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董鄂氏探源

合集下载

2018-2019-揭秘:董鄂妃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范文word版 (1页)

2018-2019-揭秘:董鄂妃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范文word版 (1页)

2018-2019-揭秘:董鄂妃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揭秘:董鄂妃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
董鄂妃是顺治的宠妃,虽然红颜薄命,但却被顺治挚爱。

只是,董鄂妃的
身世却留下了种种谜团。

有人说,董鄂妃其实是江南名妓董小宛;也有人说,董鄂妃是顺治亲弟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

那么,董鄂妃的真实身份究竟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的确有个江南名妓叫董小宛,曾经嫁给冒辟疆为妻。

实际上,这个“董小宛”的年龄要比顺治大14岁。

而且,在董小宛病死时,顺治才不过是个14岁的少年。

两个人年龄悬殊,应该不会产生恋情。

至于董鄂妃是顺治亲弟福晋的说法,来源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曾
经在书中有过记载,说顺治对于别人的老婆产生恋情,逼得那人愤然自尽,而
将别人的老婆收为贵妃。

虽然汤若望并没有直说,但据推测应该指的是董鄂妃。

而且,巧合的是,随后孝庄太后下旨,禁止命妇入宫,可能就是应为顺治
喜欢上了别人老婆的缘故。

不过,对于顺治究竟是怎么认识董鄂妃的,董鄂妃
之前的身份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一个谜。

女真族的起源

女真族的起源

女真族的起源位于黑龙江镜泊湖畔的莺歌岭遗址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生活的一处遗址,东北的古老民族选择了这片土地繁衍生息。

东北最主要的民族女真族就起源于这里。

1、女真族起源女真族别称朱里真、女贞、女直,是满族人的祖先。

源自3000多年前周朝时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

基本形成民族形态是在唐朝。

“女真”一词也最早见于唐初。

926年,辽天显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消灭渤海诸部,部分女真人随渤海人南迁至辽东半岛,编入辽籍,称为“熟女真”,留居故地的女真人,因未入辽籍,被称为“生女真”。

女真族的始祖函普,有兄长阿古迪和弟弟保活里。

在唐朝贞观年间,因氏族离散,函普从高丽旧居出走。

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弟弟保活里随他出来。

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

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

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顺理成章的成了完颜部的人。

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女真族的各部落中,以完颜部最为强大。

2、大金国建立辽天庆三年(1113年),函普之孙完颜阿骨打起兵,领导当时东北的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韦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抗击辽国。

他还和北宋达成协议,南北夹攻辽军,协助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

国号“大金”。

女真族之所以也叫女直,是因为当时的女真族在契丹人奴役下,契丹的辽兴宗名谓耶律宗真,为了避辽主之讳,女真被改成了“女直”。

完颜阿骨打灭亡辽国后,恢复了女真旧称。

3、灭亡辽国和北宋从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到1127年汴梁城被攻破,短短13年,完颜阿骨打不仅打败了辽国,同时将北宋灭亡,著名的“靖康之耻”就是金灭北宋时的著名历史事件,使得大宋政权偏居南方。

顺治董鄂妃

顺治董鄂妃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顺治董鄂妃
顺治董鄂妃(1647年-1681年),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的生母,汉族,江苏常熟人。

顺治二年(1646年)九月十九日生于江苏常熟。

乙卯(1645)年,曹州陷,时为陈氏之亡,已怀孕逃难。

生丙辰 (1656年) 正月初五
日(2月3日),前明朝殉国,于正月十四车咾地納閩官墓(卿台村),葬姜人之礼。

董氏出身显赫,早年成名。

董建中字富贵,号梦季,生活卓越常态
清高尚。

万历四十一年辛卯九月二十五日(1613年10月29日),董氏偶生辰产房即诞生一个皇子,与曹贵人共乳一岁。

传及顺治十
四年及康熙尚在晚辈族人则有方士道教之言传。

顺治帝就位后,董鄂妃被尊为皇太后,并获赐尊号为孝皇太后。


熙帝即位后,董鄂妃被尊为太皇太后。

董鄂妃去世后,康熙帝追尊她为孝册太后,葬在紫禁城内西华山,
庙号思宗孝册太后。

1。

历史趣谈:顺治帝的董鄂妃有何出身?董鄂妃身世之谜简介

历史趣谈:顺治帝的董鄂妃有何出身?董鄂妃身世之谜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顺治帝的董鄂妃有何出身?董鄂妃身世之谜简介导语:关于孝献皇后董鄂氏的身世,历来有很多争议。

按照正史记载,董鄂氏应该是满洲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

十八岁入宫,宠冠后宫,在顺治十三年关于孝献皇后董鄂氏的身世,历来有很多争议。

按照正史记载,董鄂氏应该是满洲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

十八岁入宫,宠冠后宫,在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被立为贤妃,十二月便晋升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但是按照《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野史小说的说法,董鄂氏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

当年清军入关之时,统帅洪承畴攻占江南,掳去了慕名已久的名妓董小宛,企图据为己有。

无奈这个董小宛是个烈性女子,誓死不从,洪承畴无奈,便将这个烫手的山芋进献给了顺治帝,封做宠妃,便是董鄂妃。

其实,这只是文人故意附会之说,董小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肯定不是顺治帝的董鄂妃。

只因二人姓氏中皆有“董”字,又都是倾国倾情的绝色佳人,便给混淆在了一起。

而且董小宛是汉人,董鄂妃则是满人,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人。

除了这种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来被顺治帝横刀夺爱,纳入宫中做了妃子。

这个襄亲王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在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被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己刻卒,年仅十六岁。

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襄亲王的福晋董鄂氏也经常到后宫入侍,顺治帝被她的美貌和才情深深打动。

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

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

据说短命的襄亲王便是因此羞愤而死。

《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似乎说的也是这一段故事。

生活常识分享。

后宫故事-顺治帝宠妃董鄂妃简介 董鄂妃到底是什么人?

后宫故事-顺治帝宠妃董鄂妃简介 董鄂妃到底是什么人?

后宫故事-顺治帝宠妃董鄂妃简介董鄂妃到底是什么人?董鄂妃是顺治帝一生最钟爱的女子,死后被追封为孝献皇后,真实名不详。

顺治十三年,十八岁的董鄂氏入宫。

刚一入宫就深受顺治帝宠爱,被封贤妃。

一个月后,顺治帝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

这种升迁速度,历史罕见,简直秒杀中国所有后宫妃嫔。

顺治帝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在典礼上颁诏大赦天下,在大清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后妃嫔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因为一般大赦天下,是只有册封皇后才能享受的。

而董鄂妃封妃,就得到了这个待遇,可见他在顺治帝心里的地位。

?顺治帝为了她,甚至还动过废掉第二任皇后的念头,虽然后来被孝庄皇太后阻止了。

但凭借顺治对董鄂氏的喜爱,她在后宫虽无皇后之名,已有皇后之实。

公元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帝竟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为此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

之后更是为其大赦天下,大有册封太子之意。

在清朝,为了皇子而大赦天下的就只有皇太极、顺治父子两人。

这两个痴情种子,一个为了宸妃海兰珠所生第八子,一个为了董鄂妃生的皇四子。

也许是皇四子但不得如此厚待,生下来没多久就夭折了。

董鄂妃本来就体虚,因为孩子早夭又大受刺激,没多久也去世了。

顺治帝追封其为皇后,合葬清孝陵,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这个让顺治帝爱的如此刻骨深沉的女子,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疑惑谜题,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她的身世之谜。

这个宠冠后宫的女人,到底是谁?董鄂妃的身世,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内大臣鄂硕之女,费扬古大将军之姊。

《清史稿·后妃传》:”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

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

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

上皇太后徽号,鄂硕本以军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进三等伯。

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

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第二种说法是,董鄂妃是顺治帝弟弟博果尔的妻子。

历史上真的董鄂妃是什么人?

历史上真的董鄂妃是什么人?

历史上真的董鄂妃是什么人?本文导读:关于这个董鄂妃是何许人,有很多种说法,最受追捧的说法说董鄂妃就是当年江南出名,仅仅是卖艺的有名歌舞伎董小宛。

因为清朝先是在山海关以外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明朝在山海关内的政权依然在继续。

所以董鄂妃的出生时间和董小宛的出生时间差不了几年,很多人也就把这两个人混淆在了一起,后来一些人也就将错就错了。

当然除了年月上的原因之外,另外说董鄂妃就是董小宛其人的故事就和多尔衮有关系了。

多尔衮在讨伐南京的时候,把董小宛俘虏了,一看发现董小宛是一个美女,又是各种文艺技艺精通,于是就把她进献给了当时的顺治皇帝。

但是当时的社会是禁止满族人和汉族人结婚的,以免玷污了他们的高贵血统。

但是进献了这个美人之后,对自己的前途十分有帮助,所以多尔衮冒险,谎称董小宛的姓氏是满族的姓氏董鄂,于是董小宛就变成了董鄂妃。

后来的影视作品中一旦要写到董鄂妃出嫁前的名字,一定会加上宛这个字了。

历史上真正的董鄂妃,姓氏叫做董鄂,董鄂在满族语里是一个地名,指的是栋鄂,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本溪桓仁,是属于正白旗,祖籍是辽宁本溪。

她们家的老祖宗叫做伦布,在当年努尔哈赤起义的时候,伦布就带着自己部落的400多个人一起投靠了努尔哈赤,他的这个行为让努尔哈赤十分高兴,于是就赐给他了一个姓名,叫做鲁克素。

她的爷爷叫做席汉,是后金的著名将领,后来在进攻朝鲜的三塔的时候,阵亡牺牲了,后来被追封了一个三等都尉。

她的父亲叫做鄂硕,担任了将领,担任了三等公爵。

她的弟弟叫做费扬古,也是一名著名的大将,参加过对噶尔丹和西征的许多战役,后来跟随康熙一起出征的时候,走到半路生病了,康熙就找人把他送回了京城养病,后来病逝了,康熙亲自送给了他一个谥号,这个谥号叫做襄壮。

董鄂妃出生于1639年,1656年15岁的董鄂妃入了宫。

此时的清朝刚刚稳定下来,也就没有了那种大规模的选秀,董鄂妃肯定不是通过选秀的方式进的宫,至于她是怎么进宫的,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历史趣谈:董鄂妃身世大揭秘 为什么说董鄂妃身世是个谜

历史趣谈:董鄂妃身世大揭秘 为什么说董鄂妃身世是个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董鄂妃身世大揭秘为什么说董鄂妃身世是个谜导语:董鄂妃可说是一位谜一样的女子,这谜首先源于她的身世。

根据清正史记载,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

因为董鄂妃的缘故,鄂硕死时被追封为董鄂妃可说是一位谜一样的女子,这谜首先源于她的身世。

根据清正史记载,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

因为董鄂妃的缘故,鄂硕死时被追封为侯爵,皇帝辍朝五日。

这一说法还有顺治的《御制董鄂后行状》可证明,顺治写道:“后董鄂氏,满洲人也。

父,内大臣鄂硕……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庭,婉静循礼,声誉日闻,为圣皇太后所嘉誉。

”一些人则说,董鄂妃实际上是秦淮名妓董小宛。

传说董小宛原是秦淮八艳之首,后来在清兵攻占江南时被擒获,后又被献给顺治帝。

历史上的确有董小宛这个人。

董小宛本名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莲,不仅长得灵秀,而且还精通琴棋书画,也擅厨艺,是秦淮河畔的第一风流人物。

传说她喜欢清静,不爱喧闹奢靡的生活,为人十分淡泊。

后来她钟情于当时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并嫁给对方为妾。

董小宛和冒襄婚后相携走过9年的艰难岁月,顺治八年(1651)因积劳成疾香销玉殒,年仅28岁。

有人认为董小宛并没有死,而是被送到了宫中,得到了皇帝的宠爱。

冒襄因担心获罪,只好谎称董小宛已死。

那么这个董小宛是不是董鄂妃?答案是否定的,所谓董小宛即是董鄂妃的说法纯属虚构。

首先,董小宛死时顺治只有14岁,和史料上记载顺治19岁时娶18岁的董鄂妃有严重的出入。

其次,董小宛虽然是个女子,却十分崇尚气节,而且不喜欢奢华的生活,没有理由入宫邀宠。

再说,董小宛之所以青睐于冒襄,最重要是因为欣赏他誓死不肯降清的气节,这样一个尚洁之士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人物董鄂妃的介绍和事迹

历史人物董鄂妃的介绍和事迹

历史人物董鄂妃的介绍和事迹历史人物董鄂妃的介绍和事迹孝献皇后世称董鄂妃,是清朝顺治帝一生最钟爱的女子,顺治与董鄂妃情投意合,可谓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历史人物董鄂妃的介绍和事迹,希望能帮到大家!董鄂妃的简介自古以来大家多认为女子一入皇宫深似海,可见这皇宫里面虽然衣食无忧,但是这勾心斗角也不容易活下来啊。

但是这位董鄂妃就像是个例外,反正我个人觉得她的宫廷生活简直就是大家向往的一个模板。

董鄂妃是满洲正白旗,自己的父亲是鄂硕,总之这女子的家世背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十四岁的时候就直接入宫当了皇帝的妃子。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一个月,她就一路高升,直接做到了皇贵妃的位置,仅仅在皇后之下。

我琢磨着,要不是这皇太后早早的把自己的侄女儿给放在皇后的位置上,这顺治可能就直接把董鄂妃升到皇后了。

可见当时这董鄂妃得宠的程度。

但是可怜的是她跟顺治并没有子嗣。

本来是有一个孩子的,生下来的时候,顺治开心得分分钟就想把他立为太子,但是这本该集万千宠爱的孩子在四个月大的时候就没了,具体原因不知道。

但是这次的丧子给董鄂妃的打击不小,再加上她本就虚弱的身子,这也为她早逝买下了伏笔。

但是这董鄂妃这么得宠,怎么可能不招他人嫉妒,但是这姑娘很会做人。

她处在众妃之上,皇后之下的尴尬位置。

但是下面的妃子都尊重她,与她交好,主要是她待人真诚。

连皇后这样本应把他视为对手的人也与她姐妹相称。

皇太后在生病的时候,董鄂妃刚生产完不久,就是这样她依然不眠不休的照顾皇太后。

这样的一个女人让人怎么忍心不喜欢。

但是天妒红颜,她22岁的时候就病逝了。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皇帝们向来都是爱美人更爱江山的。

可偏偏顺治帝是个异类,与其说他是个皇帝不如说他是个多情的诗人。

他的浪漫与惆怅让他厌恶包办婚姻,在董鄂妃出现之前这个与众不如的皇帝一直是过着有性无爱的生活。

直到顺治与董鄂妃相遇后,顺治帝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爱情。

他痴迷的爱着董鄂妃,爱到可以抛弃江山抛弃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女真董鄂氏探源张其卓看过电视剧《少年天子》的观众都会对剧中那位天生丽质、见识超拔、招惹得一朝天子清顺治帝福临为之倾倒,从而谱写出帝妃之恋千古绝唱的董鄂妃,留下深刻印象。

董鄂为满洲姓氏,因其落居浑江支流大雅河上游冬古河而以地为氏。

董鄂落居时满族尚未形成,因而董鄂亦可称为女真姓氏。

董鄂氏在浑江支流六道河、大雅河、小雅河一带即今桓仁、宽甸地域生息繁衍,为满洲崛起、清朝兴盛做出过重要贡献,涌现出包括董鄂妃在内的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

追溯董鄂氏的由来,异常曲折复杂,其源头可以从距今八百多年前说起。

1、先祖本姓赵也许你会惊异,女真董鄂氏之先祖竟是汉人,是河北涿县赵氏匡胤所建立的北宋王朝皇室族人的后裔。

时当中国十二世纪初叶,女真族完颜氏在北方建立大金政权,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

1126年金太祖完颜晟攻下宋之都城汴京(今开封),次年押解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室成员等三千余人北归,到黑龙江东部金之五国城、旧称“三姓”、1906年改为依兰镇的地方落居。

关于这一段历史,在董鄂部第七世部长何和礼四胞叔兑齐巴颜的第九代孙席长庚(1930年生)所著族史资料《成全自述》(成全为席长庚族伯)中有明确记载:迨金兵侵宋俘虏徽钦起,宋室越王族属随之,金主命居东边,及元灭金,此一族人以久处变为土著②。

成全是越王的后裔,越王为徽宗三弟赵偲,上文中的金主当为金太祖完颜晟,东边,虽然没有说出具体地点,依兰正是在黑龙江省东部,也在金之都城会宁府之东北。

这就是说1127年赵氏越王族属跟随徽钦二帝到北方后,居住在依兰一带,到了元灭金即1234年历一O 七年时间,经几代人生活在女真人中间,因“久处”由汉人变为土著女真人了。

2、赵改觉罗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特谕铁保为《八旗通志》总裁,关于铁保《清史稿·铁保传》记为:“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先世姓觉罗,称为赵宋之裔,后改今姓。

”这段记载不但证实董鄂为赵宋之裔,还点明了由赵宋而觉罗的演变。

原来在赵氏生活的依兰一带,主要有元代所设合兰府水达达路所属胡里改万户所辖女真胡里改部和斡朵里万户府所辖女真斡朵里部,两部中有多个汉字姓,其中以佟(童)为主要之姓。

据考证辽代的加古氏到了金、元两代称夹古氏,明代谐音为夹温氏,自明末又谐音演变为觉罗氏③。

《李朝实录》称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建州卫指挥使童猛哥帖木儿”,《明实录》记“建州卫女真指挥佟观音奴”都为佟姓(觉罗)的实例。

既然女真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主要由佟姓组成,那么同在依兰生活已经成为土著的赵氏,跟随女真姓氏亦成必然。

其原因最大可能是势单力孤,为了抵御外界侵袭,增强生存力量,带着木主(祖先神位)通过宰牛祭天仪式改入他姓。

赐姓和通婚也是改姓的原因,董鄂氏是上述哪种原因改姓,尚属存疑。

3、落居董鄂铁保其先世由姓觉罗后改董鄂,其原因在于迁移到婆猪江(浑江,亦称佟佳江)流域大雅河上游冬古河(今黛龙江)一带居住。

冬古谐音董鄂,以地为氏。

但其迁移过程相当曲折,为能说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简要交待建州女真“四卫”的设置。

元末明初,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向南迁徙到图们江一带。

明廷对少数民族实行招抚政策,永乐元年(1403)胡里改部率先入贡,明以建州为卫名,任命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

永乐三年,胡里改部的把儿逊归附,明置毛怜卫,以把儿逊为指挥使。

永乐四年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儿接受招抚,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建州卫成为一卫二部。

永乐十年(1412)从建州卫中将猛哥帖木儿所率斡朵里部分出,置建州左卫。

正统七年(1442)为解决建州左卫首领印相争,从左卫分出建州右卫,左右卫由猛哥帖木儿之子董山及弟凡察分掌卫印。

从上述建州4卫的设置始末,可知4卫同属建州女真一源,而赵氏族人落居冬古河就是与建州左卫,建州卫及毛怜卫授命护行左卫迁移有直接关系。

建州左卫置卫时治所设在今图们江南岸朝鲜会宁城,由于宣德八年(1433)猛哥帖木儿及其长子被杀,正统四年(1439)在凡察带领下,迁至朝鲜镜城,其后计议回归,投奔李满住(阿哈出之孙),明廷表示支持,并令朝鲜国王派人将凡察所率五百余家等送至毛怜卫处,由毛怜卫护送使其与李满住完聚。

建州卫设卫时,卫址在珲春石塔城,由于鞑靼(蒙古)军入侵,李满住蒙圣旨率管下搬迁到婆猪江,后因强邻朝鲜侵犯,经明廷允许于正统三年迁至苏子河烟突山下(今新宾永陵乡一带)。

毛怜卫设卫时,卫址在图们江口,其部族一直在图们江中下游活动。

明廷所以把迎护建州左卫回归的任务指令给毛怜卫,就是因为凡察等从朝鲜镜城回归,从东向西行,跨越朝鲜半岛东北部到达大明边境最接近的地方当为毛怜卫生活的图们江流域。

毛怜卫前往迎护的地点最大可能是朝鲜会宁,然后经由和龙、安图、抚松、临江、八旗风·女真董鄂氏探源·张其卓通化,达到烟囱山下,因为这是一条建州卫通往毛怜卫的通道。

凡察等率队在毛怜卫迎护下回归祖国,来到烟囱山下与李满住同住,建州卫骤然间增加人口,粮食匮乏,明英宗令辽东总兵曹义将人口疏散,安置在东至三土河(吉林省辉发河支流三统河)、南至婆猪江西冬古河地域,发粟赈济,苏子河正置两河间,所以凡察仍依李满住而居,其中赵氏族人落居冬古河畔。

4、毛怜之裔按上文所述,赵氏族人当为左卫成员回归而落居(也有认为属建州卫),其实不然。

著名史学家孟森在其所著《建州卫地址变迁考》中称董鄂氏为“毛怜卫之裔耳”。

此说在有关史籍中也能找到相应依据:其一,《啸亭杂录》卷二记载:“高皇初起兵时,满洲军士尚寡,时董鄂温顺公讳何和礼者,为浑春部长,兵马精壮,雄长一方。

”何和礼为董鄂部第7世部长,此处将其称为“浑春部长”,显然所冠浑春为何和礼祖籍(浑春即珲春)。

其二,《清史稿》卷225记载何和礼“其先自瓦尔喀迁于董鄂”。

瓦尔喀为满语,是珲春附近的古代地名。

此话之意显然是说瓦尔喀是何和礼的祖籍。

为纪念祖居地、何和礼曾祖满通阿从栋鄂河迁到六道河子,将所建新寨命名为瓦尔喀什(今桓仁华来镇洼子沟)④,此事更进一步敲定了瓦尔喀在赵氏迁移史上的定位意义。

祖居地是卫属的最有力证明,假如董鄂属于左卫,无疑从境城迁来,属于建州卫则从苏子河迁来,然而都不是。

那么属于毛怜卫的董鄂是怎样来到辽东的呢?由于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难免引起史界困惑。

笔者终于从《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明正统六年,1441年三月丙寅)咸吉都观察使韩确腾写的驰报看出端倪。

驰报是明英宗谕毛怜卫指挥使加哈儿秃等7名官员的:比者尔等赉刺前往朝鲜地方搬移都督凡察等家小并其部属回还,及中途遇野人军马,又能宣布朝廷威德,使其不被侵犯,足见尔等忠能。

今特降恩命,升授尔等职事,仍于本卫管属军民……这份敕谕不但证明毛怜卫受朝廷派遣,圆满完成迎护左卫的任务。

也是护行的7名官员受到表彰和升迁后,没有留在辽东,仍回本卫管属军民的依据。

16世纪末,《建州纪程图记》记毛怜卫的位置在朝鲜“咸镜北道越边云”。

越边,指边境的另一面,即中国图们江流域珲春一带,这说明毛怜卫的卫址的确没有变动。

但勅谕中对参与护行的一般军民都没有提及,因为凡察是率500余家长途跋涉、扶老携幼、行程安全无法预测的情况下回归的,护行的就不可能仅有加哈儿秃等7名官员,也一定有卫属的白身人,这就是我们有理由认为毛怜中的无官职的少数人因护行或出于志愿搬迁留在辽东而没有返回原住地图们江的依据。

从董鄂先祖为赵宋这一历史源流推测,南迁当是其氏族的世代愿望,辽东虽然距中原还很遥远,但毕竟比图们江又接近了一步。

5、以地为氏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编纂的《八旗氏族通谱》记“董鄂,本系地名,因以为姓。

其氏族世居董鄂地方。

”全书全部用“董”字,而后于《通谱》编纂的《钦定八旗通志》全书均为“栋”字,这说明在乾隆和此后的●张其卓·女真董鄂氏探源·八旗风●八旗风·女真董鄂氏探源·张其卓嘉庆年间,董、栋都在通用。

当董(栋)鄂氏受汉文化影响为姓时,所用则为“董”字了。

这可以民族语文及民族史学家金启孮先生1946-1948年对北京城区满族姓氏调查所著《北京城区的满族》为证:“董鄂地名,取董字为姓,一般改董姓,少数改赵姓,赵因系赵宋之后。

”此著即论证了董鄂原于地名,由满洲冠汉姓取董与赵的原因。

董鄂氏落居冬古河畔,“别为一部”⑤,独立发展,休养生息,人丁兴旺,逐渐成为大户望族,自然成为周围村寨的核心,一些氏族归投其麾下,于是以董鄂氏为核心建立起军事集团联盟,以维护地方安全和共同利益,推举董鄂氏任联盟酋长,以董鄂为部名,董鄂部就这样形成了。

此时当为十六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建州女真五部之一苏子河部形成时间相仿佛。

此时也是董鄂部最鼎盛的时期,其第五世部长王兀堂是管辖自清河以南至鸭绿江边广阔地域的建州女真大酋,1580年联合建州女真各部族,领导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武装斗争,据考证,其指挥中心(居寨)就设在今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乡青顶子山上。

王兀堂是努尔哈赤登上历史舞台前最有影响、最有分量的女真首领。

第7世部长何和礼于1588年接受女真整合,带领以董鄂部为主体的建州女真部族,团结在努尔哈赤旗帜下,成为满族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和礼是后金重臣,开国元勋。

因篇幅所限,董鄂氏业绩及人物无法再一一列举,清史中有翔实记载。

〔注释〕①本文以拙作《丹东满族史略》(2006年吉林大学出版社)相关部分为基础,经修改、补充完成。

②引自关惠喜《浅议栋鄂氏族的姓氏演变》。

③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④《桓仁建州女真志》。

⑤《清史稿》卷225。

〔责任编辑丛黎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