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城市建设发展及希波丹姆规划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01-2欧洲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01-2欧洲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
雅典卫城: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城邦,提出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典型代表:米利都城
古罗马
公元前300年,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被征服地区建造了大量营寨城:平面正方或长方形,十字形街道,通四方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Vitruvius《建筑十书》,是西方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特征:
(1)世俗化的特征
(2)军事化的特征
(3)君权化的特征
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
(1)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
(2)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
(3)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中世纪
城市多自发成长,很少规划,战争频繁,防御要求提到很高地位,产生了一些以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

城市典型特征: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文艺复兴时期
城市规划思想
1. 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
2. 高雅与精英主义的营造思维
3. 尊重文化与“后继者”原则
4. 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分野与交融
巴洛克风格:建立整齐、具行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
城市道路格局采用“环形+放射”式,并在转折的节点处用高耸的纪念碑
17世纪的罗马城市改建是巴洛克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典范
古典主义风格:巴黎的城市改建体现了古典主义思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和公共广场都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

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

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伴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进⽽不断由雏形趋于完善。

我国的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并且在修建洛⾢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由于科技不发达,商代盛兴迷信,这对当时的城镇布局产⽣了直接影响。

在此后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盛⾏思想指导着都城建设规划。

⽐如战国时代吴国规划按照伍⼦胥“相⼟尝⽔,相天法地”的思想,越国在为都城选址时则参照了《孙⼦兵法》,赵国和江南淹国在进⾏规划时则充分考虑了各⾃的地形。

⾃秦统⼀中国后,信神的秦王朝对城市充满神秘主义的规划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影响深远。

三国时期邺城的规划改进了汉长安不规则,没有贯穿的对称轴线,以及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的状况,变得分区明确,结构严谨。

邺城的规划布局对隋唐长安城以及后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思想产⽣了促进作⽤。

在历经隋唐宋元之后,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环境与⾃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希波丹姆模式,该模式追求⼏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在公元300年间,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的影响。

之后中世纪欧洲城市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多为⾃发⽣长。

在其在我⽣发的过程中,深受当时的思想⽂化影响,⽐如萌芽的资本主义思想,⽂艺复兴等。

除此之外,世界其他古代⽂明也有⾃⼰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这⾥就不赘述了。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则是近代⼯业⾰命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已形成的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式,甚⾄想倒退到⼩⽣产去;在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的时期,⼀些空想社会主义者超越前者,提出了⼀些超阶级的主管空想。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和设想为以后更深刻的城市规划理论打下基础。

在现代城规理论中较为著名的有1898年英国⼈霍华德提出的“⽥园城市”理论;霍华德的追随者昂温提出的“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勒·柯布西耶从建筑美学⾓度出发将⼯业化思想⼤胆地带⼊城市规划;伊利尔·沙⾥宁提出的有机疏散思想等。

西方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索和研究

西方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索和研究

古风时期(大移民时期)
公元前7~前6世纪
城邦开始发展,民众生活好转,宗教圣地相继定型,神庙建筑逐渐形 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式,材料发生变革,以石材代替,大约在公元前6
世纪,创造了经典柱式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2.建造了雅典卫城 古典时期 公元前5~前4世纪 圣地建筑群
古典时期
公元前5~前4世纪
古希腊进入全盛时期,不管是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和艺术等领域都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出现了许多建筑珍品,如卫城神庙露天剧场、竞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古希腊文化孕育成长的阶段
荷马时期(英雄时期) 公元前12~前8世纪
古风时期(大移民时期) 公元前7~前6世纪
2.建造了雅典卫城
古典时期 公元前5~前4世纪
圣地建筑群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古典文明的基石、欧洲文明的摇篮
3.希腊城邦解体,马其顿人 侵入建造马其顿帝国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4世纪末~前2世纪
2020
西方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城市 规划和建设的探索和研究
第七组:张婕 赵玥然 李仲阳
目录
CONTANTS
1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2 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3 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4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5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6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7 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8 二战后至1960年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9 1970-1980年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技场、广场和柱廊等
圣地建筑群
01
意义
城市守护神的居所和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
02
位置
城市高处
03
布局特色
松散、自由的拓扑结构——总体的不规则

米利都城分析

米利都城分析
二.ຫໍສະໝຸດ 利都城2.1地理位置与选址
米利都(古希腊语:Μίλητος,它的音译为Milētos; 拉丁语:Miletus),位于安纳托利亚西海岸线上的一座古希腊 城邦,靠近米安得尔河口。今属土耳其,仍循旧称。它在赫梯文 献中被称为Millawanda或者Milawata,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 也有出现。 靠近米安得尔河口。三面临海,空间与大海完美的咬合。
2.3城市特点——城市中心 中心广场——米利都城集市广场
城市南北两个广场 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崭 新的面貌,是一个规整 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 至少有3个周边设置商 店用房。
2.4城市特点——功能分区
居住区
城市分三个部分,建居住 区,祭祀区、公共活动区,之 间并无明确界线,国家体现全 体利益和公共区的管理,祭祀 区是景观观赏区,因此应有一 定距离。
2.2城市特点——方格网布局
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 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 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 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将城市 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2.2城市特点——方格网布局
城市的网格主要是通过 30m×52m大小的方形住宅街坊的重 复而形成,产生明确的韵律。 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 面积较大。它也是城市各公共部分 诸如广场、神庙、体育场以及港口 设施的空间构图基础。 道路无主次之分,城市街道都 非常狭窄,一般5米到10米,表现出 明确的放弃宏大的纪念性空间的意 识。
《考工记》中王城模式的九宫格之理想图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地 为方,宫殿居中,四个方位象征了不同的神兽、颜色、属性等。强调南北中轴子午 线,将天地日月、祖先社稷诸神位按照理想方位来布置。同时也确定了尊卑序列, 将宫殿、政府、公共建筑和不同等级的住宅分别定位在独立而封闭的城市空间内, 一次性地在正交平面中将空间结构定位,反映了一种不可更改的等级制度。而居民 的活动、贸易是次一级的问题。可以说,《考工记》王城的方格网是一个有强烈象 征意义的政治图形。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摘要:本文是作者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

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制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

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一.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朴,简单。

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

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

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

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大量住宅小而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

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

前5世纪,法学家希波丹姆斯一反常态,提出理性规划的概念,即著名的希波丹姆斯模式,后来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古罗马时期,物质生活较希腊时期大大改善,但民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衰减的态势,精神世界日益世俗化,人本主义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实用主义.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的主要任务是歌颂权力、炫耀财富,城市建设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军事化和君权化的特征。

希腊文明希波丹姆

希腊文明希波丹姆

周礼与希波丹姆异同比较
公元前5世纪,东西方各提出了一种方格网城市的规划方法:《考工记》 中记载的王城规划和希波丹姆斯所提出的殖民城市规划。《考工记》 略早一点,但几乎可以视为同时代。他们都有计划地采用了有强烈人工 痕迹的棋盘式方格网贯穿于整个城市,将城市用地切割成大小基本相同 的格局。 两种模式都是用棋盘式方格路网,将城市用地切割成秩序井然的众多小 方格,形成规整的城市建筑肌理。但这两种方格网的街道网格性质、街 区尺度、公共空间的位置,以及产生的城市空间形态等却有着不同的特 点和内在含义,反映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民族心理和社会组织。 希腊的网格没有多强烈,相对而言比较理性、实用和平等。而周礼考 工记里的九经九纬则相对比较严谨
希腊文明希波丹姆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繁盛时期著名的建 筑师提出了城市建设以方格网的道路系 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 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希波丹姆 规划型式便成为一种主要典范,而希波 丹姆也被以”城市规划之父”之名。
人物介绍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繁盛时期的著名的建筑 师,他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 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 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 等的城邦精神。
希波丹姆模式介绍
虽然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在古埃及卡洪城,印度古城享约—达罗等城市中这 种规划结构型式早已有所应用,但希波丹姆却是最早把这种规划型式在理论 上予以阐述,并大规模在重建希波战争后被毁的城市予以实践。至此,希波 丹姆规划型式便成为一种主要典范,而希波丹姆也被以“城市规划之父”之 名。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 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希波丹姆根据古 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分为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 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又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 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希波丹姆的规划型式在他本人的实践中有所体现:公元前475年左右希波丹姆 主持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公元前446年希波丹姆规划建设了拱卫雅典的城郊 滨海口岸庇拉伊斯。公元前443 年希波丹姆从事建设塞利伊城(今位于意大 利) 自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希腊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规划型式进行建设,特别是 其后希腊化时期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殖民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普南城)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公元前5世纪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规划的一种以棋盘式道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布局形式。

这种布局形式在公元前2000多年埃及的卡洪城、美索不达米亚的许多城市以及印度的摩亨朱-达罗城等的城市规划中已经应用,并在重建希波战争中被毁的许多城市中付之实践,形成体系。

在此之前,古希腊城市多为自发形成的,没有统一的规划;自此以后,这种城市布局形式被奉为典范。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图象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广阔并相互垂直的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

街坊面积一般较小,以他主持规划兴建的城市米利都为例,最大的街坊仅宽30米,长52米。

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提出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区。

住宅区分三种: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

希波丹姆的规划形式主要体现在他本人的实践中,如:公元前475年左右他主持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公元前446年左右规划了雅典附近海港城市庇拉优斯;公元前433年规划了塞利伊城(在今意大利)。

从那以后,古希腊城市,特别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殖民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规划形式建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普南城。

城市规划的一种模式。

在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中,除了光芒万丈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布局手法以外,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和自然科学、理性思维发展的影响,也产生了另一种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西波丹姆斯模式。

定义:由“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提出的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的城市规划模式。

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提出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区。

住宅区分三种: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

历史:公元前5世纪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规划的一种以棋盘式道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布局形式。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

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

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

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

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

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

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

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

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城市建设发展及希波丹姆规划思想浅析
摘要:在通过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与罗马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探寻城市演变规律,最终落脚于希波丹姆规划思想,试图梳理早期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把握发展变化的轨迹,为当代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思想
一、古埃及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私有制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谈到城市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世界上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也是奴隶制社会时间最长的国家——古埃及。

他有着个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

虽然当时的古埃及生产力水平很低,但由于他动用了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以及他们的分工与协作,城市规模常常很大,甚至还有早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古埃及最早建立起了神殿、城镇甚至国家。

第一中间期(古埃及历史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之间的大约100年的历史时期)开始,城镇已有密集的建筑,有厚厚的带城堡的城墙环绕。

中王国时期城市高度发达,新城镇规划更为严密、完善。

大多数埃及人生活在城镇中,各种建筑设施的先进和多样化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各种社会机构也使生活内容更为复杂,城中的主居民是当地贵族,他们常常兼任地方长官和各地神庙大祭司的双重职务。

为了满足城市的商业、交通运输的需要,古埃及人率先应用棋盘式路网。

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

二、两河流域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两河流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崇拜国王和天体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中的宫殿建筑常常与天象台相邻,而天象台则往往与庙宇、店铺、仓库等在一起,形成城市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同时为防水患,大型建筑都建立在高大的土台上。

三、古希腊与罗马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虽然现代城市规划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但其思想根源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传统思想。

早在古希腊时期, 西方文化中就孕育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希腊各地庙宇盛行, 处处庙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庙宇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更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

当时人们对城市的定义是: 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的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

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

使城市实际上成为一体的是人们对正义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 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

在古希腊的城市规划
和建筑中, 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古罗马时期, 在物质生活较希腊时期大大改善的情况下, 精神世界却日益世俗化,人本主义等一些观念因为不符合时代精神而逐渐被遗忘, 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实用主义。

城市生活腐朽、奢靡,人们普遍追求物质享受。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巨量财富流入罗马, 大大加速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但由于罗马人对城市功能的片面理解, 他们努力将城市造成为一个巨大的、舒适的容器, 忽视了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功能,忽视了环境具有熔炼人、塑造人的特质,使罗马变成了一座寄生城市, 没有造就出健康的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

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的主要任务是歌颂权力、炫耀财富, 城市建设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军事化和君权化的特征。

四、对于三者之间城市演变的认识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刻影响。

在城市内部建筑的设置中,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希波丹姆些局部地段,如广场建筑群方面。

遵循古希腊哲理,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这种思想在其规划的米列城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在此之前,古希腊城市多为自发形成的,没有统一的规划;自此以后,这种城市布局形式被奉为典范。

到了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筑与广场规整划一。

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

希腊化时期卫城和庙宇已让位给喧嚣的广场,广场周围有商店议事厅和杂耍场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埃及率先应用棋盘式路网为希波丹姆规划思想奠定了早期思想基础,也是其雏形,经历两河流域时期的不断发展成熟,最终于古希腊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思想,在历史上,西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规模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重建与新建以及后来古罗马大量的营寨城,此种模式也为后来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桎梏,为城市的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在城市规划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11,20-21
【3】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建设史——起源、演变、前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