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液固界面滑移长度测量的讨论 1)

合集下载

PIV用于微尺度滑移长度测量的问题29[1]

PIV用于微尺度滑移长度测量的问题29[1]

PIV 用于微尺度滑移长度测量的问题李战华、郑旭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LNM 实验室,100190,北京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滑移边界条件的基本概念、测量壁面滑移的实验方法,着重分析了焦平面厚度等几个重要因素在MicroPIV 壁面滑移测量中的影响。

根据实验发现的近壁粒子浓度非线性分布现象,解释了测量速度偏大的可能原因。

1 微尺度流动滑移问题微尺度流动中,由于比表面积增大,表面作用成为影响流动的主要因素,边界条件提法的研究受到关注。

边界条件分为滑移与无滑移两种提法。

在宏观尺度流体力学中常常采用壁面无滑移边界条件(图1a),即认为接触固体表面的液体的速度与固体本身的速度一致。

1823年,Navier 率先提出了线性滑移边界条件(图1c)[1][2],即:|slip wall u u b b zγ∂==∂ (1) 这里,u slip 为滑移速度,b 为滑移长度(液体速度降至零的位置到界面的距离)。

当b 为常数时,u slip 与壁面剪切率γ 成线性比例关系。

由于近壁面区的物理图象不清楚,Girard [3]在19世纪初提出过滞止层边界条件(图1b),即认为液固界面处存在一固定的液体薄层。

20世纪末,微制造技术推进了芯片实验室的发展,促进微尺度流动研究。

在宏观流动中,边界无滑移假设给出足够精确的近似。

但在微/纳米流动中,流动特征尺度L 有可能接近滑移长度b 时,滑移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研究滑移机理,滑移长度的大小是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

图1 三种不同的边界条件:(a)无滑移BC 、(b)滞止层BC 和 (c)Navier 线性滑移BC [2]2 壁面滑移的测量常用测量滑移的实验手段主要包括:(1) 压力-流量(P-Q)关系测量[4],(2) 表面力测量[surface force apparatus (SFA), atom force microscope (AFM)等] [5],[6],(3) 速度剖面测量[MicroPIV/PTV ,全内反射隐失波(evevanescent wave,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velocimetry, TIRV)等] [7],[8],[9]等。

界面移动法实验报告

界面移动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掌握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和方法;2.加深对电解和电解质溶液有关知识的理解;3.掌握图解积分测定电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导电是由于其含有承担电导任务的正、负离子,当电流通过电解池中的电解质溶液时,溶液中的正负离子分别向阴阳极迁移,并伴随两极上分别发生氧化或还原作用。

由于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任务是由正、负离子共同承担的,若其承担传递的电量分别为q +和q -中,则总电量Q 可表示为:Q=q ++q -正或负离子传递的电量(q +或q -)与总电量之比称为正或负离子迁移数(t +或t -),数学表达式为Q q t ++=,Qqt --=,1=+-+t t 在包含数种正、负离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中,一般增加某种离子的浓度,则该种离子的传递电量的分数增加,其迁移数也相应增加。

对仅含有一种电解质的溶液,浓度改变使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改变,离子迁移数也会改变,但难有普遍规律。

温度改变,离子迁移数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温度升高时,t -和t +的差别减小。

本实验采用界面移动法测定HCl 溶液中H +的迁移数,V 为电势测量仪器(本实验用记录仪),R s 为1Ω标准电阻,R 为大阻值电阻,DC 为直流稳压电源。

界面移动法有两种:一种是选用两种指示离子,形成两个界面;另一种是选用一种指示离子,只有一个界面。

本实验采用后一种方法,以Cd 2+作为指示离子测定某浓度的HCl 溶中H +的迁移数。

一垂直安装的带有刻度的管子称为迁移管,在管中充人HCl 溶液。

通电一定时间后,当有电量Q 通过某个静止的界面时,带有t +Q 电量的H +通过该界而向上移动,带有t -Q 电量的Cl -通过该界面而往下迁移。

假定在管的下部某处存在一界面,在该界面以下没有H +,已被指示正离子(如镉离子)取代,则该界面将随着H +往上迁移而移动,界面的位置可通过界面处上、下层溶液的性质差异判断。

例如,利用上、下层溶液pH 不同,用pH 指示剂显示不同颜色。

流体黏度对固液界面滑移的影响

流体黏度对固液界面滑移的影响

条件 下 的滑 移情况 . 文基 于滑移 长度模 型 , 论 推导 出滑 移长度 随流体 黏度 及 薄膜 厚 度 的变 本 理 化关 系 , 并对 滑移长 度模 型 的流体 阻力和 压力 进行 修 正 , 分析 流体 的滑 移对 其 稳定 性 的影 响 . 理论 研 究结果 对 固. 界面相 关 实验具 有指 导作用 . 液 关键 词 : 界滑 移 ;黏度 ;薄膜 边
作者简介 : 王小云(94) 女 , 17. , 湖南张家界人, 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流变体结构与力学性质研 究 .
第2 期
王小云等 : 流体黏度对 固液界 面滑移 的影 响

l5 5
支 呆 敞 怀 甲 网 / 干 司小 布 且 作 用 , 么 强 柙 i 口 r 且l 目 那 E刎 十 l 近 临
外, 润滑 模 型也被 用来描 述不 同强度 的滑 移 . Bo el 在去 湿试 验 中重 构 有效 截 面势 能 , 为强 滑 移 R. l sy6 s 认
主导 了最 快不 稳定 增长模 式并 最 终导 致 薄膜 去 湿 . i H i al用线 性 附 着界 面 模 型对 薄 膜 滑 移 进行 Xa u n7 P
Jn ( 2 u .2】 l
流体黏度对 固液界面滑移 的影响
王 小 云 ,吴利 华 , 艳 芳 唐
( 吉首大学 物理与机 电工程学院 , 湖南 吉首 460 ) 100

要 : 初 的滑移效 应研 究基 于滑 移 长度 模 型 和 剪切 应力 模 型 , 都未 涉及 流体 黏 度 变 化 最 但
而 当 b一 ∞, v/ z: 0时 , 液 气界 面模 型 , 3 3 为 即由于边 界层 内部 黏度 可 以忽 略 而形成 完全 滑移 .

固-液界面-北航-表面与界面化学教程【参考仅供】

固-液界面-北航-表面与界面化学教程【参考仅供】

接触角有关,故通过测定某种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在固
体粉末中的透过,可得到接触角θ 。
医学参考A
21
(1)透过高度法
固体粉末装在一以多孔板为底的玻管中,液面在毛细作用 下沿管中粉末柱上升h。
gh 2 lg cos cos ghr
r
2 lg
由上式可见,只要测得粉末间孔隙的平均半径r及透过高度 h,即可结合已知的 lg 求θ。但由于r值无法直接测定,故 常用一已知表面张力,密度和对粉末接触角θ为0的液体来 标定。
医学参考A
24
4. 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
(1)Wenzel模型 将一液滴置于一个粗糙表面上,液体在固体表面上 的真实接触角几乎是无法测定的,实验所测得的只 是其表观接触角’



dx
医学参考A
25
Wenzel方程
cos ' r( gs ls ) / gl
与Young’s方程比较:
医学参考A
22
r

2
0 l
g
0 gh0
cos
=

0 l
g
h
lgh0
0
通过测定h、h0可求得θ 。使用此方法应注意粒子的均匀性及
装填情况。
(2)透过速度法
医学参考A
23
5.影响接触角测定的因素
前面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测定接触角的方法,实施时应注意以 下两个问题:平衡时间和体系温度的恒定,当体系未达平衡 时,接触角会变化,这时的接触角称为动接触角,动接触角 研究对于一些粘度较大的液体在固体平面上的流动或铺展有 重要意义(因粘度大,平衡时间长)。同时,对于温度变化 较大的体系,由于表面张力的变化,接触角也会变化,因此, 若一已达平衡的体系,接触角的变化,可能与温度变化有关, 简单判断影响因素的方法是,平衡时间的影响一般是单方向 的,而温度的波动可能造成γ 的升高或降低。除平衡时间和 温度外,影响接触角稳定的因素还有接触角滞后和吸附作用。

液固液界面接触角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液固液界面接触角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核磁共振;液-固-液;加权成像;接触角; 1 引言
通常透明液体接触角的测量都是以光源背光后摄取液滴形态并处理边缘信息得到的, 其方法有简单且测量不确定度小的有点。 然而光学成像的方法无法测量两种互不相容的透明 液体与固体形成的三相接触角, 于是我们考虑使用自旋密度的图像信息来代替光学图像信息。
表 3-2-1 图 3-2-4 为了求得接 接触角的值, 我们采用了 了最为简单易 易用的拟合求 求导的办法 8 处理边界。如图 3-2-5 展示了左侧 侧前进角,其 其横纵比值已 已近由定标的 的结果所校正 正了。利用三 三次多项式拟合后 ° ° 得到 到第一阶导数 数值为0.92 0.01,可以算 算得前进角为 为132.6 0.3 0 。利用相 相同的方法我 我们计 算感 感兴趣的全部 部四个接触角的值并列在表 3-2-1 中。
林志 志勇、王晓东、彭晓峰等,外形分析-拟合 合求导法测接触 触角,工程热物 物理学报,Vol.25,No.5,Sep.20 005 汪红 红志、张学龙、武杰等,核磁 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教程,pp118
晶格弛豫时间T 加权成像。它是前面介绍的自旋回波序列的改进,两者从空间分辨率的角度 来说是大体一致的。根据 MRI 动力学,我们知道当样品被反转恢复序列反复激励后其总的 自旋磁矩强度SIR TI ,TE ,TR 可以用式 4-1-1 来表达10。
核磁共振技术在 液-固-液界面接触角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指导教师 俞熹 沈元 06300220027

要 本文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的办法获得一般光学方法难以得到的水-玻璃-油界
面、水-玻璃-苯界面影像的实验工作,并利用得到的图像拟合计算了其界面接触角的值。实 验开创性得将核磁共振断面成像的办法应用到接触角影像分析中去,提供了从气-固-液接触 角测量到液-固-液接触角测量的有益尝试。

微纳米间隙受限液体边界滑移与表面润湿性试验

微纳米间隙受限液体边界滑移与表面润湿性试验

收稿日期:2007—11—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5123,50730007),
国家“九七三”重点基础研究基金项目 (2003CB716205),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508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王馨(1981一),女(汉),河南,博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张向军,副教授,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摘要:为了研究微纳米间隙下固液界面问流体的流动及 输运特性,采用修饰的原子力显微镜针尖,针对微纳米间隙 下受限液体的边界滑移现象选用不同润湿特性的固一液界面 进行了试验。固体壁面样品采用Si(100)面和OTS自组装 膜,试验液体采用去离子水和十六烷。结果表明,当微间隙I临 界尺度小于6.67X10-3时,边界滑移效应对流体动压力有 重要作用,润湿性极好的表面也会产生边界滑移,对试验液 体具有10nnl左右的滑移长度I润湿性差的光滑表面的边 界滑移长度值明显大于润湿性好的表面。所得结果对于微流 体输运与控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关键词:微纳米问隙,受限液体,边界滑移I表面润湿性
Deijing 100084)
Ahtr_ct:The flow and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liquids in micro/nano scale system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commerci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with a 45 pm diameter glass ball attached tO the end of the cantilever tO form a nanoscale ball—disk contact point which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boundary slip in confined liquids and the influence of interfacial wetting.The systems were Si(100)and oTS film SUrfaces with deionized water and hexadecan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the critical dimension less than 6.67×lO-S。 boundary slip results in an obvious decrease in the hydrodynamic force applied tO the ball.The boundary slip length is about 10 nm even for a hydrophilic surface.The slip length of a poorly wetting solid surface was much larger than 0n a well wetting surface.The results are important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flow properties of confined liquids.

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实验报告

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实验报告

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实验报告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实验报告引言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对于电子产品中离子迁移现象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离子迁移在电子器件中可能导致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导致器件损坏、降低性能以及影响稳定性。

准确测定离子迁移数是评估器件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探讨其实验原理及其在电子器件研究中的意义。

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利用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并通过实验结果评估电子器件的可靠性。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使用界面法测定两个电极之间的离子迁移数,以探索离子在电子器件中的扩散与迁移行为,为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原理界面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离子迁移数的方法,它通过测量电解质在固体-液体界面上的电流密度和电解质浓度梯度来评估离子的迁移行为。

根据费拉第定律和电解质输运理论,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会在电解质中迁移,其迁移速率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根据实验测得的电流密度和电解质浓度梯度,可以计算得出离子迁移数。

实验过程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包括电解液、电源、电极等。

2. 搭建实验装置,确保电极与电解质之间有良好的接触。

3. 将电解液注入实验槽中,并调整电场强度。

4. 开始实验,测量电极之间的电流密度和电解质浓度梯度。

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离子迁移数,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强度对离子迁移数有显著的影响。

当电场强度增加时,离子的迁移速率明显加快。

通过测量不同电解液的迁移数,我们还可以评估不同离子对电子器件可靠性的影响。

理论上,离子迁移数越小,电子器件的可靠性越高。

通过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可以为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论界面法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测定离子迁移数的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离子迁移数。

离子迁移数的准确评估对于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离子在电子器件中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粘滞固体滑移界面层的超声测量

粘滞固体滑移界面层的超声测量
波反射系数的模值在【. 0 1区间内。 ] 实验采用两块相同的聚苯乙烯试块,其纵、横波声阻抗分别为 23Mali . yeg 8R h和
12 Ryeg。 层使用水和蜂蜜模拟两种不同 滞系数的 . ali 界面 1 M h 粘 流体, 试验结 果如下图 所示,
28 5
数据拟合根据取模后的上述公式, 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
一 二一‘ 。,_。,。一 、,‘* 仙。二口“ , , :
*,*, 专八。 ‘ ,、 、,6 。 ̄ 、,9 , , . 。 , ,.
拟合法向 度系 别 1 9 1 和 5 5 13 牛 / ’ 如 假设 和蜂蜜 种界 劲 数分 是 . X 0 . X ( 顿 米 ) 果 水 9 “ 4 0 ` 。 两 面
的反 射系数可表示为比 , :
其中 标LT 表 射的 波和 波的 角 , 分别 示入 是纵 横 情形, 为 界面 度, 于声 波 。 h 等效 层厚 远大 波 长
由 上式可以 看出,横波的反射系数是实数,与频率无关;纵波反射系数无论界面流体层粘滞
系 大 都 频 有关, 复 数的 小 与 率 是 变量。 7 0 , 体 粘 性, 波 射 数 于1 纵 当1 时 流 无 滞 横 反 系 等 , =
5 F J Mrea, B Topo, H Rs, T A Ga, Itrcin . . agtn R . msn J . e ad . y Te eato o . . h . o n . r h n f
U tao d h e fc I e fcs Eprmna Su is oe S utrs n w t Ipret trae : e ie tl de o M dl rcue, lrsu i m n x t f t
itrc o w h nefc b w e t s is J cu t S . V . in t a itrae ten o ld, A o s. c A . l 8 nea t i n e w o . o m o 9 N . Fbur 1 1 0 - 1 eray 9 p5 355 o 2 , 9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桂林 20121)作者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7220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JCX2-YW-H18)的支持2)联系作者Emai :lili@关于液固界面滑移长度测量的讨论1)李战华*, 2),郑旭**(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LNM 室,北京 100190)摘要:液固界面滑移是微纳尺度流动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然而目前不同实验方法或得的测量结果以及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目前常用的两种滑移长度的测量方法。

通过本课题组使用MicroPIV/NanoPIV 进行滑移长度的测量结果与文献中SFA/AFM 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讨论了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使读者能对滑移长度实验结果有更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滑移长度;微纳尺度流动;Micro/NanoPIV 测量;液固界面1. 引言:微纳尺度流动中,液固边界滑移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流体滑移边界条件常常采用Navier 提出来的线性滑移模型来描述[1]:w w slip zu b b u |∂∂==γ (1) 其中u slip 为边界上的流体滑移速度,b 为滑移长度,w γ为流体在壁面剪切率。

但目前定量确定滑移长度b 仍然众说纷纭。

物理上,在光滑液固界面上的边界滑移,主要取决于界面附近液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的排列结构等[2][3]。

分子动力学(MD)模拟的结果表明,对于光滑亲水表面,滑移长度b 一般仅与分子尺度相当;即使对于光滑疏水甚至超疏水表面(接触角达到150˚),b 也只能达到5-10个纳米。

另一方面,要实验测量滑移长度,首先需要将测量精度提高到纳米尺度,近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可能在这个尺度上测量界面滑移了。

目前,比较成熟的两大类测量方法包括:(1)使用纳米示踪粒子测量速度的MicroPIV/NanoPIV ;(2)测量界面力的SFA/AFM 。

早期使用MicroPIV 测量的滑移长度结果往往得到的滑移长度较大,比如Meinhart [4]、Lumma [5]等测量,发现对于光滑疏水表面的滑移长度可以达到1μm 以上,即使对光滑亲水表面,滑移长度也在百纳米量级。

后来的实验研究,如Joseph & Tabeling [6]以及Zheng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桂林 20121)作者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7220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JCX2-YW-H18)的支持2)联系作者Emai :lili@& Silber-Li [7]的结果显示,粒子示踪测速结果在近壁区会受到影响,需要剔除外界影响因素后才能获得较真实的滑移长度。

Joseph & Tabeling 更提出了MicroPIV 测量的滑移长度不会超过50-100nm [6]。

Huang et al.[8][9]的测量发现亲水表面滑移长度在20-50nm 范围。

本课题组这几年的测量结果也显示光滑亲水表面的滑移长度实际上会小于20nm [3]。

使用AFM/SFA 的测量结果较为一致,Zhu & Granick [10]和Craig et al.[11]在光滑亲水表面的测量结果均在1-10nm 。

Cottin-Bizzone et al.[12]的测量结果显示光滑亲水表面滑移长度在1nm 左右,光滑疏水表面的滑移长度不超过15nm 。

最近,使用改进的AFM 胶体探针的方法测量发现光滑疏水OTS 表面的滑移长度仅为6-10nm [13]。

可见,已有的滑移长度实验测量结果从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量级(图1)[2][3],结果分散,存在争议。

近来分析表明,界面滑移的测量会受到界面附近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导致了各种实验测量结果的分散性[14]。

本文将从实验的角度介绍滑移长度的测量方法,包括MicroPIV(NanoPIV)流速法和SFA/AFM 表面力法测量滑移长度b 的原理,各自的优势及测量中的主要问题,以便对各种实验结果有更客观的认识。

图1 已有滑移长度测量结果与MD 模拟结果的比较[3]2. 实验方法比较:目前常用的测量滑移长度的方法包括两类,一是基于传统流体力学粒子示踪测速PIV 技术的MicroPIV/NanoPIV 方法;另一种方法是使用表面力仪SFA 或原子力显微镜AFM 测量探针受到的界面力。

本节我们将分别介绍两种测量方法,并讨论其优劣。

2.1. MicroPIV/NanoPIV 测量方法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桂林 20121)作者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7220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JCX2-YW-H18)的支持2)联系作者Emai :lili@MicroPIV 技术最早由Santiago et al.[15]及Meinhart et al.[16]等人提出,也是至今为止仅有的、有效的微流动测速技术。

无论是使用自相关(auto-correlation)还是互相关(cross-correlation),其原理都是通过测量示踪粒子在给定时间内的位移得到速度(图2)。

MicroPIV 技术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常需要借助纳米量级示踪粒子(如100~500nm 的聚苯乙烯荧光粒子)。

这一类方法属于直接测量滑移速度,即利用示踪粒子在液固界面附近区域测量当地流体速度。

然后依据Navier 的线性滑移模型,计算得到滑移长度。

图2. MicroPIV 原理示意图[2]使用MicroPIV 方法测量滑移,需要克服在液固界面近壁区域测量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考虑到壁面与粒子的相互作用、双电层等影响,用粒子的速度来表征流体的速度要进行修正[2][7]。

在测量技术上,由于景深等光学因素以及常用的荧光粒子粒径的限制,一般的MicroPIV 只能测到距壁面约0.5~1μm 的距离。

在这个距离内,将实验测量的速度分布依据Navier 模型人为地延长到壁面得到滑移长度,这可能会引入测量误差。

因此采用新的技术在靠近壁面亚微米甚至更小的范围内测量速度分布是必要的。

图3 近壁区隐失波生成原理示意图[17]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桂林 20121)作者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7220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JCX2-YW-H18)的支持2)联系作者Emai :lili@NanoPIV 因此被提出来解决近壁百纳米范围内速度测量的问题[18]。

NanoPIV 是在MicroPIV 基础上引入近壁全反射隐失波来照明液固界面附近约300nm 范围内的流场,并同样使用约40~200nm 的示踪粒子来测量这个范围内的速度分布。

隐失波是指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如从玻璃照射向水),会在界面处发生全反射,并沿水一侧。

隐失波可以照亮界面附近,其穿透深度范围约300-500nm 。

其亮度I(z)随距离界面的距离z 指数衰减(图3)[17][18]: exp()(0pz z I z I −= (2) 其中,I 0为界面处的亮度,z p 为穿透深度。

由此,可以依据被照明粒子的亮度来对粒子的z 位置定位。

穿透深度z p 是隐失波指数衰减的特征长度,可以计算如下:2122122]([sin 4−−=n n n z p θπλ (3) (3)式中λ为入射光波长,θ为发生全发射时的入射角,n 1、n 2分别为光疏和光密介质的折射率。

本实验中,λ为532nm ,水的折射率n 1=1.33,玻璃的折射率n 2=1.518,临界全反射时θcr 为61.4˚,此时对应的穿透深度为340nm ;使用100x/1.45的物镜时,发生全反射的最大入射角θmax 为72.5˚,对应穿透深度为72nm 。

实验中,使用吸附在壁面的静止荧光粒子作为亮度标准I 0’。

通过流动的示踪粒子的亮度,依据式(2)来确定示踪粒子的z 位置,从而获得不同z 位置的测量速度。

2.2. SFA/AFM 测量方法SFA 和AFM 测量表面力的机理都是基于Vinogradova [19][20]提出的小球(或圆柱)接近平板时水动力学阻力F h 的滑移修正公式:26h r v F f hπμ∗= (4) 其中h 为两物体间距,r 为小球曲率半径,v 为两物体相对速度,f *是表征滑移的参数,当f *=1时,即为无滑移时的Taylor 解(这是一个在h <<r 下的渐近解);当f *<1,存在滑移,阻力变小。

f *与滑移长度b 有如下关系[21]:*62[(1)ln(1)1]66h h b f b b h=×++− (5)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桂林 20121)作者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7220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JCX2-YW-H18)的支持2)联系作者Emai :lili@图4 表面力测量原理示意图[2]在实验测量中,小球(或圆柱)探针到平板的间距h 可以达到1~10nm 范围,这是目前示踪流速测量技术无法达到的尺度范围。

同时,小球与平板相互接近速度可调,为考察剪切率对滑移的影响提供了便利手段。

但SFA/AFM 仍属于接触式测量,也是间接测量,探针、壁面的影响更加复杂,实验当中需要特别注意。

最近,新的基于AFM 胶体探针测量表面电势来间接测量滑移长度的方法被发展起来,表面电荷对滑移的影响还在进一步研究中[13]。

3. 测量结果分析:3.1. MicroPIV 测量结果图5 MicroPIV 无量纲测量速度沿z 方向分布,采用 200nm 示踪粒子(左图)和采用 50nm 示踪粒子(右图)的测量结果[3] 我们层分别采用200nm 和50nm 聚苯乙烯荧光粒子测量了微管道中距离底壁0.25μm~1.5μm 范围的速度(图5)[3]。

可以看到,对于使用200nm示踪粒子的测量结果,无量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桂林 20121)作者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7220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JCX2-YW-H18)的支持2)联系作者Emai :lili@纲测量速度在z +>5(z +=z/2r )时与无滑移理论速度一致,当z +<2.5时逐渐偏大,在z +=1.25时,测量速度偏大约90%。

而使用50nm 示踪粒子的测量结果显示,无量纲测量速度在z +≥10(z +=z/2r )时与无滑移理论速度一致,当z +=5时比无滑移理论速度值偏大约40%。

总的来说,MicroPIV 的测量速度在z +<2.5~5的范围开始逐渐偏离理论速度值。

下面对近壁因素的影响给出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