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引导组织再生膜骨修复效果的比较
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术中引导骨再生效应的比较

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术中引导骨再生效应的比较【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的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中的不同效果及使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68 例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患者的一般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84 例。
观察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进行引导骨再生,另一组采用钛膜作为修复膜进行引导骨再生作为对照。
观察和比较两组修复情况、不良反应率及术后6个月的骨厚度和植骨厚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种植修复成功率分别为97.62%和91.67%,观察组种植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1例和6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9%和7.1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而且,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骨厚度及植骨厚度均大于对照组( P<0.01) 。
结论: 与使用钛膜对比,临床上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手术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率较低,引导骨再生效果较好,为目前口腔修复膜材料的较佳选择。
【关键词】口腔修复膜; 牙种植术; 引导骨再生研究发现,使用不同的口腔修复膜材料对牙种植引导再生手术的成功及预后有着不同的临床效果。
为了进一步比较其临床效果,我院对168 例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仪器和材料: 德国Friadent公司生产的Xive种植体,美国诺邦公司生产的倍骼生骨粉,钛膜由西安中邦生物有限公司生产,海奥口腔修复膜由烟台正海生物公司生产。
1.2适应症选择: 适应症应具有:①植入区有足够的咬合间隙,没有炎症瘘管以及严重的骨质缺损。
②种植区周围软组织健康且无溢脓的牙周病患牙。
③不存在手术禁忌症的全身性疾病。
根据以上适应症选择我院门诊口腔科从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需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的患者共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 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牙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

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口腔修复膜材料可以分为自体修复膜和人工修复膜两大类。
自体修复膜是从患者自身的身体中获取修复材料,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够在口腔环境下良好地促进骨再生。
人工修复膜是由人工材料制成的修复膜,通常采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能够在牙种植过程中有效保护种植区域,促进骨再生。
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保护和隔离作用:口腔修复膜材料能够在牙种植手术过程中有效隔离种植区域,避免感染和干扰骨再生。
通过形成良好的修复膜层,可以有效保护种植区域,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2. 促进骨再生:口腔修复膜材料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骨再生。
一方面,口腔修复膜材料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三维空间,使种植区域形成良好的修复环境,有利于新骨生长和修复。
口腔修复膜材料还可以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能够刺激和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再生过程。
3. 改善软组织修复: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还可以起到改善软组织修复的作用。
口腔修复膜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界面,使软组织在修复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修复,有利于种植体的稳定和牙龈的正常修复。
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能够有效引导骨再生,并提高牙种植的临床效果。
口腔修复膜材料的种类繁多,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临床医生在选择和应用口腔修复膜材料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操作,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口腔修复膜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以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严重的牙周病可以导致牙齿失去支撑力并最终丧失。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用于改善牙周病患者牙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主要包括使用生物学材料和细胞治疗,旨在恢复患者丧失的牙周组织和功能。
一种常见的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是使用骨替代材料。
骨替代材料可以填充骨缺损,并为新骨细胞提供支撑和增长的环境。
这些材料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如羟基磷灰石,或来源于患者自身的骨组织。
另一种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是使用膜覆盖术。
通过将膜覆盖在骨缺损区域,可以隔离和保护骨细胞和软组织细胞,促进它们的再生和修复。
这些膜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如聚乳酸骨膜,也可以是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细胞。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还可以使用细胞治疗。
通过将生长因子、干细胞或造血干细胞引入患者的牙周组织中,可以促进再生和修复过程。
这些细胞可以促进骨细胞和软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恢复牙周组织的正常功能。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研究表明,使用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可以显著减少牙周袋的深度,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改善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减轻牙周病患者的症状,还可以延长患者牙齿的寿命。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还有一些限制。
这些技术需要复杂的手术程序和昂贵的材料,增加了治疗的成本和风险。
不同患者对这些技术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些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验证。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是一种有潜力的牙周病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来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这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牙周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对牙种植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 结
果
取 得 了显 著 的 效 果 【 “ 。然 而 ,在 临床 实 际治 疗 过
程 中 , 由于 部分 患者牙 槽嵴 过低 、过 窄或 局 部存 在
2 . 1两 组修 复成 功率 对 比
观察组修 复成功率为 9 6 . 1 5 % ( 5 0 / 5 2 ),显 著 高于对照组 的 8 2 . 6 9 % ( 4 2 / 5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2
Abs t r a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s t u d y t h e H a i a o p r o s t h o d o n t i c s m e m b r a n e g u i d e d b o n 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e ic f a c y a n d
f P < 0 . 0 5 ) . 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o r a l c a v i t y r e p a i r m e m b r a n e i n d e n t a l i mp l a n t g u i d e d b o n e
修 复成 功 率 以及 预后 均存 在一 定程 度 的差别 。鉴于
此 ,本文通 过研 究 口腔 修复膜 材料 在牙 种植 中引导
两种不同组织修复材料用于阻生齿拔除的愈后效果研究

两种不同组织修复材料用于阻生齿拔除的愈后效果研究张景喜;丁明会;黄仙波;杨占宝;刘志龙;张鑫【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组织修复材料分别用于阻生齿拔除后的愈合效果.方法:将90颗下颌近中水平阻生智齿随机分为研究A组、研究B组与对照组,研究A组术后牙槽窝放置PRF,研究B组术后牙槽窝放置Bio-Oss骨粉,对照组术后牙槽窝空置处理.比较三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3、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研究B组(P<0.05),研究B组和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A组、研究B组术后第1、3个月的牙槽骨新生骨骨密度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术后第6个月研究B组在三组中的骨密度最高(P<0.05),而研究A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则变得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RF可以减轻阻生齿拔除术后的并发症,加快牙槽窝新骨形成的过程,但不能形成新的骨组织.而Bio-Oss骨粉不能减轻阻生齿拔除术后的并发症,但可促进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新骨形成.【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9(028)006【总页数】3页(P109-111)【关键词】下颌水平阻生齿;富血小板纤维蛋白;Bio-Oss骨粉;新生骨密度【作者】张景喜;丁明会;黄仙波;杨占宝;刘志龙;张鑫【作者单位】承德市口腔医院口腔外科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市口腔医院种植科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市口腔医院种植科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市口腔医院老年口腔科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华峰医院普外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承德 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3阻生齿拔除术是口腔外科门诊最常见的手术之一[1] 。
但拔除下颌阻生齿风险很高,而且术后很容易反生疼痛、局部肿胀、张口受限以及干槽症等局部并发症以及低热等全身症状。
引导骨再生膜技术(GBR)及复合BMP组织工程骨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

引导骨再生膜技术(GBR)及复合BMP组织工程骨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GBR、BMP以及复合BMP的组织工程骨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学科,其联合应用更是近几年来研究、发展的趋势。
本文就其在口腔科的应用和发展作一综述。
标签:引导骨再生膜术;骨形态发生蛋白;组织工程骨随着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发展,GBR、BMP及复合BMP的组织工程骨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现就其在口腔科的应用和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1引导骨再生膜技术在口腔科的应用引导骨再生膜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是继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 technique)的发展和推广。
它是采用生物材料制成的生物膜在牙龈软组织与骨缺损之间人为地竖起一道生物膜屏障,阻止软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长入骨缺损区,确保成骨过程在无成纤维细胞干扰的前提下逐渐完成,最后实现缺损区完全的骨修复[1]。
随着生物材料的不断更新,该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和成熟,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科。
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最早应用在牙周病学中,其后推广到口腔种植外科、口腔修复及口腔颌面外科中。
在口腔种植外科中被应用于种植体周围骨量不足的治疗中,为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提供足够的、稳定的生长空间,起一定的骨引导的作用。
在口腔颌面外科中已被应用于牙槽嵴裂的整复、外伤后造成的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以及颌骨囊肿的治疗中。
其与复合组织工程骨的联合应用,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用于修复大段颌骨的缺损[2]。
1.1常用材料:在GBR中,其膜材料常分为可降解和不降解两种,不可降解材料中常见的有膨体聚四氟乙烯,该材料柔韧性好,易于操作且生物相容性好,此外不可吸收性膜材料还有微孔滤膜、生物性硅酮膜等。
但不可吸收性膜由于在人体内不能降解吸收,需二次手术取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医疗费用,而且二次手术容易造成对术区周围组织的损伤,缺点甚多。
其逐渐被可降解的生物膜所取代。
CGF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CGF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对于口腔治疗来说,口腔种植技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口腔种植治疗当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在牙种植体的周围骨缺损修复当中作用比较明显和突出。
本文主要对CGF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CGF;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研究进展国内外的学者对于骨缺损后修复骨缺损区的材料选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在大量修复材料得到应用的背景之下,使得医学研究工作和临床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1]。
近些年来血浆提取物-浓缩生长因子的出现,使得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在整个种植领域当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一、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方法1、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类型种植体在植入的时候容易由于周围骨量不足或者出现了骨组织缺损的现象,影响种植体在初期当中的稳定性,同时也影响最终的成功率[2]。
临床当中,根据骨缺损的位置可以把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局部牙槽骨缺损、种植体唇侧裂开性骨缺损、种植体根方穿孔性骨缺损[3]。
2、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方法在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当中,第一种就是骨移植技术,这种技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类型,主要把移植材料放在牙槽骨的上方或者牙槽之间[4]。
第二种技术是引导性骨组织再生技术,对于这种技术来说,重点是发挥膜材料的物理屏障作用[5]。
第三种技术是骨挤压手术,这样的一种操作方式,对于种植体的稳定性和愈合是比较有利的。
第四种技术是骨劈开术,这样的一种技术会把种植体植入到劈开的间隙里面,并且在这个间隙当中可以植入一些骨替代材料[6]。
第五种技术是牵张成骨术,这样的一种手术方式能够使得骨骼得到延长和增宽。
二、CGF的概述2006年的时候,国外的学者首次提出了浓缩生长因子,这种浓缩生长因子是一种新型的胸部生物材料,本身有着比较高浓度的各类生长因子,并且还有着丰富的纤维蛋白,能够对组织再生产生改善和增强的作用,具备着一定的独特性,是整个再生医疗领域当中作为组织刺激的一种新技术[7]。
海奥口腔修复膜与Geistlich Bio-Gid胶原膜对即刻种植牙疗效及骨修复的影响

海奥口腔修复膜与Geistlich Bio-Gid胶原膜对即刻种植牙疗效及骨修复的影响【摘要】本文研究了海奥口腔修复膜与Geistlich Bio-Gid胶原膜在即刻种植牙中的应用及对骨修复的影响。
海奥口腔修复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能有效促进软组织愈合和减少感染风险。
Geistlich Bio-Gid胶原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促进软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
实验证明,两种修复膜在即刻种植牙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植入体成功率和降低植入体周围骨质丧失的风险。
海奥口腔修复膜与Geistlich Bio-Gid胶原膜的综合应用在骨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两种修复膜的具体机制及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海奥口腔修复膜、Geistlich Bio-Gid胶原膜、即刻种植牙、骨修复、口腔修复、综合应用、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海奥口腔修复膜与Geistlich Bio-Gid胶原膜对即刻种植牙疗效及骨修复的影响引言1.2 研究意义种植牙是一种常见的牙齿修复方式,即刻种植牙则是一种在牙齿拔除后立即进行种植的技术。
海奥口腔修复膜和Geistlich Bio-Gid胶原膜作为常用的口腔修复材料,在即刻种植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这两种膜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即刻种植牙的成功率,同时对骨修复也有积极的影响。
探究海奥口腔修复膜和Geistlich Bio-Gid胶原膜在即刻种植牙中的应用及其对骨修复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正文2.1 海奥口腔修复膜的特点海奥口腔修复膜是一种新型口腔修复材料,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 生物相容性良好:海奥口腔修复膜采用生物材料制成,与人体组织相容性极高,不会引起免疫反应或排斥反应,有利于口腔修复过程的顺利进行。
2. 膜结构紧密:海奥口腔修复膜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韧性,能够有效覆盖口腔受损区域,形成一层薄膜保护,有效隔离创面,减少感染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文章编号:2095-4344(2020)10-01515-061515·研究原著·尹颖,女,1994 年生,汉族,湖南省益阳市人,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口腔硬组织修复材料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李毅萍,副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修复科,湖南省长沙市410078文献标识码:A投稿日期:2019-03-14送审日期:2019-03-23采用日期:2019-05-24在线日期:2019-11-13Yin Ying, Master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Prosthodontics, Xiangya School of Stomat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8, Hunan Province, China; Department of Dental Materials, Peking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 Yiping,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Prosthodontics, Xiangya School of Stomat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8, Hunan Province, China两种引导组织再生膜骨修复效果的比较尹颖1,2,王家齐1,戴小寒1,李毅萍1,张学慧2,3(1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修复科,湖南省长沙市410078;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2口腔材料研究室,3口腔医疗器械检验中心,北京市100081)DOI:10.3969/j.issn.2095-4344.2235ORCID: 0000-0002-6993-5627(尹颖)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压电效应:指晶体材料受到压力作用时会在两端面间出现电压。
1880年,法国物理学家P.居里和J.居里兄弟发现,把重物放在石英晶体上后晶体某些表面会产生电荷,电荷量与压力呈比例。
压电常数:是压电体将机械能与电能相互转变的转换系数,主要反映了压电材料弹性(机械)性能与介电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
摘要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含体积分数5%钛酸钡纳米颗粒的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可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生长、成骨分化及骨缺损修复,然而针对临床应用,该材料作为引导组织再生膜与现有临床上不可降解膜产品的骨修复效果有何差异尚不清楚。
目的:对比考察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材料与商用聚四氟乙烯膜修复大鼠颅骨临界尺寸缺损的效果。
方法: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出含体积分数5%钛酸钡纳米颗粒的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经过电晕极化处理后使其表面带电。
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水接触角测量仪检测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与聚四氟乙烯膜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及表面亲疏水性。
在SD大鼠(购自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颅骨矢状缝两侧制作直径为5 mm的全厚骨缺损,左侧覆盖聚四氟乙烯膜(对照组),右侧覆盖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实验组),术后4,12周,利用Micro-CT和组织学方法评价材料覆盖大鼠颅骨缺损的骨修复情况。
实验已经通过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表面平整致密,钛酸钡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基体内;聚四氟乙烯膜由疏松的粗大纤维组成;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的表面粗糙度低于聚四氟乙烯膜(P < 0.001),亲水性优于聚四氟乙烯膜(P < 0.001);②Micro-CT和组织学检测显示,术后4周时,两组缺损处均有新骨生成,但实验组缺损中央有明显的新骨生成;术后12周时,两组缺损均已愈合,但实验组新骨成熟程度高于对照组;③结果表明,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可能作为引导组织再生膜。
关键词:仿生电活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压电聚合物;植入材料;生物材料;压电常数;骨再生;骨修复;临界尺寸中图分类号:R459.9;R-332;R318.08基金资助:湖南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计划课题(C2017009),项目负责人:李毅萍尹颖,王家齐,戴小寒,李毅萍,张学慧. 两种引导组织再生膜骨修复效果的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10):1515-1520. DOI:10.3969/j.issn.2095-4344.2235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1516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one repair effects of two kinds of tissue regeneration membranesYin Ying 1, 2, Wang Jiaqi 1, Dai Xiaohan 1, Li Yiping 1, Zhang Xuehui 2, 3 (1Department of Prosthodontics, Xiangya School of Stomat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8, Hunan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Dental Materials, 3Dental Medical Devices Testing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BACKGROUND: Our previous study confirmed that BTO/P(VDF-TrFE) piezoelectric nanocomposite membrane containing 5%BTO (BaTO 3, BTO) nanoparticles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adhesion, growth,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d repair of bone defects due to its bionic potential. However,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re is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one repair effect of this material as a guide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that of the existing clinically non-degradable membrane products.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BTO/P(VDF-TrFE) piezoelectric nano-composite membrane materials with commercial PTFE membrane in repairing critical-sized defects of SD rat skull.METHODS: BTO/P(VDF-TrFE) piezoelectric nanocomposite membrane containing 5% BTO nanoparticles was prepared by solution casting metho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nd water contact angle measuring instrument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surface morphology, measure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surface hydrophilicity and hydrophobicity of the material. In SD rats (purchased from the Laboratory Animal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China), a 5-mm sized full-thick bone defect was made on both sides of the sagittal suture of the skull. The left bone defect was covered with PTFE membrane (control group). The right bone defect was covered with BTO/P(VDF-TrFE) piezoelectric nano-composite membrane (experimental group). At postoperative 4 and 12 weeks, micro-CT andhistolog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pair of the skull defect in rats. 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Animal Ethics Committee, Beijing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tomatology.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piezoelectric nanocomposite membrane had smooth and dense surface and BTO nanoparticle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PTFE membrane was composed of loose coarse fibers. The piezoelectric nanocomposite membrane had lower surface roughness (P < 0.001) and higher hydrophilicity (P < 0.001) than PTFE membrane. Micro-CT and histolog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at 4 weeks after surgery, new bone formation was found in both groups, but new bone formation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center of the defect in the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12 weeks after surgery, bone defects healed in both groups, but the maturity of newly formed bon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TO/P(VDF-TrFE) piezoelectric nanocomposite membrane containing 5%BTO (BaTO 3, BTO) nanoparticles can be used as a membrane guiding tissue regeneration.Key words: bionic electroactivity; tissue regeneration-guiding membrane; piezoelectric polymer; implant material; biomaterials; piezoelectric constant; bone regeneration; bone repair; critical dimensionFun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Hunan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Project No. C2017009) (to LYP)0 引言 Introduction引导组织再生是口腔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牙周缺损的最有效方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