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作业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 雏.菊( ) 呆滞.( )婆娑.( )扼.住( ) 踉跄..( )毛骨悚.然( ) 长歌当.哭( ) 二、成语释义。
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目瞪口呆:不可思议: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很多人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扩建和改建。
B.有人每天都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C.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D.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所以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四、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问题:1、作者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很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参考答案:一、xūchúzhìsuō è liàng qiàng sǒng dàng二、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寒而栗:不冷却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三、C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改建、扩建和装修”;B项,语序不当“有人每天都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应为“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D项,因果关系不当,“所以”应为“因为”。
四、1、解析: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毫无疑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
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生畏,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震撼了!好处是: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客观性和清晰的可视性,令人回味无穷。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二课时》课件-优质公开课-语文版必修1精品

8.作者说“那里没有别的东西”,应该怎么理解? (6 分)
答案 反语。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每一个参观者在这 里都会感到震惊,甚至窒息。
三、课堂延伸(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 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 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 漠,以及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 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 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 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 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 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 灰色。
6.文中描写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 来”,有什么作用?(5 分)
答案 形象地表现了毒气室、焚尸炉等设备给参观者的 心理造成的极度恐惧,更有力地说明了德国法西斯丧失 人性的凶残。
7.“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 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5 分)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一条路将劈开 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 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 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 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 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 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层黄沙。独立的 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 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拨开了树皮,可是 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 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 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 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 26 棵胡杨,他们七 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 200 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 里木河水显然已经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 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用事实说话2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258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课后作业
1、学完本课,你对如何不负肩上的责 任和使命有什么想法?请写在课文下 面,作为对自己永久的提示。
2、观看反映纳粹暴行的电影:《辛德 勒的名单》
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2)为什么又要写——作为记者,感到 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使他要对纳粹的 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祭奠亡灵,同 时让世人牢记灾难,铭记历史!
问题5:
本新闻曾获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 誉——普利策新闻奖,为什么这样一 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获得如此 殊荣,其价值何在?
1、艺术价值:
视角独特: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细节精妙:精选细节营造现场感和反差 语言隽永:含蕴丰富、发人深省 结构精巧:标题新颖、首尾呼应 情感深沉:突破“客观报道”பைடு நூலகம்的原则。字里
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 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 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 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 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 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 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 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 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1、如何理解开篇与结尾中那明媚 和平的景象在文中形成的反差效 果?
2、如何理解“毒气室和焚尸炉废 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
3、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述纪念墙 上正温和微笑着的姑娘照片?
(1)如何理解开篇与结尾中那明 媚和平的景象在文中形成的反差 效果 ?
以残酷的历史和美好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 “以乐景衬哀情”, 虽无一句正面控诉,却 表达出对纳粹分子强烈的愤懑之情、对人们忘 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 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与压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一个名字充满着血与泪的地方。
它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一个集中营,也是犹太人大屠杀的中心之一。
奥斯维辛,成为了那段黑暗历史中的一个记录点,记载着无数无辜生命的毁灭。
,现在的奥斯维辛再没有什么新闻。
相比于当年的恐怖景象,奥斯维辛现在显得更加安静,平静得让人几乎忘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忘记。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无辜的生命。
奥斯维辛是一个集中营的综合体,包括奥斯维辛一号营和奥斯维辛二号营。
奥斯维辛一号营是一个劳动集中营,囚犯们在这里被迫从事苦力劳动。
而奥斯维辛二号营则是一个灭绝营,千百万犹太人在这里被毒气室害死。
在奥斯维辛,囚犯们遭受着无尽的折磨。
他们被剥夺了尊严和人权,被迫执行反人类的任务。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身心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摧残,他们的回忆成为了无法磨灭的伤痕。
,我们现在很少听到奥斯维辛的消息。
这并不代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地方。
相反,奥斯维辛的存在和历史纪念馆的建设,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那些无辜的生命。
奥斯维辛纪念馆是建立在原集中营遗址上的,它通过展示照片、文物和叙述,将那段黑暗历史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纪念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囚犯们的照片、他们的个人物品,以及记录着他们悲惨生活的文字。
这些信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奥斯维辛的恐怖。
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警钟,警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让仇恨和歧视蔓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它仍然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一部分。
它是人类历史中最大的丑陋,也是我们面对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记忆和反思,我们才能够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
,无论奥斯维辛是否成为了新闻头条,我们都应该记住,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这里遭受无尽苦难的生命。
我们必须将历史真实地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都能够明白,仇恨和歧视带来的伤害是多么深重。
在光阴的长河中,奥斯维辛可能真的没有什么新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3)

• 主体部分,有哪些否定句?运用了什么手 法?这些否定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下来了。” “导游也无需多说……” “……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结尾
• 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新闻?
学习目标பைடு நூலகம்
1.梳理该新闻的结构,理解其形式上的奇特 性;
2.通过理解对比和否定句来体会该新闻的内 涵,感受其对我们的教育警醒意义。
结构
• 请同学们结合《别了,不列颠尼亚》,找 出该新闻的背景和主体部分。
• 找出该新闻的导语和结尾部分?
导语
• 找出其中的一组对比。
昔日黯淡沉闷——今日明媚光亮
• 请大家找出导语部分的其他否定句。
拓展
• 请大家写出你读完这篇新闻后的感想。 • 要求:
• 使用对比或否定句式,也可使用其他修辞。 • 不超过四句;
• 提示:
• 可以写对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或该新闻的感想; • 最好突出对历史、对现实、对生命的感想。
示例:焚尸炉和毒气室静静矗立在尘埃之 中,绽放的雏菊和孩子们的欢笑无法湮没 历史的残酷。是谁的一抹微笑,刺痛了我 们的心?未知的明天,愿明媚的阳光永恒 照耀。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 作者为什么说“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
主体
• 请大家找出主体部分的两组对比。
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怒放的雏菊花 表情木然的人们——面带微笑的姑娘
• 第一组对比,雏菊花的描写用了手法,它 的盛开指的是什么?
• 第二组对比,运用了什么手法?姑娘为何 而笑?
学习目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3、①教师引导学生简单而轻松地解决前三个问题。
②教师问:谁来解决4、5、6、7这几个问题中的某一两个问题?
学生各自回答,教师巧妙点拨。
生:第7个。笑或不笑,别人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年轻姑娘,我觉得是对比,对生命的象征,生命总是在继续,残酷的境遇里,对生命崇敬。
【教师营造的和谐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潜力,他们精彩的回答层出不穷,师生对话流畅、自然。】
三、1、如果你去奥斯维辛你见到是什么样的景象?我的问题是,尽管与期待不符,为什么会觉得恐怖?恐怖从何而来?
生:这里发生过那么多罪恶,那么平和,更其他地方无异,人类的罪行那么容易掩盖了。没有忆苦思甜的感觉。
师:几个词很重要,罪恶、忘记。美好景色就美景,恐惧不在风景在心里感受。难道忘记这个罪恶吗?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文章?请大家齐读文中相关的部分。
上课流程如下:
一、导入:
今 天我们学习一篇特殊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写》。题目很有意思。本来是新闻,却说没有新闻……罗森塔尔说没有新闻,一经刊载,却吸引很多人眼球,各大 报刊转载,最后获得了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原因何在?原因有很多,但这个标题功不可没,它吸引我们的眼球。这篇文章写作不合常理。 大家预习文章,文章中不合常理的地方有很多。要求同学们找出这篇文章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师:祷告含义:第一希望得到上帝保护;第二希望得到谅解。看到母亲、妹妹推进火坑,我们还能祷告吗?有意义祷告吗?,矛盾解决了,总结一下。
第 一幅画面,是恐怖的。都有哪些词语,看到恐怖的反应?(突然张大口、目光、喉咙被扼住、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参观者的眼睛看到的,不需要讲刑法了。不需要 再写了,作者让我们看到生命存在。奥斯维没什么可写了,如果写恐怖没有人读了。我的新闻点在哪里?激起对生活生命的向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最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背景知识介绍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描写内心感受的细节描写手法和这篇新闻中“对比”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有关奥斯维辛的资料,体味这篇文章如何用细节手法来表达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领悟生命,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
这是一篇短新闻,是学生们很少接触的文学样式,应该从新闻的写作、结构、特点三方面入手,才能体味新闻表达的意义、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和新闻价值的所在。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作者的时代背景凸显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会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处于升入高中的新阶段,具有表达自己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热情,态度是积极且富有朝气的。
其次,他们已具有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朗读水平。
其三,学生们对新闻报道并不陌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此时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新闻写作中的细节描写手法。
通过学习这一手法,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倾向,最终达到感染大家的目的。
(二)难点:如何理解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品味文中的话语蕴藉,学会分析作者的情感。
【教法设想】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特定语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氛围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强烈情感。
【教具准备】投影仪、PPT课件【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播放《辛德勒的名单》的截取视频,让氛围变得沉重、压抑,让学生体味这种心理体验活动,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和平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 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1、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2、 对受害者的哀悼。 3、 对历史的反思。 4、 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 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 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 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 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那天,奥斯维辛警 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 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 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这里曾经是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了人性的堕落; 也奥斯维辛!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 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 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 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 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 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 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
课堂小结
这就是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却阻挡 不了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前去参观。学习这 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德国法西斯的罪 行,日本法西斯的滔天罪行也出现在眼前。 我们的记忆永远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
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 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 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 里的宁静。
艺术特色上
语言上: 1、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
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 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 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 信”(“噩梦”的消释),就越反衬出那段黑暗、 恐怖历史的罪恶。又如“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 可怕地颠倒了”,冷嘲热讽中寄托着人们对法西斯 行径的惊恐与痛恶,对重获自由、光明的惊喜与兴 奋。
集中营里的 万人坑
堆积如山的 遇难者遗物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 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 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培养爱好和平的思想,珍惜 现在的美好生活。
问题探究
1、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2、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 么要写?写了什么?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 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 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集中营被处死 的囚犯的尸体
美国士兵注视 着死亡列车上 的犹太人尸体
3、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 才是新闻。 4、为什么没有新闻,却能获 “普利策新闻”大奖。
一批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 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是那样的震 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对于追求新 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没有什么新 闻。
人民听惯了在奥斯维辛发生的骇人听 闻的事件,曾今的杀人工厂不在杀人, 奥斯维辛因此没有了新闻,也不值得记 者报道了。
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 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 之后,如果不说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 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牢房、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 孕实验室、墙上的相片
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 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阴,门前 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2、细节描写:本文细节刻画细致传神。有对历 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 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 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 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这是一个 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 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 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 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作业
仿照上面的高考满分作文,结合今
年抗战胜利70周年,以“当记忆流
经
”为题,写一篇800字的
作文。
谢谢聆听,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