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宋代词的风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望海潮》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把握柳永词风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深入了解,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望海潮》,了解宋代词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对比分析:将《望海潮》与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柳永词的独特之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5.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深入剖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6. 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以“望海潮”为题的词。

7. 展示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柳永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创作一首以“望海潮”为题的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望海潮》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柳永的其他词作,深入理解其词风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4. 运用实践创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审美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柳永的生平图片和词作,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词的基本格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词牌《望海潮》的特点。

2. 柳永《望海潮》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把握词的特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望海潮》为例,讲解词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文本、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望海潮》,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第一章:词牌《望海潮》简介1. 介绍词牌《望海潮》的起源和发展。

2. 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第二章:作者柳永简介1. 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

2. 分析柳永的创作风格和词的特点。

第三章:词《望海潮》内容解析1. 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意象和典故。

2. 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词《望海潮》鉴赏方法讲解1. 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运用方法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实践与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同词牌的词作。

2. 选取优秀的学生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词牌《望海潮》和作者柳永。

2. 学生朗读词《望海潮》,感受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意象和典故。

4. 引导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望海潮》与其他同词牌的词作。

6. 总结词《望海潮》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词《望海潮》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望海潮柳永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案背景望海潮是宋代文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情浓意和抒发离愁别绪的感人之处而被广泛传诵。

柳永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望海潮这首作品,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 能准确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出自己的文学作品;3. 了解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扩大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2)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3)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4)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述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2)解读:通过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望海潮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4)写作:指导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步骤1. 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约10分钟)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同时也简要介绍宋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2. 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约15分钟)通过分析望海潮的词牌、韵律和文学风格,让学生对于宋代词的特点和美感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约20分钟)将望海潮分为几个段落,依次解读每一段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约30分钟)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词、散文或其他文体。

5. 学生展示和讨论(约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鼓励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并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祖国江山的壮美,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感受柳永《望海潮》的意境美。

2. 理解并背诵《望海潮》。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及其意境。

2. 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3. 以读促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感受词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展示杭州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b. 简介柳永及其《望海潮》。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望海潮》,理解词意。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b. 讲解词中描绘的景物及其意境。

4. 品味欣赏a. 学生诵读《望海潮》,感受词的美。

b. 讨论交流,分享欣赏心得。

5. 拓展延伸a.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b.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背诵《望海潮》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a. 背诵《望海潮》。

b. 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望海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望海潮》。

2. 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描写杭州的诗句或词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八、课程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柳永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

2. 图书资源:关于宋词、杭州历史文化的书籍。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具体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颔联赞叹杭州美景;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

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海潮》,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讲解其表达的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钱塘江潮景象。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2. 内容:首联:钱塘江潮颔联:杭州美景颈联:人生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鉴赏短文。

2. 答案:(1)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颔联赞叹杭州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永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词作风格。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

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1、柳永介绍。

【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2、题目解说。

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

(注意韵脚)②读对句读。

(注意节奏)③读出情感。

(注意抑扬)3、教师范读。

(或听配乐朗诵)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望海潮》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望海潮》词牌的起源、词的创作背景、词的格律特点、词的意境分析以及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词牌特点,掌握其格律要求。

2. 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掌握《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牌的格律特点及意境分析。

2.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新课导入:介绍《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格律和意境。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望海潮》为例,详细讲解其格律、修辞手法及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并进行仿写。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各自的见解。

7.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2. 板书内容:(1)词牌特点:七言绝句、平仄韵律(2)创作背景:宋代、海洋文化(3)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4)意境分析:壮美、激昂、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完成一首仿写作品。

(2)阅读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2. 答案:(1)示例:海浪翻滚激荡,雄浑壮美;烽火连天映照,英勇豪迈。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牌格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章节和内容;2. 教学目标的具体条目;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赏析诗歌语言之美2、了解干谒诗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作业:1、熟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写下:全词你认为最好的一句和最难懂的一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诵读、感知风格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如有字音错误订正字音,如无字音错误,就说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我们诵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老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听读体会。

(教师范读)词的上下片风格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上片意境开阔,下片清丽婉约。

(如学生答不出来,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片用词的不同。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读)声音悦耳,情感饱满,体现出了上下片的不同风格,为什么同一首词会出现这样不同的风格呢?随着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一探究竟。

二、梳理品味昨天预习时让同学们写下初读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这是大家所写(出示手里的页子),其中有一句诗句提出的最多(出示手里的页子),就是这一句——(ppt显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大家是哪里不理解呢?(解释字面意思。

)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内在的深层含义就需要我们再深入研读一下了。

1、夸什么比如这个“夸”字,夸的是——“好景”,有哪些“好景”呢?(学生可能会拎具体的句子),这些属自然风光,是好景色,词中还有好景况,是那些方面呢?(学生梳理回答,教师板书: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都市繁华、民生安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

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

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

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

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

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

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

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

或者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
这三句诗中,以烟柳翠幕为主体来欣赏,那个万千人家就是背景。

画面轻灵如水又气势博大。

如果以万千人家作为主体,那么烟柳翠幕就是几抹写意的点缀。

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种想象,然后齐读一遍。

5.还有什么让人惊叹的?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用语言描绘一下: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

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不同
“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
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
指导诵读
总结:上半阙中,作者紧扣住东南形胜,精心选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使之点缀在万千人家之中,风光旖旎,风情万种。

又写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两遍
6.但是,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

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翻译
叠巘:重叠的山峰初中时郦道元的《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清嘉:清秀的样子
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美在何处?
桂花意象特点:清香淡雅
尘也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宫,移将天上众香国,寄在梢头一粟金。

美在什么地方?
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

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

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荷花冰清玉洁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美在什么地方?绿叶红花,颜色鲜艳,卷舒开合,姿态优雅,冰清玉洁。

这点点滴滴的花朵,清香淡雅,充溢着时间的分分秒秒,这卷舒开合的花朵,冰清玉洁,牵动着每一寸目光的涟漪。

置身此景,顿时心神肃静,涤荡尘世杂芜,内心充满了圣洁和宁静。

带着这种仙风道骨的感觉,齐读两遍。

板书自然风物壮美清嘉
指导诵读
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抬眼望,烟柳长堤,帘幕轻摆。

低首时,桂香淡雅,沁人心脾。

远处钱塘江潮水翻涌,荷花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
齐读这一句接上上面两句写景的句子
安居
1.那么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
华。

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
向往。

欧阳修只是说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到底有多富庶不得而知,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意象:珠宝罗绮(精致,奢华,丰富了人们的想象)
板书百姓生活繁华富庶
指导诵读
2.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嬉嬉:愉快的样子。

能联想到什么?
(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

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

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

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指导学生读
官民
1.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翻译吟赏观赏吟唱
《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你知道官员是在乐什么吗?
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醉是一种微醺,是陶醉,是沉醉,是满足,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
学生读
板书官民同乐政治清明
总结: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
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
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老子曾说,大美合乎自然。

也许你能想象天堂有多美,杭州也不过如此吧。

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遍。

作业:梨花节来了,试就这首词牌,以梨花节为对象,填词一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