝福以外,亲朋好友还会聚在一起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如今的腊八节可是一个开心的节日,可是它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来历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非常勤劳的夫妻,生了一个极其懒惰的儿子,他每天在家呼呼大睡,醒来后只知道玩。
邻居的一位婆婆对夫妻两说:“你们的儿子渐渐长大了,应该让他学做一些农活啰,你们是不会陪伴他一辈子的。
”儿子依然好吃懒做……后来娶了个儿媳妇,没想到呀比他们的儿子还要懒。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夫妻两的身体越来越脆弱,在他们临时之前对儿子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日子要过好,勤俭是法宝。
”夫妻两死后,儿子和儿媳妇把他们的话当成耳边风,守着父母留下的粮食吃了个精光。
最新小学四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来历(精选18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来历(精选18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来历,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四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来历篇1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最冷的一天,都说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的时候是一年中的最冷的一天,这一天冷的让人受不了,这一天拥有的意义是非凡的,这一天一定要吃腊八粥。
腊八粥所用材料丰富,营养价值很高,腊八的时候大家都得守候在家里,因为这一天非常冷,都不愿意出门,在家里面呆着,喝着腊八粥,让粥暖暖我的胃吧。
腊八节是冷的象征,是冬天的最冷的一天,这一天的冷让我想到了温度上的一个改变。
每天穿的也是这么多,为什么在这一天会更冷呢?腊八节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冷,这样的好。
腊八是冬天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腊八粥是浓浓的回忆,回忆的是那美美的粥的味道,这样的味道,现在想起来还能想起来。
我和弟弟出去玩了早晨,没有想到这么冷,回来的时候赶忙上农村的那炕头上去,冻的直多艘。
腊八粥在妈妈的手下已经熬好了。
闻着这味道,真香啊,真的太好闻了,闻着闻着就有点饿了,正好爷爷说来吧吃点腊八粥来。
我俩连忙的过去吃粥,这粥的味道真的是独特,真的是不一样,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粥。
味道好,吃的香,拥有着的含义丰富,让我记住这粥的美味,记住这样的一个腊八节里,吃的粥,吃的是节日里的美味,吃的是节日里的快乐,吃的是节日带来的那无穷尽的回忆,和回味。
腊八节吃腊八粥,吃的香,吃的甜,吃的是那最冷的一天里的最好的美味,最有营养,最有含义。
小学四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来历篇2进入除夕之月,今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这气味从家乡焚香的腊八面溢出来。
提到除夕,现代城市的人几乎不知道清除记忆中的灰尘。
往事肯定浮现在眼前。
在我们家乡,除夕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腊月初八,也叫腊月。
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要把香喷喷的腊八面做大。
腊八为话题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为话题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腊八为话题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导语:一个腊八节,酝酿种种好心情;一碗腊八粥,传递几分温暖意;一家可爱人,彼此珍惜好窝心;一份新祈愿,带来来年好光景。
腊八节快乐!接下来小编整理了腊八为话题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文章希望大家喜欢!篇一: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来历我国民间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这个农历腊月的名称,以及吃腊八粥的民俗是怎么来的呢?腊八粥的含义是什么?一.腊八粥的起源腊八粥的起源,始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做天子大蜡八,而天子大蜡八则是起源于我国古代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始作蜡祭以告上苍。
1. 神农氏的始作蜡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易经·系辞》说:“需者,饮食之道也”,即需要的主体是饮食。
《礼记·礼运》说:“孔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即:礼俗之初是从保证饮食开始的。
食物来自于农业的发展。
我国农业的兴起,始自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发明农具,树艺五谷。
《易经·系辞》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五谷。
”耒耜是农耕用具,即翻田的犁。
耒是犁柄,耜是犁铲,翻田耕种,收成五谷。
所谓五谷,即:稻、黍、稷、麦、菽。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句,赵岐《注》说:“五谷者,谓稻、黍、稷、麦、菽也。
”菽是豆类的总称。
五谷收成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于年终十二月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并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蜡祭的含义是庆丰收之意,祷祝则是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昆虫不作,灾害不生,再来一个好收成。
这就是蜡祭。
蜡音乍(zhà),也音岔(chà),是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祭祀农神的祭名,即农历每年十二月祭农神之称。
蜡还音拉(là),与腊同音。
于是,蜡祭也被称作腊祭,腊祭是蜡祭的转称。
2. 天子大蜡八蜡祭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八蜡或蜡八。
腊八节的习俗作文(通用11篇)

腊八节的习俗作文腊八节的习俗作文(通用11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腊八节的习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腊八节的习俗作文篇1我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都害怕过年,进了腊月便开始愁这个年怎么能过得不那么窘迫。
那时候不比现在,称半斤肉都要掐着指头精打细算,更别提什么腊八节的十八种食材了。
奇怪的是我们家却很神奇,每年的腊八都过得颇有滋味。
在那个与我来说艰难的年代,一碗甜糯可口的腊八粥可谓人间珍馐。
初八的前一天我都会很认真地做一天作业,直到夜深的时候妈妈满意地跟我说声:“早点睡了,明天给你煮腊八粥吃。
”我才用假装满不情愿的神色恋恋不舍地收拾好书包爬上床去,偷偷地一个人躲在被窝里乐。
一个腊月有三个“八”,初八、十八、二十八,最有盼头的便是这头一个腊八了——等了一年的美味终于在这一个深夜过后就要品尝到,那将是多大的满足!哪有那么容易睡着!蜷在被窝里偷偷朝外瞄——家里的三间瓦屋除了中间的厅堂和东房爷爷住,我和爸妈一家三口便是挤在西房了,大大小小的事都在这个小房间里完成:妈妈在四音桌上教我写字、看爸爸就着房门后用一块木头给我做枪、床前面红漆木踏板旁圈一个藤扁喂养十几只黄嫩嫩的小鸡仔……妈妈为第二天的腊八准备食材也就是在这个红漆木踏板边上了——白天筛拣去了细砂粒的白糯米,用搪瓷面盆盛着;边上是一只开裂的水瓢,里面有外婆送来的几把红皮的花生,这种红皮花生是外婆亲手种出来的,味道很纯粹;红皮花生米里隐约能看到一粒一粒的扁豆,那是秋后妈妈特地盛了在麦地旁的水杉树下,专为腊月里可以做上三顿腊八粥的,扁豆粒粒饱满,那是她精挑细选的品种,个大、色润;中间还夹杂着几颗黄豆和绿豆;再往边上看时,那才是整个腊八粥最诱惑我的。
没有圆润黄白的莲子,没有香甜黏脆的桂圆,没有酥弹嚼劲的薏米仁,也没有营养美味的核桃,一只小巧的灰蓝色塑料淘箩里各式各样的豇豆就足以让我垂涎:个头的通体黑色的我们叫它“黑豆”,虽然个头大,但也是这里最不好吃的一种,嚼在嘴里沙沙的没味;周身通红的自然就叫“红豆”,有韧性,就着一口糯米粥在嘴里煞是可口,不过有时候也会碰到已经坏了的“红豆”,常常是被虫蛀了,味道就要差许多;还有米白色的“白豆”,墨紫的“紫豆”,青绿的“青豆”……端上一碗腊八粥,在碗里翻来覆去找的却是“虎皮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腊八节由来的节日作文:腊八节的由来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节日简介中国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幵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幵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幵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
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
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
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 的意义。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
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在腊八这一天,大家除了要喝腊八粥外,还要吃腊八饭、泡腊八蒜。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在东北也有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
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
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
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编辑本段节日传统“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
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
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 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一个传说,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
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
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
关中一带及附近一些地区的群众,都十分重视“腊八节”。
但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又各有不同的讲究。
富平县的农家,这一天喜欢酿酒,名曰“腊脚”;长安县的古风俗,这一天要煮肉糜,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乾县、礼泉一带,讲究腊八节要给老人送粥,女儿家要请新女婿吃粥;凤翔一带则是用黄米和八种豆子,加上油盐做一顿腊八焖饭;铜川地区的农村,在这天还流传着为幼男幼女剃头理发的习惯。
凡此种种,自有不同情趣。
编辑本段佛教渊源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粥各地食俗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
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 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 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
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
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寺等俱设五味年的更大丰收。
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粥,名曰‘腊八粥'。
”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
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
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 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
《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编辑本段各地风俗天津风俗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
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
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风俗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
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风俗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
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
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
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
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
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
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
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
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风俗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腊八粥原料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
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 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
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
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风俗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养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
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风俗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
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