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师招聘考试:《论语》中考试常涉及的古语及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汇总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得教育思想《论语》就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得著作,它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得一部书,就是儒家最重要得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就是比较完整得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得就是每篇开头得几个字。
它所记录得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得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得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得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得学校被世袭得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得阶级界限,就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得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就是没有平等可言得。
孔子所提出得“有教无类”得内涵就是:任何人我都可给她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得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得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得局面,适应了“士”阶层得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得历史潮流,其实质就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得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得理念就是一脉相承得,目得就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得起点平等,让所有得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得“因材施教”就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得两个方面。
二者说得就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得结合,就是共性与个性得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得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她对她们得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得生动得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得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得思想与《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引言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关于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著作。
作为一部闻名于世的经典之作,《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从中发现古代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及其对教育的理解方式。
教育思想:培养德性与修养H1:培养德性为教育最高目的《论语》强调培养德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公正的领导者的重要指标。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在则悌,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表明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祖父母,孝敬父母,要关心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和信任,要广泛地爱护他人,并且要亲近仁德之人。
只有具备了这些美德,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H2:教育注重和谐与人际关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强调和谐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对话中,孔子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表明孔子主张我们要结交善良的人为朋友,并且要向他们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他还强调了平等和友爱的原则,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说:“子曰:‘室如悬磬,声如竹鼓。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要保持言行一致,保持谦虚和友善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学习做一个和谐的社会成员,友好相处,尊重并倾听别人的意见。
H3:教育目标:培养君子与忠诚公正《论语》中把培养君子和塑造忠诚公正的个性作为教育的目标。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自己的谦虚态度,他认为自己不是无所不知。
他也说他受教育是因为“有鄙夫问于我”,遇到困难时请教乞巧,乌龙卸这位鄙夫应该是普通人,不是知识渊博。
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名言及解析

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名言及解析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名言及解析: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
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关于教育思想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论语·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进行描述。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而时习之”。
他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所以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认为待人要宽容谦和,“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孔子在这段话中谈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为政之职。
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的。
孔子将这种人比作北辰,北辰是天空中最亮、最稳定的星,而众星则围绕着北辰旋转。
这里孔子想传达的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能够以自身的道德魅力和才能影响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运转如北辰般稳定。
三、《论语·里仁篇》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孝顺主要通过观察其对待父亲的态度。
他说:“父在,观其志”,指的是在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和理想;“父没,观其行”,指的是在父亲去世后,我们要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以及言谈举止。
只有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道德教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顺之子。
四、《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他认为君子对待天下的人没有任何偏袒之心,也没有任何厌恶之意,而是平等对待每个人,以公正和义务为准则。
君子应该以道义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要以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论语》中学习与教育思想归纳整理

学习内容
子曰: 君子不器。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 ,(只有某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 一方面的用途)。 )。” 一方面的用途)。”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子出,门人问曰: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 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 参啊,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 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 孔子出去之后, 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 曾子: 这是什么意思? 曾子说: 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学无常师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15子贡问曰: 子贡问曰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 译文」子贡问道: 一个‘ 的谥号呢? 孔子说: 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 聪敏勤勉而好学,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 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 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515-3中也提到了这点
学以致用
13子曰: 13-5 子曰:“诵诗三 授之以政,不达; 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 「译文」孔子说:“把 三百篇背得很熟, 《诗》三百篇背得很熟, 子曰: 德之不修,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 让他处理政务, 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 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 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 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 能改,是吾忧也。 能改,是吾忧也。” 不能独立地办交涉; 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 译文」孔子说: 许多人)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 得很多, 得很多,又有什么用 对品德不去修养, 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 呢?” 。 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 听到义不能去做,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教育家的圣经。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儒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希望能够对读者们有所启示。
一、弟子问学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弟子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
在《学而》一章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们,“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应该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他还强调了对待他人的谦逊与友善,这也是一个君子应具备的品质。
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对于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
在《为政》一章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君子,使人们在学问方面有所精进,并通过友善与仁爱的行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在《述而》一章中,他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传承和积累为基础,人们应该在了解、掌握传统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学问的新领域。
三、培养学生的方法与手段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培养学生的方法与手段。
在《公冶长》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不器”、“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观点。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道德品质为重,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为政》一章中,孔子还提出了“克己复礼,以学文”、“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教育原则,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德行为基础,注重节约与爱护他人。
这些教育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道德观念。
四、教育的环境与条件在论语中,还有一些关于教育环境与条件的思考。
在《学而》一章中,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人、放逐人?”他反对以权力、暴力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呼吁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
此外,他还主张“君子之道,世界也”,意味着教育应该面向全人类,不分国家、种族。
这也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他认为教育应当成为促进人类进步的力量。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1. 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深入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 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虚心向他人请教。
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强调通过复习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
3. 培养德行和品格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格修养。
他认为,“君子不力”,即君子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并且以身作则,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4. 勤奋努力与实践孔子倡导勤奋努力和实践。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表示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随时借鉴他人的优点,从经验中学习。
5. 个性化教育孔子提倡个性化教育,他说:“因材施教”(《论语·为政》),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6. 倡导乐观积极的心态孔子鼓励学生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他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了知识和道德修养后,就能摆脱迷茫、忧虑和恐惧。
7.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注重德育与智育并重,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品德与品格;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并以身作则。
结论通过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教育的看法,并从中获得启示。
孔子强调学习、德行、实践和个性化教育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教育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实用参考]《论语》教育思想
![[实用参考]《论语》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03ac333c5da50e2524d7f9f.png)
《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
它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G五》。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的思想和《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