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小故事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五则_历史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五则_历史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五则我国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多彩,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陶宗仪持之以恒【传统故事】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刻苦。

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

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

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

《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陶宗仪刻苦读书、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挤出时间来学习,这样知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了,其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就会相应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学习技能才会得心应手。

2、公明仪对牛弹琴【传统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

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

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

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

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

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声。

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

【人生感悟】世上万事万物无定律,对牛弹琴的故事说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同样如此,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读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

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五篇

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五篇

【导语】在中华传统⽂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化。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 钟馗,是民间信仰中的门神,据说可以驱⿁逐邪。

世⼈眼中的钟馗形象是“豹头环眼,铁⾯虬鬓,相貌奇丑”,不过他为⼈刚直,不惧邪祟。

关于钟馗,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根据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记载,北宋皇宫中曾藏有唐代画家吴道⼦所画的钟馗像,其卷⾸“唐⼈题记”讲述了这幅画的来历。

在唐开元年间,⼀次,唐⽞宗从骊⼭刚回宫就病倒了,⼀个多⽉也不见好。

⼀天晚上,唐⽞宗忽然梦见⼀⼤⼀⼩⼆⿁,⼩⿁偷⾛了⾃⼰的⽟笛以及杨贵妃的绣⾹囊,并绕殿⽽⾛。

突然,⾝穿蓝袍、蓬发虬髯、⾯⽬可怖的⼤⿁抓住⼩⿁,并将其双⽬挖出,然后将其吃掉。

⽞宗惊问⼤⿁是何⼈,⼤⿁说:“⾂钟馗⽒,武举不捷之⼠也,誓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说完,他化作⼀⽚红光飞驰⽽去。

唐⽞宗醒来后,病也减轻了。

于是将画家吴道⼦召来,让他根据⾃⼰梦中所见画了⼀幅钟馗图,并昭告天下。

同时,有司奉旨,将吴道⼦《钟馗捉⿁图》镂板印刷,⼴颁天下,让世⼈都知道钟馗的神威。

从此,钟馗捉⿁的传说在民间⼴泛流传,⼀到岁末,家家都在门上张贴此画,以驱⿁避邪,并逐渐取代了以往门神神荼、郁垒的地位。

【篇⼆】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 相传五代时期,钱王统治着江浙⼀带。

他是⼀位杰出的,把江浙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可唯独钱塘江怎么也治理不好,有时堤坝还没修好,⼤潮就把堤坝冲垮了。

⼀天,⼀个⼤⾂对钱王说道:“⼤王,据说潮神住在⼤海⾥,如果能想办法把他降服,就能治住这钱塘江的⽔了。

”钱王⼀听,⼼⾥⾮常⾼兴,忙问道:“怎样才能找到潮神呢?”⼤⾂说:“⼋⽉⼗⼋是潮神的⽣⽇,他会骑着⽩马跑到潮头上⾯,这时是射他的时机。

”听了⼤⾂的话,钱王精⼼挑选了⼀百名神射⼿,并在钱塘江边专门搭了个射击⽤的⾼台。

中华传统故事精选5篇

中华传统故事精选5篇

中华传统故事精选5篇中华文化传承5000年,从未间断,具有深远影响。

在这其中,涌现出了大量描述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它们是我国5000年历史的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其中蕴含着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传统美德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中华传统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中华传统故事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中华传统故事2亡羊补牢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中国传统故事最新5篇

中国传统故事最新5篇

中国传统故事最新5篇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

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中国传统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传统故事1春秋时期,鲁国有个鼎鼎有名的木匠师傅叫鲁班,传说他曾经得到过仙人的指点,世间没有他不会做的东西。

魯班把毕生所学都写进了一本书里,这书就叫做《鲁班书》。

为此,天下学艺的人都争着来拜鲁班为师,希望得到《鲁班书》。

鲁班挑选徒弟非常严格,不但要聪明勤奋,还要人品好,所以多年来他门下收的徒弟不多。

有一天,鲁班去拜访一个住在山上的朋友,下山的时候,他不慎被草丛里的毒蛇咬伤了脚,情况危急。

幸好有位青年路过,他看了看鲁班受伤的脚,然后毫不犹豫地蹲下身子,用嘴帮鲁班把伤口里的毒液吸了出来。

鲁班十分感激青年对他的救命之恩,主动表明身份说自己就是鲁班,问青年叫什么名字,是否愿意学习木工手艺。

青年高兴地连连点头,“咿咿呀呀”地比画说,他叫阿木。

鲁班这才知道阿木是个只会听、不会说的哑巴,但是鲁班不介意,他把阿木带回家中,收为小徒弟,对阿木十分喜爱。

时隔不久,鲁班得到鲁国国君的传召,宣他去宫里做一批木工活。

鲁班拿出了珍藏的《鲁班书》,放进随身携带的工具箱中,叫阿木陪同他一起去。

师徒俩日夜赶路,这天经过东海边时,天已近黄昏,鲁班决定在海滩上歇息一晚,明早再走。

阿木生起一堆火,准备做晚饭,到海边舀水时,一不小心将装干粮的包裹掉进了海里,包裹很快就被海水冲走了,急得阿木直跺脚。

鲁班一边安慰阿木不要着急,一边从工具箱中拿出一截发光的木头、一个刨子和一个布袋。

他用刨子在木头上刨了几下,很快就刨出一些刨花来,然后吩咐阿木将刨花用布袋装好,扎紧袋口,放入海水里,说过半个时辰再把布袋取出来,便有东西可以吃。

阿木看得一愣一愣的,半信半疑地把布袋放入海里,暗想:刨花怎么能吃呢?难道师父会变戏法?他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布袋取了出来,解开袋口一看,袋子里面居然是十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阿木高兴坏了。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精选5篇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精选5篇

【导语】在中华传统⽂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化。

下⾯是分享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精选5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精选 ⼲将和莫邪 楚国⼲将、莫邪为楚王铸剑,三年才铸造成功;楚王恼怒,想要杀掉他。

剑有雌剑和雄剑两⼝。

⼲将的妻⼦莫邪怀孕快要⽣产。

⼲将向妻⼦说:“我为楚王铸剑,三年才铸造成功,楚王恼怒,这回我去,定会将我杀掉。

你⽣孩⼦如果是个男孩,长⼤了告诉他说:‘出门去望望南⼭,松树⽣在⽯头上,宝剑就在树背上。

’”于是便带了雌剑去见楚王。

楚王见带来只有⼀⼝剑,更是怒不可遏。

便叫剑⼯前来端相这剑,剑⼯说,剑原有两⼝,⼀⼝雄剑,⼀⼝雌剑,雌的来了雄的还没来。

楚王⼤怒,便把⼲将杀了。

⼲将⾛后,莫邪⽣了⼀个孩⼦,名叫⾚⽐。

⾚⽐长⼤了,便问他母亲道:“我爹怎不见,他在什么地⽅呢?”母亲说:“你爹为楚王铸剑,三年才铸造成功,楚王恼怒,把他杀了。

去时嘱咐我:‘告诉你的⼉⼦,出门去望望南⼭,松树⽣在⽯头上,宝剑就在树背上。

’”于是孩⼦⾛出门去,向南⼀望,没看见有什么⼭,回头⼀望,只见堂前⽯础上⾯,有⼏根松⽊柱⼦,⼼想这或者就是“松树⽣在⽯头上”吧,便去拿了⼀把板斧,把近门的⼀根柱⼦从背后劈破,果然就从⾥⾯取出那把雄剑。

孩⼦得了这剑,不论⽩天⿊夜,都想着要向楚王报仇。

有天晚上,楚王做梦,梦见⼀个宽额颅的孩⼦,两眉之间,阔有⼀尺,⾃说要来报仇。

楚王便悬了千⾦重赏,到处张贴榜⽂,画影捉拿梦中所见的奇怪孩⼦。

孩⼦听榜⽂所说的情况,和⾃⼰有⼏分相像,便赶紧逃进深⼭去暂时躲藏着;在⼭道上⼀⾯⾏⾛⼀⾯唱歌,想到⽗仇未报,不觉悲从中来。

偶然遇见⼀个来⾃他乡的客⼈,同情地问他道:“你⼩⼩年纪,为什么哭得这样悲哀啊?”孩⼦说:“我是⼲将、莫邪的⼉⼦,楚王将我爹爹杀害了,我想报这深仇⼤恨。

”他乡客说:“听说楚王悬了千⾦重赏买你的头,拿你头和剑来,我为你去把这仇恨报了。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6篇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6篇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6篇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繁衍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中国传统文化1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

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

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可是有一天,天鹅喝水的时候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

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

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

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

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

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

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中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中国传统文化故事2“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

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

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完整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完整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岳母刺字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代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溃退,国家处在存亡存亡的关头。

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返乡守孝。

1126 年金兵大力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此刻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 " 精忠报国 " 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久铭刻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 " 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 " 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假如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而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以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此后, " 精忠报国 " 四个字就永不退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激励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英勇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往救援,多次战胜金军,遇到宗泽的欣赏,夸赞他 " 智勇才艺,古良将不可以过 ", 此后成为有名的抗金英豪 ,受历代人民所仰慕。

2.乐天做诗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十二月,白居易从校书郎调任盩厔县县尉。

当时正居住在该县的陈鸿和王质夫,有一天跟白居易结伴旅行仙游寺。

游完寺庙,在一块喝酒的时候,提及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三个人都感触不已。

王质夫站起来,邀白居易干杯,同时对白居易说:“那世上难得一见的故事,假如没有世上难得一见的人材来加以描绘润饰,就会跟着岁月的流逝,消逝得销声匿迹,未来就不再见有人知道了。

乐天兄擅长做诗,又是多情之人,写一写这个爱情故事,怎样?”白居易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流传的有名诗篇《长恨歌》。

3.宋濂守信勤学宋濂小时侯喜爱念书,但是家里很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9、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32、心正则笔正唐朝有位著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

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说: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

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

39、学无止境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

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

”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智慧小语: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81、伤仲永古代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被人们赞誉为神童。

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一方面是为了目睹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

当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一些钱以表心意。

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

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

由于整天跟着父亲东家进西家出,方仲永的学业荒废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由于没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加以培养,也渐渐地枯萎了。

方仲永长大后,人们从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一点儿当初神童的影子。

智慧小语:才华不等于成功。

驾驭烈马不可以轻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整。

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

君子不可以不学!87、不道是非,不扬人恶颜回有一次向孔夫子请教朋友之间相处之道,夫子回答他说:“君子对于朋友,即使认为对方有所不当,也仍只说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爱之人。

对朋友旧日的恩情念念不忘,对过去的仇怨不记恨,这才是仁德之人的存心。

”有一次武叔来拜访颜回,言谈之中指责他人的错误,并加以评论。

颜回说:“本来承蒙您到这里来,应该使您有所收获。

我曾听夫子说过:谈论别人的不是,并不能显出自己的好处;讲别人的邪恶,也不能显出自己的正直。

因此有道德之人只是就事而论,指责自己的错误,而不去批评别人的不是。

”颜回又对子贡说:“孔夫子说:‘自己不讲礼仪,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礼,自身不讲道德,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道德,这是不合条理的。

’夫子这句话,果真不能不深思啊!”智慧小语:《弟子规》有云:“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加警。

”又云:“扬人恶,即是恶。

疾之甚,祸且作。

”这是教导我们,当看到他人有不是之处时,不能贬低、指责或宣扬,而是借此先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何况有时,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未必就是事实,倘若无端地加以批判、宣扬,便卷入了是非谣言的传播之中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能怀着一颗包容宽恕的心去体谅他人,进而给予关怀、帮助、提醒,相信会让彼此之间更加融洽,也能让人如沐春风,从而心生惭愧,改往修来。

111、语言的技巧曹操很喜欢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曹丕(pī)转立曹植为太子。

当曹操将这件事征求贾翊(yì)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

曹操很是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废曹丕的事了。

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

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巧妙地回答道:“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智慧小语:语言,可以是武器,会伤人;也可以是鲜花,给人带来愉悦。

掌握语言的技巧,不是花言巧语,而是以语言为载体,传递爱,熄灭纷争。

120、一张一驰,文武之道有一次,子贡参观完十二月合祭百神的祭礼,回来后拜见孔夫子,孔夫子于是问子贡说:“你觉得快乐吗?”子贡答道:“一国的人都高兴得像发了狂似的,可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快乐的。

”孔子微笑着说:“百日的劳苦,一天的欢乐,这是君主的恩泽,不是你所能了解的。

每日紧张劳苦却不休息,就连文王、武王也办不到;而只放逸享乐却不努力,文王和武王也是不做的。

能够劳逸结合,有紧有松,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智慧小语:《格言联璧》说:“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

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倘若我们懂得劳逸结合,松紧有度,不但不会荒废时光,身心也不至于过度疲劳。

珍爱生命当从和谐身心开始。

94、两个神童北宋景德年间,两名才华超群的神童被地方官同时推荐给了朝廷。

他俩一个叫晏殊,另一个叫做蔡伯俙(xī)。

真宗皇帝听说国家出了这样奇异的人才,非常高兴,亲自召见神童,出题考试他俩的才学。

若论才学,蔡伯俙与晏殊不相上下;若论品德,却大不一样。

蔡伯俙有心要压倒晏殊,一看试题出得容易,立刻眉飞色舞地挥笔疾书。

而晏殊见到这个试题恰是自己十天前在家里曾经做过的,就老老实实地对皇帝讲了,并请求另出一个更难的题目。

这样一来,蔡伯俙抢先交了头卷。

他暗暗笑话晏殊是一个小傻瓜。

真宗皇帝对晏殊、蔡伯俙的答卷都很满意,便破例赐给他俩官职,留在朝廷里伴同皇太子读书。

皇太子年纪也很小,性好嬉玩,不愿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