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名词解释汇总
电影名词解释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ABERRATION像差摄影镜头因制作不精密,或人为的损害,不能将一点所发出的所有光线聚焦于底片感光膜上的同一位置,使影像变形,或失焦模糊不清。
ABSOLUTE FILM 绝对电影一种用抽象图形来诠释音乐的影片。
由德国羊肠小道前卫电影导演奥斯卡费辛格于1925-1930年首创。
ABSTRACT FILM 抽象电影一种通过影片的剪辑、视觉技巧、声音性质、色彩形状以及韵律设计等,来表达意念,给人一种自由自在、不拘形式感觉的电影。
电影术语以及解释ACADEMIC EDITING 学院式剪接一种仔细依循电影剧情发展过程的剪接方式。
其目的是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维持电影剧情发展的流畅性。
因这种剪接方式不会引起观众对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时也被称为“无痕迹剪接”,是好莱坞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ACADEMY APERTURE 影艺学院片门由美国影艺学院推行的一种电影片门规格,主要是用于35毫米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
此种规格宽高比例为1.33:1。
亦称ACADEMY FRAME。
ACADEMY AWARDS 奥斯卡金像奖美国影艺学院于1972年设立的奖项,每年颁给表现杰出的电影工作者。
每一个奖项最多有五个提名。
个人项目奖,可以提高演员或电影工作者的身价。
ACADEMY LEADER 影艺学院导片依据影艺学院所设定的标准,连接在放映拷贝首尾的一段胶片。
导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数的数字、放映记录和其他信息,便于放映师装片和换片。
导片不仅有保护影片的功能,同时可使放映机从起动到第一格画面到达放映机片门之前,达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ACADEMY MASK 影艺学院遮片由影艺学院规画出来的一种遮掩摄影机部分片门的装置。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SCIENCE 美国影艺学院(台)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大陆)成立于1927年,宗旨是“提升电影媒体的艺术品质,提供电影工业不同部门及技术的普遍交流,促进动技术研究与文化发展的代表作,追求其既定的多元化目标”。
电影相关基础名词解释

IN-CAMERA EDITING 镜头内剪接
拍摄电影时,利用摄影机的操作,直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进行如同剪接效果般的分镜拍摄方式。
INDEPENDENT FILMMAKING 独立制片
由未与商业片厂签约的个人发动的电影拍摄计划。
INFORMATION FILM 资讯影片
EDITOR 剪接师
电影蒙太奇组合阶段负责剪接影片的人。
EPIC 史诗片
强调景观和大卡司,通常有著名历史或圣经情节的电影。由于强调视野,许多史诗片都是以各种宽银幕拍摄的。
EPIC DOCUMENTARY 史诗纪录片
一种新的纪录片形式,以其惊人的长度著名,结合了访谈和影片,尝试以其复杂度和广度,达到公正的目的。 EXPRESSIONSION 表现主义
在风格、主题、结构,甚至角色型态上,表现出类似趣味的影片。如:美国的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
GLASS SHOT 玻璃接景法
以画在透明玻璃上的部分场景配合实景或搭制布景来合成一个画面的摄影方法。
GRIP 场务
杂务工,相当于舞台剧的剧务,工作包括铺设移动车的 轨道、移动拍摄平台、架设高台、安置反光板和遮光幕、做简单的木工,以及其它需劳力的工作。
CONTRIVANCE 公式化情节
指一种较机械性或固定模式的剧情设计。
CONVENTION 成规
指一种已被接受的戏剧元素,或风格化的处理方式,或题材类别。
COPTER MOUNT 高空摄影
机座 一种固定在直升机上, 以供拍摄空中镜头的摄影机架座。
COSTUME DESIGNER 服装设计师
HAYS OFFICE 海斯办公室
威尔海斯主持“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时,协会的俗称。
电影史名词解释

又名“新兴电影运动”。
1933-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摄制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1933年,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大约35部影片,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
代表作孙瑜《大路》,夏衍、程步高《春蚕》,蔡楚生《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等。
国防电影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于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以及随后摄制的一批影片。
与“国防文学”相一致,国防电影旨在动员文艺界参与救亡运动,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代表作有《狼山喋血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文华影业公司抗战后上海的一家电影公司,与昆仑影业公司齐名,创办人吴性栽。
在选择创作人员和选题拍片上非常重视艺术质量,带有浓厚的艺术知识分子气息,更关注普遍化的人性问题。
代表人物佐临、曹禺、桑弧、费穆、张爱玲,代表作《太太万岁》《小城之春》等。
大观楼影戏园由任庆泰经营,是北京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此处放映。
2005年被授予“中国电影诞生地”名称。
台湾新电影八十年代初台湾出现的导演创作群体。
特点:以表达个人经验为主要特征,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台湾几十年历史变迁,为表现生活、特意追求写实主义。
提倡非叙事性、非职业演员,运用长镜头、深焦镜头和实景拍摄。
代表人物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等,代表作《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小毕的故事》。
健康写实主义指1960年代由李行导演开启的一种台湾电影风格。
其明显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编辑风格的启发,既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性,又符合台湾当局在文艺政策中所推行的“六不”准则,还以其对社会面貌、现实生活与普通劳动者的带有写实风格的描写,一改台湾电影服务政宣、远离现实的弊端。
提升了台湾电影在海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电影专业术语一览表

1. 蒙太奇:源自法语词“montage”,指的是将各种不同的镜头剪辑在一起以产生新的意义或感觉的技术。
这个术语是苏联电影理论家谢尔盖·爱森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2. 长镜头:一种拍摄技术,其中的特点是镜头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没有剪辑。
这种技术可以给观众提供更多的环境细节,也能增强情节的连续性和紧张感。
3. 场面调度:也称为场面布置或导演调度,是指在拍摄过程中,对演员、道具、场景等元素进行组织和布置的过程,以创造最佳的视觉效果。
4. 音响蒙太奇:是指通过声音的剪辑和重组,产生新的听觉体验。
这可能包括对话、背景音乐、环境声音等。
5. 对比蒙太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蒙太奇,其中两个或更多的镜头被剪辑在一起,强调他们之间的对比或差异。
6. 平行蒙太奇:在这种蒙太奇中,两个或更多的故事线并行展开,但最终可能会在某个点交汇。
7. 隐喻蒙太奇:在这种蒙太奇中,镜头之间的关联可能不那么明显,需要观众通过联想或解读来理解他们之间的隐喻关系。
8. 交叉蒙太奇:是平行蒙太奇的一种,通常用于展现两个或更多事件的发生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9. 最后一分钟营救:这通常指的是电影或电视剧中常见的情节,就在主角似乎要失败或遇到危险时,通常会有一个转机或者援救,使得情况有所好转。
这种技巧常常被用来增加紧张感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以下是你所提到的电影术语的解释:1. 累积剪辑:一种剪辑方式,通过将多个相似的镜头或情节串联在一起,以强化或强调某种情绪或概念。
2. 无缝隙剪辑:剪辑手法,旨在使镜头切换时尽可能不被观众察觉,以保持故事的连续性和流畅性。
3. 广角镜头、长焦镜头、景深镜头:广角镜头提供更广阔的视野;长焦镜头可以将远处的物体拉近,产生压缩空间的效果;景深镜头则关注于画面中前景、中景和背景的清晰度。
4. 正反打镜头,过肩拍:正反打镜头是指剪辑中交替出现的两个镜头,通常是对话中的两个人;过肩拍是指摄影机从一位角色的肩膀或头部旁边拍摄另一位角色的镜头。
电影学名词解释汇总教材

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1.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
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
(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其特点大致如下: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
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
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
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
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
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
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2.电影符号学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
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
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
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

SCENE 场,场景
由单一镜头或数个镜头组成的戏剧单位。
SCIENCE-FICTION FILM 科幻片
电影类型的一种,其特色的情节包含了科学奇想。乔治里叶的《月球之旅》是电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SCRIPT 电影剧本
泛指以文字描述整部影片的人物和动作内容,所采取的各种写作形式。
SETTING 场景
整部或部分电影的拍摄场地。
SHADOW PLAY 皮影戏
在一张半透明的布幕或纸幕背后,操作平面的皮革道具,利用灯光在幕上形成的剪影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表演。最早起源于中国,是电影发明前的活动光影响到影像。
TODD-AO 陶德宽银幕
由陶德公司研究发展的一种宽银幕系统,它用的底片规格是65毫米,而且只需要一部摄影机和一部放映机。《奥克拉荷马之恋》(1955)和《环游世界八十天》(1956)是最先采用陶德宽银幕系统的影片。
TRACKS 移动车轨道
铺设在地面供移动车滑行地轨道。
TRANSITION 转场
电影制作中的一种引爆装置,用来模拟中弹的状况。
STAND IN 定位替身在安排布景、设定摄影机位置、测光、调整灯光等繁琐过程中,暂时代替明星站在表演位
置CK COMEDY 闹剧
取法粗鲁、带攻击性动作之喜剧,以不造成伤害的暴力行为为其重点。英文的典故来自一副由两块木头组成的拍板。最早出现闹剧的是卢米埃的《水浇园丁》(1895)。 SLEEPER 连珠电影
首映时没没无闻,但后来被影评家“发掘”出来的好电影。
SLOW MOTION 慢动作
STUNTMAN 特技演员
被雇用来替代电影演员表演需要特别体能、体力的技术动作或危险动作的人。
电影名词解释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ABERRATION 像差摄影镜头因制作不精密,或人为的损害,不能将一点所发出的所有光线聚焦于底片感光膜上的同一位置,使影像变形,或失焦模糊不清。
ABSOLUTE FILM 绝对电影一种用抽象图形来诠释音乐的影片。
由德国羊肠小道前卫电影导演奥斯卡费辛格于1925-1930年首创。
ABSTRACT FILM 抽象电影一种通过影片的剪辑、视觉技巧、声音性质、色彩形状以及韵律设计等,来表达意念,给人一种自由自在、不拘形式感觉的电影。
电影术语以及解释ACADEMIC EDITING 学院式剪接一种仔细依循电影剧情发展过程的剪接方式。
其目的是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维持电影剧情发展的流畅性。
因这种剪接方式不会引起观众对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时也被称为“无痕迹剪接”,是好莱坞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ACADEMY APERTURE 影艺学院片门由美国影艺学院推行的一种电影片门规格,主要是用于35毫米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
此种规格宽高比例为1.33:1。
亦称ACADEMY FRAME。
ACADEMY AWARDS 奥斯卡金像奖美国影艺学院于1972年设立的奖项,每年颁给表现杰出的电影工作者。
每一个奖项最多有五个提名。
个人项目奖,可以提高演员或电影工作者的身价。
ACADEMY LEADER 影艺学院导片依据影艺学院所设定的标准,连接在放映拷贝首尾的一段胶片。
导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数的数字、放映记录和其他信息,便于放映师装片和换片。
导片不仅有保护影片的功能,同时可使放映机从起动到第一格画面到达放映机片门之前,达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ACADEMY MASK 影艺学院遮片由影艺学院规画出来的一种遮掩摄影机部分片门的装置。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SCIENCE 美国影艺学院(台)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大陆)成立于1927年,宗旨是“提升电影媒体的艺术品质,提供电影工业不同部门及技术的普遍交流,促进动技术研究与文化发展的代表作,追求其既定的多元化目标”。
电影学考研常见名词解释汇编

目录蒙太奇 (2)【蒙太奇的种类】 (2)【蒙太奇的句型】 (3)库里肖夫效应 (4)作者电影 (4)诗电影 (4)左岸派 (5)电影眼睛派 (5)德国表现主义 (6)超现实主义 (6)超现实主义电影 (6)法国印象派电影 (7)布莱顿学派 (7)新现实主义 (8)新浪潮 (9)真实电影 (10)杂耍蒙太奇 (11)同期录音 (12)《想象的能指》 (1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12)独立制片 (13)景深镜头 (14)升、降格 (14)升格 (14)副光 (15)借位拍摄 (15)跳切 (15)声画对位 (15)180度表演区 (16)场面调度 (16)三种主要的调度手法 (17)规定情境 (18)格式塔心理 (18)情节点 (18)套层结构 (19)生活流 (19)画外空间 (19)类型电影 (19)理性电影 (20)黑色电影 (21)左翼电影 (22)软性电影 (23)《武训传》 (24)主旋律电影 (25)十七年电影 (25)台湾电影 (25)香港新浪潮 (25) (26)新德国、日本、苏联电影 (26)新德国电影 (26)日本电影 (26)苏联电影 (26)“白色电话”电影 (27)新好莱坞电影 (27)DOGMA宣言 (27)DOGMA纯洁誓言 (27) (28)海斯法典 (28)蒙太奇法文montage n.蒙太奇,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现在是影视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
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蒙太奇的种类】在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两类蒙太奇模式,它们分别是叙述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1.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
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
(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其特点大致如下: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
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
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
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
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
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
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2.电影符号学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
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
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
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可归结为一句话:电影不是真正的语言,但却是一种具有表意性符码的特殊语言。
(符码在他看来仅仅是一种让信息含义得以理解的逻辑关系。
而“次符码”是符码在一些相应电影领域中使用的规律性)3.类型电影①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
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
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公式化的情节、脸谱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符号。
常见的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
如米高梅公司精于歌舞片和浪漫剧情片;华纳兄弟公司的警匪片独具特色,而科幻、恐怖片几乎成了环球公司的专利。
③它作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产物,迎合观众的欣赏期待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并且特别关注电影作品的某些共性。
虽然它的制作模式给人以保守陈腐、平庸媚俗之感,但也没有妨碍某些杰出导演在严格的类型戒律下制作出富有个性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如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等。
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类型电影的生产还遵循着某种“定期更迭”的原则,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主打类型”占据重要地位,这使得观众对于类型电影能长久的保持兴趣。
⑤近年来,类型电影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将不同的电影类型特点融合在一部影片的创作中的“类型融合”,为了研究类型电影理论的制作、生产规律,电影研究中出现了一种“类型电影理论”,对西方电影中成熟的电影类型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类型电影中的产生背景、分类依据、主要特征、历史演变以及美学功能和社会机制等。
4.女权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运动在电影文化中的一个流派,它主要是运用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基本背景和方法论基础,对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和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有机的综合。
通过这种综合,女权主义者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上,对资产阶级的主流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进行了解构式的反女性本质揭示。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借用拉康理论进行种种分析,意图在于准确地描绘出女性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所处的受压制的状态。
电影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事语言,更是通过对它的色情消费对象实现的。
对影片中女性表象的研究,是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关注的核心。
它从经典好莱坞电影入手,揭示出好莱坞影片是如何作为男性社会秩序中的一个有效工具,非常娴熟地欺骗性表现女性表象。
通过女性的银幕影像的制造,好莱坞电影强有力的支持了男性社会的秩序。
使女性永远处在被动的,附属的位置上。
如希区柯克的《眩晕》中的玛德琳。
女权主义电影提出应当有一种新的电影,与好莱坞的主流电影相对抗,来抗议和反叛经典影片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其目的就在于打碎和毁灭立体的视觉快感。
女权主义电影代表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是早期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经典文献。
代表作品有穆尔维和沃伦《斯芬克斯之谜》、90年代简·坎佩恩的《钢琴课》、玛琳·戈瑞斯《安东妮亚的家世》。
5.维尔托夫和记录电影(电影眼睛0纪实美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将先锋派试验电影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全部电影生涯中。
他发表宣言指责传统故事片是宗教同类,是对人民的麻醉剂;戏剧及虚构的故事片提供给生活的都是卑鄙的代用品,是操纵在资本家手中危险的武器,将“以牟取暴力为目的的商业电影”判处死刑“他创办杂志片《电影真理报》,其“电影眼睛“理论也逐渐酝酿成熟,其理论主要观点是:①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事先准备,不使被拍者知道),然后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这些抓取的生活片断素材在意识形态上重新组接起来。
②他认为摄影机是比人眼更完美更可靠的“电影眼睛”。
1921年组织“电影眼睛派”③排斥一切表演、强调实况拍摄。
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和蒙太奇之中,创作者的个性表现在记录资料的选择、排列、新时空的建造上。
1925年发表的《电影眼睛派宣言》更是明确提出反对一切艺术虚构是其基本美学原则。
还体现了映像至上的摄影机崇拜。
;他自称:“我就是摄影机眼睛,我就是机器眼睛。
”④维尔托夫也强调编辑作用,而且还要透露出生活斯÷本身的节奏和诗意。
他因为滥用特技而遭批评。
1929年的《带摄影机的人》是维尔托夫代表作品,表达了摄影机深入关照生活的观念,这一观念使得叙事电影的制作显得相对肤浅和无聊,对于这部才华横溢意义却含糊不清的作品,曾一度支持他的爱森斯坦也批评他陷入毫无动机的“摄影机恶作剧”的“形式主义”中了。
他在乌克兰制作的《热情:斯巴顿交响曲》被视为早期有声片中最高独创性的影片。
成功运用了非同期声手段,此外还有《关于列宁的三首歌》。
维尔托夫的美学主张和创作范例,为苏联记录电影奠定了基础;而他开创的用旧胶片编辑影片方法还影响了一批电影创作者。
他的影响远远超出记录片范围,甚至改变了故事片侧重技巧的情况,虽然他不加区分的反对一切表演的观念是片面的,但对西方??记录片追求真实,却多人为雕琢的拓新有积极的意义,更启发了60年代法国让·鲁什的“真实电影”理论。
6.电影真理报①由维尔托夫摄制的系列新闻杂志片。
主要用来证实作者的“电影眼睛”的主张。
②1922年5月《电影真理报》在文化电影的头号标题下问世,通常每月出片一次,持续了25年。
③不仅生产集锦式新闻短片,也有长记录片。
通常采用5、6个主题。
往往只有单一回顾历史瞬间的题材、场面富丽辉煌,注重从一切有利角度抢拍,反对搬演。
④它不只单纯的记录现实,而是通过对平凡题材生动巧妙的处理,引导观众得出明确的思想结论和深刻印象,之所以采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作名称,也表达了他为取得有益的效率而收集的“现实的片断”必须建立在真是生活之上的主张上。
⑤《电》及其所体现的理论观点对后来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法国“真实电影”产生过重大影响,“真实电影”即为“电影真理报”一词的法文直译。
7. 安东尼奥尼意大利著名导演。
①1960年,他的影片《奇遇》在嘎那电影节引起轰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现代导演之一。
②以影评家和电影编剧开始自己的电影生涯,曾参加过德·桑蒂斯和费里尼影片的拍摄,陆续拍过一系列成功的短片。
③创作高潮是他的中期作品,包括“三步曲”《奇遇》、《夜》和《蚀》,以及他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红色的沙漠》,后期拍摄了第一部自己获得国际性商业成功的影片《放大》。
④他的影片??现代意大利中产阶层面对社会的急剧变革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上的变化,成功地揭示了他们空虚冷漠的内心世界。
⑤他的影片被称作是“无情节”的,而且大量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特别是大自然景象和建筑物的稳定来反衬人物情感的易变。
“三部曲”中一些成为现代电影手法的经典之作。
⑥但他的后期作品内容风格比较庞杂,立意于观察外部物质世界的??现象,但未获积极效果。
他所熟悉和代表的是虚弱的意大利中产阶级,他本人承认自己只能提出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他的影片在采用新颖独到的结构与手法解剖现代社会时,曾起到过重要作用,为西方现代电影开拓了一条新路。
8.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
①他是库里肖夫理论最伟大的实践者,又是最伟大的蒙太奇电影理论家。
被公认是最具影响力、最伟大的电影大师,有“电影沙皇”的美誉②22年发表了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4年转入电影界③25年执导第一部影片《罢工》,遂将“杂耍蒙太奇”首次运用到电影制作之中,被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影片”。
他将全部戏剧积累带进自己的电影,用“杂耍蒙太奇”、群众场面、类型演员、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的“情节”、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的纪实风格。
④影片《战舰波将金》进一步体现发展了他的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
影片中的石狮子、奥德萨阶梯等一系列场面,成为了世界电影的经典。
⑤而《十月》是他“理性电影”理论的首次尝试。
⑥28年以后,他又完成了《总路线》(《旧与新》),这是苏联第一部表现农村合作化影片。
⑦29-32年,同助手出访欧美,随后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墨西哥万岁》。
⑧38年在他的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他与作曲家普洛科菲耶夫合作,第一次在电影中运用交响曲式的声画蒙太奇对位,其中“冰湖大战”成为电影史上经典之作。
该片获得“列宁金奖”。
⑨三部曲《伊凡雷帝》只完成前两部,第一部获“斯大林奖金”。
⑩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他将他的蒙太奇原则确定为碰撞、冲突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