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导学案(练习及答案)WORD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导学案(练习及答案)WORD

20口技【导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导学重点、难点】1.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术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4.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带点词:(1)会.宾客大宴(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合作探究】5.用一句精练的话说出你读后的感受。

6.口技表演者摹拟了怎样的情节和哪几种声音?【拓展提升】7.反复诵读,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准确地翻译文章,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2.把下列时间副词按要求归类: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1)表示突然发生:(2)表示相继发生:(3)表示同时发生:(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合作探究】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4.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拓展提升】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7.阅读《口技》2-4段,完成练习:(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对表演的描绘。

(2)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是:。

(3)文中写口技表演者的以假乱真、宾客惊慌欲逃的语句:。

(4)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是:(5)文中议论的句子:。

(原句)(6)与宾客意少舒”中“舒”字的意思相同的是()A、心情舒畅B、动作舒缓C、舒筋活血(7)文章第四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A、声音由小到大B、声音由远到近C、声音由内到外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8)翻译下列句子: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导学案

口技导学案

《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3.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4.能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练、形象的语言,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5.熟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方法指导1.阅读理解,找出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归类解释识记;2.小组讨论文中的正面侧面描写。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2.关于口技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口技》的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晚年住在杭州。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

4.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口技(导学案)

口技(导学案)

《口技》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2、准确流畅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词语3、揣摩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山东省济宁市有一个小伙叫刘大成,2010年2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上,凭借自己的文艺特长一炮打红,被评为2010年度星光大道总冠军,刘大成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这位艺坛新星的文艺特长是能用他的一张嘴模仿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即表演口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精彩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

请将课本打开到140页。

学生板书:题目、作者及出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预习交流:读准字音。

少顷()犬吠()呓()语夫叱()大儿声中间()夫齁()声起意少()舒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揣摩语速、节奏的4、读后感受:请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情节内容。

(口技表演者模仿............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互相解疑。

(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2、交流翻译结果。

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协助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采取竞赛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解答问题最踊跃,回答最好,合作学习效果最佳。

)3指名逐段翻译,教师逐段强调重点词语含义。

四、品读课文,理解内容:(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在文中圈点勾画,总结归纳,后交流。

)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归纳2)3)4段上部分三个场景:(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2)第二个场景:闹而复静(3 )第三个场景:失火救火(第一个场景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景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景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

《口技》导学案

《口技》导学案

《口技》导学案导读:20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课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模拟)各种声音的技艺。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2、作者见P140注释1预习检测:一、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音。

少顷()犬吠()呓语()夫叱大儿声()夫齁声起()意少舒()中间()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二、试一试,借助课文注释,解释重要字词。

会宾客大宴:施八尺屏障:少顷:但闻:满坐:寂然:犬吠: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当是时: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未几:夫齁声起:宾客意少舒:俄而:中间力拉……:曳屋许许声: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三、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四、比一比: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两()儿百千()人百千()犬百()手百()舌百()口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画出不会读的句子)2、同桌相互读听(纠正读错的句子)3、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4、齐读课文。

合作探究:1、疑难词语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把还没有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2、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

20 口技 导学案(教师)

20 口技 导学案(教师)

总第课时20 口技导学案1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学习重点是教学目的1、2。

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温馨提示——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1、字音字形屏zhang( )、少顷()、犬吠()、yi()语、齁()声中间()力拉、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嗣(sì)倾(qīng)呓(yì)絮(xù)叱(chì)哗(huá)犬吠(quǎn fèi)2、文学常识林嗣环,字,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初进土。

《口技》一文被收入《》。

这是清代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3、解释字词会:宴:但:闻:乳:呜:少:稍稍:虽:名:股:走:京中有善.口技者意.少.舒.众妙毕.备群响毕.绝.以为妙绝.奋.袖出臂两股.战战满坐.寂然词类活用:乳.名.指善:擅长会:适逢,正赶上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欠:打呵欠伸:伸懒腰既而:不久乳:喂奶毕:全绝:极点,最意:心情舒:伸展,放松中间:中间夹杂曳:拉虽:即使名:说出奋:卷起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4、内容归纳:一字统领——()两次交代——(道具:)三个场面——()、()、()四次反映——()、()()、()5、整体感知: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评论听众反应梦中醒惊犬吠欠身呓语大啼妇呜夫叱(一时齐发)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众妙必备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以响衬静)逐渐变小意少舒稍稍正坐火起群乱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忽然变大由少而多由少而杂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6、请把下面的填空补全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迟而已。

【初中课内阅读】《口技》导学案(有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口技》导学案(有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口技》导学案(有答案)《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重点难点】1.注《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层次清晰、头尾分明、简洁全面的叙事方法,同时了解描述在叙事中的作用。

2掌握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各种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一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一.找出文中自己认为较难掌握音形的生字词。

二.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进口1.作者简介22.解决问题三、讲析课文一.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

老师适当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直译是翻译的主要方法,要求学生听写课文内容,注意时间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2.总结每段的大意并口头交流。

3.思考:文本中描述了多少场景?这些场景中声音变化的特点是什么?4.文本4段中写起火。

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五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六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七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四、小组设置自己的问题,并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一到三个练习。

三·作者简介林思欢,名铁雅,明末清初出生于福建晋江。

清朝顺治初年。

《口才》一文选自《虞楚新志》。

《虞楚新编》是张超在清代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它专注于讲述故事和描述人物。

22.解决问题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口技导学案及答案

口技导学案及答案

口技导学案及答案【篇一:20口技导学案及答案】xt>1.诵读课文。

积累“会、少、间、名、奋、几”等文言词语。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

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

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且其中还有腹语术。

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其技艺如何高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林嗣《口技》的作者是清朝的林嗣环,字铁崖,代表作品《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后世尊他为小说家之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有一句话概述课文主要情节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拟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火起慌乱的情形,叹赏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每句标1处停顿)(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2)遥闻\深巷中犬吠(3)既而\儿醒(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5)俄而\百千人大呼(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7)虽\人有百手(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班级:学生姓名:评价:(二)字词掌握1.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举行宴会)..(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4)众宾团坐(围绕)..(5)少顷(一会儿)(6)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7)妇抚儿乳(抚:抚摸、安慰乳:喂奶)..(8)妇拍而呜之(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9)众妙毕备(妙:妙处毕:全、都)..(10)以为妙绝(妙:好绝:极点)..(11)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停止)(12)止增笑耳(只)..(13)宾客意少舒(少:稍微舒:伸展、松弛)(14)稍稍正坐(渐渐)..(1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16)立有间(一会儿)..(17)曳屋许许声(拉)(18)虽人有百手(即使)..(19)手有百指(指头)(20)不能指其一端(指出)..(21)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22)奋袖出臂(扬起,举起)..(23)两股战战(大腿)(24)几欲先走(几:几乎走:跑)...(25)群响毕绝(消失).(2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于是:在这时候色:脸色).(27)而已:(罢了)。

口技MicrosoftWord2003文档

口技MicrosoftWord2003文档

口技》(第一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

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二、学习流程(一)温故知新1、说说口技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3、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句子停顿。

(二)导学释疑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

(先借助课文注释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内解决。

)整理:文中有哪些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2、各组选派一名同学,每人一段,逐段口述文章大意。

3、文章按照什么顺序记叙口技的表演过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合作交流)(三)巩固提升朗读课文,试着将口技表演者模拟的场景气氛和听众的反应表现出来。

1、解释下列加点词(每空2分)(1 ) 施八尺屏障施:()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少.顷()犬吠.()••夫齁.声起()意少.舒()••呓.语()夫叱.大儿声()• •中间.()曳.()屋许.许()• • •(四)检测反馈(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但:( ) 闻:( )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坐:() 哗:()(4)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欠伸:()(5) 虽人有百手虽:( )(6)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 ・一时:( )毕:()(7)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2、翻译下列句子。

(每题5分)(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3)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4)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反思《口技》(第二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借助情景想象,揣摩听众心理,欣赏口技表演的精妙技艺。

2、学习文章正侧面结合、巧妙烘托的写法。

3、借助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背诵课文。

二、学习流程(一)温故知新1、检查字词积累及文句疏通情况。

2、填空:全文是按照___________ 顺序记叙的,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个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技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

4.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

知识链接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

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

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

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

《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

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

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且其中还有腹语术。

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预习达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屏.障()呓.语()齁.声()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
2、解释加点的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众妙毕.备()会宾客大宴.()
众宾团坐.()夫叱.大儿声()宾客意少.舒()虽人有百手
..()妇抚儿乳.()奋.袖出臂()但.闻屏障
()其夫呓语
..()
3、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俄而少顷一时未几)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齐发,众妙毕备。

(4)()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2)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2.文中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极其简单的道具,其用意是什么?
3.全文是如何以“善”字统领全文的?
课后练习
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毕业典礼 B.毕生精力 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7.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⑸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口技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4.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重点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自主学习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释:
2.但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释: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释:
4.宾客意少.舒,稍稍
..正坐。

释: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释: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释:
合作探究
1.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3、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
第三个场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4.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课堂作业
课内语段阅读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加点字注音
犬吠.____几欲先走.____
2.释词
间____奋____
俄而____战战____
3.理解填空
文段中描写火烧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众人灭火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这两类声音是同时发出的,从文中“____”一词可以看出。

4.“无不变色离席”中的“离席”与“几欲先走”为什么不矛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