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防护设计说明
骨架边坡防护设计说明.pdf

骨架边坡防护设计说明.pdf第1 页共1 页一、设计原则(1)路堑高边坡加固工程设计遵循“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采用稳定为本,加固为主,排水、防护并重的综合处理措施,确保施工中的临时稳定和通车后的长期稳定。
(2)工程措施紧密结合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尤其是倾向临空面的不利结构面及地层构造、风化程度、水的作用等影响因素。
(3)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在地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结合路基的取土,尽量刷方减重,减少支挡工程,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措施,以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增加坡体的稳定性。
(4)考虑全线工程的绿化问题,设计综合用到多种防护措施,重点采用了稳定与绿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条件允许时,尽量绿化种植,美化环境。
二、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1、拱型骨架边坡防护施工工艺及要求(1)本图为拱型骨架护坡设计图,适用于较稳定路堑岩土边坡的防护。
(2)施工顺序:人工清坡,凿削或嵌补坡面至平整→C25现浇砼→回填土(人工锤面)→挂三维网→喷播植草。
(3)对于可植草的土质挖方边坡,施工时可只在砌体部分挖基,窗口坡面上喷播草籽;对已按防护厚度全挖的边坡,C25现浇砼浇筑完毕后窗孔内培粘性土与表面齐平再拉伸网植草。
(4)拱型骨架每20~30m长为一段,中间设置伸缩缝(缝宽2~3cm,内填沥青防水材料)。
拱肋下每2~3m高设置一处防滑平台。
(5)每一挖方路段至少设置一道C25现浇砼人行踏步,因地制宜设置,坡高小于5m 时可不设。
(6)在C25现浇砼骨架上部设置预制砼块排泄坡面水。
(7)边坡平台及碎落台填耕种土植攀援植物进行绿化,种植槽两端头用C25现浇砼封闭,尺寸与平台外侧C25现浇砼同,种植槽采用圆端头,净间距2m。
2、其它施工顺序及注意事项说明边坡病害治理工程较复杂、合理确定项目的施工顺序显的尤为重要,为确保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路基边坡的稳定,除采用合理的支挡加固措施外,还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法、工艺及程序,避免施工过程中边坡失稳破坏,造成重大损失,甚至于留下后患,影响边坡的长期稳定和运营的安全。
边坡支护设计总说明

边坡支护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拟建项目地块场地建筑面积约52300m2,住宅楼9栋(编号为C1~C9),商铺5座。
住宅楼地面以上32层,地下2层,采用混凝土灌注桩,筏板基础,框架混凝土结构。
拟建项目C9#住宅楼南侧、S3#商业楼北侧、新丰路东侧原状地形最高海拔约92.00m,坡脚小区场地建筑面标高约65.00m,拟将山体平整至80.00m,平整后边坡高度约15.0m,需进行边坡支护设计;拟建住宅楼C5#~C9建筑物北侧邻近永和河涌,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建设住宅后场地出现较大的高差,C5#~C9建筑物南侧靠近山体处已进行专项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建筑物北侧靠近河涌处建筑物底板与河涌挡墙顶部高差较大,需进行边坡支护设计;拟建S1#商业楼、社区居委会、C5#住宅楼东侧靠近河涌位置,规划有小区道路,在靠近河涌位置回填修建小区道路,对该处需进行支护设计。
受甲方委托,我司承担XX项目边坡支护设计任务。
本次设计任务主要是根据勘查报告及规划图、地形图、结构资料,分析拟建边坡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以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适用和施工可行的原则,对边坡进行设计,并提供治理工程设计图纸。
具体支护范围详见平面图。
二、边坡地质环境条件(一)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属珠江三角洲丘陵地貌,在场地西北部为低矮剥蚀残丘,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地面标高约47.33~90.67m。
(二)气象条件项目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受季风环流控制,冬季处于极地大陆高压的东南缘,常吹偏北风,且恰在冷暖气团交汇地带,气候变化较大。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及南海低压槽的影响,常吹偏南风,由于暖湿气流的盛行,气候高温多雨,因而摆脱了回归干燥带及信风带的影响,而表现出季风气候的特色。
受低纬度海洋湿润气流的调节,夏季反而不是非常酷热。
调查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树木常绿。
但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干旱时常出现,有时亦受低温阴雨和寒潮的影响。
路堑边坡防护工程设计方案

路堑边坡防护工程设计方案一、工程概述本方案针对某公路工程中的路堑边坡进行防护设计,边坡高度大于8m,地质条件复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边坡稳定和行车安全,结合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特点,采用灵活有效的防护方式,加大植被面积,建造生态公路,人文公路。
二、设计依据1. 施工图纸2.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3.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4. 地质勘察报告5. 水文地质资料6. 气候条件三、设计原则1. 确保边坡稳定和安全2. 结合环境保护,加大植被面积3. 经济合理,施工方便4. 考虑边坡后的自然地形和地貌四、防护方案1. 坡面防护a. 采用框架方格砌石防护,每10m设置一道框架,框架间距2mb. 框架内填充种植土,种植草皮植物,增加植被面积c. 在边坡坡脚设置排水沟,防止水积滞在边坡内部2. 坡脚防护a. 在边坡坡脚设置矮脚墙,墙高2m,墙体采用片石砌筑b. 矮脚墙后设置锚杆加固,锚杆长度10m,间距2mc. 锚杆后填充碎石,形成缓冲层,减少坡脚压力3. 排水工程a. 在边坡顶部设置排水沟,每隔20m设置一道排水沟b. 排水沟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筑,沟底坡度为2%c. 排水沟出口设置急流槽和流水踏步,确保水流畅通4. 植被恢复a. 在边坡表面种植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草皮植物b. 选择抗旱、抗寒、抗风化的植物种类,提高植被的存活率c. 定期进行绿化养护,确保植被生长良好五、施工组织及进度计划1. 施工组织a. 选配经验丰富、技术业务精湛的工程师及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和加强对该项工程的生产指挥和技术管理工作b. 调遣专业性强的作业队伍投入施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c. 根据施工要求,组织好施工力量,配备相关技术人员和施工班组2. 施工进度计划a. 编制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施工阶段的时间节点b.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确保施工顺利进行c. 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应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六、质量保证措施1. 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质量2. 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3. 进行质量验收,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4. 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优化施工工艺七、安全文明施工措施1. 制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明确安全文明施工要求2. 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3.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4. 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本设计方案旨在确保路堑边坡的稳定和安全,结合环境保护,提高植被面积,建造生态公路。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防护设计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防护设计边坡防护设计是土木工程中关键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预防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或滑坡等灾害,保证工程安全和稳定。
边坡防护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土壤力学特性、地面水文情况、工程要求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探讨边坡防护设计的原则和常用的防护措施。
一、边坡防护设计的原则1.1 安全性原则边坡防护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边坡的稳定性和强度,选择适当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边坡不发生坍塌或滑坡。
1.2 经济性原则在进行边坡防护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因素。
要尽量选择成本低廉、易施工和维护的防护方式,以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
1.3 美观性原则边坡防护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还应该兼顾美观性。
因为边坡防护措施往往会影响周围的景观和环境,因此应尽量选择外观美观、与环境协调的防护方式。
二、常用的边坡防护措施2.1 植被措施植被措施是边坡防护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边坡上种植草木,可以增加土壤的抗冲刷能力,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同时,植被还可以吸收雨水,减少水分对土壤的侵蚀,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
2.2 袋石子措施袋石子措施是通过在边坡处放置填充袋石子,形成一个石子堆积的防护体系。
这种措施不仅可以提供边坡的支护力,还可以使水分通过袋石子间隙,减少水分对土壤的渗透压力。
2.3 垂直挡墙措施垂直挡墙是通过设置混凝土挡墙等结构,形成边坡的垂直防护体系。
这种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边坡的坍塌和滑坡,同时还可以提供边坡的支撑力,增加整体稳定性。
2.4 钢丝网措施钢丝网措施是通过在边坡上张拉钢丝网,形成一种网状结构,起到固土保护的作用。
钢丝网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的冲刷和侵蚀,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此外,钢丝网还可以用于种植草木,形成植被措施和支撑措施的结合。
2.5 剖面修整措施剖面修整是通过对边坡剖面进行修整,使其符合设计要求,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这种措施通常是在施工前进行的,通过清理边坡上的杂物和杂草,修整坡面的坡度和坡角,使边坡符合设计要求。
边坡防护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我院受xxxx开发区规划建设局的委托对xxxxxxxx门前边坡防护工程进行设计,护坡起点与xxxx大学门前挡土墙相接,沿着xxxxx路方向,终点位xxxx路与xxxxx 交叉口。
护坡总长度180.3米。
二、设计依据
1、xxxxxxx开发区市政配套工程设计任务委托书》2009.4
2、《1:1000电子地形图》三、设计概要
本工程采用预制的六边形钢筋混凝土框格进行边坡防护,坡脚采用M7.5浆砌片石挡墙做防护,挡墙顶设置钢筋混凝土台帽。
在边坡高度H=6米处设置一道M7.5浆砌片石基础。
边坡顶设置金属护栏,护栏样式参照国家标准图集《环境景观》03J012-1第63页(金属高栏),颜色由甲方确定。
平面设计中,以现状兴发路道路边线为边坡防护平面桩号线,详见《边坡防护平面图》。
护坡纵断设计参照现状兴发路人行道标高进行设计,边坡护脚挡墙顶台帽标高高出现状人行道50厘米左右。
四、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前必须要整平边坡以保证预制块的稳定。
网格砌筑要从下向上进行,网格内覆盖10cm厚种植土并拌合草籽,边坡防护起终点采用C20现浇砼封护,封护尺寸为:宽 50cm,厚30cm,每处封护由下至上每5m及路基顶面设置伸缩缝,缝宽2cm,用沥青麻絮充塞。
边坡防护坡率应≥1:1.5。
护脚挡墙基础采用10厘米砂砾垫层作为基础,地基承载力应≥100Kpa。
护脚挡墙基础开挖时应严格控制槽底标高,由于本工程没有具体地勘报告,因此如果地基为原状土、软土或回填土,经处理达到地基承载力要求后,方可施工。
五、工程数量
六、其余未尽事宜见相关施工技术规范或与设计人员联系解决。
某边坡支护设计说明

xx高边坡边坡防护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xx高边坡场地位于大横琴山西侧,井湾附近的二井角。
边坡体长约140m,路堑最深挖方达32.23m(设计地面标高为7.0m)。
目前山体自然坡度在30°~50°之间,山体顶部西侧有一中国移动通信站,山体坡脚为既有xx。
2、设计依据、设计规范2.1设计依据(1) 我设计院与甲方签订的设计合同。
(2) 《xx高边坡(K5+720~K5+860)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3) 建设单位提供的1/1000地形图。
(4) 我设计院完成的xx初步设计2010.08。
(5)xx初步设计专家意见。
2.2设计规范(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DB50009--200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B50011--2001)(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004—89)(9)《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颁2004.3.)(10)《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11)《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2003(12)《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7)(13)《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2.3 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初步设计阶段,专家未对xx高边坡提出具体审查意见。
2.4本版图册修改原因及主要修改内容本套图册为第二版,上一版为A版于2011年10月提交。
2.5.本工程设计参数1、边坡类别:岩质Ⅲ、Ⅳ类边坡。
2、本工程的安全等级为一级,重要性系数:γ0=1.1。
3、设计使用年限:50年。
边坡支护设计总说明

边坡支护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拟建项目地块场地建筑面积约52300m2,住宅楼9栋(编号为C1~C9),商铺5座。
住宅楼地面以上32层,地下2层,采用混凝土灌注桩,筏板基础,框架混凝土结构。
拟建项目C9#住宅楼南侧、S3#商业楼北侧、新丰路东侧原状地形最高海拔约92.00m,坡脚小区场地建筑面标高约65.00m,拟将山体平整至80.00m,平整后边坡高度约15.0m,需进行边坡支护设计;拟建住宅楼C5#~C9建筑物北侧邻近永和河涌,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建设住宅后场地出现较大的高差,C5#~C9建筑物南侧靠近山体处已进行专项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建筑物北侧靠近河涌处建筑物底板与河涌挡墙顶部高差较大,需进行边坡支护设计;拟建S1#商业楼、社区居委会、C5#住宅楼东侧靠近河涌位置,规划有小区道路,在靠近河涌位置回填修建小区道路,对该处需进行支护设计。
受甲方委托,我司承担XX项目边坡支护设计任务。
本次设计任务主要是根据勘查报告及规划图、地形图、结构资料,分析拟建边坡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以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适用和施工可行的原则,对边坡进行设计,并提供治理工程设计图纸。
具体支护范围详见平面图。
二、边坡地质环境条件(一)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属珠江三角洲丘陵地貌,在场地西北部为低矮剥蚀残丘,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地面标高约47.33~90.67m。
(二)气象条件项目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受季风环流控制,冬季处于极地大陆高压的东南缘,常吹偏北风,且恰在冷暖气团交汇地带,气候变化较大。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及南海低压槽的影响,常吹偏南风,由于暖湿气流的盛行,气候高温多雨,因而摆脱了回归干燥带及信风带的影响,而表现出季风气候的特色。
受低纬度海洋湿润气流的调节,夏季反而不是非常酷热。
调查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树木常绿。
但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干旱时常出现,有时亦受低温阴雨和寒潮的影响。
边坡防护设计说明

边坡防护设计说明1概述梧州高中新校区位于红岭新区,东临玫瑰湖,西靠自然山体,北对三龙大道,新址现状地形起伏较大,标高在15m~70m之间,新址校园规划地面标高在22~34.5m之间。
梧州高中新址校园地块土方于2010年8月份进行施工招标,目前新址土方已基本施工完毕。
由于新址校园的土方施工,在新址校园周边形成了6个人工边坡。
梧州高中新址西侧A、B、C、D、E及F号边坡,属人工高切边坡,坡脚为规划建设的梧州高中新址;其中A、B号边坡坡脚为400米标准球场及看台,C号边坡坡脚为规划道路、排球场,D号边坡坡脚为运动区、规划道路及食堂,E及F号边坡坡脚为规划道路和学生宿舍区。
目前,坡脚规划建设的场地经开山、回填平整后,地面平坦、开阔,拟建建(构)筑物尚未进场施工;经开山而形成的人工边坡(A、B、C、D、E及F 号边坡),坡脚设计标高24.34~33.17m,坡比为1:1.2~1:1.7,坡高约6~33m,坡面岩土层裸露,由于坡面岩土层裂隙发育、遇水易软化的特性,边坡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坡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有不利影响。
根据本边坡地质报告结论,A、B、C、D、E及F号边坡属边坡自身稳定的边坡(除10-10,剖面饱和状态处于不稳定状态),为防止坡面受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我院受梧州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承担梧州高中新址边坡工程防护设计。
2采用的规范和标准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9)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3地质概况3.1气象与水文3.1.1气象梧州市属亚热带季凤气候区,北回归线从该市通过,气候温湿多雨,区内多年平均气温21.1℃,极端高温39.7℃,极端低温- 3.O℃;多年平均降雨量1503 .6mm,年均蒸发量l430mm;主导风向为东北和东风,年均风速为1.6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坡防护设计说明1概述梧州高中新校区位于红岭新区,东临玫瑰湖,西靠自然山体,北对三龙大道,新址现状地形起伏较大,标高在15m~70m之间,新址校园规划地面标高在22~34.5m之间。
梧州高中新址校园地块土方于2010年8月份进行施工招标,目前新址土方已基本施工完毕。
由于新址校园的土方施工,在新址校园周边形成了6个人工边坡。
梧州高中新址西侧A、B、C、D、E及F号边坡,属人工高切边坡,坡脚为规划建设的梧州高中新址;其中A、B号边坡坡脚为400米标准球场及看台,C号边坡坡脚为规划道路、排球场,D号边坡坡脚为运动区、规划道路及食堂,E及F号边坡坡脚为规划道路和学生宿舍区。
目前,坡脚规划建设的场地经开山、回填平整后,地面平坦、开阔,拟建建(构)筑物尚未进场施工;经开山而形成的人工边坡(A、B、C、D、E及F 号边坡),坡脚设计标高24.34~33.17m,坡比为1:1.2~1:1.7,坡高约6~33m,坡面岩土层裸露,由于坡面岩土层裂隙发育、遇水易软化的特性,边坡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坡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有不利影响。
根据本边坡地质报告结论,A、B、C、D、E及F号边坡属边坡自身稳定的边坡(除10-10,剖面饱和状态处于不稳定状态),为防止坡面受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我院受梧州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承担梧州高中新址边坡工程防护设计。
2采用的规范和标准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9)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3地质概况3.1气象与水文3.1.1气象梧州市属亚热带季凤气候区,北回归线从该市通过,气候温湿多雨,区内多年平均气温21.1℃,极端高温39.7℃,极端低温- 3.O℃;多年平均降雨量1503 .6mm,年均蒸发量l430mm;主导风向为东北和东风,年均风速为1.6m/s。
降雨量在年内分配不均,降雨量多集中在每年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7.4%,特大暴雨多发生在5~8月,期间也是本区地质灾害多发时段。
其余月份降雨量只占全年降雨量22. 6%,雨季期间对工程施工有一定影响。
最大年降雨量1925. 9mm,最小年降雨量1002. 9mm;日降雨量50mm的暴雨天数多年平均在4.1~5.6天之间,最多年份为8~12天:降雨量≥lOOmm的大暴雨天数多年平均为0.5~1.1天,最多年份2~3天;最大日降雨量可达334. 5mm,20年一遇暴雨强度达到80mm/小时,2006年6月8日的最大雨强度达lOOmm/小时,统计见表3.1.1。
梧州市暴雨日数、特大暴雨口数统计表表3.1.13.1.2水文梧州市地表河流发育,地处桂江、浔江、西江三江交汇处,地表水资源丰富,流经梧州市的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西江主干流有浔江、桂江。
区内还发育有浔江支流上小河、下小河、安平河;桂江支流龙江河、思良江等。
历史上,梧州市是广西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每年都要遭受洪水的危害,近年,由于梧州市防洪堤的建成,按设计要求,可抵御五十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但是在2005年6月,由于上游普降特大暴雨,洪水还是漫过了河东防洪堤。
勘查区相邻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市区内有浔江、桂江等河流,汇流后形成西江。
河水水位受雨汛影响显著,平水期和洪、枯水期水文要素差值较大。
据梧州水文站多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98×108m3,多年平均流量6633m3/s,最大流量54500m3/S,最小流量720m3/S。
是本区地表水、地下水主要排泄通道,迳流充沛,年水位变化大,水流急。
梧州历年最高水位27.80m(1915年7月10日),最低水位2.63m (1902年4月1日)。
根据近二十年的资料,年最高水位在16.73~27.48m之间,年最低水位3.03~4.33m之间。
勘查区内无溪沟等其他常年性水流,只有在下大雨时才在冲沟内形成短时的水流,无泉水出露。
勘查区坡脚地面高程22.85~34.85m,地势较高,一般不受河流洪水的影响。
3.2地质环境3.2.1地形地貌l、地形特点梧州属桂东粤西丘陵峡谷山区,四面环山,桂江、浔江在梧州汇合称西江,故有山城水市之称,山多水宽平地少,四面环山中间洼为其地形特点。
2、微地形地貌状况梧州高中新址边坡位于丘陵边缘地带,边坡岩土层主要为燕山早期花岗岩残积土及其风化带,局部地段(B号边坡东侧坡脚及D号边坡坡脚)揭露砂岩捕虏体,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场地西侧紧邻6个人工高切边坡(A、B,C、D、E及F号边坡),坡脚为规划建设的梧州高中新址,拟建场地地面平坦、开阔,目前尚未进场进行建筑物基础施工。
至进场勘查时,拟建场地西侧边坡开挖已基本完成。
其中,A号边坡坡项标高38.75~53.02m,坡底标高为33.56~34.85m,相对高差3.90~19.46m,坡度约31。
~34。
,倾向78。
-90。
;B号边坡坡项标高33.47~61.04m,坡底标高为31。
84~32.22m,相对高差1.25~25.80m.坡度约31。
~34。
,倾向155。
~165。
;C号边坡坡顶标高31.45~42.62m,坡底标高为25.92~29.03m,相对高差2.42~16.70m,坡度约32。
~35。
,倾向82。
~93。
;D号边坡坡顶标高29.27~59.63m,坡底标高为23.07~24.73m,相对高差4.54~36.56m,坡度约35。
~40。
,倾向60。
~70。
;E号边坡坡顶标高29.34~42.75m,坡底标高为23.37~25.09m,相对高差4.25~19.3 8m,坡度约350~40。
,倾向2。
~IO。
:F号边坡坡顶标高29.56~40.67m,坡底标高为22.85~25.OOm,相对高差4.56~17.82m,坡度约24。
~35。
,倾向142。
~150。
边坡坡面岩土层裸露,为新开挖的人工高切边坡,目前边坡未见滑坡、崩塌等不良现象。
3.2.2区域地质构造梧州市地处桂中~桂东台陷,大瑶山凸起之东南部,夏郢~料口复式向斜南翼。
本地区经加里东后期褶皱运动,寒武系地层受南北压应力的作用,褶皱强烈,产生一系列北东东及近东西向倒转背、向斜,后又经燕山早期断裂构造与花岗岩侵入的影响,并造成寒武系岩层的轻变质作用。
主要褶皱有:新利倒转向斜、塘尾倒转背斜、下水背斜、社冲倒转向斜。
勘查区基底为燕山早期花岗岩( Y52),自后一龙圩断裂从场区东侧附近经过,三山顶深断裂从场区西侧附近经过,这两条断裂活动始于广西运动,断续延伸至中生代,自第三系以来已趋于稳定。
3.2.3地震据历史记载,从1510年~1859年349年间,在梧州共发生过3~3.5级地震4次,在梧州受波及的地震共有7次,这些地震有”摇动民房”的记载。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梧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o.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梧州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梧州市属桂东南低震构造区。
3.2.4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特性本次勘查区范围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填土层、坡积及残积土,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莅岗岩风化带: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岩土层自上而下分布如下:1、素填土①:属人工填土( Q4ml),主要分布于A号坡坡脚及D 号坡南侧地段,属新填土,以新开挖弃土为主,钻探揭露层厚1.50-1.80m:黄褐、灰杂色,主要由花岗岩残积土碎屑物组成,土质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孔隙度大,稍湿,高压缩性。
2、粘土②:属坡积层( Q4dl)。
砖红色,粘性强,手捻稍有滑腻感,约含10-14%甲粗粒石英砂,局部地段较富集强~中风化砂岩块(A号边坡南侧坡顶),土质均匀性一般,无摇振反应,土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稍湿,可塑~硬塑状态,中压缩性。
场区范围内主要分布于C号、F号边坡及各边坡顶部,厚1.50~8.OOm,场区地面上直接出露该层。
4、砂质粘性土③:属花岗岩经长期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原地形成的残积层(Qel),根据其力学性质划分为两个亚层:A、砂质粘性土③1:场区范围内普遍分布,褐红、褐黄色,原岩结构模糊难辨,原岩矿物除石英外,其余已风化成土状物,矿物成分以石英、高岭土、次生云母及褐黑色Fe、Mn氧化物为主。
石英呈中粗粒状,根据筛分结果,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含量约为18.9~40.8%,土芯手握易碎散,遇水易软化崩解,稍湿~湿,呈可塑状,土质均匀,中等压缩性。
其强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土性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层面埋深0.00~8.OOm(标高l7.68~60.72m),钻孔揭示厚度3.10~16.20m。
B、砂质粘性土③2:场区范围内普遍分布,褐红色、褐黄色杂黑、白色斑点,原岩组织结构己完全破坏,原岩矿物除石英外,其余已风化成土状物,矿物成分主要以石英、高岭土、次生云母及褐黑色Fe、Mn氧化物为主。
石英为中粗粒状,粒径大于2.Ornm的颗粒含量约为0.75%,土芯手捏易碎散,遇水易软化崩解,湿,呈硬塑状态,土质均匀,中低压缩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局部(D号边坡坡脚一带)较富集砂岩块,砂岩属捕虏体,以强~中风亿砂岩为主。
层面埋深0.00~18.60rn(标高20.62~48.42m),钻孔揭示厚度 1.80~ 13.40m。
3.2.5水文地质条件勘查区地下水类型为岩石风化带构造裂隙水,赋存于花岗岩风化带的裂隙、孔隙中,孔隙、裂隙连通性较差,岩土层渗透性较差,水量贫乏,地下水枯水季平均径流模数为3~6L/s·km2。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大气降雨直接从风化带裂隙或经表层松散土层渗入补给,地下水一般作隙流运动,并以分散的形式排泄于低洼处。
本区地下水最终排泄基面为西江。
场区范围地下水位较坡脚低,地下水位标高约12.10~ 19.05m,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
3 3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3.3.1边坡现状梧州高中新址边坡位于丘陵边缘地带,边坡岩土层主要为坡积粘土及燕山早期花岗岩残积土,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场区西侧为6个人工高切边坡(A、B、C、D、E及F号边坡),坡脚为规划建设的梧州高中新址。
至进场勘查时,场区西侧边坡开挖已基本完成,边坡现状描述如下:1、A号边坡现状A弓边坡坡顶标高38.75~53.02m,坡底标高为33.56~34.85m,相对高差3.90~19.46m,坡度约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