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及出处

合集下载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出自文言文成语解释及出处

出自文言文成语解释及出处

出自文言文成语解释及出处以下是一些出自文言文的成语解释及出处:1.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 不为已甚:已甚:过分。

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自《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4. 不言而喻:言:说明;喻:了解,明白。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

”5.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

出自《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 出尔反尔:尔:你;反:通“返”,回。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天下有同类者,非我莫属也。

有所生有所长,与我同类者犹引绳而绝之也,能不使我心若寇仇之无恐乎?”8. 此一时,彼一时:此:这;彼:那。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 箪食壶浆:食:食物;浆:汤。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10. 当务之急: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

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学者。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成语及其解释和出处:
1. 亡羊补牢(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以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锦上添花(出自《后汉书·童贯传》):比喻已经很好的东西再来点更好的。

3.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4. 杀鸡取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比喻为了一时的好处,破坏了自己的根本利益。

5. 杯弓蛇影(出自《汉书·蔡邕传》):比喻疑神疑鬼,过分多疑。

6. 隔岸观火(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比喻对别人的危难置之不理。

7. 饮鸩止渴(出自《左传·景公二十四年》):比喻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而采取的错误措施。

8. 纸上谈兵(出自《南齐书·泰始四年》):比喻只在书本上谈论兵事,而不实际动手。

9.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比喻墨守成规,停留在已经过时的方法或观念上。

10. 纸短情长(出自《红楼梦》):比喻情意深厚,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这些成语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成语,因成语众多,解释和出处也各异,不一一列举。

如果您对特定的成语感兴趣,可以具体提出来,我会为您提供详细解释和出处。

常用成语意思及出处

常用成语意思及出处

【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示例】: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变本加厉【解释】: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示例】: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了。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坏行为、坏事情高屋建瓴【解释】: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示例】: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雄浑奔放。

◎《郭沫若剧作全集编后记》【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并行不悖【解释】:悖:违背,冲突。

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出自】:《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示例】:但风雅之事,又怎么能够和卫道的精神~呢?◎巴金《家》九【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物洞若观火【解释】:洞:透彻。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

【出自】:《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示例】: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

但这是“~”的,否则,就不给。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一筹莫展【解释】:筹:筹划、计谋;展:施展。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30个成语及意思,出处,用法大全

30个成语及意思,出处,用法大全

30个成语及意思,出处,用法大全有很多古老的成语被广泛使用,他们既表达着委婉的口语,又表达着深沉的思想,让人一看就能够明了的理解,并可以更好的诠释言行间的深刻内涵。

以下就是30个成语及其出处、意思、用法。

一、寸步难行,源于《论语子罕》,意思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登天,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来。

二、反躬自,源自《汉书郭象传》,意思是自己先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并勇于改正。

三、视死如归,源自《左传宣公十四年》,意思是准备面对死亡,勇敢地忍受困苦。

四、重蹈覆辙,源自《礼记大学》,意思是步入死胡同,遇到同样的失败情况。

五、不可一世,源自《汉书洋溢传》,意思是不要将所有活动都安排在一个时间,要分散任务。

六、小恩小怨,源自《论语雍也》,意思是不要对恩报怨,要谨慎怀抱。

七、投鼠忌器,源自《淮南子师说》,意思是不要将一个不能控制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八、趁热打铁,源自《资治通鉴魏晋南北朝传》,意思是抓住机会尽早行动,以免错过良机。

九、守株待兔,源自《史记列子醍醐祖师》,意思是期待着完成一件事,但是需要有耐心等待。

十、口是心非,源自《史记平原君故传》,意思是言行与心意不一致,表明自己有了不同的想法,但表面上没有表达出来。

十一、凿壁偷光,源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看不见的东西只能通过窥探的方式来得知。

十二、掩耳盗铃,源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把耳朵捂住,偷偷地去拨铃,表明行为会暗中实现。

十三、人山人海,源自《史记陈涉世家》,意思是人多得像山一样,像海一样无边无际。

十四、十拿九稳,源自《左传僖公四年》,意思是把机会抓住,表示事情完成的把握度很高。

十五、虚与委蛇,源自《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空虚的表达,消极的态度。

十六、见异思迁,源自《汉书袁衍传》,意思是看到不同的情况,思想会发生变化。

十七、脱颖而出,源自《汉书两陈传》,意思是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表现优异。

十八、屈指可数,源自《汉书张衡传》,意思是数量很少,可以数出来。

四字成语及解释出处

四字成语及解释出处

四字成语及解释出处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

与世俗习气不同。

形容品德高尚。

【出处】:《礼记·射义》:“不从流俗。

” 不肖子孙不肖:不象,不贤。

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出处】:《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

”才德兼备才:才能。

德:品德。

备:具备。

才能窢窢促喝讵估存台担郡和品德都具备。

【出处】:宋·许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

” 才高行厚厚:不可轻薄,端谨。

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出处】:汉·王充《论衡·命禄》:“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迈。

”称德度功称:衡量;度:估量。

对被任用的人既要考虑到他的品德,也要考虑到他的功劳。

出口入耳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

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言容功德:妇德,品德。

言:言辞。

容:容貌。

功: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

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砥砺琢磨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

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

斗南一人斗南:北斗星以南。

指天下,海内。

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妒能害贤贤、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

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贤明的人。

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妒贤嫉能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匪夷匪惠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

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

形容才。

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怀瑾握瑜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有哪些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有哪些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有哪些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吧,仅供大家参考。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1【一无是处】解释:是:对,正确。

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

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2【十全十美】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无缺】解释完美:完整,完善。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4【绰绰有余】解释绰绰:宽裕的样子。

形容非常宽裕,富裕。

易错写成“绰绰有裕”.出处《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5【入不敷出】解释收入不够开支。

敷:够,足。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6【无忧无虑】解释:没有丝毫忧愁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无:没有。

忧:担忧,忧愁。

虑:顾虑,忧虑。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7【无牵无挂】解释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牵肠挂肚】释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9【高枕无忧】解释: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成语解释及出处

成语解释及出处

1郑重其事释义郑重:审慎,严肃认真。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2足智多谋释义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3智周万物释义天下万物无所不知。

形容知识渊博.出处《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 4正直无私释义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5正正之旗释义正正:整齐。

排列整齐的军旗。

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出处《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 6自知之明释义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7振振有辞释义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8正中下怀释义正合自己的心意。

出处《后汉书•刘玄传》:“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9沾沾自喜释义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10捉贼捉赃释义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

’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11至死靡它释义至:到;靡:没有;它:别的。

到死也不变心。

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

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12炙手可热释义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解释、出处及例句哀毁骨立:āi huǐ gǔ lì【成语解释】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

【成语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

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例句】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本就体弱多病的老王哀毁骨立。

白虹贯日:bái hóng guàn rì【成语解释】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古人认为人间有不祥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

后引义为有较大变革发生之前上天所降示的吉凶之征兆。

形容异常的现象。

【成语出处】《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例句】战争之前,将军观测天象,只见白虹贯日,凶吉难测。

暴虎冯河:bào hǔ píng hé【成语解释】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字词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例句】暴虎冯河之人,历来难成大器。

筚路蓝缕:bì lù lán lǚ【成语解释】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字词解释】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孔颖达疏:“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

《方言》云:‘楚谓凡人家贫衣破丑敝为蓝缕。

’蓝缕,谓敝衣也。

”意思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

后因以“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辛。

【例句】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先辈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得来的。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成语解释】既不蔓延,也不分支。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比喻说话作文简洁流畅。

【成语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例句】最近读到张恨水两篇散文《竹与鸡》和《虫声》,短小精悍,不蔓不枝,然却刻画细腻,清新有趣,真是散文中的杰作!城狐社鼠:chéng hú shè shǔ【成语解释】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

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含贬义,比喻仗势作恶的小人。

【字词解释】社:土地庙。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而托焉,薰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晋书·谢鲲传》:“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例句】以事论,则现在的教育界中实无豺虎,但有些城狐社鼠之流,那是当然不能免的。

(鲁迅《华盖集·“公理”的把戏》)大放厥词:dà fàng jué cí【成语解释】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

现用来指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即脱离实际地吹牛皮。

【字词解释】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或作“辞”。

【成语出处】《韩昌黎全集·祭柳子厚文》,参考《新唐书·柳宗元传》。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丰富而多采。

他的短篇寓言简练犀利,意味含蓄。

他的山水游记形象生动,色彩鲜明。

他的论说文缜密谨严,条理井然。

他的诗风清朗疏淡,用功精细。

他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820年,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了《祭柳子厚文》这篇文章,其中用了这样两句来赞扬柳宗元的文采才华:“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意思是说文笔秀美,尽力铺陈词藻,美如晶莹净洁的玉石。

“大放厥词”原是用来赞美柳宗元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文字,含褒义。

现在这个成语的意义和色彩有了变化,常用来讽刺人大发议论,含贬义。

【例句】也许他认定我年轻无知,才毫无顾虑地在我面前大放厥词。

党同伐异:dǎng tóng fá yì【成语解释】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字词解释】解释:党:偏袒。

伐:讨伐,攻击。

【成语出处】《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

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例句】正人君子应该讲求公理正义,不可党同伐异。

管鲍之交:guǎn bào zhī jiāo【成语解释】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成语出处】《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例句】曾经的管鲍之交,如今却是势不两立,乱世逼人太紧,纵是天下名将亦无可奈何。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成语解释】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字词解释】沆瀣:这里指崔沆与崔瀣。

【成语出处】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考官崔沆取中了他。

于是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见于钱易《南部新书》)。

后来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例句】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个刻薄,沆瀣一气,到处惹是生非。

涸辙之鲋:hé zhé zhī fù【成语解释】在干涸了的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陷于困境、需要能解燃眉之急的人,讽刺达官贵人漠视穷人的苦难。

新意:揭示以权谋私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字词解释】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

【成语出处】《庄子·外物》,这个故事源于庄周借粮,但是监河侯却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要等到拿到金钱之后。

庄子‘忿然作色’,立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来反击监河侯。

【例句】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萧规曹随:xiāo guī cáo suí【成语解释】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含贬义。

【成语出处】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

”【例句】他处理公司的事务总是萧规曹随,没有一点主见。

运斤成风:yùn jīn chéng fēng【成语解释】挥动斧头,风声呼呼。

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又说技巧熟练,大胆、快捷而有力。

有时也用于形容自信。

【字词解释】运,挥动;斤,横刃的斧头(可以简单理解为像锄头的锐器)。

【成语出处】《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例句】钢琴大师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演奏得运斤成风。

终南捷径:zhōngnánjiéjìng【成语解释】指求名利的最近门路。

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成语出处】《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

【例句】借此认识了几位当道,又结交了几家富贾豪商,自以为终南捷径,即在此小小酒馆之中,因此十分高兴。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随珠弹雀:suí zhū tán què【成语解释】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

以极大的代价,去获取微小利益。

极度得不偿失。

【字词解释】随珠:随侯之珠,珍珠/夜明珠。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例句】以飞蛾扑火的勇气去努力、以随珠弹雀的代价去付出,所得不过兔丝燕麦。

兔丝燕麦:tù sī yàn mài【成语解释】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

比喻有名无实。

【字词解释】兔丝:菟丝子。

菟丝子是一种生理构造特别的寄生植物。

【成语出处】语见《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例句】以飞蛾扑火的勇气去努力、以随珠弹雀的代价去付出,所得不过兔丝燕麦。

死不旋踵:sǐ bù xuán zhǒng【成语解释】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

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字词解释】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

【成语出处】出自《战国策·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例句】锐士报国死不旋踵。

入吾彀中:rù wǔ gòu zhōng【成语解释】进到我的弓箭的射程之内了。

比喻他人进入所设的圈套之中或自己的掌握之中。

【字词解释】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到的范围,即射程范围之内。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例句】兹乃投其所好,荣以正位,亦安有不入吾彀中哉!(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成语解释】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

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字词解释】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

瑟:一种古乐器。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例句】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胶柱鼓瑟。

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结草衔环:jié cǎo xián huán【成语解释】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字词解释】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

【成语出处】“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