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
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
开元25(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
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
“使至塞上”含义就是:奉命出使到边塞去。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
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
“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
“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
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颔联“征蓬出汉塞。
归雁人胡天”。
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征蓬”、“归雁”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
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
虽是写景之句,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却展现得生动具体。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宏伟画面:在浩瀚无边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升起。
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
一轮落日徐然下降。
画面雄浑而壮美,通过作者精美的描绘,读者想象到了诗句以外的苍天白云,也体会到了作者悲壮孤寂的情绪被融化在自然景色当中,随滚滚黄河水奔流而去。
这流传千古的名句,不但展现了大漠景色的奇特。
而且为下文抒发感情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迎面碰到前线巡逻兵,从“侯骑”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所淹没。
由单纯的沉沦于个人得失,上升到了对戍边将士的称赞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使至塞上赏析(共11篇)

使至塞上赏析〔共11篇〕篇1: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观察,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此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王维的《使至塞上》注释和赏析

王维的《使至塞上》注释和赏析《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注】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①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②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二指官名,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③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④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⑤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二云塞外多旋风。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⑥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⑦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⑧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对大漠夕阳景色的描写,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十分生动传神,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奇句。
自古以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是最为广袤无垠的一片土地,所以诗人下了一个“大”字,钝而真。
边塞一片死寂,荒无人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所以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荒凉大漠,只一道浓烟,所以诗人称之“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单调的特点,又衬托出边塞将士的孤独无依。
紧接一个“直”字,又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就像将士们守护边关保家卫国的决心一样,耿直无二。
沙漠上环境恶劣,寸草不生,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沙漠的大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
落日,是令人感伤的意象,有垂暮之感,诗人用一“圆”字来形容,反而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所特有的夕阳景象,而且还蕴含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在了宽敞的自然景象之中,令人如身临其境,具有强大的感发力量。
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歌赏析

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歌赏析第一篇: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歌赏析《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歌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诗简介《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翻译/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使至塞上》诗歌赏析

《使之塞上》诗歌赏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故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岀了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岀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赏析:(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点題,交代地点及事由。
“単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间将±.。
“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岀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
“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頷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眼转岀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岀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前两联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不妨想象一下:“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単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苍茫得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长“字便自然用上作者心头;而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
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王维的《使至塞上》注释和赏析

王维的《使至塞上》注释和赏析《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注】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①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②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二指官名,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③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④归雁:雁是候鸟,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⑤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二云塞外多旋风。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⑥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⑦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⑧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对大漠夕阳景色的描写,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十分生动传神,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奇句。
自古以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是最为广袤无垠的一片土地,所以诗人下了一个“大”字,钝而真。
边塞一片死寂,荒无人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所以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荒凉大漠,只一道浓烟,所以诗人称之“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单调的特点,又衬托出边塞将士的孤独无依。
紧接一个“直”字,又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就像将士们守护边关保家卫国的决心一样,耿直无二。
沙漠上环境恶劣,寸草不生,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沙漠的大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
落日,是令人感伤的意象,有垂暮之感,诗人用一“圆”字来形容,反而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所特有的夕阳景象,而且还蕴含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在了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令人如身临其境,具有强大的感发力量。
使至塞上王维古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古诗朗诵]使至塞上王维古诗赏析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⑾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⑿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⒀都护:官名。
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导语】王维是盛唐诗坛的一个重要诗人。
他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擅长写田园山水诗,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这首《使至塞上》正是他边塞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的大意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简析】1。
首句写出使的原因。
“单车”,即一车之车,指一人之车,不是一乘之车。
“欲问边”,点明题目。
古代交通不便,出门多步行,所以说“欲问边”。
此句写独自一人向前线进发,目的是想探听一下那里的战事消息。
2。
次句描绘出使途中的景物。
征蓬出汉塞,意谓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塞外。
“出”字有两重意思:一是说蓬草离开了汉地,孤单地飘出了汉塞;二是说蓬草的根系长着大大小小的毛球,随风飞转,越来越远,飞到了边塞外面。
一个“出”字,就突出了离乡背井,词语中也充满了蓬草离根,飘飘何所之感。
“归雁入胡天”,即“归雁出塞”。
“归”字点出了秋天景象。
汉雁向北,而胡雁却向南飞,说明天气已经由凉变冷,已经到了深秋时节。
诗的后二句,集中写将士的英勇壮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说边塞广袤沙漠中,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直上云霄。
这个景象有几层意思:其一,写将士戍边时的艰苦生活。
“大漠”,边境上空旷荒凉的地方。
“孤烟”,表示这里没有别的烟,突出了烽火的特点。
沙漠上烽火台燃起的烟直上云霄,就给人造成了一种空旷荒凉的气氛,突出戍卒的辛苦生活。
其二,写将士戍边时的思想活动。
“孤烟”一词历来解释为“极言其烟之盛”。
但如果联系下文,则会觉得作者写的并非眼前之景,而是戍卒心中之情。
“直”字表现了将士们的豪情,他们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这首诗写将军领兵作战,气势雄伟,又有几分苍凉悲壮。
“萧关逢候骑”以下四句,记将军此次出使途中,除了与“候骑”交错而过外,还在萧关碰到侦察骑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导读:原文
使至塞上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
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
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更多热门文章:
上文是关于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