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专题复习

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专题复习
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专题复习

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构成;

2、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发生;

3、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4、知道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了解固体、气体、液体的分子构成特点;

5、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物质的构成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要点诠释:

分子、原子的体积很小,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它们。不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原子。

要点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要点诠释: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3、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例如,炒菜时,老远就能闻到菜的香味,当菜冷下来后,香味就逐渐减少了。

要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要点诠释:

1、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对外表现不同。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

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来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3、固体: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4、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就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5、液体: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所以液体很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1、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甲.分子排列规则,就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

乙.分子可以移动,像课间教室中的学生。

丙.分子几乎不受力的作用,就像操场上乱跑的学生。

A.甲B.乙C.丙D.乙和丙

【答案】C

【解析】气体分子间距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极度散乱,宏观上无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特征,要求记住三种不同状态分子排列方式的不同特点。

2、(2014?怀化中考)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即使只有一

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思路点拨】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由于烟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在空气中进行扩散,所以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吸烟有害健康,所以要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故选D。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B.在一杯白开水中放一些盐,不久整杯水都变咸了

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D.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

【答案】B

【变式2】下列各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空气流动形成风

B.打扫室内卫生室,可以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C.将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沿途拉成一长串墨迹

D.将几粒粗盐放入盛水的杯子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

【答案】D

3、(2016春?陕西校级期中)人们常说“破镜重圆”,但打破的玻璃镜对在一起却不能重新结合

起来,其原因是()

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引力太小

C.玻璃碎片间只有少数几点接触,大部分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玻璃镜断面处靠得太近,分子间力的作用主要是斥力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条件: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的时候,分子间既无引力,也无斥力。

【答案】C

【解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但分子间的作用力是有范围的;由于两块玻璃之间的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故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两块玻璃无法结合成一块,故选C。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是分子间作用力的难点。

举一反三:

【变式】(2015?大连一模)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水很难被压缩

B.磁铁吸引大头针

C.吸在墙上的塑料吸盘很难与墙分开

D.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粘”在一起

【答案】D

类型二、知识应用

4、把1升酒精倒入容器中,再把2升水也倒入这个容器中并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3升,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案与解析】由于分子间存在空隙和分子运动的原因,所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会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原因而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3升。

【总结升华】本题是综合提高训练题目,考查学生利用分子动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举一反三:

【变式】以下说法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的是()

A.海绵能吸水

B.物体热胀冷缩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D.粉笔能吸水

【答案】A

5、刘方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知道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为: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

B、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那么你看到这里时,请提出你的猜想。

刘方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填序号)。

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结论是:。

【思路点拨】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解答。

【答案】C;弹簧测力计的标数将逐渐增大;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解析】如题中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可以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大。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2016?当涂县四模)最近一则公益广告“你觉得美味,别人呢?”倡议人们不要在公交车上用早餐,其他乘客能够闻到“早餐”的味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于良史在《春山夜月》中写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里“弄花香满衣”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是。

3、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上瓶中装有空气,下瓶中装有密度较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如果抽去中间的玻璃板后看到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4、(2015?南昌中考)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和。

二、选择题

5、(2015?无锡中考)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发生

6、某物质的两个分子间距等于分子直径的10倍,若将甲分子固定,让乙分子以一定的初速度向甲分子移动,在运动过程中()

A.乙分子的速度一直增大

B.乙分子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乙分子的速度一直减小

D.乙分子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7、水的密度是1.0×103kg/m3,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将体积相等的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其混合液体的密度是()

A.等于0.9×103kg/m3

B.大于0.9×103kg/m3

C.小于0.9×103kg/m3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8、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现在科学家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一个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停止运动

B.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C.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度数会降低

D.在海拔6km的高原,水的沸点低于100℃

9、(2015?济南中考)美丽的泉城济南,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以下泉城美景的形成,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是()

A.趵突泉,泉水清澈见底B.千佛山,寺内暮鼓晨钟

C.大明湖,湖面荷花飘香D.植物园,处处花团锦簇

10、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很多公共场所贴了如图所示的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A.物质是分子组成的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B.分子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

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隙D.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2、(2015?株洲中考)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紧压,两个铅柱结合了起来,在下面吊挂一个重物,它们仍没有分开,如图,该实验说明了()

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存在间隙D.分子无规则运动

13、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d)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了()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简答题

14、(2016春?钦州校级月考)家中煮鸡汤时,整间室内飘满鸡汤的香味,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根据上述现象,试举出3~4个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

15、为验证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这一结论,请你设计实验,要求写出所需器材和简要步骤、验证该实验时你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一、填空题

1、【答案】分子是运动的,“早餐”的分子会运动到空气中,其他乘客能够闻到“早餐”的味道。

【解析】分子是运动的,在公交车上用早餐时,“早餐”的分子会运动到空气中,其他乘客能够闻到“早餐”的味道。

2、【答案】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香满衣是指人闻到了花香的气味,原因是花香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中,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答案】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混合在一起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由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也会运动到空气中去。

4、【答案】无规则运动引力斥力

二、选择题

5、【答案】A

【解析】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正确;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缩小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B错误;C、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错误;D、扩散现象能在固体中发生,比如长时间紧挨在一起的金板和铅板,金中有铅,铅中有金,故D错误。

6、【答案】B

【解析】甲、乙两分子间距离由分子直径的10倍到平衡位置时,两分子间表现为引力作用,所以在此过程中,乙分子的速度逐渐增大;甲、乙两分子间距离由平衡位置变小时,两分子间表现为斥力作用,所以在此过程中,乙分子的速度减小。

7、【答案】B

【解析】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由于分子运动要产生扩散现象,水和酒精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中,使得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而两者的总质量保持不变。设水的质量为、体积为、密度为

;酒精的质量为、体积为、密度为。两者混合后的总体积为,则

,因为,所以。

8、【答案】A

【解析】A、现在科学家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一个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停止运动,不可能发生,符合题意;

B、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是因为冰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可能发生,不符合题意;

C、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度数会降低,因为蒸发吸热,可能发生,不符合题意;

D、在海拔6km的高原,水的沸点低于100℃,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可能发生,不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A、趵突泉,泉水清澈见底,池底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与分子动理论无关,故A错误。

B、千佛山,寺内暮鼓晨钟,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与分子动理论无关,故B错误。

C、荷花飘香,是芳香油分子运动的结果,是分子运动,故C符合题意。

D、植物园,处处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与分子动理论无关,故D错误。

10、【答案】D

【解析】由于烟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在空气中进行扩散,所以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

11、【答案】D

【解析】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是分子仍可再分,故A错误;

B、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B错误;

C、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故C错误;

D、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正确。

12、【答案】A

【解析】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紧压,两个铅柱结合了起来,在下面吊挂一个重物,它们仍没有分开,这就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得它们不容易分开,故是“分子间引力”的作用。

13、【答案】C

【解析】棉线被拉向另一侧,是分子引力使得棉线与另一侧的距离变小。

三、简答题题

14、【答案与解析】家中煮鸡汤时,整间室内飘满鸡汤的香味,这是鸡汤中的香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到了空气中,发生了扩散现象;例如:①春天花园中花香四溢;②金秋果园中遍地香;③红墨水滴入水中,水变红;④炒菜时,放上盐,菜变咸。

15、【答案与解析】取两只等大的烧杯,分别放入等质量热水、冷水。

分别向两只烧杯中滴入墨水,发现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方法:转换法。

内能(基础)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能在实例中判别。

【要点梳理】

要点一、内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要点诠释:

(1)单位:焦耳,符号:J。

(2)同一个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等因素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微观表现;物体的机械能则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及相对位置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宏观表现。物体的内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零(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总有动能),而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相对为零。所以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要点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通过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要点诠释:

(1)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内能增加(或减少)。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2)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少,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3)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为焦耳,符号是J。

(4)温度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或者说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温度高的物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但势能不一定大。不能由温度的高低判定内能的大小,也不能由内能的增减判断温度的高低。例如,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地从外界吸引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但物体的温度不变,

所吸收的热量用来增加物体内分子的势能。

(5)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效果是相同的,所以说它们是等效的。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1、(多选)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一天,南极上的小企鹅豆豆和丁

丁(见图)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他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豆豆:呵呵,我们这里太冷了,冰山肯定没有内能了

B.丁丁:再冷,组成冰山的分子也在做热运动呀,所以冰山也有内能

C.丁丁:呵呵,我们嘴里呼出了好多“白汽”,这“白汽”就是传说中的水蒸气吧

D.豆豆:我听人说啊,嘴里呼出的“白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组成的

【思路点拨】知道一切物体都有内能;了解人们常看到的“白烟”、“白汽”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应的的物态变化过程。

【答案】BD

【解析】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嘴里呼出的“白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组成的。“白汽”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所以C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此题综合考查了内能的概念和物态变化的液化现象,带有童话色彩,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举一反三:

【变式】(多选)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内能越多

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没有内能

C.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D.火红的铁块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也具有内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答案】CD

2、四只相同规格的烧杯中装有水,水量及其温度如图所示。关于四只烧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b烧杯中水的内能

B.c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d烧杯中水的内能

C.a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c烧杯中水的内能

D.d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c烧杯中的内能

【答案】D

【解析】从图中知,a与b、c与d的质量相同,a与c、b与d的温度相同,所以d的内能比c多,d的

内能比b多,c的内能比a多,b的内能比a多。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材料。

举一反三:

【变式】组成某一物体的分子动能大小与该物体的什么因素有关()

A.热量B.内能C.温度D.速度

【答案】C

类型二、知识应用

3、(2016?郑州模拟)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思路点拨】(1)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2)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不一定是由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引起的;(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二者是等效的。【答案】D

【解析】A、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A错误;B、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热量,也可能是外界物体对它做了功,故B错误;C、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即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故C错误;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故D正确,故选D。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的理解以及内能、温度与热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4、(2015?济南模拟)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弯折的铁丝发热B.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D.通电的电熨斗中电热丝发热

【思路点拨】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会在实际应用中判别。

【答案】B

【解析】A、弯折的铁丝发热,即手对铁丝做功,使得铁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故不符合题意;B、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太阳辐射温度升高的,故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故符合题意;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活塞对汽缸内的气体做功,使得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是做功改变内能,故不符合题意;D、通电的电熨斗中电热丝发热,是通过电流做功产生的热,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总结升华】本题是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判断哪种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关键是看是能量的转化还是能量的转移,发生能量转化的是做功的方式,发生能量转移的是热传递的方式。

举一反三:

【变式1】物体的温度升高了,那么物体()

A.一定吸收了热量

B.一定是物体对外做功

C.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D.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答案】D

【变式2】(2015?泉州中考)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的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把饮料放入冰箱,饮料温度会降低

B.把酒精涂在手上,手会感觉到冰凉

C.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路面温度升高

D.给自行车打气,打气筒壁会发热

【答案】D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2016?濉溪县一模)通常所说的“做功可以生热,消耗热也可以做功”中的热,指的是;沸水温度降低时,向外放热,这个“热”字表示。

2、________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就越________。

3、(2015?盘锦三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是和,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它们所用的单位相同,都是。

4、温度________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________。

5、冬天,搓手能“取暖”,说明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选择题

6、(2015?泰安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就增加

7、(2016?广东校级一模)爆米花是将玉米放入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砰”的一声变成了玉米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玉米粒主要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

B.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

C.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不变

D.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增加

8、物体的温度升高了,那么物体()

A.一定吸收了热量

B.一定是物体对外做功

C.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D.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9、下列事例中用来避免热传递的是()

A.汽车发动机的散热片

B.冬天室内的暖气装置

C.电熨斗的金属外壳

D.热水瓶的玻璃瓶胆

10、(多选)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0℃,甲冰块位于地面静止,乙冰块停止在10m高处,这两冰块()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11、一块0℃的冰变为0℃的水的过程,它的内能变化情况是()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12、(2015?盘锦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利用内能来加热物体,实际上是内能的转移

B.直接利用内能来加热物体,实际上是内能的转化

C.利用内能来做功,实际上是内能的转移

D.利用内能来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13、下列关于温度、能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B.凡是物体温度升高,就一定吸收了热量,没有其他方法和途径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到内能小的物体

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增加

14、爆米花是将玉米放人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砰”的一声变成爆米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玉米粒主要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

B.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

C.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不变

D.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增加

三、简答题

15、如图所示,将一个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面上,筒里放一些乙醚,用塞子将筒口塞紧。拿一根绳子在筒外绕几圈并迅速来回拉动,将会看到塞子跳离筒口。

(1)拉动绳子克服摩擦做功,是将机械能转化为________能;

(2)请说出该实验中某一现象并简述其原因。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填空题

1、【答案】内能;热量

【解析】做功可以生热,消耗热也可以做功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法即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可以生热是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消耗热也可以做功是物体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沸水温度降低时,向外放热,内能减小,减小的能量转移给其它的物体,其中转移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故答案为:内能;热量。

2、【答案】一切大

3、【答案】做功热传递等效的焦耳

4、【答案】不同热量

5、【答案】做功

二、选择题

6、【答案】D

【解析】A、因为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温度为0℃的物体仍具有内能,故A错误;B、因为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高温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多,因为不能确定物体是否向外做功,故B错误;C、因为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晶体物质熔化过程中内能增加,但温度可以不变,故C错误;D、物体温度升高时,说明它的内能增加,故D正确。故选D。

7、【答案】B

【解析】A、玉米爆开前通过热传递增加内能,不是做功改变内能,不符合题意;B、玉米爆开前通过热传递增加内能,符合题意;C、玉米膨胀对外做功,水分内能会减少,不符合题意;D、玉米膨胀对外做功,玉米粒内能会减少,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D

【解析】物体温度升高了,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变快,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热传递,吸收了热量可以使物体的温度升高,另一种是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使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温度升高,且这两种方式是等效的。9、【答案】D

【解析】ABC都是通过热传递散发热量,热水瓶用来保温,所以要想办法减缓热传递。

10、【答案】BC

【解析】甲、乙两冰块都静止在地面上,运动速度为零,则动能为零,两冰块的质量相同,乙冰块高度比甲冰块的大,则乙冰块的重力势能大,所以乙冰块的机械能大,故A错B对;甲、乙两冰块的质量、温度、状态(体积)均相同,则它们的内能相同,故C对D错。

11、【答案】A

【解析】因为在变化过程中冰要吸收热量,所以同质量同温度的水要比冰的内能大。

12、【答案】A

【解析】我们可以利用内能:一是加热物体,将内能转移到被加热物体,实质是能量的转移,故A 正确、B错;二是做功,消耗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物体的内能将减小,例如,水蒸气膨胀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故C、D都错。故选A。

13、【答案】A

【解析】熔化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物体的温度升高,表明物体的内能增大;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并不能说明物体的温度高;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内能,当物体温度升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变大。

14、【答案】B

【解析】铁锅的温度高于玉米粒的温度,它把热传递给玉米粒,使玉米粒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玉米粒爆开时,则是水分膨胀,对外做了功,自身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三、简答题

15、【答案】(1)内(2)塞子跳离筒口乙醚蒸汽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析】本实验前者是对物体(金属筒和乙醚)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后者则是高压的乙醚蒸汽对外做功,自身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内能(提高)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能在实例中判别。

【要点梳理】

要点一、内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要点诠释:

(1)单位:焦耳,符号:J。

(2)同一个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等因素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微观表现;物体的机械能则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及相对位置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宏观表现。物体的内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零(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总有动能),而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相对为零。所以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要点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通过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要点诠释:

(1)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内能增加(或减少)。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2)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少,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3)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为焦耳,符号是J。

(4)温度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或者说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温度高的物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但势能不一定大。不能由温度的高低判定内能的大小,也不能由内能的增减判断温度的高低。例如,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地从外界吸引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但物体的温度不变,所吸收的热量用来增加物体内分子的势能。

(5)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效果是相同的,所以说它们是等效的。

(6)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和联系:

温度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传递热量的多少可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将发生改变,但它的温度不一定改变。如当晶体熔化时,液体在沸腾时,虽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晶体的液体在凝固时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但温度不变。

在热学中经常用到“热”这个词,应当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很多,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意义。

我们不要搞错,也不要乱用。在“热运动”中,指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在“物体变热”中,是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深层次的含意是分子热运动加剧。在“物体放热”、“物体吸热”中,指热

传递中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指物体内能的变化量。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1、(2015?昌平区一模)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块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0℃的冰化成0℃的水,内能增加

【思路点拨】内能是指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和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物体的内能增大;对不同物体来说,内能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答案】D

【解析】0℃的冰块内的分子也有动能和分子势能,因此它也有内能,故A错误;不同物体内能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就大,故B错误;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运动状况无关,故C错误;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是温度不变,故D正确。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材料。

举一反三:

【变式】同一物体的内能取决于()

A.物体的温度

B.物体体积的大小

C.物体运动的速度

D.物体离地面的高度

【答案】A

2、(2016?环县一模)下列有关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不变,它的内能一定不变

B.物体内能增加,它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放出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降低

D.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思路点拨】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与分子的个数、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答案】D

【解析】A、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A错误;B、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的,也有可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故B错误;C、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不变,故C错误;D、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故D正确,故选D。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内能、温度与热量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掌握,以及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是等效的,是中招热点。

举一反三:

【变式】(多选)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内能越多

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没有内能

C.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D.火红的铁块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也具有内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答案】CD

类型二、知识应用

3、(多选)将装有酒精的金属管固定在桌子上,并用塞子塞紧。快速来回拉

动绕在管上的绳子,过一会儿塞子跳起来,如图所示则()

A.拉动绳子过程,金属管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拉动绳子过程,管内酒精温度不变

C.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D.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内能全部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思路点拨】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于做功改变内能时,若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AC

【解析】A、拉动绕在管上的绳子,绳子会对管子做功,管子温度会升高,内能会增大,故A正确;

B、因管子与酒精会有温度差,所以管子会把热传递给酒精,酒精的温度也会升高,蒸发加快,故B

错;

C、管内气体膨胀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将塞子顶起,管内气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故C

正确;

D、塞子跳起时,有热损失,管内气体内能不能全部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故D错。

【总结升华】对于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的过程;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能量转移的过程,二者是等效的。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物理现象中,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______,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______。

A.锯条在石块上摩擦,锯条发热;

B.热铁块投入冷水中,铁块温度降低;

C.一壶开水放在地上,开水变为温水;

D.用锤子反复击打一个铁片,铁片温度升高;

E.用打气筒往车胎内打气,打气筒变热;

F.水从高山上落下,水温稍有升高。

【答案】A D E F;BC

【变式2】(2015?宜昌中考)如图,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可看到瓶塞跳起,在这个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给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

B.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内能减少

C.给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减少

D.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答案】C

4、“热”字在这一章中有着多种含义,有时表示热量,有时表示内能,有时表示温度。请说出下

列几种现象中,“热”字所表示的含义。

(1)盛夏,我们感到天气很热

(2)液化气燃烧时产生热

(3)雪熔化成水时要吸热

(4)摩擦生热

【答案与解析】

天气很热,是指温度高;

液化气燃烧时产生热,是指放出热量;

雪熔化成水时要吸热,是指要吸收热量;

摩擦生热,是指转化为内能。

故本题答案为:温度;热量;热量;内能。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内能、温度、热量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热量是指在热传递或做功的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2015?黑龙江中考)小光同学在操场上练习爬杆,当他从竿的顶端滑下时,感到竿烫手,说明竿的内能(填“增大”“不变”或“减少”),这是通过的方法使竿的内能改变的。

2、滚铁环是一项非常有益健康的活动,滚铁环时用手捏顶头是V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铁环向前跑,发出哗啷哗啷的声音(如图所示)。如果把一个铁环滚一会儿,再马上用手摸一下V形铁棍(或铁环),会感觉它有些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用对物体做功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上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的过程。

4、(2016?吴忠校级一模)用铝壶烧开水,壶中的水蒸气将壶盖顶起来,这是消耗水蒸气的________能对外做功,将水蒸气的________能转化成壶盖的________能。

5、如图所示,取一张白纸,把干燥的花岗石、火药包起来,就做成一只简易的甩炮。只要稍用力将它甩向地面,甩炮就可以爆响。甩炮与地面发生碰撞时,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它的内能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火药爆炸时产生的气体膨胀,对外________,同时自身的内能________,温度________。

二、选择题

6、(2015?盘锦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利用内能来加热物体,实际上是内能的转移

B.直接利用内能来加热物体,实际上是内能的转化

C.利用内能来做功,实际上是内能的转移

D.利用内能来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7、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没有内能

B.要使物体内能增加,必须使其吸收热量

C.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不一定升高

8、下列现象中,哪些是由于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的?()

A.用毛巾反复擦时皮肤感到热

B.子弹打进墙里,子弹温度升高

C.将铁丝反复弯折几次,弯折处会发热

D.把手伸到热水中手会感到热

9、在物体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前提下,下列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较高的物体,所含的热量较多

B.质量相同的物体,温度较高的,所含的热量较多

C.同一物体温度较高时,所含的热量较多

D.同一物体温度升高较大时,所吸收的热量较多

10、(多选)如果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则()

A.它含有的热量增加

B.它一定吸收了热量

C.它的分子运动加快

D.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11、下面各种现象,不能说明通过做功来实现内能改变的是()

A.锯木头时锯条会发烫

B.酒精涂在手上会觉得发凉

C.卫星坠入大气层时烧毁

D.划火柴取火

12、(2015?玉林中考)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晒太阳B.钻木取火C.搓手取暖D.压缩空气

13、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则()

A.甲物体的内能比乙物体的大

B.甲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乙物体的剧烈

C.甲物体的机械能比乙物体的大

D.甲物体的分子动能的总和比乙物体的大

14、(2016?丹东校级一模)(多选)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B.用煤气炉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

C.把蔬菜放进冰箱,蔬菜的温度降低

D.在阳光照射下,公园里石凳的温度升高

三、简答题

15、小明在家里吃晚饭时,看到爸爸拿起一瓶已经在桌上放了两天的啤酒,用起瓶器(俗称瓶起子)打开瓶盖时,听到“砰”的一声,并看到从瓶口冒出了一股“白气”,还看到从瓶口冒出了一些啤酒沫。请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这股“白气”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与解析】

一、填空题

1、【答案】增大做功

【解析】当小光同学从竿的顶端滑下时,感到竿烫手,说明竿的内能增大,这是通过做功的方法使竿的内能发生改变的。

2、【答案】热外界对它做了功

【解析】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加,滚铁环时,铁环和铁棍都克服摩擦做功。

3、【答案】机械内

【解析】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若物体对外做功,则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4、【答案】内,内,机械

【解析】水烧开以后,水蒸气对壶盖做功,把壶盖顶起来,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内,内,机械。

5、【答案】做功增大做功减小降低

【解析】把甩炮甩到地面上,花岗石对火药做功,使火药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一定程度,点燃火药,发生爆炸;火药爆炸后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二、选择题

6、【答案】D

【解析】我们可以利用内能:一是加热物体,将内能转移到被加热物体,实质是能量的转移,故A正确、B错;二是做功,消耗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体的内能将减小,例如,水蒸气膨胀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故C、D都错。故选A。

7、【答案】D

【解析】A、说法错误,物体的温度越低,内能越小,但0℃的物体也是具有内能的。

B、说法错误,物体的内能增大,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对物体做功了。

C、说法错误,内能不仅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温度高但质量小的物体内能不一定比温度低但质量大的物体内能大。

D、说法正确,比如当晶体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

8、【答案】D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这两种方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利用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只是发生了内能的转移。此题中的A、B、C、三个选项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只有D选项是由于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的。

9、【答案】D

【解析】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也就是说,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的多少。可见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才能称为热量,由此判定,A、B、C三个选项中所讲温度较高的物体所含热量较多是错误的,因为温度是一个状态量,温度再高没有发生热传递,也就谈不上热量,而D 选项中所说的温度升高较大时,说明温度这个状态量发生了变化,温度变化是个过程,因为有热传递发生,物体的温度才会发生变化,对于同一物体来说,温度升的越高,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10、【答案】CD

【解析】热量是表示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因此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所以选项A

是错误的。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分子运动一定加快,内能一定增加。所以选项C和D是正确的。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例如:用锯条锯木头,锯条很热,所以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不一定是吸收热量而使物体温度升高的,所以B选项也是不对的。

11、【答案】B

【解析】锯木头是克服摩擦做功,使锯条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酒精涂在手上,吸收手上热量而蒸发,手的温度降低,因此会感觉发凉,这不是做功产生的后果;卫星坠入大气层后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克服摩擦做功,温度急剧升高而烧毁;划火柴也是克服摩擦做功,火柴头温度急剧升高,达到燃点时火柴头就燃烧,从而达到取火的目的。

12、【答案】C

【解析】A、人晒太阳时,会感到很暖和,是通过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

B、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C、两手掌相互摩擦,手掌发热,是利用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不符合题意;

D、压缩空气,空气温度升高,是利用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答案】B

【解析】由于仅知道两物体的温度高低关系,而不知它们“物体所含的分子数以及分子间的势能”等因素,故不能判断它们二者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关系,故不能比较二者的内能大小,只能判断它们的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

14、【答案】BCD

【解析】A、双手因摩擦而发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错误;B、用煤气炉给水加热,水温升高,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正确;C、把蔬菜放进冰箱,蔬菜的温度降低,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正确;D、在阳光照射下,公园里石凳的温度升高,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正确,故选:BCD。

三、简答题

15、【答案与解析】啤酒里的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许多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了“白气”。

比热容(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物理意义;

2、记住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是4.2×103J/(㎏·℃);

3、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活中的现象,并能设计实验、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设计并进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实验;

5、能够利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要点梳理】

要点一、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以水为例: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水的温度升高有关,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