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合集下载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雨霖铃,又名《临安遗恨》,是北宋诗人柳永咏怀临安的诗篇。

这首词写了柳永对故都临安的怀念和不舍之情,既有寄托深情,也有对乡愁的思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不仅在文学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文学名篇。

一、背景介绍雨霖铃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多以爱情为题材,饱含深情。

雨霖铃是柳永为怀念自己的故乡临安而创作的,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岁月的沧桑。

柳永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将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写得淋漓尽致。

二、词意解析雨霖铃一词中“雨霖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深情怀恋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雨霖铃的声音悠扬清脆,如同故乡的回忆萦绕心头,让人无法忘怀。

全词通过对雨声和寒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学习导向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在意境描写上别具匠心,更在情感表达上展现了柳永纯真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之情。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当通过深入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真挚和文学表达的技巧。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欣赏、吟咏这首词,感受古人的情感与境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践活动:1. 听音乐:可以选择专门根据雨霖铃词谱曲的音乐进行欣赏,体验音乐和词的结合带来的美妙感受。

2. 朗诵对词:可以邀请同学或朋友一起进行雨霖铃词的朗诵对词,感受其中的情感共鸣和词意交流。

3. 写作学习笔记:通过观看相关解读视频或阅读批注,可以对雨霖铃这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将学习心得写成学习笔记,进行复习巩固。

四、总结雨霖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通过深入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共振,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让这份美好的文学遗产在我们心中永不凋零。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重点)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学法指导1、查资料了解作者。

2、把握感情基调诵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反复诵读,仔细品味)【预习展示内容】(我敢我能我行)一、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

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2,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二、翻译诗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四、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

用心体会词中主人公情感,试试有感情的朗读。

【合作探究】一、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达标反馈】探究提高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完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完整

雨霖铃柳永【教学目标】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能力教学点】以读代讲【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教学时数】一课时。

【知识积累】㈠关于“词”:(让学生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然后再总结,加深学生对“词”知识的了解)1、起源时间:起于南北,成于唐,盛于宋2、别名:诗余、歌词、长短句3、特点:⑴、从“诗余”来看,词在诗后。

⑵、从“歌词”来看,是先有曲调后有填词,“破阵子”就是一种曲调,词内容就是其歌词,这就是“依声填词”。

⑶、从“长短句”来看,说明词有长有短,长短不一,名称有不同:58字以下称小令,59-90称中调,91以上称长调。

⑷、风格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笔调细腻温婉,代表作家有柳永与李清照。

豪放派以写国事英雄为主,风格宏大雄浑,代表作家有苏轼与弃疾。

㈡词牌介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明皇杂录》中记载:唐明皇因安禄山之乱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在山间栈道中闻雨水之滴嗒声而悼贵妃所作。

所以本词调乐声以哀怨低沉为主基调。

㈢简介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柳七,官至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

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

柳永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

这首词写于他在京城仕途失意,准备远行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之词。

㈣虚实结合的诗歌创作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诗人描写的眼前看到的现实的客观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不在眼前的情、景。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篇一: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

.。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熟悉民间乐曲。

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

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

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

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

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

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

《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导入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一.【素养目标】1.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意象等基础知识。

揣摩语言,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独特意境。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背诵整首词;理解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知识储备】(一)、题目注解“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相传,唐安史之乱时,玄宗西逃入蜀。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缢死后,玄宗日夜思念。

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曲调极其哀怨。

有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

(二)、作者名片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又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

2、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4、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2)分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难点(1)体会词中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

(2)对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四、文本解读1、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教学园地
06-20 1502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品鉴意象
二、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考试完,很累吧。

星期六还在这儿听我的课,很辛苦啊!)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
生:(欢呼)好!
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幻灯2:“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二、整体感知
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生:(听)
师:(听)
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
生2(预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生3(预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生4(预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师:很好!大家的知识面很广。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师生:(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预设):我觉得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师:说得真好啊!说你是柳永的知音也不为过啊!那么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生:(读)
师:(巡视点拨)好!大家读得很认真。

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师: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凄凉、沉寂。

师:在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生: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的想象语。

师: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

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

(幻灯6:【重点探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生:(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师: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

那么,与恋人离别后,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生:诵读。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

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生1(预设):我认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师:前面我们分析了,这句最能体现的离别情绪。

生2(预设):我认为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幻灯7:【重点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师: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的心却是悲苦的。

生3(预设):我认为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

恋人离开,百无聊赖。

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师:非常有文采的见解啊!谢谢你和大家分享!
生4(预设):我就说说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

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师: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

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相思苦和离别情。

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

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幻灯8:【综合领悟】“问题:拟题目”)
生1(预设):秋别。

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师:很切题,好!
生2(预设):伤别。

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师:能扣住情感拟题,读的深入。

生3(预设):思念。

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

师:不错。

我给你改一个字,改成“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拓展应用
师:词还有个别名,大家知道叫什么吗?
生:“诗余”
师:对,“诗余”。

可见诗词本是一家,那么大家能不能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诗呢?试试看吧!(幻灯9:【拓展应用】“词改诗”)
示例1: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

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

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示例2: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生:(创作,展示)
师:(交流,评点)
师:(总结)
我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

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

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

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 (幻灯10:【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

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

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幻灯11:【总结】“《忆柳永》”)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象意境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