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词语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词汇积累与记忆方法

初三语文词汇积累与记忆方法

初三语文词汇积累与记忆方法语文词汇积累对于初三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那么,如何高效地进行语文词汇积累和记忆呢?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多读书、多写作读书是积累词汇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使用的词汇,还能够了解到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选取适合自己水平的书籍,并且阅读量要足够大,培养阅读习惯,通过不断的阅读来积累词汇量。

写作是词汇运用的重要方式。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所学习到的词汇,同时将写作中容易出现的生僻词或者是用词不当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正和更正。

通过写作,加深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二、整理、归纳和分类在词汇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将不熟悉的生词或者重要的词汇整理成表格,包括词汇的释义、词性、用法和例句等。

可以根据词义、词性、用法等特点进行分类,同时将这些词汇进行归纳和总结。

通过整理、归纳和分类,可以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记忆词汇,提高记忆效果。

三、多做词汇练习词汇练习是巩固所学词汇的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做一些词汇练习题,比如阅读理解中的词语辨析、词义推断等题目,来检验和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可以利用词汇卡片或者手机APP等工具进行复习和巩固词汇。

四、制定合适的记忆方法对于一些难以记忆的词汇,可以采用一些记忆方法来帮助记忆。

比如,可以利用联想法、造句法、分解法等来记忆。

通过将词汇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同时,也可以结合词根、词缀等来记忆生词。

因为很多词语都有共同的词根和词缀,在学习一个新词时,可以通过词根和词缀的方式来推测其意思和用法。

五、复习和巩固词汇积累不是一次性的工作,需要进行长期的复习和巩固。

可以在课间时间、放学后等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词汇复习。

通过反复的复习和巩固,可以巩固已经学习到的词汇,并且逐渐扩充词汇量。

通过上述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初三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语文词汇积累和记忆。

中考语文前必看知识点

中考语文前必看知识点

中考语文前必看知识点中考语文知识点
一、词语运用
1.同义词、反义词和近义词的选择
2.词的搭配与固定搭配的运用
3.词语的辨析
二、短语表达
1.常用短语的正确使用
2.短语搭配和搭配翻译
三、句型转换
1.主谓宾、主谓表、主谓双宾的转换
2.否定句、祈使句和陈述句的转换
3.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转换
4.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的转换
5.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
四、修辞手法
1.象征、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应用
2.对比、排比、倒装等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应用
五、阅读理解
1.文章的主旨、标题、要点的提取
3.掌握细节、事实和推理的提取和分析
六、写作技巧
1.特殊句式的使用(倒装句、引导词、插入语等)
2.各类作文的结构和要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运用修辞手法提升文章表达效果
七、修辞与修辞手法
1.本体与隐喻
2.拟人与夸张
3.排比与对偶
4.比喻与象征
八、古诗文与现代作品阅读分析
1.唐诗宋词的欣赏和分析
2.宋元明清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中考语文词语运用复习精讲(解题技巧 中考真题解析)

中考语文词语运用复习精讲(解题技巧 中考真题解析)

中考语文词语运用复习精讲(解题技巧+中考真题解析)知识举要一、常见考点中考对词语能力的考查主要是以语言知识和语言实践的积累为前提,注重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中考考查的词语也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

特别是近义词、同义词、关联词,成语更是词语考查中的重点,综观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涉及这个部分内容的具体考点有:①根据语境判断词语的含义;②正确使用成语;③正确辨析和选用近义词;④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等。

二、答题技巧词语运用的考题从题型来说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兼顾阅读题,突出理解能力,注重运用能力,单纯的词语解释一般不考,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结合一定语境来理解。

从内容上看,所选词语以及句子都是考生学过的或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几乎没有生僻的,应该说总体难度不大。

为此复习时要善于积累归纳整理所学的词汇,还要善于在阅读和写作的语言实践中,养成结合具体句子理解词义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得分率。

1.考点一:词语使用的辨析(1)命题特点:根据语境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正确,是近年来宜宾中考常考的一个内容,常常出现在选择题中。

常考的词语易出现的问题是:①望文生义的,如“万人空巷”,容易误认为是指“街上空无一人”。

但这个词语的意思却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使里巷空阔冷落。

②感情色彩不当的,如“处心积虑”“无所不至”“炙手可热”等词语是贬义词,容易误认为褒义词。

③语义重复的,如“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如果是“忍俊不禁地笑起来”语义就重复了。

此类词还有“遍体鳞伤”“门庭若市”等。

④范围不当的,如“鳞次栉比”一般只用来修饰房屋和船只,不能修饰人或其他。

“汗牛充栋”仅指书多,而不能指其他。

“豆蔻年华”指女孩子的十三四岁,不指男孩子。

⑤敬谦错位,如“家父”与“令尊”的区别,又如“耳提面命”“抛砖引玉”等词语。

⑥词语的本义已被比喻义、引申义改变,不能再用作本义。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语基:⑴语音题:包括注音、看拼音写汉字、抄写拼音等,常考教材中出现的生字。

解答方法如下:①直接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②以熟求生,进行推断;③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⑵汉字题:包括辨别、修改错别字;解释字义、、抄写汉字等题型。

解题方法如下:①熟练掌握汉字书写规则,规范认真书写;②注意识记形似字、同音字;③字义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④熟记两种常用检字法。

⑶运用题:包括标点符号、词语、修辞、句式等运用,解题方法如下:①熟记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使用规则,具体结合语境揣摩句间怎么停顿、什么语气。

②正确运用理解词语应注重平时积累,多加辨析,结合语境运用。

一般步骤是:先通读全句,体会语境需要,再作比较分析。

③句子:a、病句修改要先凭语感发现问题,结合语法分析,找准病因,以正确方法修改、不变原意。

b、句式选择:要明确句式变换种类、作用,要按语言表达需要选择。

c、造句:造句题中情景衔接类造句题要注意内容情景、形式情景的吻合,要紧扣语境句义解答;情景仿写类造句题常与修辞使用结合,解答时要注意从修辞、句式、内容、情感等方面去做到一致。

d、概括语意题的解答应注意:一要通读感知,把握主旨;二要筛选重点信息;三要概括叙述。

⑷积累题:包括文化知识、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文名句等积累,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①平时认真积累,做好归纳分类。

②正确理解、运用。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法:1、书写题:a、认真规范书写;b、不出现错别字;c、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d、学会审题。

2、选择题:a、直选法b排除法3、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该两处。

方法:a、删减;b、添加;c、替换;d、换位;e、重组;4、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a、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b、故事情节:人物事例c、教育意义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题从形式上看是变化无穷的,但就内容而言,无非是做到以下三点:1、简明;即表达简洁、明白。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一、词语辨析1.同音异形词:如夏天和炎热、寒冷和冰冷等。

2.同义词、近义词:如爱、喜欢、宠、钟情等。

3.反义词、对义词:如高和低、大和小等。

4.省略句中的词语:如“人多会乱。

”中省略了“说”。

二、词义理解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如“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自信。

”中的“言行举止”的意思是行为表现。

2.根据常识、文化背景理解词义:如“日暮归途远。

”中的“归途”是指回家的路程。

三、短语搭配1.动宾短语:如做作业、看电视等。

2.表示时间的短语:如昨天晚上、每天早晨等。

3.表示地点的短语:如在教室里、在家里等。

四、句子结构分析1.主谓结构:如小明学习认真。

2.主谓宾结构:如他们每天晚上看电视。

3.定语从句:如那个戴红帽子的人是我的哥哥。

4.状语从句:如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游泳了。

五、修辞手法1.比喻:如他的笑容像太阳一样明亮。

2.排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比拟:如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4.夸张:如我等了一个世纪那么长时间。

六、文言文阅读1.阅读诗词:提醒注意韵律和意境的表达。

2.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如定语后置、句末反问等。

3.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如卧薪尝胆、飞黄腾达等。

七、文学常识1.了解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了解一些古代诗人、作家的作品和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等。

八、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根据短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

3.根据短文内容填写表格、完成句子等。

九、写作技巧1.写作基本要求:如开头、结尾等。

2.描述人物、场景和心情的技巧。

3.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要点讲解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要点讲解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要点讲解语文是中考的一门重要科目,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复习的基础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包括词语辨析、语法知识、阅读技巧等方面。

一、词语辨析1.同音异义词辨析同音异义词是指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在阅读理解、填空题等题型中经常遇到。

常见的同音异义词有:托、脱;过、锅;靠、考等。

解决同音异义词的方法有:1)根据上下文,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2)根据常识和逻辑判断,选出最符合语境的单词。

2.近义词辨析近义词是指意思接近或相近的词语。

在中考语文中,经常会考察近义词的辨析,这要求考生对近义词的区别有一定的了解,以避免在选词填空和改错题上出现错误。

常见的近义词有:渴、口渴;名、称;赞美、赞扬等。

解决近义词辨析的方法有:1)注重词义细微的区别,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2)关注常用搭配和固定用法,了解近义词的常见搭配和使用场景。

二、语法知识1.词性变化词性变化是指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根据语法需求发生词性变化。

在中考语文中,常考察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的转化规律。

例如:名词变形为动词、动词变形为名词等。

解决词性变化的方法有:1)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需求,判断词性的变化;2)对词性的变化规律进行复习和总结。

2.语法错误改正语法错误改正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题型之一、它要求考生根据常规语法规则和语境,找出句子中存在的错误并进行改正。

常见的错误类型有:词语搭配错误、主谓一致错误、单复数不一致错误等。

解决语法错误改正的方法有:1)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确保句子的语法正确;2)关注常规语法规则,包括词性搭配、主谓一致、代词指代等。

三、阅读技巧1.阅读题型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主要包括: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归纳总结题等。

每种题型都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考生要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复习。

2.阅读技巧在解决阅读理解题时,考生可以采用以下技巧:1)题目优先:先读题再阅读材料,明确解题思路;2)寻读低: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3)边读边答:在阅读过程中逐题解答,将注意力集中在解答问题上;4)答案顺序匹配:优先解答问题顺序与文章顺序相对应的题目,这样可以减少时间浪费。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解答词语理解题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解答词语理解题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解答词语理解题在中考语文考试中,词语理解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复习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答词语理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理解词语意义的基本方法我们首先要理解词语意义的基本方法,这是解答词语理解题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常用方法:1. 上下文法: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和推断来理解词语的意义。

在阅读理解时,我们可以仔细阅读前后句子,寻找线索来判断词语的意思。

上下文法是一种常用的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它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推理能力。

2. 词语关联法:通过词语的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形近词等来推测其意义。

当我们遇到一个生词时,可以尝试着寻找与该词相关的词语,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3. 析词法:通过分析词素和词根来理解词语的意义。

有些词语由多个词素和词根构成,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们的构造来推断其意义。

比如,“自信”由“自”和“信”两个部分组成,可以推测其意为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二、解答词语解释题的方法词语解释题是中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下面介绍几种解答词语解释题的方法:1. 直接解释法:有些词语在题目或句子中已经给出了解释,我们只需要从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即可。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仔细阅读题目和句子,选出与词语意义相符的解释。

2. 正反对比法:有些题目会给出一个与词语相对立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两者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解释。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辨析能力和对比能力。

3. 举例法:有些题目会给出一个与词语相关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例子的意思,推测出词语的意义。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对常见的例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三、解答词语引申义题的方法词语引申义题是中考中较难的一种题型,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词语的理解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解答词语引申义题的方法:1. 辨析法:当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时,我们可以通过辨析来解答题目。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对常见的词语义项和用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中考语文字词复习方法和技巧

中考语文字词复习方法和技巧

中考语文字词复习方法和技巧语文字词的学习是同学们积累词汇,提高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中考对字词的考查是必不可少的,如字的音形义、词的理解与运用。

通过历年来的中考试卷来看,同学们在字词部分失分较多。

同学们在复习汇总时应该重视汉字的读音与书写,词语、成语的理解与使用等基础知识。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复习这部分内容,我们来分析一下近几年中考字词考查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字词复习方法和技巧,希望大家喜欢!中考语文字词复习方法和技巧中考中关于字词的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二是把字词放在语境中考查。

无论是哪种考法,多半都是出自教材。

一、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1.关于字音的考查例1:(201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梦寐(mèi)雷霆(tínɡ)惬意(qiè)B.重荷(hé)匿名(nì)哺育(bǔ)C.撺掇(cuān)蓬蒿(hāo)克扣(kē)D.拆散(chāi)嗥鸣(ɡāo)观瞻(zhān)解析:这道题考了12个字的读音,这12个字都是出自人教版的教材,如果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能够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就能准确无误地得出正确答案。

七年级上册教材有“梦寐”“匿名”2个词,七年级下册有“惬意”“重荷”“哺育”“撺掇”“拆散”“蓬蒿”“嗥叫”“观瞻”8个词,八年级上册有“克扣”1个词,八年级下册有“雷霆”1个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字音的考查大多出自七年级教材,我们平常复习时应有所侧重。

答案:A。

七年级上下册教材,识字是重点,同学们在语文复习时一定要使用好教材,认真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可根据汉字的造字法(象形、形声、会意、指示、转注、假借),也可联系实际生活来巧妙地记住字词的音、形、义,这样可以加强记忆。

汉字中有许多是形声字,同学们可以根据形旁记字义,声旁记字音。

例如“蒿”(hāo)与“篙”(ɡāo)两个字,形旁草字头的是蒿草的“蒿”,形旁竹字头的是划船用的竹子,是竹篙的“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词语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1、词性:
词语根据语法功能(A有无实际意义;B能否充当句子主干;C能否单独回答问题;D能否重叠)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2、介词顺口溜:
在上、在下、关于、对,根据、按照、使、与、被。

自从、依靠、凭借、向,通过、沿着、把、给、为。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和名词或代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

介词前后两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

3、近义词的辨析角度:
A词义轻重;B适用的范围;C搭配的对象;D感情色彩;E语体色彩。

4、词语的辨析原则: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5、注意关联词的使用:
A、正确使用;
B、正确搭配。

6、词语的含义:
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词语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引申义、比喻义以及一些深层的含义和一些特殊的意义。

答题方法
(1)、思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比喻义、引申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2)、语言:答题语言一般可用“比喻……”“指……”“意思是……”等。

7、词语的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是指所指定的词语在该句子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需要学生对该词语,对整个句子作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并找到合理有效的语言来表达。

答题方法
(1)思路:从词语对所表达对象表现出的情状、实际情况去判断。

并组织合理的语言答题。

(2)语言:注意区分文体,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表现了……”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是说明文,应该用“准确地说明了……”;如果是议论文,应该用“有力地论证了……”。

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最好不要把记叙文的词语表达作用说成是“说明了”什么。

8、词语的感情色彩
文章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1)思路: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词语对所表现的对象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或者该词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2)、语言:可用“表现……”“批判……”“讽刺……”“赞扬……”等等之类。

9、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方法: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0、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格式: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1、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A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例如: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

“风声鹤唳”是指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怀疑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又如: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B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含有褒义的,却用到贬义的语境中去。

例如:
贬义色彩的成语有:无所不为、虚张声势、夸夸其谈、处心积虑、好高骛远、随声附和、满城风雨、趋之若骛、死灰复燃、肆无忌惮、信口雌黄、炙手可热等等。

褒义色彩的成语有:蔚然成风、集腋成裘、从容不迫等等。

C对象用错,即指该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却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去。

例如: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有些成语专指特定对象,例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形容书籍多;“相敬如宾”形容夫妻;“天伦之乐”形容一家人;“凤毛麟角”指的是罕见珍贵的人才或事物;“一挥而就”指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改弦更张”指对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变更;要特别注意“如”字结构的词语。

D不合语境,是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致使用不当。

例如:据专家测算,在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E重复累赘,是指在语句中已含有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复。

例如: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又如: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